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地震前的宏观异常 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 - 中国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7:00:56

如何判断地震前的宏观异常

地震发生时,岩体在地应力的作用下会相互挤压、变形乃至断裂。此过程会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气象等一系列变化,这些自然界的奇异变化被称为“宏观异常”,诸如鸡飞狗跳、地下水位升降等。

如何判断地震前的宏观异常

地震发生时,岩体在地应力的作用下会相互挤压、变形乃至断裂。此过程会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气象等一系列变化,这些自然界的奇异变化被称为“宏观异常”,诸如鸡飞狗跳、地下水位升降等。

河南省地震局副局长刘尧兴表示,地震前的宏观异常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这些前兆都受地质构造控制,呈条带状、象限状或与本地构造线一致的方向分布,未来震中区相对密集;第二,这些异常在时间上有同步性、数量上有集中性,体现出种类多、范围广、数量大、反应强烈的特点。

专家指出,准确判断宏观异常有助于提前预防,及时逃生,降低灾害损失,但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并非都是地震前兆,因此发现异常后,要注意与非震干扰因素加以区别。

据介绍,一般来说,产生非震的动物异常因素有天气变化(如鱼类上浮,蛙类迁徙)、生理变化(如动物生病、发情)、环境变化(如水体污染)等。

产生非震的地下水异常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降水、蒸发、气温、气压等)、水文、地质、土壤、生物等;人为因素,包括灌溉、开采、注水、排水等。

产生非震的植物异常因素,包括植物生长发育中遭病虫害等。

如果我们既能发现异常,又能正确地识别非震干扰,就能把握时机,做到有效预防地震。

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

从地震成因来看,由于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地震,专家因此指出,在现代构造差异运动最强烈的地区或活动大断裂带附近,通常是容易发生大地震的地区。

河南省地震局副局长刘尧兴表示,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交界带、不同方向的断裂带交汇地带或运动速度变化率最大的地带等,都是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地带。受构造运动影响的体积和岩层的强度越大,发生的地震也越大。

据介绍,世界上主要有两条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的地带。其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76%。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经缅甸到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其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24%。

我国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中间,因此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1)台湾及其附近海域;(2)西南地区,主要为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3)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天山南北麓;(4)华北地区,包括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京津地区、山东中部和渤海湾;(5)东南沿海,包括广东、福建等地。上述五个地震区中,以台湾和西南地区的地震活动最为强烈。

河南省地震局副局长刘尧兴表示,地震前的宏观异常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这些前兆都受地质构造控制,呈条带状、象限状或与本地构造线一致的方向分布,未来震中区相对密集;第二,这些异常在时间上有同步性、数量上有集中性,体现出种类多、范围广、数量大、反应强烈的特点。

专家指出,准确判断宏观异常有助于提前预防,及时逃生,降低灾害损失,但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并非都是地震前兆,因此发现异常后,要注意与非震干扰因素加以区别。

据介绍,一般来说,产生非震的动物异常因素有天气变化(如鱼类上浮,蛙类迁徙)、生理变化(如动物生病、发情)、环境变化(如水体污染)等。

产生非震的地下水异常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降水、蒸发、气温、气压等)、水文、地质、土壤、生物等;人为因素,包括灌溉、开采、注水、排水等。

产生非震的植物异常因素,包括植物生长发育中遭病虫害等。

如果我们既能发现异常,又能正确地识别非震干扰,就能把握时机,做到有效预防地震。

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

从地震成因来看,由于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地震,专家因此指出,在现代构造差异运动最强烈的地区或活动大断裂带附近,通常是容易发生大地震的地区。

河南省地震局副局长刘尧兴表示,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交界带、不同方向的断裂带交汇地带或运动速度变化率最大的地带等,都是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地带。受构造运动影响的体积和岩层的强度越大,发生的地震也越大。

据介绍,世界上主要有两条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的地带。其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76%。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经缅甸到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其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24%。

我国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中间,因此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1)台湾及其附近海域;(2)西南地区,主要为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3)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天山南北麓;(4)华北地区,包括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京津地区、山东中部和渤海湾;(5)东南沿海,包括广东、福建等地。上述五个地震区中,以台湾和西南地区的地震活动最为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