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的南通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29:19

[崇川风物] 封建时代的南通城

久想写点有关旧南通的事情,聊作老有所为的一点表现,让建设新南通者作点参考。但即使是生于南通,长于南通,老于南通,对南通的感情又是那么浓,加之作为文史老师,有点历史考古癖的我,不过只看到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南通城的一小部分面貌,不要说把南通城的古代写得全面,连概括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几年来老是提不起笔。在朋友们的一再催促下,不由地重翻起一两本书,又问了几位耄耋老人,脑子努力翻动了几下,开始写将起来。不足,不全,肯定有,错误也难免,识者正之。

一、南通建城以前,是一大块滩池——江滩和海滩

南通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从五代后周起称通州。通州在中国什么地方?——“淮南江北海西头”,即淮河之南、长江下游之北,黄海西岸。

那 么这块地方的地形、地貌究竟是什么样儿呢?有个老通州人名王效通的为《康熙通州志》作序,第一段话,道出了它的面目:“吾通一泽国也。由扬郡而东,地势渐 下,多斥卤,西南阻江,东北背海,大利大害存焉。”“泽国”,即是一片经常被海水淹浸着的滩涂。一个时期,黄海岸涨沙,或是长江流下来的泥沙堆积起来,涨 成了沙滩;一个时期,这块土地被海水、江流吞没,整片的土地坍去了。海门县在明末就全被坍掉,县治也没有了的,只有在南通城附近“新地”设置个海门乡。启 东原来只是块小海滩,叫北沙,属崇明沙,后来涨沙涨出了大块土地,在1928年 才成立了启东县,现在已是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的启东市。通州沿江除了天生港,是一些带姓的港口中,任家港、姚家港……,而“金沙”、“石港”、“骑岸”都 和水有关。石港有渡海亭,通州东门、西门外都有望江楼,望得到江,有几里路!幸而南通沿江的五山,狼、马、剑、军、黄五座石山(听“南大”任美锷教授说, 它是江南茅山馀脉)突立在通州城南边十几里,保护着这在唐是一个市镇——“盐亭场”,后周建城的通州城不至也坍下去。原来狼五山在明末还在江中,通州人上 山,要用渡船过一条岬。今天从曹公祠向南,到狼山之间的地势很低凹,就是这条岬的残貌。这大概也是在这里出现大市镇,以至作为城址的原因吧!

由于海水涨落,地多盐卤。老百姓为了生存,历年逃亡移居,在此煎卤制盐。于是聚居成村,交易成市中,建庙造桥而成市镇。这就是唐代以前的这块土地的基本形态。沧海桑田,地域屡变。五代建城,通州城于是成了这块土地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它发展得比较迟缓。

二、通州城的建置

“后周世宗显德五年(公元958年)静海制置巡检副使王德麟始筑土城,立四门。六年甃以陶甓。北门地僻多盗,立壮健营镇之。”“过了50多年”宋徽宗政和中,知州郭凝塞北门,废壮健营,“到了南宋宝佑(1253年—1258年)两淮制置使贾似道筑瓮城,”(同上)以后修城垣,钓桥,建望江楼,……自元朝于清朝不断进行着。直至民国拆城,解放后,连三座城门也拆掉,通州城垣不复存在,只有着残迹为止。

封建社会大镇都要建城,作为军事防卫的工具,能起着维护政治、经济,庇卫百姓的作用。通州城在南宋,作为江北抗金的城镇,在明嘉靖间,倭寇侵犯通州时,逃到城里的老百姓幸免杀戮,没有躲进去的却被杀死不少。

“四门大开”,表示通行无阻,而通州城只有三座门。南门曰江山门(旧名澄江门),西门曰来恩门(旧名朝京门),东门曰宁波门(旧名天波门),通州城很小,州志载“城周670步(1=180丈,1=2步),城高1.9丈,面阔1丈,基广2丈”。三座城门,各有瓮城,城上设戌楼。通州城垣包括瓮城,我不及见,三座城门和戌楼,我都见过,而且少年时登上去看过,的确是很小的,环城跑一周,快些不足一小时。

城门外百米左右是绕城的护城河即濠河。州志称“濠广29丈,深12尺”,城内有市河,“阔6尺,深8尺”。濠河上各有钓桥,南钓桥(今长桥)、东钓桥(今友谊桥)、西钓桥(今和平桥)原是木板铺成桥板,防御敌人时即钓起,不让通过。城垣下有水关,通到市河去。市河上有不少小桥相连,这就是通州城垣的上整个面貌。

三、封建时代通州城的内外面貌

张 謇中了状元回乡办事业以前的通州城,城面城外的面貌,既非目睹,又无照片可资,前人也没有什么描述,个人是无法描述的。城里还可以,因为不少街、巷、房屋 可以从而推想一些,城外可困难得多了。幸好有名民谣:“富西门,穷东门,叫花子南门”帮了忙,结合一些情况,可以写出一二。

通 州西门城外最富裕,是官商云集的地方。“来恩门”或称“朝京门”。一来一朝,都是官府“大人”。西门望江楼外有座十多米见方的大建筑,十二根木柱,四边走 人,名候亭,又名接官所。它建立在运盐河旁,封建朝廷命官统治,来来往往,都要到这里上岸下船。官绅接送,吹吹打打,可以想象那热闹的劲儿。通州的商人, 很少本地人,远至贵州、甘肃、北方的山西、山东,长江流域的湖北、江西、安徵,还有浙江、福建,特别是本省的镇江、扬州等地都有人到通州来做买卖,开商 店,他们都是从西门进通州城的,自端平桥北转弯,经西门湾子头向前,再朝南转一点,就到西钓桥,过了桥,经过“转转儿街”,就进西城门了。这一带布庄、当 铺、酒楼、京广货各店林立,而且住着不少的大户官家,从巷名也可见一斑:马家府,保家野大门,凌家的倒墙……

东 门城外水祸中,不然为什么叫它“宁波门”呢?这里是通州手工业者设店摆摊儿的街道,从东钓桥到小石桥、龙王桥,直到今天,还残存着不少封建旧街巷的面貌, 引起搞电影、电视者的兴趣。东门来的是农民,农民带点粮食土布等上城,交租,或换点钱,再买点油、盐,手工工具,“请”副香烛,买点纸马,大早上城,过年 就回乡去了。因此东门城外多的是车木铺、铁匠铺、铜锡铺,小车店、纸马店、小酒店、小杂货店,还有剃头担子什么的。到了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山,街上就冷静 了。东门怎么不穷呢!

南 门城外就成了“叫花子窝”,荒凉得很,除了几座大庙——东寺、西寺、千佛寺、五福寺、东岳庙外,从南钓桥往南,到段家坝断断续续一些小店。望仙桥附近一带 已是农田、坟堆。小时候听祖母说,在张謇开辟南门以前,南濠河南岸只有小泥路,河边多是无主的乱坟场。讨饭的夜里在城里没处躲,只得到那些庙门口“赞赞” (南通土语,躲躲缩缩过夜的意思)。那里有个校场,是平时练兵的地方,还有把总司也设在那里,现在还留有“校场巷”、“把总司巷”这些巷名。因此人们就称 更穷的南门门外为“叫花子南门”。

通 州城内,州衙在中央偏北,全城主要是丁字大街。以州衙前的十字街为中心,向南南大街直到南城门,向西、向东各称西大街、东大街,直到西城门、东城门。东大 街上有三座大建筑,即城隍庙又名郡庙,狼山总镇守使衙门(简称总镇署,这是通州城最高的武官衙门,防地直到徐州,二品官。州官只有五品,经过那里要下轿 的。即现在南通电影院所在地)。再向东就是文庙,即孔庙。西大街有武庙,即关帝庙,是座集市型的建筑。这三条街外就是一些巷子了,打仗关城,城内除了几口 水井外,饮水只有通过水关把立引到市河里来。市河里是可以划小船的。通州城的市河也基本上是丁字型,东水关三,西水关一。和东西大街平行是主要的市河河 道。从大圣桥向北经丁家桥又分向东西,市河上有好多桥,现在市河填满,桥也全无。通州城内主要的商店都在南大街和东西大街上。这些街,也很狭。州官出衙, 鸣锣开道,老百姓老远就躲进店堂里去。迎花桥,大葬事道路也会阻塞。但四乡八镇,农民上城逛一逛,买些年货,以为是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