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第一说明了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24:30

金牌第一说明了什么

颜福林

新华社资深记者杨明的文章《金牌第一难道不是讽刺吗》(2010-11-15:东方体育日报),引起很大反响,附议者居多,反对者有之。我属于前者。

那么,此次亚运会金牌第一讽刺了什么呢?我认为至少有几个方面。

说明了某些媒体过于追捧金牌。似乎不是在报道亚运会,倒像账房先生一天24小时在荧屏上“滚动”播报金牌帐,够腻味的。谁都知道中国会毫无悬念的拿金牌第一,20年前的北京亚运会拿183枚,这次拿200枚不在话下,用得着你媒体老扒拉算盘珠子吗?

说明了我国竞技体育走向了极端。媒体眼睛紧盯金牌,反映了我国竞技体育的现状:举国体制是径直冲奖牌去的,主要是金牌,银牌铜牌已经不过瘾了。杨文说,“多年来,我们一直把体育等同于金牌,把体育当作强国符号,这其实是扭曲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和本质。体育是什么?毛主席早就说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是属于大众的运动,是老百姓的健康生活方式,不幸的是,这个属性被漠视了,精英体育一度成为主导。”

说明了我们在金牌战略主导下,导致亚洲体育失衡。在亚运会上,我国稳操200金以上,一家独大,使其他参与者感到成为陪衬,衬托你这个绝对金牌大户独领风骚。这不是好事,因此也没有什么好炫耀的。杨明举了个“通俗的例子:本来是请大家做客的,结果,鱼翅和熊掌都让主人抢吃了,剩点汤汤水水的给人家分,咱好意思吗?……让一个‘巨人’和一群‘常人’按照相同规则玩角力游戏,场面未必有趣”。

说明了产生“巨人”与“常人”不对称竞赛的原因。杨文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指出,“全亚洲目前除了中国之外,只有朝鲜仍在采取这种以国家培养运动员的方式在比赛”,就是说,中国是派国家出钱培养出来的专业运动员中的精英和其他参赛的业余运动员同场竞技,其金牌成色(含金量)恐怕是要打折扣的。事实上,不少国家如果想用我们的这种方式(用纳税人的钱)来培养运动员,他们的国民也不会同意。比如说柔道是日本的国术,他们如若拿一笔巨额资金,来全力培养几名顶尖运动员打遍天下无敌手,首先在国会就不可能批准这个预算。

说明了金牌战略对全民健身没有丝毫帮助,相反,由于资金投入向“举国体制”倾斜,相对减少了全民健身的投入,从而造成目前的尴尬现实:奖牌上去了,国民体质却下来了。杨文列举了几组官方数据作为佐证:目前,中国有1.6亿人是高血压、1.6亿人是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城市里,每5个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儿,高中生里85%以上的学生是小四眼儿;和日本孩子比,我们的中学生在身体素质等多项数据上差很多;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百名开外,在亚洲,我们的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人均比绝对排不进前10名。

说明了金牌成为体育官员和金牌运动员升官发财的“路牌”。媒体经常报道某体育官员升迁了,某地官员出手大方,奖励某冠军多少钱外加一套房子、某退役冠军升任了什么官职,等等,热衷此类新闻,也不知道是哪门子“舆论导向”。

说明了某些官员把金牌当做“黄金GDP”。杨文发表当日,一位高级别体育官员反应强烈:“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竞技体育争金牌和发展群众体育有什么矛盾?某些记者为出名,总是炮制一些所谓‘高论’,这简直是颠倒是非!”谁也没说拿金牌有错,只是说现在这个拿法有问题,不像重视金牌那样重视全民健身体育就是错。

当金牌也成为一种政绩工程,那真是最大的讽刺,而且是所有讽刺的总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