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该如何治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01:38
如何改善生态环境
——“三北防护林”之我见
一、三北防护林的地理位置
三北防护林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1979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规划范围包括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中北部、陕西、晋北坝上地区和东北三省的西部共324个县(旗),农村人口4400万,总面积39亿亩。以求能锁住风沙,减轻自然灾害。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二、建设三北防护林的原因
在这块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同时也构成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三、建设三北防护林的作用及建设思想
1978年,国务院批准启动三北防护林时明确指出:"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造林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从文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上马三北工程的自然和经济背景,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三北工程的历史使命。概括地说:三北工程的主战场在农村,主要服务对象是农牧业,建设主体是农牧民。国家希望建设三北工程,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良性互动,促进防风固沙与治穷致富协调发展,达到蓄水固土与兴林富民的多重目标。防沙治沙是三大任务之一。三北防护林对防治沙尘暴的直接作用主要是减弱动力。虽然大气环流形成的大风不是人力所能消除的,但是通过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可以减弱地表风速,达到减轻沙尘暴的效果。这是三北工程的直接功能。最根本的是通过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发展农牧业生产力,减轻对沙质土地的经营压力,反过来促进植被恢复和发展,达到减弱动力源和物质源的双重效果。
四、建设三北防护林的积极意义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一个项目,被世界称为绿色长城,不仅是从它的颜色,还从它的建设意义上来说,绿色长城的修建有效的防治了东北、西北、和华北的沙尘暴,防护林未修建之前三北地区沙尘随时随地可见,作为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小伙子对沙尘是深有感触的,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每天嘴里和眼里充满沙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自从三北防护林建设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明显的收获。沙尘暴得以治理,环境得到改善,问题也伴随而来。
五、建设三北防护林的消极意义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主要是以杨树和柳树的栽植为主,而这些树木与这些地区的环境不是十分的适应,因此造成的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在西北地区本来降水量就小,而种植这些树木的需水量是比较大的,这就不得不抽去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的严重缺失,本来就干旱的地区地下水缺少,现在又要用来救助这些绿色生命好比雪上加霜。
六、造林十年不如封山一年
在我们西北地区植树造林,可以说是环境的不适,结果造成的是“植数造零”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态幅,有自己的生存环境,我们不能把热带的植物种到寒带去吧,虽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但足以说明环境的适应性。
我们不能只一味的强求搞好环境,还要注重方法,在国家植树的同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提出了封山育林的治理措施,这使得一些地区树绿了,草出了,沙尘暴没有了,环境得以改善了,现在出去可以看见青草绿树。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促进了环境的改善,破坏了地下水的平衡,这也导致一些地区的恶性循环,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