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务员热“高烧不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1:45:49

考公务员热“高烧不退”说明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4日 18:29   燕赵晚报

  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核工作日前结束,最终报名人数达到1415138人,最热的职位创下了4961∶1的纪录。有外国媒体指出,中国社会已出现过度求稳的心态,这将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11月28日《法制日报》)

  “国考”年年热,公务员已成为多数人提升价值的发展渠道。这里暂且不妄论“国考”的是与非,如果一个行业、一种职业受追捧到热得畸形的程度,其中必有不当之处。我们有必要对考公务员热进行冷思考,如果社会保障足够完善,人们有足够的安全感,还会争先恐后地期望工作稳定吗?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多样的选择,但对未来的不可预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考公务员。

  公务员热是当前社会心态的折射,公务员的待遇虽然谈不上优厚,但职业的稳定性和高保障性是任何职业无法比拟的。从职业功能看,公务员作为公权力的具体操作者和执行者,其通过政策制定来左右社会发展的职业功能,让其他任何“私权职业”都望尘莫及。好职业人人趋之若鹜,公务员是目前国内压力最小、待遇最好、日子过得最安稳的好职业之一,难怪“国考”持续高烧不退。

  亨廷顿认为,和政治关系最为密切的现代化各层面可以概括为社会动员和经济发展。前者是一个过程,通过它,人民转而选择新的社交格局和行为方式。后者是指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和产品的增长。随着社会动员和经济发展,传统社会集团获得了政治参与的意识,新兴社会集团更是不断提出自己的新的政治要求。公民热心参政议政是好事,但倘若将参政议政等同于从事公务员职业,片面的迷恋如“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福利好”和“工作压力小”的优越性,显然不利于政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想求安稳,这种状况不正常但情有可原,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但需要指出,公务员竞争机制、淘汰机制的缺失或形同虚设,以及不正常的压力最小、待遇最好、日子过得最安稳,倒是迫切需要关注并解决的。

  破解过度迷恋公务员的弊端,首先要加大政府社会管理的力度,关键是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实现社会保障、保险的一体化和公平化,建立运转顺畅的公务员辞退机制,让公务员队伍能进,而且真正实现能出。其次,要引导人们更多地加入到经济建设的组织中去。换言之,政府应该使各职业处于一个平等地位,而不是公共部门的优势地位或强势地位。(郭立场 原题:考公务员热映衬了社会现实之弊)

大学不该降格成“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4日 18:31   新华网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将《申论》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项公务员考试的笔试科目作为该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必修课,以帮助学生顺利通过省市级的公务员考试。(《河北青年报》11月8日)

  在大学生“就业难”大背景下,大学开设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看似合理。然而,眼看一所大学有降格为“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的危险,还是叫人憋了一肚子的话,不得不说。

  大学最该教会学生什么?“大学精神”理应是什么?回答此类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一长串关键词,诸如“独立思考”、“自由精神”、“人文关怀”等等。但不难想像的是,假如有人提出“大学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考上公务员”,人们多半会哑然失笑。可是,当一所大学已经在这么做时,还有多少人能笑得灿若春花?

  现在,一些办学艰难的大学,为了生存,开始“破罐子破摔”。高举“接轨市场”、“为了学生”等等牌子,不顾一切向市场冲刺。在“羊群效应”之下,更多不甘坐视的大学,也纷纷加入乱战之中,就更使得底线一再被突破。

  说它是“功利主义”也好,指责它是“工具理性”也罢,似乎都已很难改变既成的事实。毕竟,在“准市场化”的教改进程之中,大学要面临招生与就业的双重竞争压力,集体行为模式日益趋近目光短浅的小贩,距离“文凭批发贩子”只有一张面巾纸那么薄,只需蘸点口水略微润湿一下就不难跨越。在这种强大动力面前,一切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

  但问题是,大学终究是社会的最后一座“精神堡垒”,假如连大学都成了“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或者任何其他门类的“××考试培训机构”,与街头四处散发小广告的培训机构无甚区别,我们又何苦维持这类大学的生存与发展?换言之,即便它们能够在“大学”名下滋润生长,对于社会又有多少真正的价值呢?还不如去掉“大学”字样,直接改为“××培训机构”来得真切,也叫我等赶紧闭上嘴巴。(江德华) 

评论:公务员考试成求职练习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2日 15:47   大众网-大众日报

  12月5日,又一波百万大军即将迎来他们在国考战场上激烈的“战斗”。面对只有1.69% 的录取率,不少人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国家公务员考试就像买彩票一样,如果中了则是万幸,不中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只是一次考试而已。于是乎他们中的大多数把目光投向更多的企业招聘,在准备国考过程中为应聘其它职位累计笔试经验。

  很多大公司招人的笔试题目就像“国考”缩小版,内容与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测很相像。所谓行测,即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指专门用于测查与行政事业上的成功有联系的一系列心理潜能的标准化考试,性质是一种基本潜在能力的考试,同申论一起属于国考的考试范围。很多应届生表示,看了公务员考试的参考书,其他笔试能应付一大半。

  公司招聘员工,当然是希望招到高素质人才,但是仅仅通过行测题就断定一个人的水平难免偏颇。道德水准、对公司文化理念的理解这些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却常常被管理层忽略。知识层面的考查可以通过临阵磨枪或者题海战术从而轻而易举地应付过去,但思想水平的高低由于其内在的隐蔽性却难以用几道逻辑推理题或者分数就能体现出来。

  一本厚厚的行测书,成了准备各单位笔试的专用参考书,导致应聘者在知识储备、思维方式上趋向一致性、相似性,最后不同企业不同职位招进来的员工就像流水生产线制造出的工业品,大同小异,千篇一律,无差异与个性可言。

  公务员考试本来应该为国家选拔优秀工作人员,到头来却成了不少人公司求职的练兵场,这很让人深思。“类行测题”的泛滥不仅仅体现在公司招聘笔试上,甚至保研考试都不能幸免,我们不禁疾呼,靠行测题就能选出各方所需的人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