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明》第001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24:27
地域文明 - 第001期
杂志
名称
地域文明
本刊
主编
傅直哲
杂志
版本
《政协采风》副刊
出版
日期
2008年07月25日
星期五
《黄香故里考辨》之考辨——与张昕先生商榷
黄香—— 孝子、贤臣、清官
秦代文物说云梦
《黄香故里考辨》之考辨——与张昕先生商榷
 
古安陆县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县。《湖北省建制沿革·秦汉郡县》称:“汉之安陆,包括:汉川、孝感、黄陂、汉阳、安陆、云梦、应城、京山等八县。”⑴这就告诉我们:云梦县与今安陆市公元550年以前同为古安陆县的辖区,而且云梦城正处古安陆县的中心所在。东汉孝子黄香是古安陆县人,人们对此没有任何异议。但必须指出的是,今安陆与古安陆必须严加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把古安陆历史上发生的一切全部囊括在今日的安陆市,那就违反了历史事实。1993年张昕先生主编的《安陆古代人物传》一书,把斗子文、钟仪、斗辛、黄香、黄琼、黄琬等名贤收录入书,甚而把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主人喜也收入该书,这是把古安陆和今安陆混为一谈的具体表现,未免有些滑稽可笑。然而张昕先生并未就此止步,居然在2005年7月和10月的《孝感学院报》、《孝感晚报》上发表题为《“黄香故里”考辨》(以下简称《考辨》)的文章,又是贬责张积翰先生所写《黄香》一文“缺乏历史地理知识”,又是无理指责“云梦人硬要强行把黄香拉入本土”、“强行附会本土”等等。张昕先生博引群书,振振有词,但立论理据却失之偏颇,值得商榷。
 
云梦和今安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同为古安陆县,由于年代久远,今人对古安陆的历史文化有不同的认识,这是可以理解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以科学、求实的精神,进行研究探讨,以便作出正确的结论,决不能从书证到虚证,从道听到传闻,牵强附会,篡改历史的本来面目。尤其是在考古成果如此丰硕的今天,我们应该将考古研究所得与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古文献互证互补,去伪存真,只有这样,才能把纷繁的历史问题弄个水落石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云梦城郊相继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特别是睡虎地和龙岗出土的秦代竹简、木牍,不仅填补了国内历史文献的重大缺失,而且解开了秦汉时期历史的许多迷团,匡正了史书中的诸多错讹。其中不乏有关古安陆历史的重要信息,为今人研究古安陆的地望及相关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物证。笔者愿以出土文物、现存古城遗址等物证,结合传世文献等书证,与张昕先生共同探讨黄香故里这一问题。
 
古安陆县城即云梦城
 
 
对于古安陆县及其治所的地望问题,文物工作者经过多次文物普查和几十年的文物发掘,已经对此划上了句号,坚持理性思维的人是不会有疑问、持异议的。只要看看今云梦城和安陆城近郊的古墓葬便清楚明白。历史地理学术的权威机构、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下册载:云梦城近郊的五大古墓群都是春秋、战国、秦汉、魏晋时的古墓葬,而今安陆城近郊的六大古墓群,多是南北朝、唐宋至明清的墓葬,这就充分说明东晋以前今安陆无城,东晋以后才有今安陆城。该图集《湖北省文物单位简介·孝感市·安陆市》,共载有104处古遗址、古墓葬和古遗迹,但没有一处古城遗址,而将东晋以前的古安陆县城,一直都标示在今云梦城的位置上,⑵直到南朝时的“南司州安陆郡”,才标示在今安陆市的位置上。说明今安陆城始于南朝刘宋时期。应该说,这是经过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不容置疑的。可是《考辨》的作者,置此而不顾,既不承认云梦县是古安陆的一部分,更不承认云梦城即古安陆城,其用意让人不可捉摸。
 
证明古安陆县的治所在云梦城的文物实在太多。如睡虎地十一号墓主人喜,曾任安陆县御史、令史,40多岁时死在任上,⑶葬在云梦城郊,连张昕先生也肯定他是安陆人,这就足以证明古安陆县城就是云梦城。还有盖有“安陆市亭”戳印的陶器,⑷也可证明云梦城就是古安陆县城。秦简《编年记》中记载秦昭王二十九年攻安陆,秦始皇二十八年过安陆,⑸以及睡虎地4号墓出土的木牍家信,⑹都清楚地说明古安陆县城就是云梦城。
 
或许有人会说,“云梦出土的文物有‘安陆’字样和关于‘安陆’史事的记载,这只能说明云梦是古安陆的辖区,而不能说明是古安陆的县城。”为了释疑解惑,不妨随手拈取一两件文物进行深入剖析,看看古安陆县城究竟在何处。
 
睡虎地和龙岗的多座秦墓出土了20多件盖有“安陆市亭”戳印的陶器。“安陆”无疑是指安陆县;“市”,《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做买卖,贸易”;“亭”是秦汉时的基层行政组织;“安陆市亭”,就是安陆县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陶器上为什么要加盖安陆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戳印呢?《秦律十八种·工律》规定:官营手工业“制作同一种器物,其大小、长短、宽度必须相同”。⑺加盖了“安陆市亭”戳印的,表示合乎官方规定的标准,是经过批准生产的合规产品。秦代安陆县的制陶官窑只会设在城郊,不会设在远离县城七十里的乡里。原因有三:一是官府为了便于对官窑的领导、管理、监督,必须把官窑设在县城近郊;二是秦时湖北地区人口密度小,据有关资料推算,每平方公里只有6-7人,⑻乡里不可能有集镇和市场,购买力太低,只有把官窑设在县城近郊,离市场近,商品有销路,运输方便,成本低,才有利可图;三是陶器容易破损,不易转运,为降低商品损耗,官府决不会把官窑设在离县城遥远的地方。所以,只在云梦城郊出土了盖有“安陆市亭”戳印的陶器,而别处却没有。云梦出土盖有“安陆市亭”戳印的陶器,这就雄辩地证明云梦城就是古安陆县城。
 
睡虎地4号墓出土的两件木牍,是在前方淮阳作战的两名战士寄给母亲的家信。他们是兄弟俩,一个叫黑夫,一个叫惊,一人写了一封家信。黑夫家信的大意是:母亲,赶快寄钱来,寄夏衣来。母亲看看安陆的丝布贱(价格便宜),可以做单衣、短衣、裙子的就买,做好后和钱一同寄来。如果安陆丝布(价格)贵,就只寄钱来,由黑夫自己在淮阳买丝布做。惊的家信大意是:惊急着要钱和夏衣,希望母亲赶快寄钱五六百,买质量好的丝布,不能少于二丈五尺。不寄钱来就会死啊!急急急!
 
黑夫要他母亲看看安陆丝布价格的贵贱,这里所说的“安陆”显然不是别处,正是他母亲的住地——今云梦城。假如古安陆县城果真在今安陆市,离云梦城近70华里,如果仅为看看丝布的价格,就要母亲往返140华里,这就太不近人情。而将秦时货币的币值及劳务的价值作一比较,就知道那是大大不合算的。
 
秦的货币有两种,一是铜钱,每枚半(市)两 重,俗称秦“半两”;另一种就是“布”,也叫“帛”,是丝织品。《秦律十八种·金布律》规定:货币布每八尺价值十一钱,⑼平均每尺单位价值0.1375钱。惊要他母亲买质量好的丝布,不少于2丈5尺。质量好的布就算比作货币流通的布的价格高出10%,每尺丝布的单价才0.15钱,25尺丝布共需37.5钱。黑夫要他母亲以丝布的贵贱决定取舍,在正常情况下,价格波幅不会超过10%,就是说25尺布的贵贱差价也不足4钱。如果让一个普通劳动者从云梦赶到今安陆市,往返需要两天时间。《秦律十八种·司空》规定,秦时一个普通劳动力每劳作一天抵偿8钱。⑽以此计算,一个人往返两天的劳动价值为16钱,住宿费只算1钱,为取得不足4钱的丝布贵贱差价而付出17钱的代价,太得不偿失了。黑夫的信,反映出他为人精细,遇事精打细算的性格,是个节约型的人。作为处事节约的黑夫,是决不会要他母亲以4倍多的付出去谋求不足4钱的蝇头小利的。由此可知他只能是要求母亲在所居住的安陆城,走出家门看看商家的价格,决定买或不买。这就可以证明黑夫信中所言“安陆”正是今之云梦城。
 
郧城即云城
 
 
《考辨》在谈到汉代安陆县城址的位置时说:“从现在能查到的资料看,古代的历史地理文献上,大都主张古郧国都城是在今安陆市城区”。并引用《水经注·涢水》:“辽水又西南流,至安陆县故城西,故郧城也。因冈为墉,峻不假筑”。接着又引用了《括地志》、《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春秋大事年表》等书的同一内容;其实这些书的说法都是因袭《水经注》的。这是张昕先生把今安陆与古安陆混为一谈的理论基础。可以断言:《水经注》的这条记载是不当的,这个理论依据是靠不住的。因为它所记载的“因冈为墉,峻不假筑”的地形地貌,与今安陆城完全不符合:今安陆城地处平原,根本没有“因冈为墉”的任何迹象;在城南约一华里处倒是有一座名曰“凤凰山”的土冈,但它与今安陆城却是遥相对峙的,根本不可能“因冈为墉”。
 
那么郧子国都城在哪里呢?在云梦城。《左传·宣公四年》载:斗伯比在郧国时与郧子之女私通,生下了斗子文,郧夫人“使弃诸梦中”。西晋学者杜预在注释“云卩”和“梦”时写道 :“云卩或郧。梦,泽也。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⑾杜预的注释是有根据的。杜预人称博学多通的“杜武库”,又是《左传》专家,他长期担任湖北地区的军政领导,有机会实地考察他所关心的历史名胜古迹,所以他的注释是可信的。杜预所言江夏安陆城和云梦城就是今云梦楚王城。楚王城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文物部门的考古专家鉴定该城为“西周至魏晋沿袭使用的古城遗址。”该城风雨沧桑,屡毁屡修,形成了层层叠压、重重穿套的丰富的文化层。现在可见到的残存夯土城垣,是由东西二城组成的,⑿西晋时东城已经废弃,江夏郡治和安陆县治均设在西城。因东城的南垣沿着涢水东支向东南延伸了近一公里,所以杜预说“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意思是说这个城就是斗子文出生的“故郧城也”。《春秋大事年表》指出:“‘云卩’、‘郧’、‘云’三字通用。”因此郧城也称云城,“云梦”就是“郧国之梦”的简称。1989年底,楚王城东城南边的龙岗出土了一批秦简,主要内容是关于云梦禁苑的律文,在秦简中出现关于“云梦”的记载仅此一例,证明杜预所言云梦城是正确的。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在他的力作《云梦与云梦泽》一文中强调说:“杜预所指出的云梦城是靠得住的。此城地当南北要冲,上文提到的秦始皇南巡所至云梦应指此,东汉和帝、桓帝两次南巡章陵(今枣阳东,东汉皇室的祖籍)之便所到云梦亦应指此(《后汉书·本纪》永元十五年,延熹七年)。到了西魏大统年间,便成为从安陆县分出来的云梦县治所”。⒀谭老还在文中附了一幅《古云梦泽位置图》,在今云梦城的位置上标示着四个地名:“宣四年之梦”、“云阝”、“安陆”、“云梦城”。这就证明,郧城在云梦,不在今安陆。还表明云梦城一城多名。
 
《考辨》还引用了《三国志·吴志·周鲂传》的一段话:“孙权遣从弟孙奂领江夏太守,治安陆城,修立邸阁”。这条引文帮不了《考辨》的忙。《三国志·魏志·王基传》载:“安陆左右,陂池沃衍。”⒁陂池,《辞海》释为“池沼”。今安陆何来池沼?显然这里所言安陆即今云梦城,云梦城以南湖网纵横,非池沼而何?可见孙奂所修的安陆城也是今云梦楚王城。
 
到此,应当把古安陆县的建制沿革梳理一下。郧子国建于西周末年,都云城,云梦和今安陆都是郧国领地;春秋中期楚灭郧,设郧邑,治云城,今云、安两地同属郧邑领地;战国中后期楚改设郧邑为安陆县,治云城,云梦和今安陆都属古安陆县的辖区;南朝刘宋时设郢(司)州安陆郡,治今安陆城;西魏大统十六年从古安陆县析出云梦县,治云城即古安陆城。云梦安陆合一的古安陆县的辖区约1万平方公里,从战国中后期建县到南北朝解体,存在了800多年,而今安陆仅为古安陆县的十分之一,所以我们在治史时,必须把古安陆和今安陆区分开来,否则就会造成认知上的混乱。
 
黄香故里在云梦
 
 
如果明白了汉代的安陆县城在云梦,黄香故里在何处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首先,让我们对黄香故里在今安陆的说法进行商椎。
 
《考辨》说黄香故里在今安陆的核心证据是《德安安陆郡县志》所载:“汉尚书令黄香墓在城内府署东,同知署后。相传府城内府署东十数武为杨姓园,偶掘地见其碑”。由于有了这个“相传”,所以道光二十三年知府易容之复建碑碣,光绪五年知府黄式度建祠于墓。于是发问:“既然黄香的祠庙在安陆,那黄香‘安陆人’的结论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相传”就是传说。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中国历史已进入了近代史。用近代人根据传说营造的碑、祠来证明1800多年前的黄香是今安陆人,能成立吗?
 
民间传说对治史确有帮助,但传说不是历史,只有得到了证实的传说才是历史,有些传说无法得到证实,那就不一定是信史。《考辨》中的传说就不可信,因为它违反事理逻辑,违反了中国人的丧葬习俗。古人认为人死以后,灵魂进入了冥府世界,远离了人世。冥,《辞海》释义:远离;高远;深幽。所以必须为死者到郊外甚至更远的幽静地方选择风水宝地,建造高陵大冢,让他们进入“直摩仓穹之极,而抵乎冥漠之乡”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帝王将相,高官显贵更是如此。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明清帝王的陵园都远离京城就是最好的说明。如果硬要强调黄香墓是葬在今安陆城中,那就证明今安陆城内那时无城或是座废城。《考辨》说祠堂就是家庙,以证明黄香故里就是今安陆城。“祠堂”,《辞海》释义:“旧时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黄式度身为德安知府为黄香建祠显然是祭祀先贤,而不是祭祀祖宗。如果认定他是在为黄姓建家庙,那么是否有祭文宣示或其他事物以表示他是黄香的宗支?他是否认定了建庙之处便是1800年前黄香墓葬的原址?
 
云梦人许兆椿在清乾嘉两朝为官,官至巡抚,嘉庆皇帝评价他“居官立品,俱孚物望”。死后祀云梦乡贤祠、江苏名宦祠。如果祠堂是家庙,是云梦人的许兆椿,家庙怎么建到江苏南京去了?可见官府建祠都是表彰性、纪念性的。由此可知,黄式度在府城建黄香祠不能证明黄香是今安陆人。
 
《考辨》还说黄琼的墓在白兆山下雷公庙,说是清康熙年间“土人掘得墓砖,有‘黄相公墓’”字样,消息来源是“邑诸生黄士博言于郡伯高翔,严诫掩之”。这条记载闪烁其词,语义骑墙,笔者才疏学浅,难以理解,不知高翔是说立即掩盖,不对外传,还是说不准掩盖。如果是前者,那么黄琼的墓就应还在雷公庙下,应该报告国家文物部门去考察,或发掘,或申报哪一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修缮保护;如果不准掩盖,让土人继续掘墓,那就会有更多文物出土,绝不会只一块有“黄相公墓”字样的墓砖。即使“黄相公墓”砖是真的,也不能肯定 是黄琼的墓。《辞海》释“相公”:①古代(北宋以后)对宰相尊称“相公”;②旧时对上层社会的年轻人的尊称。旧时上层社会的年轻人知多少,黄姓人知多少,凭什么说“黄相公”就是黄琼?从文字的记述看得出这又是一个传言。如果真是在雷公庙发现了黄琼的墓,那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呀,郡伯高翔一定会亲临现场,实地考察,报告朝廷,或发掘,或掩埋作出决断。黄琼死时,自动前来送丧的达7000人之多,发现了他的墓,郡伯高翔听了竟无动于衷,说明他心知肚明,无法肯定这是黄琼的墓砖,他不愿被传言所惑,说一句混沌话敷衍年轻的诸生罢了。
 
黄香墓自古以来就在云梦,这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广舆记》载:香墓在安陆。不错,古安陆县治所在云梦。《一统志》载:黄香墓在云梦。⒂不矛盾,只是比前者说得更准确。民间黄香后裔的家谱对黄香墓记载更为详细具体。福建省黄香后裔黄鸿源先生于2005年12月在晋江市政协网http://jjzx.jinjiang.gov.cn/文史资料栏目上发表题为《晋江黄姓源流》一文称:“今晋江黄姓门匾即书:江夏传芳。江夏郡地域为今湖北省云梦县周围。黄香逝后葬江夏源口。”又据孝感市孝南区黄香后裔黄郁文先生提供的光绪己亥聚斯堂版《黄氏家谱》记载:黄香去世后,归葬故里江夏安陆源口,墓在今云梦县城北郊十五华里。孝南区董永街黄桂庭老人所存之敦本堂《黄氏宗谱》记载:该墓为清康熙四十九年新安派裔孙置地重建,墓前有湖广总督郭世龙加建的石牌坊,墓园占地八亩,墓碑高七尺,宽二尺五,上刻:“汉孝子魏郡太守尚书令黄公讳香字文疆府君之墓”。⒃郭世龙,山西汾州人,是清初与于成龙齐名的干练大臣,相信他对立牌坊这样严肃的事情决不会马虎从事。乾隆年间的礼部侍郎吴省钦任湖北督学时来云梦凭吊黄香墓,还吟诵“粹质涵江夏,高文启汉京。一堂尊始祖,百步表佳城。婉娈垂髫岁,殷勤奉枕情……”十二韵五言排律,表达对黄香的敬仰之情。⒄省督学是文化高官,对全省的人文历史必然了如指掌,他凭吊黄香到云梦而不去安陆,证明黄香墓在云梦而不在安陆。黄香墓的位置在云梦县义堂镇南约3公里处的316国道西侧,与聚斯堂《黄氏家谱》所记黄香墓址完全吻合。黄香墓坐北向南,是笔者少年时与窗友常游之地。坟茔用青砖粉墙围砌。南面为三脊功德牌坊,中脊是黄香的墓牌,牌位下方有一方形小孔,孔下并列镶嵌着三块刻满文字的青石碑,笔者那时年纪尚幼,不知碑文所言何事。碑前约3米处设有3座石砌祭坛,墓垣中树木葱茏,鹊鸟和鸣。义堂古有“白马咀前帆挂月,黄香坟里树摇风”的楹联流传至今。遗憾的是这一胜迹于上世纪50年代扩建汉襄公路时被平。
 
土改前,黄香墓垣附近还有黄姓后裔的祭田,祭田的收入作祭祀黄香之用。抗战前,公路东侧有1栋三间五柱的农房,供种祭田的人居住和收藏农具、粮食之用。2005年12月20日孝感市孝南区的黄香后裔黄郁文一行5人在黄香墓遗址祭拜后,采访了黄孝村的老人赵某,赵某讲述了他家祖祖辈辈守黄香墓、种黄家祭田的家史。
 
改革开放后,到云梦寻根问祖的港、奥、台、东南亚的黄香后裔接踵而来。1992年10月,***黄玉焱先生率河洛代表团访问云梦,亲自到黄香墓遗址所在地黄孝村走访座谈,领略黄香故里的风土人情。
 
清至民国时期,黄香墓周围的农村叫汉孝乡,取“汉孝子黄香故乡”之义;义堂当时为令尹乡,清以前名於莬乡,因为楚国令尹子文之墓葬在义堂。⒅1946年,令尹乡与汉孝乡合并为忠孝乡,把令尹子文之忠与黄香之孝两种美德融为一体,以表达云梦人民对二位乡贤的缅怀之情。1950年,这里命名为黄孝乡,公社化后称黄孝公社、黄孝管理区,现在称黄孝村。这些都是官民皆知的史实,载之于明朝清朝的方志和黄氏 宗谱,在官方的民国档案和现在的档案中都有案可查。而《考辨》却说:“只是在近几年,一些人为了提高本邑的知名度,遂将黄香强行附会本土”。到底是谁不顾历史、不据事实,“硬要把黄香拉入本土”?我想,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证据,即关内侯金印的发现。1959年《文物》第五期载:1958年2月,云梦县楚王城东郊的赵许社农民,在生产中挖墩子取砖做窖,挖出了金印一枚。印座为正方形,乌龟形钮,重4两,长宽各2.4厘米;唯阴刻隶书系“关内侯印”四个字。现在,这枚金印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馆,专家鉴定为东汉文物。这里所说“挖墩子取砖”,十分明显是挖的古墓。文物普查时发现这里有17座东汉封土堆,名为赵许岗东汉墓群,属县文物保护单位。 这枚关内侯金印是谁的呢?笔者查遍了《后汉书》和历朝地方志书,云梦境内仅黄香的曾孙黄琬一人受封过关内侯。《后汉书·左周黄列传》载:“黄琬被废弃几二十年……又为豫州牧。时寇贼(指黄巾)陆梁,州境凋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关内侯是爵位名,为二十等爵的十九级,无领地,一般只有按规定食邑户数征收租税之权。因为云梦没有第二人封关内侯,这枚金印只能是黄琬的。但是黄琬的侯印为何会跑到故里来呢?因黄琬承其祖父黄琼之志,刚直不阿,正色立朝,与野心家、阴谋家作殊死的斗争,因此几度遭权臣打击迫害。后来他在长安被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逮捕入狱,死于狱中。关内侯印是按指定户数收取租税的凭证,不是行使公权的印信。黄琬死后关内侯印成为一枚闲印,黄琬的亲属呆在长安凶多吉少,为避免灭门之灾,便带着关内侯印逃回了江夏安陆——今云梦故里。这更进一步证明黄香故里在云梦。
 
注释:
 
⑴潘新藻:《湖北省建制沿革》,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第197页。文中“孝感”指今孝昌县、孝南区,“汉阳”指今武汉市蔡甸区、东西湖区。
⑵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上册,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第41—43页。
⑶李学勤等:《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出版,1978年版,第2页。
⑷陈振裕等:《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第47—49页。
⑸李学勤等:《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出版,1978年版,第4页。
⑹陈振裕等:《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第25页。
⑺李学勤等:《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出版,1978年版,第69页。
⑻彭斌武:《秦代文物说云梦》,简帛网《古史新探》,2005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 简帛研究中心)。
⑼李学勤等:《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出版,1978年版,第56页。
⑽李学勤等:《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出版,1978年版,第84页。
⑾杜预:《四书五经·春秋三传》,中国书店出版,1992年版,第257页。
⑿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下册,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第336页。
⒀谭其襄:《云梦与云梦泽》,《复旦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1980年。
⒁陈寿:《三国志》上册,岳麓书院出版社出版,1990年版,第600页。
⒂程怀璟:《云梦县志略》清道光二十年版,卷一,第29页。
⒃黄郁文:《黄氏宗亲确认黄香是云梦人》,简帛网《古史新探》,2005年12月19日(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⒄程怀璟:《云梦县志略》,清道光二十年版,卷十二,第25页。
⒅程怀璟:《云梦县志略》,清道光二十年版,卷一,第27—28页。
《政协采风》副刊
黄香—— 孝子、贤臣、清官
 
东汉孝子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千百年来被华夏儿女传为佳话;其实黄香不仅仅是一个著名的孝子,而且是一个博学多能的才子,精勤谋政的贤臣;更值得称道的,他还是一个廉洁从政,爱民惜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清官。
 
 
天下无双的国士
 
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黄香出生在江夏安陆(今云梦)一个贫苦的家庭里。其父黄况是西汉宣帝时丞相黄霸的六世孙。东汉初年黄况举为孝廉,曾任郡五官掾(具有多种职能的小吏)和叶县令。黄况为官清正廉洁,一尘不染,因此家境贫寒。家中没有奴仆,生活衣食不保。
 
黄香是一个幼慧早熟的孩子,在孝廉家风的熏陶下,他从知事时起,便主动操持家务,无微不至地体贴父母。虽然家境贫寒,他总要想方设法“亲极滋味”,即让父母吃得合乎口味,心情舒畅。九岁时,他母亲不幸病故,他悲痛欲绝,日夜思慕母亲,以至神志模糊,面容憔悴,身体虚弱,几乎难以支持到守丧期满。经乡亲们多方劝慰,才稍展蹙眉。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孝敬,尽心奉养。夏天,酷热难当,他便扇凉了枕席,再请父亲安歇;冬天,寒气袭人,他便钻进被窝里,以自己的体温去温暖冰冷的被褥,直至被褥暖和了,再请父亲入睡。
 
黄香的舅父龙乡侯,食邑一千一百户,知黄香贫穷,冬无套裤,衣食不济,特制衣被相赠。黄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贫乐道,婉谢不受。黄香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十二岁时便懂经史、通道术、能文章。家乡父老无不称赞黄香是最真诚、最纯洁的孝子,最聪明、最勤奋的学子。
 
父老们对黄香的赞誉不胫而走,江夏太守刘护亦有所知,刘护立即召见黄香。黄香虽然年少却很成熟,见了堂堂太守毫无腼腆之态,举止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尤其是对孝德的解读,更使刘太守折服。刘太守一见如故,对黄香既钦佩又爱抚,当即署为门下孝子,并向朝廷举荐。
 
当朝皇帝是汉章帝刘炟。汉章帝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才的皇帝,他一听到黄香德才出众的消息,便欣喜不已,立即赐给黄香《淮南》和《孟子》两套书籍,以示鼓励。随后召黄香进京面试。黄香端雅的风姿和博古通今的才学令章帝非常惬意,称赞黄香是道德文章俱佳的、难得的贤才,于是授予郎中之职,入尚书台(为皇帝起草文书、保管文书档案的机构)助理政务。
 
元和六年(公元85年),章帝将黄香送入东观(皇家文史馆)进修。黄香大开眼界,看到了许许多多在民间无法看到的书籍。他如饥似渴、不知疲倦地广泛涉猎,精心研读所有感兴趣的各种典籍,从而使他的学识更加渊博。东观读书以后的黄香,不仅知古今、通历法、晓天文、明地理、善音律,而且懂阴阳五行、精《周易》八卦;挥毫则文思泉涌,翰墨如流。此时的黄香已誉满京师,国人称之为“天下无双的国士”。
 
黄香得此深造,万分感激章帝的知遇之恩,更加难以忘怀父母的养育之恩。虽然母亲早已撒手人寰,但父亲健在,且年事已高,每每想到父亲风烛残年,不禁潸然泪下。于是向章帝请假回乡奉养父亲。章帝理解他的孝心,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是未过几时,章帝就觉得黄香离京太久,大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亟召黄香返京。
 
当时正遇千乘王刘伉举行加冠典礼,章帝在中山邸会晤诸王,章帝特召黄香到殿下与诸王见面,章帝问黄香:“你父亲多大年纪,为何久久不入公府?”黄香如实以对。章帝环顾左右,指着黄香对诸王说:“这就是天下无双的江夏黄童。”诸王惊异,莫不以敬慕的目光看待黄香。接着,章帝又召黄香到安福殿讨论朝政,黄香对朝廷施政得失,作了有理有据的客观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合理可行、颇有见地的建言。章帝频频点头称善,肯定黄香的言论是忠心耿耿的金玉良言,勉励他多为朝廷贡献宏谟良策,并赏钱三万,赐黄白两色织工精细的葛布各一端(“端”,古代的量词。帛类的长度单位),以资鼓励。随后晋升黄香为尚书郎。从此,黄香便随侍章帝左右。
 
章和元年(公元87年),章帝南巡,汝南太守何敞为章帝特制了雕镂屏风,作陈设装饰之用。章帝令黄香铭记此事。黄香对当时流行的奢靡之风深感不安,对何敞此举更是不以为然。他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在铭中直陈己见,寓谏于铭。他写道:“古典务农,雕镂伤民;忠在竭节,义在修身。”批评何敞此事非忠义之举,乃伤民之事。章帝为得到黄香这样一个尽忠、尚义、崇德的贤臣而感到欣慰。
 
 
忧公如家的贤臣
 
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驾崩,他的第四子刘肇继位,是为和帝。和帝年方十岁,但聪明伶俐,能够识真伪,辨忠奸,别善恶。他根据先帝对黄香特别器重的往事,断定黄香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忠良之臣。因此每当朝中遇到疑难问题,他便去登门拜访黄香,请求指点。黄香则对政务更加敬慎勤劳,忧公如家,经常独宿尚书台,昼夜不离台阁之门。和帝得知此情,深为感动。他知道黄香的父亲健在,特赐给卧几和灵寿杖,以示敬意。
 
永元三年(公元91年),和帝年届十二,满朝文武重臣齐至皇家祖庙参加和帝的加冠典礼,黄香有幸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庆典活动,为表达对和帝的忠心,他以优美隽永的文笔记录下了这次庆典的全过程,是为《天子冠颂》,流传至今,为研究汉代帝王的加冠礼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献资料。
 
永元四年(公元92年),黄香晋升为尚书左丞(主管吏民奏章的官员)。这时黄香已经功满,按照朝廷的规定,应当调出尚书台,但和帝考虑到黄香远离台阁,对他处理朝政多有不便,于是下诏留黄香继续担任尚书左丞,并增加他的俸禄,要他安心尚书台的工作。永元六年(公元94年),和帝晋升黄香为尚书令(尚书台的最高长官)。这时东汉帝国的开国之盛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自定远侯班超逝世以后,西域(今新疆一带)各国先后反汉,匈奴乘虚而入,西域再度落入匈奴手中。接着西羌反汉,与匈奴轮番侵犯汉朝边地,屠杀边民,抢掠财物,还不时攻入内地烧杀掳掠。边境危机使黄香对国家的安危忧心忡忡。因此他开始研读兵法,学习军事,“均量军政”,把军事和行政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久他就深谙军事,领兵操练演习,指挥若定,调度得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军事将才。和帝知黄香勤力忧公,多次给予奖赏。黄香因操劳过度,时有疾病缠身,和帝对黄香的健康状况则倍加关心,经常派员到黄香家中问病慰劳。每有疾患,必赐医赏药。黄香在朝,每有谋划,都被采纳;举贤荐能,多被重用。因此也招至一些人的忌妒,讥讽黄香“宠遇甚盛,过于幸运”。
 
和帝虽离不开黄香,但尚书台毕竟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办事机构,和帝为黄香的前程着想,忍痛割爱,让黄香到郡国去建功立业,拟任权重位显俸优的封疆大臣,决定升迁黄香为东郡太守。和帝的一番美意,万万没有料到黄香坚辞不受。他向和帝上了一道言辞极其恳切、意志异常坚决的奏章。他在奏章中写道:“臣乃江淮孤苦贫贱的愚昧小生,学识才能没有任何可取之处。适逢太平盛世,仰仗先人福荫,弱冠之年承蒙陛下征用,连官累任,位极台阁,至今没有任何微小的功绩值得称道。本应报恩效死,又蒙圣上赐恩,执掌显要近郡,位尊千里。臣闻:酌量才能授官,则不会渎职废事;按功劳赏赐爵位,则贤愚各得其所。臣黄香乃卑陋之人,少年时是个普通小孩,掌管郡国政务,非臣力能胜任,恐怕自己蒙昧,独辱圣恩。尚书台执掌天下机密,国家大事由此发端,至关重要,也不是臣能长期担任的。臣接到陛下的诏书,诚惶诚恐,不知该怎么办!臣现在正当少壮,可供陛下驱使。乞请陛下再赐余恩,留为闲官小职,作些宫台烦杂之事,以满足臣蝼蚁小志。这是臣有生之年的最大愿望,死后化为灰土,也感殊荣。”
 
和帝看了黄香的奏章,深为感动。他本来就爱慕黄香的才能,倚重他的辅佐。想到黄香长期从事尚书台的工作,经验丰富,工作熟稔,留下来对处理朝政有利,因此,收回成命,决定让他留任尚书令,并将他的待遇提高到太守级别,年俸增加到二千石(大米),另外赐钱三十万。黄香感激不尽,立即向和帝写了感谢信。信中有“锥刀小用,蒙见宿留”之语,意思是小刀只宜小用,承蒙留作久于其事的工作。此后,和帝让黄香掌管枢机要事,对他更加亲近倚重,黄香也越发尽忠竭力,敬慎勤劳。
 
廉洁爱民的清官
 
 
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东平和清河两个蕃国(汉王朝对诸王子所封之国),向朝廷报告当地发生了妖言惑众的重大案件,牵连千人之众。这个震惊全国的妖言案牵动了黄香的心。妖言案是何人所为?有的书说是国舅窦宪所为,其实窦宪早在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就因涉嫌谋反,被和帝赐死而自杀了。这时窦宪已经死了八年,说窦宪操纵妖言案纯属无稽之谈。
 
东汉前期发生妖言案,事出有因。和帝的祖父汉明帝有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个金人头顶上闪闪发光,当明帝开口与金人讲话时,金人突然消失了。明帝问众大臣,此梦是凶是吉?博士傅毅说,从前骠骑将军霍去病攻打匈奴时缴获了一个金人,带回长安献给了武帝。据说那个金人是匈奴从天竺国(今印度)得到的。金人是天竺国的神,人们称之为“佛”。明帝很好奇,立即派郎中蔡愔和博士秦景往天竺国去求神拜佛。蔡、秦二人不虚此行,他们从天竺国引回了两名高僧,一个名叫摄摩腾,另一个叫竺法兰,还用一匹白马驮回了四十二章佛经和一幅佛像。明帝很高兴,把两位高僧、一匹白马和佛像、经书等都安置在洛阳城东的鸿庐寺,因为驮佛经的白马养在那里,人们就把它叫做白马寺。从此,佛教就开始在中国传播。此前,中国的***都很原始,没有教规教义,各行其是。佛教传入以后,中国的原始道教受到刺激和推动,他们借鉴佛教的作法,定教规,编教义,组织道教团体,因此,道教一下子热火起来了,当时闹得最火爆的是东平(今山东省西南部)和清河(今河北省东南部)两个蕃国。清河国是和帝哥哥刘庆的封国,东平是另一个王子的封国。在皇室的封国出现了如此大规模的***组织活动,引起了统治者们的不安。因此,急忙报告朝廷。
 
黄香出身寒微,心地善良,又通道术,对贫苦人民有天赋的同情心,因此,办案爱惜人命成了他的一大特点。妖言案株连千人,案情使他焦急万分,不得不亲自出马,实地调查,现场办案。他以办事周密审慎的优良作风,深入村落闾巷明察暗访,终于把复杂的案情查个水落石出。原来是方士卿仲辽等人利用民众的***信仰,耍弄巫术,装神弄鬼,凭空捏造灾祸降临,鬼怪妖魔出世等妖言邪说,扰乱人心,达到其诈骗钱财的目的,造成了人心混乱,社会动荡。在案情真像大白之后,黄香依照朝廷的法律,做过细的甄别工作,把妖言惑众、骗取钱财与***信仰相区别;把首恶分子与一般信众相区别,然后上奏朝廷,依法惩办了卿仲辽等害群之马,解脱了广大信教群众,避免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大冤案。
 
延光元年(公元122年),黄香升迁为魏郡太守。过去的惯例,每当新旧太守交替之际,郡府吏员便借机大量购置储备器物,动辄耗资数千万,有人便乘机中饱私囊。黄香对此歪风非常反感。为防止一些人故伎重演,他在到任之前就去函魏郡官府,申令不得购置任何储备器物。可是当黄香到任时,却发现郡府有大量储备器物,他立即下令全部撤去,进行处理。按照旧俗,新官上任之日必须祭祀灶神,乞求福祉,还要大摆筵席,招待宾客,开门纳贺。这也是地方官员巴接逢迎新的顶头上司,拉关系搞“感情投资”的极好时机。黄香对这一套深恶痛绝,他一不搞祭灶求福,二不搞开门纳贺,来了一个“柴门紧闭”,拒绝接受任何人的造访和祝贺,让那些贯于政治投机、官场取巧的人吃了闭门羹。黄香上任,一改官场颓风,境内百姓无不肃然起敬。
 
原来魏郡官府在郡内外都拥有许多田园,历来与农民分种,郡府每年收谷数千斛。这笔财源是太守及其同僚的“黑钱柜”,供他们“特殊”开支和作官府属员的额外收入。黄香认为,官府的官吏吃了朝廷的“皇粮”,就不应该又吃农民的“黑粮”,吃“双份粮”违反了朝廷的律令。黄香不顾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和阻挠,坚决果敢地向这个腐败毒瘤开刀。他引用《田令》“商者不农”和《王制》“仕者不耕”的规定,告戒郡府官吏:“吃朝廷俸禄的人,不得与百姓争利”。于是排除一切干扰,克服重重阻力,将郡内外的田园全部赋于农民耕种,国家只向农民纳税。黄太守不准官吏与百姓争利的举措,百姓们无不拍手叫好,说:“黄太守才是真正的清官呢!”
 
那年,魏郡连降暴雨,洪水横溢,农田欠收,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此情此景令黄香心急如焚,他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救济灾民,将多年所得的赏赐全部捐献出来,分发给贫苦农民。黄香的爱民义举感动了丰富之家,纷纷效法黄香,捐献义谷,帮助官府放粮借贷,使受灾民众安全地渡过了荒年。魏郡人民大灾之年获得保全,无不称赞“黄青天”!这时和帝已经去世,他的侄儿刘祜继位,是为汉安帝。汉安帝是一个小混混儿,只知吃喝玩乐,朝政操纵在他人之手,因此,尽管人民对黄香感激涕零,但汉安帝还是罢免了黄香的职务。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原来汉朝的皇帝都迷信“天人感应”之说,不管哪里出现了水旱灾害、地震、日蚀或贼寇犯境等,都归罪为地方长官行为不端而引起的上苍震怒,降下灾祸。为了求得天帝的宽恕,不得不将地方长官免职。久而久之,便成为东汉王朝政治斗争、权力倾轧的潜规则,黄香就是这种潜规则的牺牲品。
 
黄香免职后,身心交瘁,数月后卒于故里江夏安陆,享年五十四岁,葬于古安陆县城(今云梦城)西北十五华里的源口(今云梦县义堂镇黄孝村)。因年代久远,黄香墓多次重建。清康熙四十九年,黄香后代新安派裔孙重建黄香墓,墓园占地八亩(含祭田),湖广总督郭世龙在墓前加建了石牌坊,墓碑高七(市)尺,宽二尺五,上刻:“汉孝子魏郡太守尚书令黄公讳香字文疆府君之墓”。遗憾的是上世纪50年代扩建汉襄公路时被平。
 
黄香才华横溢,著作颇丰,有集二卷,已失传,现有《九宫赋》、《天子冠颂》、《责髯奴辞》等三篇著作传世,均收于《古文苑》中。
 
综观黄香的一生:在家是纯真的孝子,在朝是忧公如家的贤臣,谋政是廉洁爱民的清官,人民呼唤集孝子、贤臣、清官于一身的黄香——归来吧!
《政协采风》副刊
秦代文物说云梦
 
秦汉时期的云梦历史,素有争论,更有许多未解之谜,如:那时的云梦究竟属西陵,还是属安陆?云梦县名究竟源于云梦泽,还是云梦宫?皇家禁苑是怎么回事?它与云梦有什么关系?云梦城为什么又叫曲阳?等等。对此,历史文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对探讨研究云梦的历史、文化,开发利用云梦的人文资源很是不利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云梦城郊相继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尤其难得的是睡虎地和龙岗竹简、木牍,它不仅填补了历史文献的重大缺失,而且解开了秦汉历史的许多谜团,匡正了史书中的许多错讹。其中不乏有关云梦历史的重要信息。
 
出土文物的最大特点是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具有权威性;缺点是一鳞半爪,不系统,不全面。但笔者相信,只要坚持联系的观点,把星星点点的文物信息与历史文献、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缜密思考,是能够反映出当时的历史面貌来的。笔者不揣冒昧,试析秦代文物,以求探索出秦时云梦的真实历史来。
 
 
西陵、安陆、云梦城
 
云梦在秦汉时究竟属安陆还是属西陵,这个问题涉及云梦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不弄清楚,就会使重大历史事件时空错位,重要历史人物有家难归。因此,这是研究秦汉云梦历史不可回避的话题。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云梦人程怀璟编纂的《云梦县志略·舆地》所列云梦历史沿革表秦汉栏中标明:“云梦,秦属南郡,西陵县;汉属江夏郡,西陵县”。该书是以程大中的《云梦考》一文为根据的。程大中认为云梦县名源于云梦宫,而《汉书·地理志》载:“江夏郡西陵县有云梦宫”,因此,得出结论:秦汉时的云梦属西陵县。“西陵”说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一般人记叙秦汉云梦历史时会“打结”,甚至文物部门在叙述秦汉云梦历史时,也出现变更不定的情况。1973年发掘大坟头的简报采用的是云梦“西陵”说,1975年睡虎地秦简出土后,专家学者力主云梦“安陆”说,2002年云梦文物陈列馆开馆,在解释秦汉文物时,又回复到了云梦“西陵”说。孰是孰非,有必要作出明确判断。
 
2002年,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将秦汉时期的安陆县治所,均标示在今云梦城关的位置上,这说明秦汉时期的云梦不属西陵县,而属古安陆县,且是古安陆县的治所,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虽然该书未提供把古安陆县治所标在云梦城的说明,但笔者相信文物地图集必定是以出土文物为依据绘制的。
 
其实,证明云梦属古安陆的文物多的是。睡虎地和龙岗有十多座秦墓出土了盖有“安陆市亭”戳印的陶器,共20多件,这足以说明云梦属古安陆县。戳印上的“安陆”二字无疑是指安陆县;“市”,《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做买卖,贸易”;“亭”,是秦汉时乡以下里以上的基层行政管理机构;“市亭”就是工商行政管理单位。陶器上为什么要加盖安陆县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的印戳?《秦律十八种·工律》规定官营手工业“制作同一种器物,其大小、长短、宽度必须相同”。加盖了“安陆市亭”戳印的,表示合乎官方规定的标准,属合格产品。如果说秦汉时云梦真的属西陵县,而官营产品却加盖“安陆市亭”的印戳,这就不合情理了。或许有人会说可能是从安陆外采进来的。这不可能。查阅《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下册,云梦县从南到北分布着十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面积达104万多平方米,每处都有大量的陶片堆积,而且器形繁多。离龙岗不到一华里远的胡家山遗址,面积12.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采集的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纹饰有戳印纹、按窝纹、弦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鼎、罐、钵、盘、碗、澄滤器、器座及纺轮等。专家鉴定属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这说明云梦的先民们早在5000年前就已普及了制陶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因此,盖有“安陆市亭”的陶器,雄辩地证明秦时的云梦属古安陆。
 
不仅如此,云梦还是古安陆的县城。问题是,许多有影响的历史著作,都把古安陆县的治所定位在今安陆市,或今安陆市北。《湖北通史·秦汉卷》在叙述《编年记》时说:“安陆,今湖北安陆市北”。但笔者查阅了《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的安陆市章节,其古遗址、古墓葬、遗物遗迹等,共104处,没有一处是秦代的。因此把古安陆县治所定位于今安陆市北,值得商榷。
 
还是让秦代文物说话吧!
 
睡虎地4号墓出土的两件木牍,是在前方淮阳作战的两名战士寄给母亲的家信。他们是兄弟俩,一个叫黑夫,一个叫惊,一人写了一封家信。黑夫家信的大意是:母亲,赶快寄钱来,寄夏衣来。母亲看看安陆的丝布贱(价格便宜),可以做单衣、短衣、裙子的就买,做好后和钱一同寄来。如果安陆丝布(价格)贵,就只寄钱来,黑夫自己在淮阳买丝布做。惊的家信大意是:惊急着要钱和夏衣,希望母亲赶快寄钱五、六百,买质量好的丝布,不能少于二丈五尺。不寄钱来就会死啊!急急急!
 
黑夫要他母亲看看安陆丝布价格的贵贱,这里所说的安陆显然不是别处,正是他母亲的住地——今云梦城。假如古安陆县城果真在今安陆市北,或三陂港,或洑水港,都距云梦遥远,三陂港离云梦至少80-90华里。如果仅为看看丝布的价格,就要母亲往返180华里,这就太不近人情。或许有人会说他母亲可差遣一个年轻人去跑一趟嘛。是的,他俩信中还提到了一个叫“中”的人,很可能是年轻人。但这只要了解了秦时流通货币的币值及劳务的价值,就会知道是不可能的。
 
秦的货币有两种,一是铜钱,每枚半(市)两重,俗称秦半两;另一种就是“布”,也叫“帛”,是丝织品。所以秦代关于货币方面的法律叫做《金布律》。该法律规定:“布长八尺,幅宽二尺五寸,布的质量不好,长宽不合标准,不得流通”。还规定“十一钱折合一布。出入钱折合黄金或布,应按法律规定。”这说明布本身就是流通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此外还有保护货币流通的规定:“市肆中的商贾和官家府库的吏,都不准对钱和布两种货币有所选择;有选择使用的,而列伍长(五个商人中有一人为长)不告发,吏检查不严,都有罪。”同时还规定:“所有买卖,应分别系签标明价格;小件物品每件值不到一钱的,不必系签。”
 
货币布每八尺十一钱,平均每尺单位价值0.1375 钱。惊要他母亲买质量好的丝布,不少于2丈5尺。质量好的布当然比作货币流通的布价格高些,按高出10%计算,每尺丝布的单价约为0.15 钱,25尺丝布共需37.5钱。黑夫要他母亲以丝布的贵 贱决定取舍,在正常情况下,价格波幅不会超过10%,就是说25尺布的贵贱差价也不会超过4钱。如果让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从云梦赶到今安陆市北,往返180华里,最少需要两天时间。《秦律十八种·司空》有一条规定,说因有罪而应该罚款,或欠官府的债而“无力缴纳赔偿,即自规定日期起,使之以劳役抵偿债务,每劳作一天抵偿8钱;由官府给饭食的,每天抵偿6钱。”以此类比,一个人往返两天的劳动价值为16钱,需进餐费4钱(住宿费没有资料比照,暂不计算)。为取得4钱的贵贱差价而付出20钱的代价,太得不偿失了。黑夫和惊的信,反映出两人的性格差异:黑夫精打细算,安陆丝布贵了就不买,他自己在淮阳买便宜的,可见是个节约型的人。而惊只要求丝布的质量好 ,不在乎价格贵贱。作为处事节约的黑夫,是决不会要他母亲以五倍多的付出去谋求不足4钱的蝇头小利的。由此可知他只是要求母亲走出家门,看看商家的价格标签,决定买或不买。这就可以证明黑夫信中所言“安陆”,正是今之云梦城。
 
地域、人口、云梦泽
 
 
喜是安陆县的令史,那么安陆县的长官就是县令。秦制,大县的长官称“县令”,中小县的长官称“县长”,可见古安陆是大县。古安陆是地理大县,而且历史攸久,其地域之大,大得令人吃惊,而人口却少得难以令人置信;其人口之少,与云梦游猎区和古云梦泽不无关系。
 
古安陆何时建县,从出土文物看,当在战国中后期。1986年在湖北荆门县的包山大冢二号墓出土的楚简中,有关于安陆人打官司的法律文书。这座墓是公元前323年即楚怀王六年下葬的。这说明此前即有安陆县。据说近年枣阳九连墩出土的一件乐器上刻有安陆字样,如果属实,那么古安陆设县的时间还要提前。云梦城为何称“安陆”,应该说与地形地势有关。因为云梦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汉川、蔡甸、天门以及应城的南部,都是湖区,随着季节的变化,水位涨落不定,面积时扩时缩。每当春夏,则烟波浩淼,泽国一片,洪水泛滥,居无安全;每当秋冬,水落湖心,则沼泽纵横,湖泊如星。这就是古云梦泽。而云梦城正处古云梦泽的北部边缘,地势高而平坦,无水患之忧,是一方安全的陆地,故称安陆。秦时云梦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湖沼相连的水乡,这有出土文物为证。睡虎地七号墓椁室的门楣上刻有“五十一年曲阳士伍邦”九字。这就表明先秦时的云梦城地处湖泽之北。因为古人是以山之南坡和水之北岸为阳,反之为阴。“曲阳”就是曲水之阳,其北岸不是直线的,而是蜿蜒曲折的。民国时期的云梦城就叫曲阳镇。可见曲阳之名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源远流长。云梦一城多名,既称云梦,也称安陆,又叫曲阳;这就如南郡又称江陵,还称荆州一样。安陆是行政区名,云梦楚为游猎区名,秦为经济区名,曲阳是基层政权机构的名称。云梦城以南的湖网地貌人们还记忆犹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古云梦泽的身影还依稀可见。直至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中,改造排水系统,散乱的湖网才被纵横交织的河网所代替,荒湖才变了陆地,成了良田。而今城东的“三湖渠”,就是当年改造安家湖、郑家湖、曲湖的见证。
 
在云梦城这块安全的陆地上,沉睡着一座古城,云梦人俗称楚王城,这个楚王城很有来历。《左传·宣公四年》载:斗伯比“淫于郧子之女,生子文焉。郧夫人使弃诸梦中”。西晋学者杜预注释“梦中”说:“梦,泽也。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这里杜预既提到了安陆县城,又提到了云梦城,是两城还是一城?文物工作者考察,这座古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西晋时东城已经废弃,当时的江夏郡治和安陆县治都设在古城的西城。废弃古城的南垣顺着涢水东支(云梦人俗称县河)向东南延伸了两公里,杜预说的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即指这座废弃古城(楚王城)。
 
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以后,设南郡,治江陵,安陆是南郡下辖的一个县。古安陆县地域相当辽阔,是地理大县。从《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秦时期的地图来看,古安陆北与南阳郡的隋县接壤,南抵长江,东与衡山郡的株县(今黄冈城西北)接界,西与鄀县(今宜城东南)、江陵(今荆州)、竟陵(今潜江西北)为邻,包括今云梦、安陆、孝昌、孝南、黄陂、汉川、蔡甸、东西湖、应城等九县(市、区)和天门、京山的一部分,面积约一万平方公里。从地图上可清楚地看到,云梦城正处古安陆县的中心。西汉初年增设了江夏郡,古安陆县划归江夏郡管辖,又增设了云杜县,把今天门和京山的一部分从古安陆县划分出去了。西晋时张昌在安陆起义,安陆人朱伺镇压张昌起义有功,西晋王朝要封赏他,他只要求把安陆县东南角他立战功的地方赏给他立县,西晋王朝满足了他的要求,在滠口(今属黄陂)以北的地方为他设了一个滠阳县。古安陆又延续了200多年,到南北朝时,黄河流域战争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长江流域,因此从古安陆县域陆续划分出了许多县,云梦县就是在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最后从古安陆划分出来的一个县,这标志着古安陆已经解体。古安陆从战国中后期设县,到南北朝解体,存在了800多年。所以在涉及安陆历史时必须分清古安陆和今安陆,云梦建县以前的安陆就是古安陆,云梦建县以后的安陆就是今安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古安陆虽是地理大县,但人口却很少,地广人稀。原因要追溯到楚国统治时期。古安陆在楚时是楚王及其贵族的游猎区,统称云梦,云梦泽在游猎区的南部,是游猎区中的湖沼。历代楚王沉湎于游猎,从未考虑过云梦游猎区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如果云梦的人口、经济发展了,他们就无地可游,无猎可狩。只要看看云梦的野兽之多,楚王游猎场面之大,就可知道当时的人口状况。《战国策·宋策》云:“荆有云梦,犀兕麋鹿盈之”。《战国策·楚策一》载:“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霓,兕虎之嗥声若雷霆。有狂兕车而至。王引弓而射,壹发而殪”。云梦遍地都是野兽,楚王在云梦结驷千乘,纵横驰骋,可见当时云梦人烟之稀少,土地之荒芜。入秦后,云梦游猎区的可耕地私有化了,但非耕地的古云梦泽成为皇家的专利,百姓涉足的分儿都没有,就更不必说在那里繁衍生息了。
 
秦代安陆究竟有多少人,史书未载。但我们可以从西汉时期的人口数推算出来。《汉书·地理志》有一个人口资料,是汉成帝时统计的。这个数字只会比秦时多,不会比秦时少,可作推算的依据。汉时安陆属江夏郡,江夏郡14个县,有56844户,219218人,平均每县有户4060户,1.5万人。安陆是大县,两倍于中等县还不到一万户,五倍于中等县才二万户。秦代的户不大。《史记、商君列传》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不分家就加倍纳税,所以秦的户是较小的。西汉江夏每户平均只有3.86人,秦的户平均人数应该更少,这里作每户3.5人估计,古安陆户口以2万计算,只有7万人,一万平方公里的大县,每平方公里只有7人左右。今云梦县有604平方公里的土地,按这个人口密度计算,秦时不到4100人。但必须看到云梦是古安陆的政治、经济中心,人口密度应该相对大些,就按每平方公里10人计算也只有6000多人,或者再翻一番,也不过万把多人。所以在先秦时期的云梦绝对不会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景象。
 
禁苑、驰道、云梦宫
 
 
云梦有禁苑、驰道,秦始皇来过云梦,这都是睡虎地和龙岗秦简为我们提供的信息。把这些信息与历史文献结合起来考察,发现云梦不仅有皇家禁苑,而且有云梦行宫;不仅有驰道,而且有两条驰道在云梦交汇;秦始皇不仅来过云梦,而且来过两次,还在云梦办了一件大事呢。
 
1989年底,云梦城东南郊的龙岗发现了九座秦墓,其中六号墓出土了一件木牍和150多枚竹简。木牍是墓主人辟死的“平反证明书”。竹简的内容主要是法律条文,有许多条文与睡虎地竹简的内容相同,但有两种律文是睡虎地所没有的,即关于禁苑和驰道管理的律文。从睡虎地的法律文书我们得知,那些律文并不是秦朝法律的全部,而是墓主人生前根据其工作职责范围摘录的部分律文,用作随时参照执行的“为吏手册”。据此看来,辟死或是云梦禁苑的小吏,或是驰道管理的小吏。从木牍上记录的案情来看,辟死是云梦禁苑小吏的可能性大,因为案件涉及到沙羡县,沙羡县在今武昌金口,只有云梦禁苑的公事才有可能与沙羡县发生关系。既然辟死是云梦禁苑的小吏,死后葬在云梦城下,那么云梦禁苑在云梦及其附近地区,就不成问题了。
 
考察云梦禁苑,要从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说起。《诗经·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说全国的土地都归周天子所有。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分封给贵族,贵族再将每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作九区,分给劳动者耕作,这就是井田制。到了战国时期,秦国推行变法,率先废除了井田制。《汉书·食货志》载:公元前350年,秦孝公“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就是所谓废井田,开阡陌。《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问答》载:“‘私自移封,应赎耐’(剃去鬓须的刑罚,可用钱赎免)。(问)什么叫‘封’?‘封’就是田地的阡陌(田间之道,南北为阡,东西为陌)。百亩田的田界算做‘封’,还是不算‘封’?如果私加移动,便判处赎耐,是否太重?(答)算‘封’,判处并不重。”这是保护土地私有制的法律,说明秦推行变法,已完成了土地私有化。秦的土地私有化,实际上只有耕地私有化,还有不能耕种的土地,如矿山、森林、湖泽等,仍然“莫非王土”,归皇家所有,其采矿、伐木、渔猎的经济收入上缴朝廷少府,归皇家私用。而土地农业税则上缴朝廷大司农,由丞相掌握,用于国家机器的运转,就是说皇家和国家的财政收支是自成体系的两条管道。为防止百姓侵犯皇家的利益,便把那些非耕地圈起来,用栅栏、围墙、壕堑围起来,“闲人免进”,朝廷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垂直管理,这就是皇家禁苑的来历。
 
云梦楚时是楚王的游猎区,入秦后,可耕地实现了私有化,但还有纵横百里,浩瀚的大小湖泊、沼泽等非耕地,即前文提到的古云梦泽。古云梦泽不能耕种,属非耕地,但盛产金木竹箭、珍禽异兽、水产河鲜、齿革羽毛、犀角元龟等经济价值颇高的土特名贵产品。按照秦王朝对非耕地的权属划分,云梦泽理所当然地属于皇家禁苑了。龙岗第278简:“诸假云梦节以及有到云梦禁中者……”“节”是符节,即出入云梦禁苑的凭证,可见云梦禁苑管理严格。
 
我们知道喜是安陆县的令史,但他随葬的竹简中就有关于禁苑劳役问题的简文。《秦律十八种·徭律》载:“县应维修禁苑及收养官有马牛的苑囿,征发徒众为苑囿建造堑壕、墙垣、栅篱并加补修,修好即上交苑吏,由苑吏加以巡视。不满一年有毁缺,墙面超过三方丈的,由维修的补修;不到三方丈以及虽未满一年有人私加破坏由之出入的,令该苑自行补修。”《田律》规定:“居邑靠近……禁苑的,幼兽繁殖期不准带着狗去狩猎。百姓的狗进入禁苑而没有追兽和捕兽的,不准打死;如追兽和捕兽,要打死……可以吃掉狗肉,上缴狗皮。”
 
作为安陆县令史的喜,把关于配合禁苑管理的律文摘录在他的“为吏手册”上,说明安陆县府与云梦禁苑的关系非常密切,交涉协调十分频繁。
 
云梦禁苑的衙署设在什么地方?按理应该设在交通畅达、商贾云集、有安全保障的县衙所在地;只有设在这样的地方,才便于保持与朝廷的快捷联系,有利于商品集散,有利于与当地县府协调关系等等。从出土的文物看,当时的云梦城就完全具备了这个条件。
 
龙岗第179简:“敢行驰道中者,皆迁之……”第265简:“中及弩道绝驰道与弩道同门、桥及阪……”。这是管理驰道的律文。驰道是专供皇帝车马行驶的道路,禁止任何人在驰道中间行走,敢行驰道中的,都流放;不准横穿驰道,否则要治罪。第263简:“从皇帝而行及舍禁苑中……”“舍”是住宿。这说明云梦有驰道通过,秦始皇来过,而且是住在禁苑中。
 
睡虎地出土的《编年记》载:“廿八年(公元前219年),今(秦时臣下对皇上的尊称)过安陆。”始皇这次出巡,《史记》有较祥的记载。他东登泰山,祭拜天地,南登琅邪(在今山东胶南县境),过彭城(今江苏徐州),西南渡淮河,到衡山(郡名。治所株城,在今湖北黄冈市西北郊)、南郡(治所今湖北江陵)。这次始皇出巡路过安陆,《史记》未录,但《编年记》录上了。很清楚,他是自东向西行进的,可见这条驰道是横贯东西的。
 
接着他又从南郡渡江南下,到湘山祠(湘山即君山,一名洞庭山)。遇到大风浪,几乎不能渡过。始皇问博士们:“湘君是什么神”?博士们回答说:“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娥皇、女英葬在这里。”始皇大发雷霆,令三千服役的罪犯,“赭其山”,把湘山上的树木统统砍掉,使山岭光秃秃的。然后从南郡经过武关回到京城。始皇此举,目空一切,根本未把舜放在眼里。对神尚且如此,人何足道!充分暴露了他的残暴本性。始皇洞庭之怒,为自己埋下了心理疾患,构成了他第二次来云梦的因果关系。
 
第二次来云梦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这次出巡踏上了不归之路。他的行进路线和沿途的表现与上次迥然不同。《史记·秦始皇本纪》也作了详细记载:三十七年七月癸丑日,始皇外出巡游,左丞相李斯随从,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少子胡亥出于爱慕之心,请求随从,皇上应允了。十一月间到达云梦,向着九嶷山(传说舜葬于九嶷山)遥祭舜(请注意:这回始皇来云梦未经南郡,是直达云梦的)。然后乘船顺江而下到浙江边,水波凶恶,便往西行一百二十里,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过……然后漂海北上到达平源津(山东平原)就病了。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始皇二十八年那次路过云梦,去洞庭“赭其山”,把颜色给舜和他的妻子看,这次却来云梦遥祭舜,值得深思;上次到洞庭遇风浪不能渡过,始皇大怒,这次到浙江水波凶恶,他却心平气和,绕道120里,找狭窄处渡江。秦始皇这次南巡与那次南巡相比,简直变成了另一个人,原因何在呢?
 
秦始皇晚年,尽管采取了焚书坑儒的镇压措施,但诅咒秦始皇的谶语、隐言仍层出不穷。公元前211年东郡降下一块大陨石,百姓在陨石上刻写“始皇帝死而地分”的谶语。同年秋,秦使者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个人拿着玉璧,拦着使者说:“替我把这壁玉送给 池君(水神名。这里借指秦始皇。因秦始皇自称以水德而统一天下)。接着说:“今年祖龙死”(暗指秦始皇。祖,开始;龙,皇帝的象征)。使者追问那人,那人忽而不见,璧玉却放在那里。使者捧着璧玉将经过报告秦始皇,始皇良久不语。退朝后说:“祖龙就是人的祖先”。始皇命御府审察这块璧玉,竟然是秦始皇二十八年那次从南郡渡江到洞庭去时坠入长江的那块璧玉。这对极端迷信鬼神的秦始皇来说,无疑会在他的心灵深处投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并且很自然地联想到他在洞庭湖大发雷霆,“赭其山”,蔑视舜的粗暴行径,因而成为他“剪不断,理还乱”的隐忧。这年他已年过五旬,正处更年期,加之他是个权力狂,天下的大小事情都由他决断,更重要的是纵欲无度,还听信方士的愚弄,服“仙丹”(含水银),引起汞中毒,致使身体发生一些病变。但他把身体的病变归咎于在洞庭湖发怒而得罪了舜;认为那坠入长江的璧玉再现,是舜帝在天之灵向他发出的警告信号;以为身体的不良反映,是娥皇女英对他的报复。因此不得不考虑向舜帝忏悔、认罪,求得宽恕。于是便到云梦来遥祭九嶷山上的舜。
 
遥祭在哪里都可祭,不一定非来云梦遥祭不可,但始皇偏来云梦遥祭,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云梦具备了接待他那高贵而庞大队伍的条件和能力,因为他九年前来过,对云梦的接驾设施留下了良好的记忆。始皇要来云梦遥祭,随行人员多,停留时间长,所以他行前特向云梦发出通知:皇帝及其随从“舍禁苑中”,充分说明他是有备而来。秦汉时的行宫多建在禁苑中,证明云梦禁苑早就建有行宫,而且设施优良,这是始皇来云梦遥祭的主要原因。
 
古时的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搞祭祀,繁文缛节,禁忌特多。主祭人在举行祭祀大典之前,要斋戒,以示庄敬。一般小祭斋戒三、五日,大祭至少斋戒七日,甚至更长。《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始皇不会承认他是恶人,但他肯定意识到“赭其山”是恶行。有恶行,要赎罪消灾,心不诚不行,因此始皇在云梦遥祭的斋戒时间不会少于七天。遥祭还要构筑祭坛,宰牲屠畜,这些都不能一蹴而就。典礼的全过程都要庄严肃穆,小心谨慎,不能随意简化任何一个环节。因此这次遥祭在云梦最少要停留十天,甚至更长。
 
前引龙岗简:“从皇帝而行及舍禁苑中”。说明禁苑中的行宫不是单殿独阁,而是宫殿群落。龙岗简朽烂严重,许多简文语句不完整,很明显这一简文就缺主语,是谁从皇帝而行及舍禁苑中?我们已知的有丞相李斯,皇子胡亥,还有其它的文臣武将,以及礼宾、智囊、近卫、仪丈、嫔妃、宫女等等。如果不是庞大的宫殿群是容纳不下这多人居住的。更重要的是秦始皇巡行的居所是要绝对保密的,而这只有在建有众多宫殿的地方才能办到。云梦人俗称的楚王城中,分布着众多的大小的台基,专家鉴定这些台基下压春秋文化层,属战国至秦汉的遗迹。上世纪末出土的石础,直径达60公分,可想而知,础大,柱大,房屋大,高房大屋非宫殿而何?还出土了陶水管,也是宫殿区的建筑器材,这些应是秦时皇家行宫的遗物。既然是云梦禁苑的宫殿群,称之为云梦行宫应该说是理所当然的了。有的人追溯云梦县名的来源,煞费苦心地找到西陵县去了,其实“云梦”命名的源头就在云梦人的身边、脚下:云梦泽—云梦禁苑—云梦行宫—云梦城—云梦县。
 
秦始皇第二次来云梦不是走的上次经南郡、过武关、回咸阳的原路, 这次未经南郡。如果他是经南郡而来,那他就会在南郡遥祭。因为南郡位于云梦的西南方,与九嶷山遥遥相对,在同一条经线上,九嶷山在南郡的正南方,而且南郡距离九嶷山比云梦近得多。始皇未在南郡遥祭,表明他不是从南郡那条路来的,而是走的另一条路。当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说:“杜预指出的云梦是靠得住的。此城地处南北要冲。上文提到的秦始皇南巡所至云梦应指此,东汉和帝、桓帝两次因南巡章陵(今枣阳东、东汉皇室的祖籍)之便所到云梦,亦应指此(《后汉书、本纪》永元十五年、延熹七年)。到了西魏大统年间,便成为从安陆县分出来的云梦县的治所。”谭其骧先生所强调的是云梦城地处南北要冲,就是说云梦自古就处在一条从中原到南方的要道上,秦始皇以及后汉的和帝和桓帝都是从这条古道上南巡云梦的。皇帝出巡时的车马只行驰道,说明秦统一后,将这条古道扩建成了驰道。这条驰道无疑始自咸阳,出伊洛,经颖川,过南阳,穿隋枣走廊,南下云梦。云梦秦墓出土的漆木器中,有很多都刻有“郑亭”、“许市”的字样。郑和许都是春秋古国,入秦后为县,位处中原(今河南)。这表明中原与云梦的贸易十分活跃,而频繁的贸易要以畅达的交通为纽带,进一步证明这条驰道的存在。依谭其骧先生所指,秦始皇第二次来云梦当行此道。论述至此,我们可以说,云梦境内不仅有一条横贯东西的驰道,而且还有一条纵贯南北的驰道,并且在云梦城交汇。
《政协采风》副刊
 
本电子杂志为不定期刊物,为《政协采风》电子版副刊之一,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