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解密第二发言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07:09
维基解密第二发言人称将继续披露机密文档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9日06:56  新民网

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阿桑奇的接班人、维基解密新发言人拉芬森
现在网消息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 阿桑奇一直都是维基解密网的核心,每次都是他出现在公众面前接受媒体的采访。然而,关注维基解密的人似乎都没有注意到,阿桑奇的背后还有一位神秘人物,那就是克里斯汀·拉芬森。最近几个月,他作为维基解密的第二发言人。在阿桑奇被逮捕后,他理所当然地成为维基解密的“一把手”。然而他另外的一个身份是:来自冰岛的一位调查记者。
拉芬森是因为去年8月份考普兴银行文件泄密事件才知道维基解密的;在丑闻发酵的过程中,拉芬森与维基解密共同发起了“现代媒体倡议”,一个主张通过“泄密保护法案”、倡导将冰岛变成全世界言论最自由国家的运动。
今年4月份,维基解密揭露的“美军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误伤平民”视频让全世界震惊,为了调查在此事件中的人民,拉芬森奔赴巴格达,并对惨剧中的未成年受害者进行了调查走访。今年7月,拉芬森被从原工作单位开除。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说,拉芬森之所以被炒鱿鱼,是因为他与上司在一条新闻的撰写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与经常在媒体前曝光的阿桑奇相比,拉芬森的个性更加沉默寡言;他还在一次谈话中对福布斯的记者透露,维基解密“将透露更多的秘密,更多关注组织的运营而不是内部某个重要的创立者。”
关于维基解密最近发生的一切,拉芬森并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拉芬森现在是维基解密与公众的唯一接口。在阿桑奇被捕前24小时,他们曾进行过联系。
拉芬森表示,阿桑奇被捕不会影响维基解密继续披露机密文档。他说:“此事不会影响我们的运作”。
编译 危凯
【聚焦】
阿桑奇深陷“美人计”?
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涉嫌犯性侵犯罪行被瑞典通缉,于7日在伦敦自首并被逮捕,阿桑奇一直指两名女主角自愿与他发生关系,其后却“变脸”指证他强奸。有民众形容事件为“美人计”,是美国等国家企图整垮阿桑奇的阴谋。
8月11日,阿桑奇抵达斯德哥尔摩,准备在当月14日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演讲。当时他和一个化名萨拉的金发美女接洽。30多岁的萨拉是女权主义者,和阿桑奇素未谋面。原定在研讨会当日才回家的她,经过一轮电邮和电话交谈,决定让阿桑奇暂住其寓所。然而,萨拉早了24小时回家。二人外出晚餐,回来后便发生性行为,过程中安全套破裂。
阿桑奇第二天抵达研讨会,遇上杰西卡(化名)。20多岁的杰西卡通过一连串解密事件认识阿桑奇,觉得他“有趣、勇敢和可敬”,并于研讨会后和他及其友人吃午饭。报道称,他明显被她深深吸引,把手放在她的肩膀上,之后更一起看电影,但他要和友人在萨拉寓所开派对,两人于是告别。
事后,阿桑奇约杰西卡在斯德哥尔摩会面,乘火车前往她在工业小城恩雪平的寓所,并发生了性行为,期间使用了安全套。但第二天早上两人再次发生关系,他却拒绝使用安全措施。阿桑奇之后回到斯德哥尔摩。
杰西卡为这次危险性行为十分忐忑不安,担心染上性病或怀孕,于是致电萨拉(两人在研讨会碰过面),结果彼此互诉与阿桑奇的性事,商量后决定报警。女警官认为,阿桑奇没戴套以及安全套破裂,可分别控告他强奸和性骚扰。
对于“美人计”的说法,萨拉否认这是“国际圈套”,称“指控不是由五角大楼或其他人策划”,责任全在阿桑奇。据中新社
各方反应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菲利普·克劳利说,美方可能要求引渡阿桑奇,不过,相关调查尚没有结束,眼下谈论是否引渡为时尚早。
美国正对阿桑奇展开调查,决定是否以间谍罪等罪名起诉他。
按照五角大楼和国务院官员的说法,维基解密网曝光机密文件后,一些外国官员不再信任美国,担心相关信息再次泄露。
克劳利介绍,参加一些会议的外国官员人数较以往减少,“一次会议中,会议组织方禁止与会者把笔记本电脑带进会议室”。
据新华社
美国:可能要求引渡阿桑奇
英国:拒绝让阿桑奇获保释
在庭审期间,法庭以担心阿桑奇不能按期报到为由,拒绝让他获保释,并将于14日再次举行听证会。法官霍华德·里德尔宣称,拒绝阿桑奇获保释的理由是其可能在保释期间逃逸。
代表瑞典有关部门的律师林德菲尔德说,法院文件并没有他进入过英国的记录。他不应该得到保释,而且必须实行相关法律程序以确保他无法潜逃。他一向居无定所,并很容易获得资金。
瑞典:无意引渡到美国
瑞典外交部长卡尔·毕尔德昨日指出,瑞典政府并没有和美国接触,讨论引渡阿桑奇到美国的事宜。瑞典检察官玛瑞娜·奈上周日向媒体辩解称,“调查进行得完全正常,并未受到任何形式的任何政治压力影响。”她补充道,“这项调查和维基解密无关。这和他(阿桑奇)个人有关” ,“我执行欧洲对他的拘票,不是让他被引渡到美国。”
编译 危凯
【动态】
维基解密再曝近百份机密文件
12月7日,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在伦敦遭拘捕后该网站再次曝光最新文件,包括97份美国议会的最新机密电文。
俄塔斯社报道称,上述文件涉及美国驻马德里大使馆和驻里约热内卢领事馆的相关工作情况。在阿桑奇被捕后,维基解密网站表示仍将继续公布他们掌握的251287份涉及美国议会的文件,但这需要几个月时间。
报道称,维基解密曝光的美国外交官电报文件中15652份属于“机密”,101748份文件属于“保密”信息。
维基解密网公布的一份美国外交电报显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眼下拥有180件战术核武器,而俄罗斯拥有数千件这类核武器。这份秘密文件落款日期为2009年9月,今年11月由维基解密网公布。
日本共同社8日援引文件内容报道,俄罗斯眼下拥有3000件至5000件战术核武器。
据新华社
国外媒体称维基解密满足民众求真意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7日10:5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7日电 著名的《外交学者》7日刊文专栏文章,探析维基解密与美国的外交政策。
总统说谎成性 民众渴求事实
文章称,国际媒体都在关注维基解密分批公布的25万件美国外交报告,原因在于人人都喜爱秘密,倘若秘密里还带有CIA、RAW、MI6、ISI等缩写,更是令人着迷,说穿了这只是人性。
不过报告内容也很合媒体的胃口,尤其是欧洲媒体,总是想找机会让美国人丢脸, 英国《卫报》、西班牙《国家报》、法国《世界报》都对这则消息垂涎三尺,内容曝光后亦大篇幅报导。
不过维基解密所引发的旋风,似乎反映出民众更深层次的顾虑,人们所见的现实与领导人所言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近年来,美国领导人屡屡在大众面前颠倒黑白,克林顿宣称他与莱温斯基一清二白;小布什声称萨达姆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奥巴马曾说美军在阿富汗胜利在望、印度尼西亚是宗教包容典范。
因为总统说谎成性,让美国民众日渐生疑,民众常无从得知政府行事的真相导致美国社会更加渴望窥探非法取得与公布的秘密信息,从中发掘事实。
奥巴马亚洲之旅违背美国利益 出访目的惹质疑
奥巴马近期出访亚洲各地,尤其在印度访问期间的各种行为都违背一般人的直觉,也不符合美国利益,让人不免认为,出访真正目的潜藏在大众无法窥见的机密信息中。
出访前夕,美国在阿富汗战事已濒临崩溃,奥巴马声明不会前往巴基斯坦。就后勤补给而言,美国与北约在阿富汗战事能否延续,取决于巴基斯坦是否愿开放陆路交通,让物资取道巴进入阿富汗;也取决于巴军方是否愿采取行动,痛击边境地区的基地及塔利班组织。光是这两点,访巴便理应能保障美国的重要利益,为何他仍坚持不去?
奥巴马显然不清楚国家和其他国家可能产生的偏执及零和策略,竟呼吁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争议问题上有所“进展”,这会让印巴两国都在猜想,究竟是哪一方需要牺牲?
起初,奥巴马的立场看似平衡。但随后却明显倒向印度,主张提高美印经济、军事及核能合作,赞扬印度在反恐战争中的贡献,还呼吁印度继续投入阿富汗战事,最后更明确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对巴基斯坦而言,美国的每项举动都会增加印度的战略威胁,美国不仅支持印度成为区域霸权,为印度进入安理会铺路,还愿意提升印度军力,这令人费解。
面对华盛顿声称外交访问成果卓著,但眼见公开的信息里,出访印度只带来负面效应。民众只有两种解释:一,访问行程的真正目的与成果都是机密;二,政府无能,无法规划出有助美国长期及短期利益的外交政策。
老实说,人们更倾向相信后者。假若维基解密创办人并未入狱,或许有天将取得并公开美国或印度的官方文件,证明此次出访其实非常成功。
不过现在我们只能静观其变,看看美国政府指鹿为马能否成真。
(该文作者迈克尔•苏伊尔曾任美国中情局反本•拉登部门主管)
德刊解答美国外交电报泄漏事件六大疑问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9日14:44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11月29日讯 29日晨超过25万份美国国务院外交电报在网上曝光,由于所披露文件内容过于敏感,美国甚至全球外交因此蒙上阴影。对此德国《明镜》周刊就“维基解密”公布美国国务院机密外交电报一事的五大最常见疑问进行了解答,以下是相关问题及解答。
这些文件的内容是什么?
“维基解密”网站公布的文件包括251287份美国驻全球各地使馆、领事馆或者代表处发给美国华盛顿国务院的电报和近8000多份国务院发给全球各地驻外机构的指示。
只有一封电报发自1966年,大多数电报发自2004年及以后,美国于2004年建立了SIPRNet,电报的数量随着时间不断增加,今年头两个月发出的电报数量就达9005封。“维基解密”未能获得在这一时间段之后的电报。这些电报的文字量是相当于《明镜周刊》66年来所刊登的文字总量。
《明镜周刊》、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法国《世界报》和西班牙的《国家报》对“维基解密”提供的电报进行了阅读、分析和核实。每封电报都包括日期、作者、地址、保密等级和报告文本内容。电报文本还经常提及线人的名字,《明镜周刊》及其网站因此决定不公布大部分电报,我们所刊登的电报或者电报节选中对人名和其它细节进行了技术处理以模糊线人的身份。当然,如果线人的身份非常重要,具有政治意义的话,我们未对他的身份进行保密。
大多数电报由大使、领事或者他们的工作人员起草,包括他们对所在国家的政治形势分析、访谈、对有关人员决定和事件信息的背景材料。电报在许多情况提供了具体政治家和领导人的政治活动和个人信息情况。
这些材料来自何处,材料的爆炸性如何?
如同“维基解密”先前获得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日志,这些电报也是通过美国SIPRNet(保密IP路由网络)发送的。这一美国政府网络被用于传送保密级别可达“机密”和“秘密”的材料。美国政府称,机密材料如果被公布将会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维基解密”未获得被列为“绝密”的电报。
约半数使馆电报不是秘密性质的,40.5%的电报被列为“机密”,只有6%的电报即15652封电报被列为“秘密”,其中4330封电报被加注了“非外国”标识,意思着不应提供给非美国公民阅读。
近250万人可以访问SIPRNet,许多美国政府部门和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可以访问该网。经验表明,这一网络的最大用户是美国国防部,美军人员行动中心里的特制计算机可以看到这些保密信息。进入程序和密码基本上每隔150天更换一次。能阅读到最高级“绝密”文件的美国人达85万人之多。外交电报的泄漏只是一件迟早的事情。
你如何阅读这些电报?
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日志相比,外交电报的阅读难度要小很多,例如,它们所包括的缩写要更少,它们是在办公室的环境里起草的。不过,外交电报的电头有一些规定,需要就此进行一些解释,例如国务院所发信息的报头是V和ZCZC打头的。报头的保密等级ZNY标识意味着电报必须通过保密线路传送,加上SSSS意味着这一信息是秘密信息。
情报的可靠性如何?
外交官在电报中报告全球发生的事情,他们在这样作的时候经常会对外国政治家和他们的动机发表批评性言论,他们认为这些电报的内容在未来二十五年内是不会解密的,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美国大使和特使们在向国务院提交的报告中包括了许多传闻和谣言。
这些文件的一个主要吸引人的地方是它们可以使我们听到外交官和政治家说真话,因为他们相信他们的言论不会被公开。不过,应当指出,无法确保消息来源是在说真话,他可能只是在转述道听途说的传闻,或者是有意识地进行误导或说谎。
是否提供了全套记录?
目前很不清楚是否提供了一整套文件,有关特定国家或者地区的一些报告可能被包括其中。从理论上说,就文件所讨论的时间或者议题,这些文件的内容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尽管我们知道这些材料来自美国保密网络,但我们不知道“维基解密”的文件提供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复制这些材料的,例如,文件提供者是否受到了时间的压力或者在这么作的过程中中断,他或她可能选择特定材料或者随机挑选材料,或者复制了能复制的所有文件。他或者她也可能是根据一个未知的标准选择材料进行复制的。提供文件的个人可能后来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挑选。缺少“绝密”文件是因为它们是通过不同方式发送的,或者提供文件人士可能无法接触到那些文件或者选择不去试图接触那些文件。
其它国家是如何处理内部通信的?
这些内部文件所反映的坦率程度并不是异常的。当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所听到的外交官言论都是精心构思的,但就内部文件而言,外交官所用的措词是相当明确的。其他国家的情况同美国一样。
从技术角度而言,美国人使用的系统也不是独一无二的。事实上,德国也依靠类似网络:德国2004年建设的保密内部网络把所有德国驻外使馆和领事馆与外交部联系在一起。德国外交官的通信采用四种保密等级:“加密信息-内部使用。”、“加密信息-秘密”、“机密”、“严格机密”。它使用SINA加密系统。目前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访问德国保密内部网络。
媒体揭秘维基解密数据中心:位于地下30米核掩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9日10:24  中国新闻网

维基解密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数据中心

该数据中心位于地下100英尺(约30米)的核掩体中
中新网12月9日电 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似乎竭尽全力要将“007-詹姆斯·邦德”模仿到底。据英国《每日邮报》展示了一系列图片,向人们揭开了维基解密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数据中心,这里几乎保存了该网站所有的机密文件。
斯德哥尔摩维塔·伯格公园地下花岗岩中凿出的大洞,如今成了存储着许多公司信息的电脑服务器“仓库”。这座位于地下100英尺(约30米)的核掩体还要追溯到冷战时期。
一个“漂浮”的会议室,悬挂的玻璃走廊,月球景观地板,家具设计师,甚至是用德国U型船的引擎作为备用发电机,所有这些似乎都在竭力展示阿桑奇特立独行的个性特征。
鉴于瑞典和美国当局的“穷追不舍”,阿桑奇需要这个安全的碉堡来保护他的信息。
据悉,维基解密建立了众多可与几十个国家联系的域名,其中记录了每个原始文件的副本。而该机构的运营经费大多来自零散的公共捐赠。
数千支持维基解密黑客为阿桑奇展开报复行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0日01:39  汉网-武汉晚报
综合媒体12月9日报道,维基解密网站支持者8日组成了“黑客军团”对万事达信用卡、Visa信用卡、贝宝(Paypal)等金融机构展开攻击,以报复它们切断“维基解密”资金来源的行为。万事达公司的网站一度全部瘫痪,被迫关闭,给用户造成严重损失。
谁敢动“维基解密”
就“黑”谁!
据介绍,这支大约由1500到2000人组成的“黑客军团”代号为“匿名”,他们对万事达信用卡公司网站进行了数百万次的虚假访问,而且是在公司一天业务最繁忙的时刻。宣布冻结阿桑奇银行账户的瑞士邮政银行网站也一度因为黑客的报复性攻击而不能正常运行。
此外,禁止客户向“维基解密”汇款的贝宝网络支付系统同样遭黑客攻击,导致其暂停服务超过20小时,其官网也遭到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
美国媒体还报道称,前美国副总统候选人佩林曾提出应像追捕基地组织一样追捕阿桑奇,因而其个人网站也未能逃过黑客的“关照”。她个人及其丈夫的信用卡号被曝光,但随后佩林发言人出面澄清说所曝光的卡号是虚假的。
与此同时,在一份声明中,“黑客军团”还表示将继续攻击任何试图控制“维基解密”网的机构和个人。
本月7日,万事达公司正式宣布停止对“维基解密”的付款业务,该举措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了“维基解密”的资金来源。万事达方面称,这种切断付款交易的决定是由于“维基解密”已经触犯了法律。“万事达的宗旨是绝不纵容客户通过我们的业务直接或间接地从事违法行为。”
Visa信用卡公司也于7日表示,已经暂停经由Visa卡向“维基解密”网站捐款的业务。
■媒体揭秘
英国媒体12月9日公布了一组高清照片,展示了为“维基解密”提供主机服务的瑞典巴恩霍夫公司皮奥尼地下数据中心的情况。
该数据中心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皮奥尼怀特山一个弃用的防空洞内。该防空洞修建于冷战时期,2008年重新开放以后,瑞典最大的主机服务提供商巴恩霍夫公司获得了对它的使用权。
巴恩霍夫公司于是聘请瑞典著名的建筑设计师阿尔贝特·弗朗斯-拉诺尔对防空洞内的办公空间进行了重新设计,受英国007系列谍战电影中相关场景的启发,弗朗斯-拉诺尔在防空洞内设计了“悬空”会议室、时尚办公桌椅、明亮的玻璃走廊、模仿月球表面的天花板等等,更有新意的是,数据中心内的备用电源采用的是德国U型潜水艇内装配的同款发电机。为了给风格狂野的地下空间带来活力,数据中心内还种植了不少绿色植物,墙壁上还有一些人造瀑布。
由于该中心与“维基解密”一样充满着神秘色彩,许多网友将其昵称为“维基老巢”。
作为“维基解密”的二号人物,在阿桑奇被捕之后,冰岛人克里斯汀·拉夫森便成了“维基解密”目前惟一对外的公众人物。阿桑奇被捕后,拉夫森对外并没有发表任何评论,只是强调将会继续解密行动,但这些表白无法确认他是否开始正式领导“维基解密”。
据悉,拉夫森是冰岛的记者,从4月份起阿桑奇变得行迹隐蔽,拉夫森开始为“维基解密”工作。11月,拉夫森对媒体称,“维基解密”的正式组织可能部分转移到冰岛,他已经在冰岛注册了有限责任公司。他还说,“维基解密将继续正常运营,尽管阿桑奇的缺席,目前我们仍有5到6个工作人员来维持网站正常运营,任何人都不能阻止我们,除非你想关闭整个互联网。”
作为一名记者,拉夫森在今年4月到巴格达采访美军直升机伤及无辜的受害者(在“维基解密”曝光此事后),他三个月后被所供职的媒体解雇。媒体称,他的解雇不是因为他采访的内容,是因为个人纠纷。
相对于阿桑奇,拉夫森性格保守,不张扬。他11月接受记者采访表示,“维基解密”希望逐渐侧重“解密”而不是“维基解密”更侧重创始人。
阿桑奇7日在伦敦被捕。他的律师斯蒂芬斯透露,阿桑奇手中握有容量1.4G的秘密文件,可当最后的“保命符”,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0万人下载了这些文件,一旦阿桑奇本人遭遇不测,事先已经和阿桑奇约好的“维基解密”志愿者将把密码上传到网上,让所有下载该文件的人自由使用。
斯蒂芬斯以“政治噱头”来形容英国方面对阿桑奇的拘捕,并称英国和瑞典的最终目的就是把阿桑奇交给美国。
普京和巴西总统谴责逮捕阿桑奇行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0日08:3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10日电 据英国广播公司9日报道,巴西总统卢拉和俄罗斯总理普京分别谴责了逮捕维基解密创建人阿桑奇的行动。
卢拉形容逮捕阿桑奇是对言论自由的攻击,而普京则表示这有违西方所宣称的民主价值。
澳大利亚称美国应对维基解密事件自负其责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0日03:26  大洋网-广州日报

维基揭秘创始人阿桑奇今年10月在伦敦出席新闻发布会。

7日,在伦敦市中心,一名示威者打出力挺维基揭秘的字样。
瑞典国家检察机构官方网站7日晚遭黑客袭击,导致网站主页7日晚至8日晨无法访问。网站当日服务器人为性过载,8日9时左右重新开放。
网站管理人员认为,这起网络攻击可能与维基揭秘网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遭逮捕 有关,但无从证实这一点。
此外,一些先前阻断阿桑奇筹资通道的金融企业(如MasterCard)网站也遭黑客袭击。
据新华社电 瑞典国家检察机构官方网站7日晚遭黑客袭击,导致网站主页7日晚至8日晨无法访问。网站管理人员认为,这起网络攻击可能与维基揭秘网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遭逮捕有关。
阿桑奇因遭瑞典检方全球通缉,7日上午在英国伦敦被逮捕。一些先前阻断阿桑奇筹资通道的金融企业网站也遭黑客袭击。
“黑”瑞典检方
网站管理人员弗雷德里克·贝里8日告诉瑞典《每日新闻》记者,网站“昨天19时流量相当高,随后情况更加严重。20时至20时30分,我们决定关闭网页”。 网站8日9时左右重新开放。
瑞典信息技术事件中心主管斯特凡·格林内比接受瑞典通讯社记者采访时说,有人故意向网站发送大量数据,导致服务器过载。
瑞典检方在一份声明中说,已向警方报案。
德新社报道,瑞典国防部下属研究局认为这起袭击源于一个名为“匿名”的黑客团体。这一团体注册于美国,据信在荷兰经营一家网站。信息技术事件中心已与美国和荷兰当局就袭击事件展开合作。
按照贝里的说法,“当然很容易把这起袭击和维基揭秘网联系起来,但我们无法证实这一点”。
袭金融机构
瑞典斯德哥尔摩地区法院上月18日授权当局逮捕阿桑奇,原因是他涉嫌强奸、性骚扰两名瑞典女子。瑞典警方和国际刑警组织随后发布国际通缉令。
阿桑奇7日在伦敦向警方自首。除瑞典检方外,黑客另一目标是那两名瑞典女性的代理律师克拉斯·博里斯特略姆。后者经营的一个网站遭类似“过载”攻击。
另外,黑客们还将矛头指向一些阻断维基揭秘网财路的金融机构。
阿桑奇先前呼吁人们资助维基揭秘网。但万事达(MasterCard)国际组织和威士(Visa)国际组织等金融机构暂停向阿桑奇账户的汇款业务。
万事达发言人詹姆斯·伊索克森8日说,万事达网站当天早些时候遭黑客袭击。一个自称“立即行动”的黑客团体“认领”了这起袭击。
瑞士邮政银行机构当天也证实旗下网站遭“阻断服务攻击”。这家机构6日中止了阿桑奇账户业务。
澳大利亚政府改口
美应为“被揭秘”自负其责
本报讯 澳大利亚政府当地时间12月8日表示,在“维基揭秘”网站日前发起的公布美国外交秘密电报行动中,应该承担责任的是美国政府和电报原始提供者而不是网站创始人、澳大利亚籍39岁男子朱利安·阿桑奇。
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陆克文8日在接受访问时说:“阿桑奇本人并不应该就公布25万份美国外交秘密电报一事负责,应该承担责任的是美国政府。”
陆克文还对某些支持暗杀阿桑奇的说法表示担忧,“我们关注每一名澳大利亚公民的生命和安全,任何人都不应该受到此类(暗杀)威胁。 ”
陆克文表示,美国应该反思他们的外交通讯系统是否安全,不要让太多人接触机密信息,那些把机密资料提供给“维基揭秘”的人才是主要的责任承担方,他们应承担法律责任。
在此之前,包括总理朱莉娅·吉拉德在内的澳官员曾多次表示,阿桑奇的泄密行为是违法的,澳大利亚将全力配合美国政府对阿桑奇的调查。不过,吉拉德在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改口称,公布美国外交密报的行为虽然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但它使真相大白于天下了。
相较于政府的摇摆不定,澳大利亚民众对阿桑奇表现出较为一致的支持态度。在阿桑奇童年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人们聚集起来要求英国方面释放他。(《新闻晚报》)
引渡阿桑奇
受政治动机驱使?
阿桑奇眼下拒绝被引渡至瑞典,羁押在英国。他的一些支持者认为瑞典要求引渡阿桑奇受“政治动机”驱使。
美国方面一直批评维基揭秘网爆料危及美国驻外军队和情报人员安全并损害外交关系,对阿桑奇遭逮捕表示欢迎。
博里斯特略姆8日说,两名女子指认阿桑奇性侵犯“与维基揭秘、美国中央情报局或美国政府毫无关系”。“我希望朱利安·阿桑奇主动站出来,自己说清楚。”(新华社)
知情人士称美国官方本意实为引渡阿桑奇并审判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0日05:07  人民网-人民日报
尽管被捕的“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否认英国检察官对他提出的性侵犯指控,但是英国法院拒绝其保释申请。在12月14日举行新的听证会之前,阿桑奇都将被羁押候审。世界媒体这几天也会紧紧盯着阿桑奇的命运,盯着围绕“维基解密”的最新动向。
并非是“阴谋”
法官表示案件不是针对“维基解密”
阿桑奇本人此前拒绝被引渡到瑞典,预计在14日的听证会上,英国方面将决定是否将其引渡给瑞典。性侵犯在瑞典是很严重的犯罪,据阿桑奇的律师透露,目前瑞典政府已经向英国警方提出请求,希望能够引渡阿桑奇。对于阿桑奇在瑞典被控性侵犯,有舆论认为这是美国设下的“美人计”。控方律师在英国《卫报》声明说,对阿桑奇的控告并非像一些人所形容的是针对他本人和“维基解密”的阴谋,但他拒绝透露目前掌握的相关证据。负责阿桑奇案的瑞典法官也否认对阿桑奇的指控与“维基解密”披露大量美国情报部门的秘密文件有关。
伦敦当庭法官认为,拒绝保释阿桑奇的原因在于这些指控的“严重性质”和其在英国“相对较弱的社会联系”,以及其所具备的实行潜逃的能力和财力。关于外界对于此次指控的政治因素的质疑,法官表示“这个案子不是针对‘维基解密’,而是针对阿桑奇本人在另一个国家所犯的严重罪行的指控。”
代表瑞典政府的律师林德菲尔德认为,因为阿桑奇“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理应拒绝他的保释申请。他援引了媒体关于阿桑奇打算在瑞士寻求庇护、曾获得大量经济援助的报道。他还指出,作为一名澳大利亚公民,阿桑奇有权在英国停留的时间有限,应当被及时引渡。阿桑奇的英国律师则表示,他将继续提出保释申请,因为阿桑奇“有权力向更高一级法院提出申诉”。
定罪有点难
美考虑是否依据《间谍活动法》指控
美国官方一再表示,他们正在研究对阿桑奇提出犯罪指控的可能性。但据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美国的本意是尽快将阿桑奇引渡至美国,并对其进行犯罪指控和审判。但在如何引渡阿桑奇、依据何种法律对其指控等法律问题上,美国至今仍一筹莫展。
据悉,依据美国与英国之间的相关引渡条约,趁阿桑奇仍在伦敦之时,即将其引渡至美国较为便利。但将阿桑奇逮捕的原因使得这一引渡无依据可循。但如因性侵犯指控将阿桑奇引渡至瑞典,则将使美国的引渡和审判企图变得更为复杂。瑞典是一个声称保护“避难者”的国家。此外,瑞典司法部门已经声称,该国与美国签订的引渡条约不包括政治和军事性质的犯罪行为。
阿桑奇至今坚称对他的指控出于政治目的。有报道称,美国司法部正与联邦调查局联手,考虑是否依据1917年的《间谍活动法》对阿桑奇提出指控。但熟悉内情的人称,即使搬出近百年前的法律助阵,其司法程序也十分复杂。因此,美国近期很难向阿桑奇提出犯罪指控。
有人打圆场
澳大利亚要对阿桑奇提供领事保护
“维基解密”网站也把有关澳大利亚的秘密电报透露给了《悉尼晨报》。澳大利亚外长陆克文为此举行记者会,没有否认披露的电报内容,但强调有些夸大。关于澳大利亚国民阿桑奇,陆克文表面上没有怪他,强调“美国人应对此负责,美国政府应当对自己的安全系统进行反省”。与此同时,陆克文公开表示,要对阿桑奇提供领事保护,但没有透露具体将如何保护。
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此前曾说过阿桑奇是个“罪人”,但近日没有再提,只是公开表扬陆克文是个“很合格的外长”。前总理霍华德说,阿桑奇没有罪。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阿桑奇当然要公开他所获得的一切消息,有罪的是那些向他提供保密文件的人。
天空卫视澳大利亚新闻台特邀评论员认为,阿桑奇没有过错,应该放他一马。当地一些报纸认为,其实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所谓的解密不过是一些公开的秘密。
真版《007》
数据库搬入深埋地下30米的核掩体
在亚马孙网站拒绝为“维基解密”提供托管服务后,“维基解密”迅速地为自己的数据库找到了一个更加安全的新家——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维塔·伯格公园地下花岗岩中的一个冷战时期的核掩体,这里几乎保存了该网站所有的机密文件。一家叫“班霍夫”的主机服务商现在管理着“维基解密”存储在这里的文件。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公布照片显示,该核掩体位于地下30米处,只有一个入口,入口处安装着厚达半米的金属门,掩体中还配备了从德国潜艇上拆下来的备用发电机,媒体形容这里仿佛真实版的《007》电影。办公室铺设蓝色地板,主打月球景观元素。设计者是一位瑞典建筑师,据说他的设计灵感也来自于《007》影片场景。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阿桑奇一直都是“维基解密”的核心,不过,阿桑奇的背后还有一位神秘人物,即克里斯汀·拉芬森。最近几个月,他成为“维基解密”的第二发言人。他另外的一个身份是:来自冰岛的一位调查记者。拉芬森现在是“维基解密”与公众的唯一接口,他表示,阿桑奇被捕不会影响“维基解密”继续披露机密文档。
9日的美国媒体大量报道曾参与对“维基解密”网站进行技术、资金封杀的网站、公司、银行,包括瑞典检察部门和美国前阿拉斯加州州长佩琳的网站均遭攻击。“网络战”、“信息战争”等字眼已频见美国报端。有分析称,面对封杀,遍布全球的“维基解密”网站支持者们的反击力度更大,使得人们认识到控制网络之难。也有美国学者认为,对于“维基解密”网站的严密封杀,使得曾宣扬网络自由的美国政府极感难堪与尴尬,而面对这场“信息战争”,美国的选择是或者生活在透明的世界中,或者完全关闭互联网,而后者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维基解密可能引黑客大战 盘点全球5大著名黑客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0日11:17  西部网

据中新网报道,近日闹得世界各国政府心神不宁的“维基解密”又掀起一阵浪潮,国外网民不满美国政府对网上付款机构施压,截断“维基解密”捐款财路,掀起了一场黑客大战,全球两大信用卡公司Visa和万事达卡网站遭到黑客攻击,瑞典政府网页也被黑客攻陷,微博网站Twitter和亚马逊网站也遭到了黑客威胁,一时间,网络上硝烟再起,黑客大战一触即发。
黑客一词,原指热心于计算机技术,水平高超的电脑专家,尤其是程序设计人员。但到了今天,黑客一词已被用于泛指那些专门利用电脑网络搞破坏或恶作剧的家伙。在这里,我们盘点一下计算机历史上最著名的5位黑客。
1、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

1983年11月3日,还是南加州大学在读研究生的弗雷德·科恩在UNIX系统下,编写了一个会自动复制并在计算机间进行传染从而引起系统死机的小程序。后来,科恩为了证明其理论而将这些程序以论文发表,从而引起了轰动。此前,有不少计算机专家都曾发出警告,计算机病毒可能会出现,但科恩是第一个真正通过实践让计算机病毒具备破坏性的概念具体成形的人。也正是他的一位教授正式将他编写的那段程序命名为“病毒(virus)”。
2、凯文·米尼克(Kevin Mitnick)

凯文·米尼克被美国司法部称为“美国历史上被通缉的头号计算机罪犯”。他是真正的计算机天才。他开始黑客生涯的起点是破解洛杉矶公交车打卡系统,并因此得以免费乘车。他还尝试盗打电话,侵入了Sun、Novell、摩托罗拉等公司的系统。17岁那年,他第一次被捕。他曾成功进入了五角大楼并查看一些国防部文件。当时被称为“美国最出色的电脑安全专家”的日裔美籍计算机专家下村勉经过艰苦漫长的努力,才于1995年跟踪缉拿到他。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被捕。五年零八个月的监禁之后,米尼克现在经营着一家计算机安全公司。
3、罗伯特·塔潘·莫里斯(Robert Tappan Morris)

1988年,还在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的莫里斯发布了史上首个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蠕虫病毒。莫里斯称,他创造蠕虫病毒的初衷是为了搞清当时的互联网内到底有多少台计算机。可是,这个试验显然脱离了他的控制,这个蠕虫病毒对当时的互联网几乎构成了一次毁灭性攻击。莫里斯最后被判处3年缓刑,400小时的社区服务和10500美元的罚金。他也是根据美国1986年制定的“电脑欺诈滥用法案”被宣判的第一人。他后来还与人合伙创办了一家为网上商店开发软件的公司,并在三年后将这家公司以48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雅虎,更名为“Yahoo!Store”。莫里斯现在担任麻省理工电脑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教授。
4、凯文·鲍尔森(Kevin Poulsen)

凯文·鲍尔森对汽车很感兴趣。1990年,洛杉矶电台推出一当有奖节目,宣布将向第102位打入电话的听众免费赠送一辆保进捷跑车。结果,鲍尔森立即以黑客手段进入洛杉矶电台的KIIS-FM电话线,并“顺利”地成为了赢得保时捷的“幸运听众”。其实在此之前,FBI(美国联邦调查局)已经开始在追查鲍尔森,因为他闯入了FBI的数据库和国防部的计算机系统。在经过17个月的躲避后,他于1991年被捕并被判处五年监禁。现在他是《连线》杂志的高级编辑。
5、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

从大多数人的认知来说,肖恩·范宁很难被称为“黑客”。但是他对计算机世界的改变正是绝大多数黑客渴望去做却未做成的。范宁是全球第一个走红的P2P音乐交换软件Napster的创始人。也正是这个软件开始颠覆传统商业音乐格局。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进行网络下载音乐,而不再是跑去商店买CD。后来在经历过多次由唱片业主导的法律诉讼后,Naspter成为Roxio公司的资产。2006年12月,范宁又研发出了社交网络工具Rupture,供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玩家方便地进行沟通。
当然,随着4月1日的过去,Conficker蠕虫病毒的制造者到底是谁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据专家称,Conficker蠕虫自去年11月20日被发现以来,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500万台电脑受到感染。如果其制造者身份得以弄清楚,那么肖恩·范宁的名字或许就可以离开这份5大最著名黑客名单,毕竟范宁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黑客。
维基解密曝必和必拓搅黄力拓与中铝合作
www.eastmoney.com2010年12月14日 07:33张国栋每日经济新闻

维基解密,让国际矿业巨头必和必拓近日深陷“合作丑闻”漩涡。
有媒体日前报道称,维基解密的一份绝密美国外交电报内文显示,澳大利亚财长史旺(WayneSwan)的办公室主任曾告知大使馆官员,称必和必拓公司曾精心部署了一次破坏它的竞争对手力拓公司与中国国企中铝公司的一份价值不菲的合约,可谓技高一筹。必和必拓称对上述市场传言不作评论。
记者了解到,中铝公司与力拓集团于2009年2月12日签署了合作与执行协议,以总计195亿美元战略入股力拓集团。“中铝公司已经就这项交易完成了210亿美元的融资安排,并已陆续获得了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德国联邦企业联合管理局、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等各国监管机构的批准。”中铝总经理熊维平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不过,去年6月5日,中铝公司确认,力拓集团董事会撤销此前宣布的195亿美元交易的推荐,同时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分手费”。巧合地是,就在当天,力拓立即发表了一篇申明,称已就在西澳的铁矿石经营与必和必拓公司建立了合资企业。
行业人士称,必和必拓绝对有阻止力拓与中铝合作的动机、能力和时间。
“中铝力拓注资被否后,紧接着两拓启动了铁矿石资产合资新公司成立项目,这个已经很清楚了。”中商流通生产力资深分析人士赫荣亮向记者表示。
不过,今年10月18日,力拓和必和必拓分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来邮件称,经过与有关管理部门广泛探讨,双方共同决定放弃在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建立合资公司的计划。
赫荣亮表示,两拓合并失败,不表明两拓之间的联系倒退,“矿石企业已经形成了高度的默契。只要其中一个提出要约,其余采取跟随策略,就已经能够形成卖方的话语权。”
记者了解到,目前,两拓已经在销售策略上形成了高度的统一,“两拓在生产上合并遇到阻力,但销售上的‘合作’将不会受到影响。”
向维基解密泄密者自述动机:伊战让其质疑真相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4日07:14  大江网

今年4月,“维基揭秘”公开了伊拉克录像。视频显示美国直升机击杀两名路透社的新闻记者及10多名旁观者。
晨报记者 徐惠芬
“维基揭秘”公布的美国文件引发了全球外交地震,其创始人阿桑奇也成为众人皆知的大名人。但是,“维基揭秘”提供的数十万份机密文件从何而来? “维基揭秘”究竟靠 谁泄密?
美国媒体将聚光灯对准了一位名叫布拉德利·曼宁的美军一等兵。今年23岁的曼宁在军队担任情报分析师工作,他在今年5月被捕,并被指控泄露机密信息。
虽然美国政府没有指明曼宁泄露的文件就是“维基揭秘”公开的秘密文件,但是美国媒体称,就是曼宁从政府网站上下载了超过25万份文件,又将这些文件交给“维基揭秘”。
他把机密文件给了阿桑奇
2010年5月22日午夜,伊拉克巴格达东部。美陆军情报分析员布拉德利·曼宁坐在电脑前,在网上与朋友艾德里安·兰默聊天,兰默曾经是一名黑客。
曼宁问兰默:“一个假设性问题。如果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比如8个月,你可以自由进入机密网站,看到了很多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很糟糕的事情……这些事件属于公众领域……你会怎么办?”
曼宁正试图向兰默寻求意见或支持。他写道:“真想不到,我对你坦白了一切。”
曼宁在聊天中对兰默提到,自己如何利用电脑技术进入这些机密的政府文件,并将它们下载下来,其中包括美国士兵杀害平民的视频、成千上万的内部军事报告以及26万份外交文件。
作为情报分析员,曼宁能够一连8个月,一周7天,每天14个小时地阅读机密情报。他把数据都转移到CD上,此前这张CD上满是LADYGAGA的歌。
曼宁深知这些文件的威力,他对兰默说:“这些文件的泄露将产生全球范围的壮观影响”,“希拉里以及无数的外交官将心脏病发作,因为他们一大早起来发现,一堆机密外交文件被公之于众了。”
他还说,自己把这些机密文件给了“维基揭秘”的创始人阿桑奇,由他去公开这些文件。
英国《经济人》杂志12月的报道简单说明了“维基揭秘”的操作流程:“曼宁从政府网站上下载超过25万份外交文件,他把这些文件全都给了‘维基揭秘’,‘维基揭秘’又把这些文件给新闻媒体,包括德国的《明镜》周刊,西班牙的《国家报》以及英国的《卫报》(之后又传给了美国《纽约时报》)。”《经济人》杂志称,“维基揭秘”最强大的是它的数据,以高度加密的形式在网络上流传;而它最有价值的则是人员,比如曼宁。
不再相信好人对坏人逻辑
曼宁为何选择冒天大的风险,将大量的机密文件提供给“维基揭秘”呢?
根据美国媒体所拿到的曼宁与兰默间持续几天的对话记录,曼宁当时一副十分沮丧、幻想破灭的样子。此前,因为殴打另一名士兵,他从特等兵被降级到一等兵。
他感到孤独、被无视,他还感到自己的职业、自己的人生正变得支离破碎。几个月来,他对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都有一种幻灭感。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曾负责调查15名因印刷反伊拉克政府作品而被拘留的人,但最后发现所谓有问题的文件只是针对政府腐败的学术性批评。他把这件事向上级报告,但上级却让他闭嘴,“他一点都不想听。”他如此向兰默抱怨。
这一切让曼宁对美军失去信心。从那以后,他开始质疑是否有真相。他相信,2004到2009年记载着伊拉克战争的巨大数据库将从内部角度细致地证明“第一世界如何剥削第三世界”。
他这样告诉兰默:“我不再相信好人对坏人的逻辑,所有只是为一己私利而已。”
今年5月被捕,现被单独监禁
如今,23岁的曼宁在弗吉尼亚州被单独监禁,他无法对媒体发言,而他的朋友和家人也被建议不要接受媒体采访。
曼宁在今年5月被捕,就在4月,“维基揭秘”公开了伊拉克录像。视频显示美国一架直升机击杀两名路透社的新闻记者及10多名旁观者,很明显美军把相机器材错当成了武器。
曼宁在7月被控8项罪名,他被指控从2009年11月19日至2010年5月27日泄露机密信息。美国媒体称,若其涉嫌的8项罪名成立,最高可被判处52年徒刑。
美国CBS新闻10日援引“曼宁支持者”网站发言人杰夫·帕特森的话称,曼宁注定要打一场冗长又复杂的官司,并面临巨额律师费。不过至今连第一次预审听证会都还没有进行。
帕特森说,曼宁的辩护律师大卫已经同意以10万美元在军事法庭打这场官司。目前,帕特森还有曼宁的支持者们已经筹集了5万美元,根据早先与“维基揭秘”达成的口头协议,“维基揭秘”将筹集其余资金。
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单挑全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4日 18:50  新浪科技

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
导语:国外媒体今天撰文称,对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的性格特征和成长历程,以及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报道。
以下为文章概要:
好莱坞长期以来都对叛逆的电脑黑客情有独钟。在1983年的影片《战争游戏》(War Games)中,一个电脑神童入侵了美军数据网络,险些引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在1999年的大片《黑客帝国》中,一名叛逆的程序员为了人类,与没有灵魂的机器展开了一场大战。今年,《盗梦空间》中的英雄则潜入并操纵了人的梦境。
对39岁的朱利安·阿桑奇而言,盗梦或许遥不可及。这位出生于澳大利亚的电脑黑客创办了维基解密网站,在本周被捕前,他还一直担任该网站的主编。
但他却已经熟练地支配了顶尖媒体。直到今年早些时候,阿桑奇还默默无闻。通过集合全球大量网站,阿桑奇创建了一个难以扼杀的全球性解密网络,还因此激怒并羞辱了美国政府及其外交盟友。在很短的时间内,维基解密和阿桑奇就已经在全球家喻户晓,从而证明了现实的确能比科幻片更加离奇。
由于有着幽灵般的肤色、松垂的白发(除非他为了掩饰身份而对头发染色或修剪)以及低沉的嗓音,阿桑奇不仅行为酷似科幻电影中的人物,就连长相和声音都与这种角色别无二致。
今天,阿桑奇坐在英国监狱中,等待着英国法院周二召开的听证会。这次听证会是应瑞典当局的要求举行的。瑞典方面指控阿桑奇涉嫌性犯罪,并希望将他引渡回该国受审。随着这出司法大戏逐渐展开,全球都在对阿桑奇和他系统性地泄露政府及商业机密的行为争论不休:有人将其视为头号恶棍,有人则把他当做超级英雄。
与此同时,许多人则在试图搞清这个澳大利亚年轻人究竟是谁,又是谁将他毫无保留地推到了聚光灯下。阿桑奇曾经留下了一份超长的书面记录,其中包括了他的大量博客文章,主题涉及晦涩的电脑编码以及古怪的形而上学随笔等各种内容,这也使得外界得以一窥他的思维方式。
通过对阿桑奇的密友以及其他与之有过接触的人的大量采访,可以大概描绘出他的形象:一个杰出而富有魅力,但却过于傲慢的人。他已经疏远了身边的很多人,而他飘忽不定的个性也有可能对他的使命产生破坏作用。
立场各异
你对阿桑奇的看法要归结于“屁股决定脑袋”。包括国务院和国防部在内的美国官员都已经对维基解密的行为进行了谴责。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德尔(Eric Holder)曾经表示,公诉人们正在集思广益,设计各种新颖的法律战略,对这位维基解密的负责人提起刑事诉讼。
其他一些拥护者则更为激进。阿拉斯加州前州长萨拉·佩林(Sarah Palin)已经要求美国政府像对待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一样追捕阿桑奇。另外一名潜在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则将阿桑奇称作是一名“敌方战斗人员”。同样有可能角逐总统宝座的阿肯萨斯州前州长迈克·赫克比(Mike Huckabee)说:“除了死刑外,任何惩罚都太过仁慈。”
阿桑奇的支持者同样态度激烈,尽管有些人只是赞赏他的成就,而疏远与阿桑奇本人的关系。
美国网络杂志Slate新闻评论员杰克·沙菲尔(Jack Shafer)写道:“(阿桑奇)有着一个如此自负的脑袋,但他却能够顺利前进而不摔跤,这是一个奇迹。”沙菲尔还表示,他相信维基解密披露的信息已经令主流媒体的记者无地自容,这同时也提醒媒体和公众,对官员和企业的机密要保持怀疑态度。
上周在伦敦的一次庭审中,英国著名电影导演肯·洛奇(Ken Loach)和社交名媛吉米玛·可汗(Jemima Khan)公开向法官求情,并且每人拿出18万英镑为阿桑奇提供保释金。
可汗的父亲是金融家詹姆斯·戈德史密斯爵士(Sir James Goldsmith),他是一名右翼人士,甚至创建了自己的政党,挑战英国保守党。在上周的一条Twitter信息中,可汗甚至将阿桑奇描述为“新的杰森·波恩(Jason Bourne)”。她指的是作家罗伯特·勒德姆(Robert Ludlum)的小说中虚构的特工人物。但据《卫报》报道,这条Twitter信息已被删除。
动荡的家庭背景
在多数人眼中,阿桑奇都是一名令人赞叹的世界级电脑奇才。但是根据与他共事过的人介绍,从个人以及政治层面来看,他却是一个情绪复杂多变,有时甚至不可理喻,而且难以相处的人。
在与合作者交流时,阿桑奇曾经半开玩笑地自称“有些自闭症”。
阿桑奇对个人隐私非常看重,以至于因为瑞典的性犯罪案件被英国警方逮捕时,他甚至拒绝提供指纹、照片或DNA样本。在法庭上,他甚至曾经拒绝向法官透露自己的地址,先是提供了一个邮政信箱,之后又透露了几年前在澳大利亚的地址。在瑞典当局发布逮捕令后,国际刑警组织也发出了“红色通缉令”(red notice),该通缉令显示,阿桑奇现年39岁,出生地为澳大利亚汤斯维尔(Townsville)。
据媒体报道,阿桑奇的早期生活和家庭背景非常动荡,几乎可以与他最近遭遇的一系列事件媲美。在维基解密首次披露美国五角大楼的大量机密文件后不久,《纽约客》杂志于今年6月对阿桑奇进行了深入报道。
根据现有资料(包括维基百科上有关阿桑奇的冗长词条),阿桑奇1岁时,他的母亲与一名戏剧导演结婚,并随同这名导演四处巡演。据《纽约客》报道,阿桑奇一家曾经居住于一个名为“磁岛”(Magnetic Island)的岛屿上,他们的家庭也是在那里破裂的。
《纽约客》表示,阿桑奇8岁那年,他的母亲离开了父亲,并与一名音乐家交往,他们后来又生了一个孩子。但这段感情也未能维系,并导致他们因为争夺阿桑奇同母异父兄弟的监护权反目成仇。后来,阿桑奇的母亲开始东躲西藏,为的是躲避前男友。阿桑奇对《纽约客》说,他母亲的这位音乐家前男友可能属于一个名叫“家庭”(The Family)的邪教组织。到阿桑奇14岁时,他和母亲已经已经搬了37次家。教育方面,阿桑奇一方面接受家庭教育,但同时也自学了很多东西。
“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图书馆,一本接一本地读,特别注意文中引用的书籍。”他对《纽约客》说。
据《纽约客》报道,在他十岁出头时,阿桑奇的母亲在一家电子商店对面租了一套房子。阿桑奇在一台原始的Commodore 64电脑上编写了第一个程序,并立刻被科技的魅力深深吸引。
后来,阿桑奇有了一台调制解调器,使他能够接入原始的电脑网络。这后来也成为他进入电脑黑客世界的一扇大门。
阿桑奇的网名是“Mendax”,这是一个古典拉丁词汇,意思是“骗子”。他利用这个网名与另外两名黑客组成了一个名为“国际颠覆”(International Subversives)的组织。该组织入侵了一些美国最敏感的政府电脑系统,包括核武器实验室。
但是在他与澳大利亚作家赛利特·德累福斯(Suelette Dreyfus)合著的一本名为《地下》(Underground)的书中,他们描述了一段内容:不要破坏或摧毁你入侵的网络;不要弄乱数据,而要分享信息。事后看来,这似乎是一种非常友善的自我约束准则。
在即将告别少年时代时,由于参与黑客活动,阿桑奇与政府发生了冲突。澳大利亚警方曾经搜查了他的住处,并且没收了他的电脑设备,但后来又物归原主。在上世纪90年代末,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国际颠覆”展开了重点调查,这也引发了阿桑奇的多疑症。《地下》一书写道:“Mendax总是梦到警察来搜查。他梦见脚步声在碎石路上响起,黎明前的黑暗中,荷枪实弹的警察凌晨5点闯进他家后门。”
据《纽约客》杂志报道,由于整天担心有人敲门,导致阿桑奇身心备受煎熬,而妻子也因为无法忍受他的行为,带着年幼的儿子搬了出去。他随后卷入了与孩子母亲的监护权争夺战中。阿桑奇的母亲告诉《纽约客》杂志,这件事情让他的儿子对“压榨人民”的官僚政府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她和阿桑奇甚至成立了一个组织,专门对抗当地的儿童保护机构。
最终,警察逮捕了阿桑奇,并向他提起了31项与电脑相关的指控。在经过了数年的预审后,案件终于开庭审理。尽管阿桑奇承认了其中的25项罪名,但最终却只是赔钱了事,而且数额不大。
每个人和没有人想拯救世界
在被漫长的官司折磨得筋疲力尽后,阿桑奇来到了亚洲,当起了自由电脑咨询师,后来又到墨尔本大学学习物理。他还开始通过博客向全世界宣传他的思想,内容涉及科技和形而上学。他的博客文章至今仍然能够从网上找到,内容包括伪科学和深奥的哲学内容,甚至还涵盖一些文化和文学观察,例如《库特·冯内古特已死》(Kurt Vonnegut is dead)。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极其晦涩的电脑编码和混乱的政治声明。但这其中包含的一些思维萌芽却能够帮助人们洞悉阿桑奇的心灵和未来的追求。
在2006年9月23日发表的一篇长文中,他转帖了一篇署名格雷迪·塔沃斯(Grady Towers)的文章。该文对威廉·詹姆斯·席德斯(William James Sidis)的生平进行了反思。席德斯是一名数学奇才,他曾经历过短暂而辉煌的学术生涯,但很快又归于平庸。
据这篇文章介绍,席德斯的智商在250至300之间,3岁就能阅读《纽约时报》,而且还自学了拉丁文和希腊文。他11岁考入哈佛大学,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并且提出了黑洞存在的一些最早期的理论。但是他随后却精神错乱,从事过很多卑微的工作,甚至很少洗澡,最终英年早逝,享年46岁。
这篇文章以这个悲惨的故事为例,阐述了对神童现象的反思。文章总结道,尽管席德斯的结局令人伤心,但随后的科学证实:“神童并不是病态,他们只是通常被认为优于同龄人:他们并不是书呆子。”
但是该文同时也引用了英国作家赫胥黎对牛顿的观察:“为了成为一名拥有无比智慧的人,牛顿付出的代价是在友情、爱情和做父亲等值得拥有的事情上的无能。作为一个人,他是失败的;作为一个怪物,他却很优秀。”
在一篇名为《长筒靴》(Jackboots)的文章中,阿桑奇表示,他的处境堪比前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yn)在小说《地狱第一层》(The First Circle)中描写的古格拉劳改营(Gulag)的囚犯。这部小说描述的是一名被斯大林囚禁的杰出数学家,他被迫在帮助国家和被送往西伯利亚劳改营之间做出选择。
文中出现了一些晦涩难懂的话。而另外一篇文章中,连题目都令人非常费解:《每个人和没有人想拯救世界》(Everyone and no one wants to save the world)
阿桑奇还发表过其他主题的文章,例如2006年撰写的一篇题为《黑客主义的起源》的文章,他在文中探讨了美国政府网络1989年是如何被蠕虫渗透的。他还声称,该蠕虫的来源是他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后院。
从这一系列的技术性反思中,阿桑奇开始创造一种理念,随后成为了一种实体和电子架构,并最终演变为维基解密。根据他在网上发布的信息,美国的黑鹰直升机在参与索马里军事行动过程中遭遇的意外事件令他触动很深,这一事件还被改编成了电影《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从2006年12月开始,他发表了数篇与此事有关的文章,其中一篇名为《黑鹰坠落,白浆上升》(Black hawk down, white wash up),另外一篇题为《索马里的美国体制即将全军覆没》(The pending total annihilation of the US regime in Somalia)。
与此同时,羽翼未丰的维基解密则开展了首次解密行动:一名索马里反叛头目的密令。很快,阿桑奇赶赴肯尼亚参加一个左翼激进分子的会议,并大力宣传他的网站宗旨。他在那里待了好几个月。
到了2007年12月,阿桑奇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国际电脑反叛者的世界中,并且在“混沌计算机俱乐部”(Chaos Computer Club)的年会上找回了自我。这是一个德国的黑客组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81年,那时相当于互联网世界的石器时代。
在那次会议上,阿桑奇遇到了志趣相投的黑客丹尼尔·多姆沙伊特伯格(Daniel Domscheit-Berg)。多姆沙伊特伯格是一名德国程序员,他8岁时就有了第一台电脑。根据他为一本维基解密的书籍撰写的前言,多姆沙伊特伯格曾经连续四周工作420小时,为的是挽救莫斯科的一个电脑项目,但最终却搞砸了。
与阿桑奇见面时,多姆沙伊特伯格是国际数据服务公司EDS的一名故障检修员。对他而言,维基解密最初只是一项个人爱好。但是到了2009年初,多姆沙伊特伯格辞去了工作,全职为维基解密效力。在此后的18个月中,他与阿桑奇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
从恶作剧者到贱民
在早期阶段,维基解密几乎没有引发什么国际轰动。
该网站最初发布的一些秘密信息包括萨拉·佩林的私人邮件,以及英国新法西斯党的秘密成员列表。一年前,该网站开始引发国际关注,原因是他们发布了全球变暖专家之间的电子邮件交流。保守派批评人士认为,这些信息显示学者篡改了科学证据。但是随后的调查却发现,这种批评被过度夸大。
维基解密的首次重大媒体突破是在去年4月。当时,阿桑奇前往华盛顿,披露了一份2007年的战斗视频。这段视频拍摄自在巴格达执行任务的美军阿帕奇直升机驾驶舱,视频显示,机组成员反复向地面人群射击。附近一辆面包车上的人当时正想帮助伤员,但同样遭到射击。
在本次事件中死亡的两人是路透社的摄影记者和他的司机。五角大楼曾经试图隐瞒此事,但维基解密却把这段官方视频嵌入到他们的演讲材料中,并配以“谋杀无辜”的文字说明。阿桑奇展示这段材料时,指责直升机机组人员当时的态度就像是在玩电子游戏。“他们就是想杀人,就像是在游戏中得分一样。”阿桑奇说。
五角大楼的官员回应称,维基解密对这段视频断章取义,而部分独立评论员也认同这种观点,并指责阿桑奇和他的网站歪曲证据,为的是制造轰动效应。
这起意外使维基解密和他的创始人进入了主流媒体的视野。
从胜利到灾难
随着维基解密以及阿桑奇本人的名声与日俱增,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人士挺身而出,采取了一些他们自认为有帮助的行动。在伊拉克视频发布后几周,英国《卫报》资深调查记者尼克·戴维斯(Nick Davies)向阿桑奇提出了一个精心策划的建议。
戴维斯对阿桑奇说,如果对材料进行细致研究,并通过主流媒体将这些内容转变成新闻报道,维基解密的材料就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戴维斯向阿桑奇推荐了《卫报》和《纽约时报》。他指出,尽管按照英国法律,政府可以轻易通过法庭判决阻止《卫报》向公众发布机密文档,但美国法律使得政府几乎不可能阻止《纽约时报》披露文件。在阿桑奇的坚持下,德国《明镜周刊》也被加入到这一团队中。
戴维斯表示,他和阿桑奇一起想出了一个密码,并把它写在餐巾纸上。这个密码包含他们见面的咖啡馆图标。戴维斯表示,两天后,《卫报》团队便从一个秘密的维基解密网站上下载了首批美国政府机密文件——美国驻阿富汗军队的9万多份战地报告。戴维斯表示,这个秘密网站只存在了几小时便消失了。
正如戴维斯预料的那样,这些报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正当阿桑奇和他的媒体合作者庆祝他们的解密行动取得巨大反响时,危机却悄然而至。尤其引人注意的是,阿桑奇曾经吹嘘他对阿富汗战争的文件进行过仔细审查,之后才将其放到维基解密网站上,但批评人士却对这种说法提出质疑。
在阿富汗文件发布后不久,阿桑奇为《卫报》、《纽约时报》和《明镜周刊》提供了维基解密最新获得的美军机密文件的优先访问权。这一次披露的文件牵扯美军驻伊拉克部队记录的约40万份报告。
这一次,媒体和维基解密都获得了更多的时间来审查材料,从而对有可能令他人陷入危险的信息进行了必要的编辑,以免遭到外界批评。
但此时,阿桑奇的个人问题却转移了舆论的焦点。在两名瑞典女性今年8月分别控告阿桑奇性犯罪后,维基解密的一些长期支持者开始抨击阿桑奇,其中甚至包括他的亲密战友。
作为维基解密曾经的合作者,贝吉妲·约斯多蒂尔(Birgitta Jonsdottir)表示,阿桑奇的古怪性格令她苦恼,她认为有必要对外公布这一信息。约斯多蒂尔是冰岛的一名政治激进分子,在该国陷入金融危机后,她当选了国会议员。她对维基解密的理念非常感兴趣,并帮助阿桑奇组织了“谋杀无辜”的视频包。
但是约斯多蒂尔却对瑞典性犯罪事件感到震惊,并建议阿桑奇在该调查结束前卸任维基解密的领导人一职。由于阿桑奇拒不主动辞职,她甚至有意召集维基解密成员召开非常规会议,驱逐阿桑奇。
此后不久,多姆沙伊特伯格则以更为令人震惊的方式与阿桑奇决裂。多姆沙伊特伯格原本就对维基解密没有认真审查阿富汗战争文件的行为感到痛心,当维基解密内部对阿桑奇的性犯罪事件提出批评后,他则将这一消息透露给了一名记者。阿桑奇指责多姆沙伊特伯格的这种做法,并因此引发了二人之间的争吵。
据《连线》杂志旗下科技博客Threat Leval报道,阿桑奇并没有对维基解密内部的动荡做出恰当的回应,他在给冰岛志愿者赫伯特·斯诺拉森(Herbert Snorrason)的信中说:“我是这个组织的核心和灵魂,是它的创造者、思想家、发言人、最初的程序员、组织者、融资人以及其他所有头衔。如果你对我有什么看法,那就滚蛋。”
多姆沙伊特伯格现在正在写一本有关维基解密经历的书。该书将由德国出版商出版。在该书3页的序言中,他谈到了阿桑奇:“很多退出维基解密的人都称他为‘独裁者’,这并非毫无道理。他自认为是这个项目的独裁统治者,而且认为自己无需为任何人负责。”
在几周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多姆沙伊特伯格表示,他正在创办一家名为“公开解密”(Open Leaks)的网站,与维基解密对抗。他说:“我已经跟他共事了3年。直到今年年初,我都不认为我们会发展到如今的地步。或许是名誉冲昏了他的头脑,抑或是认为能够侥幸逃脱……当你开始说‘对阿桑奇的指控是诽谤’时,你其实就是在利用你所在组织的力量保护一个个人。”
很多协助阿桑奇披露美国政府秘密文件的重要记者也对阿桑奇的作风进行了痛批。他们表示,阿桑奇最初承诺会为他们提供相对独家的信息,但最近却违反承诺,与更多媒体接触。
阿桑奇被羁押后,维基解密仍在继续披露美国的外交密电,但该网站似乎比以往披露五角大楼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文档时更为谨慎。例如,他们从外交密电中删除了一些敏感信息,包括与美国官员有联系的外国人名。
阿桑奇的忠实崇拜者至今仍然人数众多,包括一些针对所谓的“敌对”网站发动攻击的黑客。对他们而言,尽管阿桑奇的行为或个性存在缺陷,但他的成就和辉煌仍然为他赢得了宽容。
与阿桑奇合著《地下》一书的赛利特·德累福斯认为:“要完成阿桑奇这样的举动,的确需要一定的实力和骨气,但这样的人很少,毕竟风险太大了。”
维基解密创办人阿桑奇获保释 瑞典检察官拟上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4日23:5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14日电 据外电报道,“维基解密”创办人朱利安-阿桑奇14日在伦敦获得保释。
但阿桑奇目前还不能被马上释放,因为瑞典检察官的律师代表正在考虑是否在14日晚些时候对这一裁决进行上诉。
39岁的阿桑奇因涉嫌在瑞典强奸及性侵2名女性被瑞典当局通缉。本月7日,他向伦敦警方自首,随即被押送到威斯敏斯特地方法院出席引渡聆讯。
维基解密称明年公布超百万份文件 影响所有国家
2012年12月21日09:48国际在线
自动播放阿桑奇将公布解密情报(来源:CCTV新闻频道)
play阿桑奇将公布解密情报
原标题:阿桑奇发表圣诞演讲 称明年将继续公布大量解密信息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涂赟):“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20日在厄瓜多尔驻英国使馆的阳台上发表圣诞讲话,向全球支持者致谢。他还表示,“维基解密”明年还将继续公布大量解密情报,并敦促支持者共同行动,面对挑战。
这是阿桑奇自今年6月进入厄瓜多尔驻英使馆寻求政治庇护以来第二次发表“阳台演讲”,吸引了众多支持者前来助阵。
在时长约十多分钟的讲话中,阿桑奇除了再次表达对厄瓜多尔政府及其民众以及全球拥趸对他和“维基解密”网站给予的支持外,还总结了“维基解密”今年所取得的成绩及明年的打算。
“尽管存在诸多限制,尽管存在法外的银行系统(对我们财务)的封锁——就像对古巴的封锁那样,尽管他们为破坏‘维基解密’而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刑事调查,2012年(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一年:我们公布了近100万份文件,(包括)公布了与叙利亚局势密切相关的重要文件;我们揭发了(美国政府)大面积监控本国民众(的事实),公布了几十万来自私人情报公司的文件;我们公布了在关塔纳摩监狱及其他地方的被关押者的境遇;上周‘维基解密’公布的信息对于确定在(德国籍黎巴嫩人)阿尔·马斯里身上发生了什么至关重要,作为一个无辜的欧洲公民,马斯里遭到了美国中情局的绑架和折磨。”
阿桑奇表示,明年“维基解密”还会继续公布大量解密文件。“明年将会是同样忙碌的一年。‘维基解密’已经准备好了要公布超过一百万份文件,这些文件将影响世界上每一个国家。”
阿桑奇在演讲最后还号召全世界的支持者共同行动起来,面对挑战,找寻真正的民主。“真正的民主不是白宫,真正的民主不是堪培拉,真正的民主是从(开罗)解放广场到伦敦,由真理武装起来对抗谎言的民众所发起的抵抗。”
“维基解密”创始人、澳大利亚人朱利安·阿桑奇因涉嫌性骚扰罪被瑞典警方通缉,但阿桑奇认为对自己的通缉是出于政治目的,担心自己最终会被送往被“维基解密”公布的大量秘密情报惹怒的美国而遭受不公平审判。阿桑奇在向英国法院提出拒绝引渡的申请遭拒后前往厄瓜多尔驻英国使馆寻求政治庇护。目前,他已经在该使馆足不出户居住了半年。
相关新闻
阿桑奇称将竞选澳大利亚参议员 创立维基解密党
向维基解密泄密美军士兵称希望官司结束后从政
维基解密创始人或因病将离开厄瓜多尔使馆
美军士兵涉嫌向维基解密泄密续:愿承认次要罪行
美国国家档案馆封杀"维基解密"公共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