《读者》2010年第23期·文明·就这样被你笑话(作者:刘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55:40

《读者》2010年第23期

文明

就这样被你笑话

刘瑜

这是一个普通的夜晚,十一点半,美国NBC一个叫“深夜秀”的电视节目中,一个下巴很长的男人,又在对布什的嘲讽中,开始了他一天一次的脱口秀节目。

这个几乎每天晚上总能整出几个“布什笑话”的节目主持人,叫JayLeno。当然,他不是唯一一个讲“布什笑话”的电视主持人,其他几个最著名的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比如,DaivdLetterman,ConnonO'Brien,JonStewart,StephenColbert,BillMaher,每天也在马不停蹄地调侃布什。在美国的“脱口秀”界混,不讲布什笑话,就跟去竞选世界小姐却不肯穿泳装一样,根本不可能赢得民心。

如果我是美国总统,可能都不敢打开电视。这么多大大小小的节目,成天拿自己开涮。随便打开一个台,骂自己的。换一个台,又是骂自己的。再换一个台,还是骂自己的。

不但不敢看电视,杂志、报纸也不敢随便翻。今天新闻发布会上犯了一个语法错误,三年后报纸上的漫画还在说这事。明天民意调查降了两个百分点了,后天整个媒体都在幸灾乐祸地瞎起哄。

就是不看电视报纸,人家还可能跑到你家里来调侃你。今年4月份的白宫新闻记者招待会上,脱口秀主持人StephenColbert作为发言代表之一,干脆指着布什的鼻子嘲讽了近半个小时。他说,“据说最小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按照这个说法,我们美国已经帮助伊拉克建立了最好的政府”。他还说,“总统先生,现在报纸上说你的支持率才32%,别理那些老说瓶子半空着的人,其实,瓶子哪里是半空的,三分之二都是空的”。

布什能怎么办呢?既不能派人把他给抓起来,也不能说人家“太简单,有时候幼稚”,只有坐在台下跟着别人傻笑,被打碎了牙还得往肚子里吞。

关于布什的笑话,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嘲笑他的智商和文化水准的。比如,DavidLetterman的笑话,“今天白宫传来了好消息,说布什总统已经通过了年度的身体检查。不过目前,大脑检查方面还没有消息”。一类是骂他的外交政策的,尤其伊战政策的。比如,还是DavidLetterman的笑话,“本周初,布什悄悄潜入伊拉克进行访问,不过我说,要不我们也悄悄潜出伊拉克怎么样?”还有一类是骂他的国内政策的,比如骂他面对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反应过于迟缓。ConanO'Brien的笑话,“今天是卡特里娜飓风一周年纪念,也是布什总统发现这个飓风半周年纪念”。

面对这种排山倒海的开涮,如果说布什有什么可以聊以自慰的,就是他不是唯一被调侃的政治家。克林顿,戈尔,切尼、克里……也都时不时被各类媒体拎出来,油煎煮炸。布什实在是气不过的时候,可以看看别人,尤其是他的竞争对手如何被调侃,也算是出一口恶气。

其实,人们成天拿政治家开涮,天也没有塌下来,地也没有陷进去,布什从2000到2004年被笑话了4年,到了总统大选的时候,还是照样给选上去。把牛鬼蛇神放出来,其实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事。观念的市场里,有各种各样极端的声音,但只要没有国家机器的压制或者煽动,老百姓的意见,总会通过一番摇摆,回归中庸之道。相反,把牛鬼蛇神死死关进盒子里不让透气,民意反而像个不断升温却没有出气口的高压锅一样,慢慢凝聚越来越危险的压力。

从另一方面来说,主持人对政治家们极尽打击调侃之能事,也未必就是在实话实说,也有商业上哗众取宠的需要。不笑话政治家笑话谁呀,老百姓就爱看这个。

后来我就渐渐琢磨出一个道理,一个开放社会和不开放社会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政治家,乃至一般的公众人物,是不是足够“皮厚”。

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说,我当然是希望政治家们很皮厚。有笑话听的好处就不说了,关键是,在一个指着总统的鼻子骂都不会关进监狱的社会里,普通人会有更大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

无房一身轻

余平

那年我去美国西海岸俄勒岗州波特兰市发展,住在波特兰市的一个小镇上,那里房租比较便宜。我在镇上住了不久,意外地发现当地很多房产投资人由于资金链紧张,他们不得不低价抛售自己的物业。我思忖着如果趁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抄底买一套房,我就可以结束在美国的租房生活了。

在二手房代理公司登记后,要卖给我房的主雇简直要把我的电话给打爆了,我感到莫名的兴奋,持有现金的人在小镇上成了上帝。房产经纪人詹姆斯先生带我看了不下十处房产,一路上他不断地向我暗示小镇的房价已经见底了,现在抄底是最佳时机,错过了至少要等十年。精挑细选,我终于看中了一套180平方米的独立花园别墅,附送双车库和全屋装修,房前还有一个一百平米的大花园。经过讨价还价这套房子最后敲定以20万美元成交。詹姆斯先生说我这次抄底是赚定了,这套房子如果放在经济繁荣的前些年,至少要卖四十万美元。想着马上就可住进别墅,抬眼就能望见郁郁葱葱的私家花园,我心花怒放。

交完一切费用,我顺利地搬进了别墅。刚住了没几天,我的邻居王先生就来拜访我。王先生是一名医生,老家在上海,他来美国已经十年了,开有一家私人诊所,收入颇丰。“为了买这套别墅,我几乎用光了所有的积蓄,现在只剩下一点生活费了。”我自嘲地说。“在美国买房容易,可是将来你为这套房投入的隐形开支深不见底,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你现在也敢买房?”王先生惊讶地说:“你这套房需要每月交纳600美元的房屋管理费和200美元的垃圾费,如果有人向政府部门投诉你的房子影响到别人的生活,比如说漏水、隔音效果不佳等,你必须要立即维修,这又是一笔不小的花费。”“每月要交这么多钱?”我紧张地说。“那是当然,更重要的是这套房子已经过户到你的名下,每年3%的房产税从此就跟上你了,你这套房子价值20万美元,每年就要交6000美元的房产税,跑也跑不掉。这套房子的卖家就是因为承受不了种种买房的后期费用才把这块烫手的山芋甩给了你。”王先生说。

我蒙了,当初就是觉得小镇上的房子似乎跌到位,也没考虑那么多才稀里糊涂去“抄了底”,今后养这套房还不知要花多少钱。过了两年多,我把别墅亏本转手卖了出去,尽管又重新加入了租房族的行列,但我也感受到了在美国“无房一身轻”的快乐。

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

范志红

“不含防腐剂”“不含人工色素”……消费者很容易受到食品包装上“自卖自夸”型信息的吸引。究竟该如何去看待广告中、包装上这些诱人的说辞?这里就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说法,来解剖其中的潜台词和产品真相——

说法1:不含防腐剂

不含防腐剂,可没说不含有其他食品添加剂。抗氧化剂、香精、色素、发色剂、增鲜剂之类都有可能在里面。也就是说,不含防腐剂并不能保证它是“纯天然”状态。

很多食品天然就是不用防腐剂的,比如罐头,比如一些含盐和糖极高的食品,还有一些极干的食品如方便面、挂面等。因为罐头在制作过程中能把里面的细菌和芽孢彻底杀灭,同时又密封起来,让外面的细菌进不去,所以它不需要防腐剂。没有水,细菌没法繁殖,大量的盐和糖也起到了防腐剂的作用。

不过,盐和糖含量太高,比含有防腐剂还要糟糕。因为大量的盐对健康的危害,要比百分之零点几的防腐剂厉害得多。比如说,一些酱油、酱、咸菜等宣称不含有防腐剂,但它们通常都是那种成味特浓,甚至再加糖掩盖的产品。所以,“本品无防腐剂”不应当成为消费者优先购买某种产品的主要理由。

说法2:不含人工色素

意思是说,这里面还是含有色素的,只不过这些色素不是合成色素,而是从天然原材料当中提取出来的。比如说,含有一些类胡萝卜素的提取物、红曲色素、紫胶红等来源于天然食物的色素。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天然色素比较令人放心,但在提取过程中,也不排除会造成微量的有机溶剂残留。只要合乎相关产品标准,本来对此是不必介意的。但问题在于,产品的浓重颜色是色素带来的,也就意味着其中的原料并不那么“纯天然”。

比如说,商场中常见的那种红色或绿色的“果汁”产品,看起来很像是水果浓缩而成,包装上还画着大大的水果图像。但仔细看了原料说明之后才发现,它含的原果汁只有差不多20%。也就是说,其中80%都是水、糖、香精、色素、增稠剂等混合而成。尽管用的是天然色素,但还是误导了消费者,让人们以为它比100%的果汁还要浓。

说法3:不含蔗糖

这种说法常常见于糊粉类产品,或饼干、点心之类。它们的包装上写着“不含蔗糖”,也就是说,不含我们日常吃的白砂糖。中老年人、糖尿病人和肥胖者,都容易受这种说明的吸引。其实,这可真是一大陷阱。

能让血糖快速上升的,远不止蔗糖。精制淀粉令血糖上升的速度已够快了,而以淀粉为原料制作出来的麦芽糊精、麦芽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样样都比蔗糖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那些声称“无蔗糖”的产品当中,却经常可以看到这些配料。糖尿病人要是选择它们,那可真不如直接吃大米饭算了。

从营养价值来说,无蔗糖也不意味着比其他产品营养素含量更高。如果不加蔗糖,那用什么来填充?无非是淀粉、糊精、油脂之类,除了提供能量升高血糖之外,对人没什么帮助。问题在于,它们常常给人一种“高档”“滋补”的错觉。

说法4:不含味精

西方的产品比较喜欢做“不含味精”这种声称,似乎味精是洪水猛兽。的确,有少数人对味精中的谷氨酸钠比较敏感,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于是就有很多所谓不含味精的产品应运而生。然而,很多专家提示,不含有味精不等于不含有谷氨酸钠这种成分,更不等于不含有人工增鲜成分。

这是因为,现在食品工业中使用的增鲜剂的品种太繁多了。除了味精,还有核苷酸钠、有机酸钠、鸡精、酵母提取物、植物蛋白水解物等。各种鲜味的水解物、提取物当中都含有相当多的谷氨酸钠,其实和味精也差不了太多。那些怕味精的人,需要控制食物含钠量的人,都要仔细看清楚。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宣称都没有意义。比如说,一种粉丝产品说“不含明矾”,至少说明吃了它不会受到铝的危害。又比如说,我很希望有中式肉制品能宣称“本品不含亚硝酸盐”,因为现在这样的产品太难找了。

满街去抓毛泽东

萨苏

抗战时期,在大街上能随便抓到指挥共产党军队抗日的毛泽东吗?这种荒唐的事情,当年侵华日军却真的做过。

日军曾带过刘、邓照片

斋藤邦雄,1941年入伍,原日军第63师团机枪射手,曾经随曰军参加对太行山根据地的扫荡。在这次扫荡中,每个日军官兵都得到了日军华北方面军派发的三张照片。

日军总部的命令称,八路军经常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这三个人都是八路军的“指导者”,以八路军的作风,他们很可能藏在哪个村子的老百姓家里。所以,扫荡中攻占村镇后,要集合当地居民,拿照片核对,看其中是否有这三名八路军的“指导者”。

想法不是没有道理,八路军也的确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但是,看完这三张照片,恐怕要承认日军总部实在太有想象力了。这三张照片上面,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问题是,这是命令啊!所以,号称二战中最没有思想的日本兵自然得不折不扣地去执行。

日军在扫荡中携带我军高级将领的照片,这样的事情早有先例。在1942年的太行山区作战中,日军曾出动以益子重雄指挥的特种部队“挺进杀人队”,化装袭击八路军总部。当时这些化装成八路军的日军官兵就曾随身携带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等我军将领的照片。也许是认为这一招很有价值,1943年夏天,日军华北方面军把这一做法贯彻到了整个作战部队。

现在可以看出日军的逻辑了——因为日军的作战对象并非仅仅是129师,为整个作战部队配发刘、邓的照片不合理。于是“天才”的日军情报部门想出了个好主意——无论跟哪儿的八路交手,他们都是毛、周、朱的麾下,所以带他们的照片,总不会错吧。

照片与本人相差甚远

当时日军华北方面军传达命令时,对让士兵携带毛、周、朱照片的解释是这样的:“本次作战,是方面军直接指挥的战斗。本军将深入敌根据地太行山。因此,何时、何地与化装成农民或工作人员的此三名指导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相遇都存在可能。同时,他们也可能隐藏在捕获的敌方士兵中。此照片必须随身携带,一旦发现任何可疑者立刻进行核对,以免放过。”

但是,斋藤后来看过电影中真正的毛泽东以后,再回忆方面军发放的照片“形貌黑胖”,与毛泽东本人相差甚远。天知道曰军是从哪儿弄来的照片。

到了作战结束以后日本人才知道,这三名指导者谁也不在日军作战的范围之内,自然也没有抓到其中的任何一人。即便是八路军的普通士兵,想要抓到都堪称困难,更何况这样高层的指挥者呢?有这种想法明显是脑袋中邪了嘛!

这位“中邪”的日本陆军华北方面军总指挥官,就是日军中有名的“智将”——冈村宁次。看看当时的报道就可以发现,日军发动1943年夏季扫荡时,周恩来在重庆,毛、朱在延安,几乎天天上报纸,时不时地还要做一两次讲话。看来,这位“智将”是既不看报,也不听广播的。

日本陆军就是“蛮干”

日本海军名将山本五十六对日本陆军的评价是“蛮干”,也就是不顾常理地一条道跑到黑。“带着照片去抓毛泽东”这件事情,也被扫荡的日军“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干了起来。结果是日军在对根据地扫荡时,每到一地,都要把村民集中起来,拿着照片一个人一个人地核对。只要看到觉得长得像的,就立即抓人。

满街去抓毛泽东,后果是老、中、青“毛泽东”充满了第63师团司令部。但是日本军队很快发现,真的毛泽东此时正在延安整风呢,完全不可能出现在太行山,这种搜查纯粹是一个耗神而毫无结果的麻烦事儿。

虽然明知南辕北辙,但此后日军出去扫荡依然带着三张中国伟人的照片。

少将怒打小兵为何

不过,慢慢地连日本小兵也明白,从被俘的村民里找出一个毛泽东或者朱德来,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事情认真不得。天长日久,也就不再有人把这当回事儿。不幸的是,你不当回事儿的时候,有人会当回事儿。这个人就是63师团的一位旅团长。

在一次日军出发扫荡前,少将旅团长前来视察鼓劲儿。一番慷慨陈词后,旅团长可能觉得士兵们还是太松垮,便开始一个个抽查士兵们的出发准备。

一向作风一般的斋藤不免有些紧张,还好他这个小队被抽查到的是另一名新兵。日军中极重官阶,一个普通小兵面对少将时有什么感觉可想而知。一番检查之后,没从这个新兵身上发现什么破绽的旅团长大人忽然心血来潮,问道:“你,司令部下发的照片带在身上吗?”已经紧张得快休克的小兵赶紧回答:“报告长官,带了!”“拿来我看。”日军小兵从内衣口袋里掏出照片,哆哆嗦嗦地递了过去。

严肃的旅团长大人面色稍缓,但拿过照片一看,脸色就开始先发红后发青,挥舞着照片大声喝问:“这,这是什么?”身旁的斋藤邦雄瞟了一眼那张照片,不禁冲那个新兵发生一声哀叹:“你小子死定了。”

原来,照片上是一名两方女人!斋藤一眼就认出,原来是美国女影星狄安娜·德宾。显然,这名日军新兵是狄安娜的粉丝,所以,即便出发打仗,依然把她的照片随身收藏。但是,偏巧当时的照片都是一个规格,他同样放在口袋里的毛泽东的照片和狄安娜的照片一样大,仓促之间拿错,自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对旅团长来说,这个刺激未免太大了。站立的日本兵们都可以听到他的咆哮。

旅团长盛怒之下一拳打在新兵的面颊上,被打得七荤八素的新兵手一松,狄安娜的照片就被华北的风吹到山涧里去了。

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

蒋勋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生前名望已远播海内,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其门下,学习书法。

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

“点”:高峰坠石

我第一次看到卫夫人的《笔阵图》时,也吓了一跳,因为她留下来的记录非常简单,简单到有一点不容易揣测。譬如说,她把一个字拆开,拆开以后有一个元素,大概是中国书法里面最基本的元素——一个点。

卫夫人似乎并没有教王羲之写字,却是把字拆开。卫夫人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沾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

她要这个学习书法的小孩去感觉—下,感觉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那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一定有人会怀疑:卫夫人这位老师,到底是在教书法,还是在教物理学的自由落体呢?

我们发现卫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书法而已。

卫夫人可能真的带这个孩子到山上,让他感觉石头,并从山峰上让一块石头坠落下去,甚至丢一块石头要王羲之去接。这时“高峰坠石”的功课,就变得非常有趣。

不知道王羲之长大以后写字时的那个“点”,是不是跟卫夫人的教育有关。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许多人都说里面“之”字的点,每个都不一样。

如果童年时有位老师把我们从课堂里“救”出去,带到山上去玩,让我们丢石头,感觉石头的形状、重量、体积、速度,我们大概也会蛮开心的。感觉到了“石头”之后,接着老师才需要从中指出对于物体的认知,关于重量、体积、速度等物理学上的知识。这些知识有一天——也许很久以后,才会变成这个孩子长大后在书法上对一个“点”的领悟吧!

其实卫夫人这一课里留有很多空白,我不知道卫夫人让王羲之练了多久,时间是否长达几个月或是几年,才继续发展到第二课。然而这个关于“点”的基本功,似乎对一位以后的大书法家影响深远。

“一”:千里阵云

卫夫人的第二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就是“一”。

“一”是文字,也可以就是这么一根线条。

卫夫人教王羲之写字的时候,前朝并没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前辈大师,卫夫人也似乎并不鼓励一个孩子太早从前辈书法家的字做模仿。因此,王羲之不是从前人写过的“一”开始认识水平线条的。

认识“一”的课,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的。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说:“千里阵云”。

“千里阵云”这四个字不容易懂,总觉得写 “一”应该只去看地平线或水平线。其实“千里阵云”是指地平线上云的排列。云低低的在地平线上布置、排列、滚动,就叫“千里阵云”。有辽阔的感觉,有像两边横向延展张开的感觉。

“阵云”两个字也让我想了很久,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字?

云排开阵势时有一种很缓慢的运动,很像毛笔的水分在宣纸上慢慢晕染渗透开来。因此,“千里阵云”是毛笔、水墨与吸水性强的纸绢的关系。那么“千里阵云”会不会也有特殊意义?就是在写水平线条时,如何让它拉开形成水与墨在纸上交互律动的关系,是对沉静的大地上云层的静静流动有了记忆,有了对生命广阔、安静、伸张的领悟,以后书写“一”的时候,也才能有天地对话的向往。

这是王羲之的第二课。

“竖”:万岁枯藤

卫夫人给王羲之的第三堂书法课是“竖”,就是写“中”这个字时,中间拉长的一笔。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量。

她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在登山时攀缘一枝老藤,一根漫长岁月里长成的生命。孩子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借着藤的力量,悬宕在空中。悬宕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枝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固的力量。

老藤拉不断,有很顽强、很坚韧的力量,这个记忆变成对书法的领悟。 “竖”这个线条,要写到拉不断,写到强韧,写到有弹性,里面会有一股往两边发展出来的张力。

“万岁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它已成为汉字书法里一根比喻顽强生命的线条。“万岁枯藤”是向一切看来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的致敬。

王羲之还在幼年,但是卫夫人通过“万岁枯藤”,使他在漫长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强韧力量的体会,也才有了书法上的进境。

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

“高峰坠石”理解了重量与速度。

“千里阵云”学习了开阔的胸怀。

“万岁枯藤”知道了强韧的坚持。

卫夫人是书法老师,也是生命的老师。

顶级美食背后的残酷真相

王卉

网上曾经盛传过一个批判中国人“极端饮食”的帖子,举例甚多,包括生吃猴脑、生烤鹅掌、活叫驴、风干鸡、铁板甲鱼、活焖鳖、醉虾、三吱儿之类的。这类残酷美食曾经名噪一时,令美食老饕们趋之若鹜,成为品味的象征。但由于制作方法残忍,在今天这个倡导人道主义的社会,已经逐渐绝迹了。其实这类顶级的残酷美食遍布世界各地,又岂是中国人的专利。富人们坐在金碧辉煌的高级餐厅,尊贵地享受着这些美食,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背后血腥真相,显得何其讽刺。真相的揭露,是让你选择充耳不闻,还是放下手中那犹如屠刀的刀叉?

滴血的鱼翅何时能从餐桌上消失?

最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姚明拍的关于拒绝食用鱼翅的公益广告,拍得非常震撼,确实让不少认为吃鱼翅是理所当然的人为之警觉:鱼翅,真的非吃不可吗?

其实说起来惭愧,吃鱼翅的风气确实源于咱们中国人。鱼翅是海味八珍之一,与燕窝、海参和鲍鱼合称为中国四大“美味”。但中国人这个饮食传统的背后,却给鲨鱼这种海上霸王带来了灭顶之灾。庞大的市场需求和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使得世界各地的渔民争相捕杀鲨鱼,供应给世界各地的华人。仅香港一个小地方的供应量,就占全球鱼翅进口量的52%,每年平均进口4000至5000多吨鱼翅,换算下来,相当于每年捕杀7300万条鲨鱼。

为什么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吃鱼翅不会带有强烈的罪恶感,直到近几年大量食用鱼翅导致鲨鱼数量锐减、濒临灭绝,才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鲨鱼凶残吃人,我们吃它们的鳍,又何来残忍一说?看来《大白鲨》这类电影给人们造成的误区非浅啊!事实上,鲨鱼哪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每年被鲨鱼咬的人不超过10个,而被人咬的鲨鱼却至少7000万条!当你知道鲨鱼鳍是如何活生生变成你碗中丝丝晶莹的鱼翅羹后,你或许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凶残。

优质的鱼翅,必须是从活生生的鲨鱼身上割下来,所以渔民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捕捉到活的鲨鱼后,先是测量,开始切割鱼鳍,从最大的背鳍开始,然后是胸鳍、尾鳍,有的连鲨鱼体内的内脏都不放过。而此时的鲨鱼并没有死,还是活的,活着享受被肢解的命运。当鲨鱼身上珍贵的鱼鳍被割掉之后,渔民们为了有更多的空间存放鲨鱼鳍,便把还在挣扎的鲨鱼当成垃圾一样,重新抛进海里。鲨鱼是海洋生物里生命力最顽强的,所以并不会立刻死亡,就这样一动不动地待在海底,要么被其它鱼类吃掉,要么就经过四到五天把血流**去,或是活活饿死。

如果看了鱼翅制作的过程,看了有着海中霸王之称,统领海洋几亿年的鲨鱼是怎样惨死的,而各地的食客们还能心安理得地享用它们流血的鳍,那除了为鲨鱼默哀了,还能如何。

每天早、中、晚3次,农场主会把一个20~30厘米的铁管,直捅进鹅的喉咙深处。12公斤玉米和其他饲料的混合物,就从这个管道填塞到成年鹅的胃里。来不及消化,又是下一顿。工人用高压插管从鹅嘴直接插入鹅的食道,压入远远超过鹅所需要的食物,鹅的食道也因为一天三次反复插管早早溃烂,以至于喝的水都会从溃烂处变成血水流出来。

这样灌养出来的“脂肪肝鹅”,肝脏平均重量都能达到600~900克,最“胖”的鹅肝还能达到2公斤。左侧是被强行灌食之后的鹅肝,右侧是正常的鹅肝。

顶级鹅肝,源自顶级酷刑

如果说拒绝吃鱼翅被越来越多环保主义者提倡,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那么,远在匈牙利的无数命运悲惨的鹅,又有谁会为它们鸣不平?

有句玩笑话是这么说的:一只鹅如果活在匈牙利,恐怕几辈子都不会想再投胎做鹅。此话不假。鹅肝是法国大餐中的顶级美食,口感细腻入口即化,昂贵的价格更让普通人望而却步。但是法国却不是鹅肝生产的第一大国,因为其残忍的生产过程引起了法国国内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反对,因此拥有悠久养鹅历史的匈牙利就成为了生产鹅肝第一大国。鹅肝的生产过程到底有多残忍呢?估计看过的人再不会对这个美食那么趋之若鹜了。

一只出生在匈牙利的鹅,一生中只能过几个小时正常的“鹅生活”。它们出生没多久,就被当地农场主认领回家,开始悲剧的一生。开始的12个星期,幼鹅被挤进小笼子,铁栅栏外只露出一排排脖子,固定在专门训练颈部肌肉的架子上。农场主每天增加喂食量,努力把小鹅的胃撑成一只面袋子。等小鹅的颈部肌肉和肠胃都练得跟钢铁一样坚强,真正的酷刑才开始。每天早、中、晚3次,农场主会把一根20~30厘米的铁管,直捅进鹅的喉咙深处。12公斤玉米和其他饲料的混合物,就从这个管道填塞到成年鹅的胃里,来不及消化,又是下一顿。即使这些鹅不想吃东西,它们还是被逼进食。

这些鹅除了嘴巴、喉咙受伤,还必须每天忍受胃痛、脚痛,终日生活在不能动弹的笼子里,就算连看一眼天空或河水的机会都没有,直到18天以后,一副比正常鹅肝肿大6~10倍的脂肪肝培育完成。只有这样病态肥胖的鹅肝,被小心翼翼、毫无破损地取出来烹调,才能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法国顶级鹅肝美味。少许一点破损的鹅肝,只好被碾碎制成鹅肝酱,价格当然也下降许多。

一只鹅悲惨的一生,换来了绅士淑女们烛光晚餐中的一道美食,不知道他们谈笑风生之间,有没有听到盘中鹅的悲鸣?

人类对美食的构思从来都是源源不绝,在改进的过程中,已经有许多不被人道主义接受的残酷美食被淘汰或被禁止,诸如熊掌猴脑之类。人类为了维持生存,食用比自己低端的生物,是食物链的一环,在食用的过程中想法满足自己的味蕾也无可厚非。但用某种极端的方式以满足一时的口舌之快,真的有必要吗?特别是一些传统的顶级美食,并不见得对人体有益,比如鱼翅这种高档美味被水银污染的程度高达70%,长期食用鹅肝容易造成胆固醇过高。当这些真相暴露在你眼前时,即便它们再高级,你还吃得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