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6] 【美国新闻周刊】中国地震:透析灾难发生的背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32:09
更加牢固的建筑结构是否可能减少死伤人数?
《美国新闻周刊》
中国人民对大地震并不陌生。1976年,位于中国北部的唐山地区曾发生过里氏7.8级地震,总计死亡人数25万多人。(另据调查,该数据可能为60万。)唐山大地震是中国有史以来伤亡最为惨重的地震之一,而正是这次地震促使北京在可能遭遇地震的地区加强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而这次5月12日四川东北部发生的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意味着政府在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此次大地震中,从北京到曼谷都有震感,数千人民葬身残垣瓦砾之下,这其中包括都江堰市一所学校的大约900名学生。
在地震发生后的24小时内,死亡人数已经达到将近一万人。据中国媒体报道,遭遇地震的一个县里百分之80的房屋已经倒塌。中国已经派出专业救生队,随着营救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死亡人数预计仍会上升。在这个潜在的地震高危地区,是否可以对地震进行预测,从而减少死亡人数?那些被埋在房屋废墟下面的人,他们生存的希望又有几何?《新闻周刊》记者保罗(Katie Paul)为此对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董伟民进行了采访。董伟民曾研究中国地震相关的保险问题。以下是部分采访内容:
《新闻周刊》(以下简称“《新》”):四川汶川地区今年早些时候曾发生过数次小范围的地震,人们有是否对此次的7.8级地震有思想上的准备?
董伟民(以下简称“董”):四川省汶川县地区是相对的温和地震带,这些地区根据中国政府的建筑防震要求,需要新建的房屋能抗里氏7级地震。而此项要求要求北京的新建房屋能抗里氏8级地方,在某些地区甚至要求新建房屋能抗9级地震。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实测为10级,而该地的房屋建筑要求是只需能抗7级地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此次地震中许多房屋如此“弱不经风”。这与整个地震的震级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一个地震只可能有一个震级,但是远离震中地区的地震强度是靠烈度来衡量的,地震烈度可以表示某个地区的地壳活动情况。这次地震的震中汶川县的烈度达到9到10级,但是离震中距离远的区域可能烈度只有5级左右。
《新》:一个建筑的抗震能力如果是7级,那它和一个设计能抗9到10级地震的建筑区别在哪里?
董:一个建筑的抗震能力意味着这个建筑能承受多少强度的外力。当一个根据设计能抗7级地震的建筑遭遇9级地震时,它可能就会严重受损甚至倒塌。
《新》:这个地区的大多数建筑在设计时都只能抗7级强度的地震?
董:那已经是最好的情形了。1954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规定,但直到1978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两年后才强制执行此规定。唐山地震给中国的防震工作敲响了警钟,但是情况仍不容乐观,乡村地区不少房屋早在1978年前就建成了,对于建筑的抗7级地震的要求只适用了新建的建筑,有许多建筑甚至违反规定,根部就没有防震的能力。
《新》:那些乡村地区的简陋房屋是什么样子的?您能形容一下吗?
董:四川的省府成都距离地震的震中95公里(约合60英里),这个地区有许多用石块、砖块和泥砖堆砌起来的房屋。一些房屋就是在防震木结构的基础上在房屋的四周用粘土加固而成的。这些房屋根部就不能说是经过设计和建造的。但是,实际上我也看过一些当地房屋的照片,有些房屋也是混凝土结构的,但是对于这些房屋的防震要求是能防7级的地震,但他们不能防9到10级的地震。而这就可以解释当地百分之80的房屋都震塌了。
《新》:为何政府对建筑的防震要求是能抗7级地震?是不是有政府在当地的投入不足的原因?
董:现阶段我们不能指望所有建筑的防震要求到达到很高的标准,因为这需要高额的投入。房屋横梁的尺寸需要加大,还有其他许多地方有待完善,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来解决问题的。唐山大地震后,中国政府在改造地震中受损最严重的砖块建筑住房?方面投入了很多资金。所以,在中国的老式砖块建筑的四周都有混凝土加固,以防止这些房屋倒塌。类似房屋结构的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城市。
《新》:现在我们目睹的房屋破坏情况是可以避免的?
董: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那些既存的建筑都是一些结构比较庞大的建筑。这里(四川省汶川县)的情况与北京和上海不同,北京和上海的做法是将破旧的建筑拆除,然后造新的高楼。但是在乡村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的占地大的建筑多数为多年前建的老建筑。从那些遭遇地震的学校的图片可以发现,学校房屋的结构经过了一些改造,但是由于对于钢筋的使用没有特殊的规定和要求,改造后的效果并不明显。
《新》:压在学校废墟下的900多名学生,他们是否仍然可能获救?
董:我看到一张照片,照片拍的是两个从发生地震的学校逃生的学生。他们说他们能够脱险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比他们的同班同学跑得快。如果他们能在一定的时间逃出学校,那他们就可以存活,如果逃生需要的时间过长,他们生存的希望就会变得渺茫。从学校废墟的照片上看,学校的房屋并不符合防震的要求,并且他们似乎根据就没有考虑过地震会给这座学校带来什么影响。
《新》:所以它也许可能根本连7级的地震都无法承受?
董:是的。它可能根部无法承受7级的地震。
《新》:中国政府如果了解该地区的地震频率,他们是否会为此作好充分的准备?
董:如果这个地区(四川省汶川县)经常发生地震,那中国政府一定会要求当地的建筑满足更高的防震要求。历史上在该地区发生的地震的最高震级为7.2或7.3,所以我认为中国政府已经做好他们所能做到的。我认为对于房屋的防震要求的强制执行方面,中国政府做得还不够。那些年岁已久的建筑的数目是十分庞大的,如果统统把这些建筑翻新是不现实的。中央政府尝试在每一个城市做准备工作的规划,政府对各个城市都有这样的要求,但我不清楚当地政府是否贯彻并执行了这些要求。
《新》:请问您是否可以把当地的地震防灾措施和那些地震频发的地区(比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作一些对比?
董:相比而言,加州的防震措施比较完善。所有加州的石制建筑房屋全部翻新了。在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和洛杉矶,当地政府是一个挨着一个翻新这个高危建筑的。但是,中国这样结构的房屋数不胜数,我认为中国政府如果对这些房屋全部进行整修和加固,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坦然地说,他们会努力的。
引文来源http://www.bullog.cn/blogs/sisuvoice/archives/137608.aspx
[2008/05/16] 【美国新闻周刊】中国地震:透析灾难发生的背后 美国《新闻周刊》: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次灾难 美国《新闻周刊》高调肯定中国模式的背后 郴州市委书记落马的背后(中国新闻周刊 2006-6-14) 新闻周刊 中国河流干枯背后的生存危机 新闻周刊 中国河流干枯背后的生存危机 郴州市委书记落马的背后(中国新闻周刊 2006-6-14) 美国《新闻周刊》:美国要学会适应中国的强大(图) 美国《新闻周刊》 中国表面繁荣下掩盖的伤痛 美国《新闻周刊》:迷惑与例外,我们真的不了解中国 美国新闻周刊:从中国看一个脆弱超级大国的崛起 美国新闻周刊:有关中国的六大认识谬误 华夏经纬 美国新闻周刊:有关中国的六大认识谬误 灾难发生后的演讲 透析中国的稀土战略 纵横三千年,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特大地震 净空法师对于地震及灾难的最新开示 问:5月12号,刚好是农历四月初八,为什么在佛陀诞辰的纪念日,却在四川这个中国信奉佛教最盛的地方,会有8级的大地震发生,而且这个地震可能是中国近年来最大的地震,请问如 揭秘领导题字润笔费背后利益链条(中国新闻周刊 2008-3-28) 美国《新闻周刊》:我们真不了解中国 美国《新闻周刊》:我们真不了解中国 美国《新闻周刊》:世界为什么向中国低头 新闻周刊:中国出现摆脱美国情绪 美国《新闻周刊》:我们真不了解中国 如何判断地震前的宏观异常 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 -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