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治理陆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04:00

10、治理陆路

【原文】导12及岐3,至于荆4山,逾于河。壶口5、雷首6至于太岳7,厎柱8、析城9至于王屋10。太行11、恒山12至于碣石13,入于海。

西倾14、朱圉15、鸟鼠16至于太华17。熊耳18、外方19、桐柏20至于陪尾21

导嶓冢22至于荆山23。内方24至于大别25。岷山26之阳至于衡山27,过九江28至于敷29浅原。

【译文】开通了岍山及岐山的道路,到达了荆山,就可以越过黄河。又开通了壶口山、雷首山到达太岳山的道路,从厎柱山、析城山到达王屋山的道路。从太行山、恒山到达碣石山的道路,就可以入海了。

然后又开通了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到达太华山的道路。又开通了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到达陪尾山的道路。

又开通了嶓冢山到达荆山的道路。又开通了从内方山到达大别山的道路。又开通了岷山南面到达衡山的道路,过了九江就到达了散布在洞庭湖一带的浅原了。

【说明】本节是描述大禹治理陆路的功绩,也就是说,由于山、水的阻隔,人们在当时是没有交往的。大禹开辟了陆路,在大山之间修筑了便道,使得人们可以较方便地行走。这不仅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交往,也促进了剩余产品的交换流通。同时,还促进了人们的文化交流。

——————————————————

【注释】1.导:(dǎo捣)《国语•周语上》:“为川者决之使导。”这里用为疏通之意。

2.岍:(qiān千)岍山:地名。中国陕西省西南部陇山山脉的支脉。

3.岐:(q奇) 岐山:在宝鸡以东,西安之西面,原周国之都。《易·升·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诗·大雅·緜》:“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周颂·天作》:“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孟子·梁惠王下》:“昔者文王之治其岐也:耕者九一。”

4.荆:山名。又名北条荆山。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南。

5.壶口:山名。在今山西省吉县南。

6.雷首: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7.太岳:山名。即霍太山。

8.厎柱:山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山在河中,又名三门山。

9.析城:山名。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南。

10.王屋:山名。在今山西垣曲县东。

11.太行:山名。在今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12.恒山:山名。在今河北省曲阳西北与山西接壤处。五岳中的北岳。

13.碣(ji节)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抚宁两县交界处。

14.西倾:山名。在今甘肃、青海交界处。

15.朱圉(yǔ雨):山名。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南。

16.鸟鼠:山名。在今甘肃渭源县西南。

17.太华:山名。在今陕西华阴县南,又名华山,古称西岳。

18.熊耳:山名。在今河南卢氏县东。

19.外方:山名。在今河南登封县北,又名嵩山,古称中岳。

20.桐柏:山名。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南。

21.陪尾:山名。在今湖北安陆县。

22.嶓:(bō波)山名。在今陕西省勉县西南,为汉水发源地。

23.荆:山名。又名南条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

24.内方:山名。又称章山或马良山,在今湖北钟祥县西南。

25.大别:山名。即今湖北、安徽交界处的大别山。

26.岷山:山名,在今四川省北部,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的地方。

27.衡山:山名。在今湖南衡山县。

28.九江:地名。即今洞庭湖一带。

29.敷:通“溥”。 《书·舜典》:“敬敷五教,在宽。”《书·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诗·周颂·赍》:“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这里用为分布、散布之意。

30.浅原:指洞庭湖一带地势较低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