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启蒙读本》第6课 哲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21:26

第6课 哲学 


想要对“哲学”有个最基本的认识,可以从阅读拉斐尔的一幅名画——[雅典学园]——开始。
 
 


 
位于画面中心的、向观众走来的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似乎正在进行激烈的争论。而在柏拉图的右侧,面向右方正在向几名青年讲解什么的,则是苏格拉底。
柏拉图是学园的创建者,苏格拉底是他的老师,而亚里士多德则是他的学生。不过这3个人的基本思想各不相同。
除了这3位中心人物之外,在这幅绘画中出现的还有其他许多顶尖的学者。例如说过“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句名言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强调快乐生活的哲学家伊壁鸠鲁,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哲学家兼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数学家欧几里德(一说是阿基米德),修辞家圣诺克利特斯......
这里没有什么限制,有的只是思考。——对宇宙真相的思考,对万物运行规律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自由地思考,这就是哲学。

 
 
对真理的探究引领人类进步
 
自由地思考,就是对真理的探究。
 
明瞭了宇宙的真相、万物运行的规律,人们就有可能利用这些知识改良自己的生活。
表面看来,有些思考及其获得的知识是“大而无当”的,然而它们却启发了那些对具体事物的思考,获得了实用的知识。
后来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去的“科学”,正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而独立了的、获得了高度发展的科学,它的重大发现依然源于哲学性的思考。
 
明瞭了人生的意义,人才能够生活得有意义,才不至于因为茫然而精神空虚。
明瞭了人生的意义,人才能够知道应当如何生活,而不至于误入歧途,甚至堕入罪恶。
 
 
 
没有哲学精神,就如同置身黑暗之中

哲学就是自由的思考,这是人的精神本能。
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应当是哲学家。
即使是原始人,也会在夜晚遥望星空,做自由的遐想。
 
然而,在许多人看来,哲学是离他们很遥远的事情。
中国人经常说的一句俗话:那当吃还是当喝?!
他们不能够超脱于物质生活之上,也不认为那有什么意义。
——他们只知道满足物质欲望,而不懂得精神享受。
 
一切都以物质利益为转移,所关注、所思考的都只是物质利益。
于是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圆滑世故起来。
甚至堕落为逆来顺受的孱头,为虎作伥的奴才。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贾宝玉最为厌恶的话,却被为数众多的中国人奉为金科玉律。
类似的话还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等等。
 
鄙视真理,不辨是非,没有自尊,没有精神向往......
这样懵懵懂懂、庸庸碌碌地生活着,岂不如同鼹鼠般置身于黑暗之中!
 
而想要摆脱这种悲剧人生的方法其实很简单:
劳作之余,放下永无满足的物质欲望,自由地思考。
不是一定要有什么重大的发现,主要是要在精神的自由翱翔中摆脱物质欲望的桎梏。
 
  

民族缺乏哲学精神,社会就愈来愈陷入黑暗之中 

对真理的探究引领人类进步。
当然,不能指望和要求大家都达到这个高度。
实际情况是,也只能是,极少数的优秀哲学家引领着人类进步。
 
然而,不幸的是,对于某些民族来说,情况却是颠倒的。
没有哲学精神的说教者,被推崇为“至圣先师”,并且长期地统治着这个民族的思想;
人们的——民族的——精神被严酷地禁锢着,自由地思考成为大逆不道的事情;
久而久之,人们就不再有自由思考的能力和意识,不再有自由的精神;
这个民族就不再有哲学,不再有真理。
 
没有了精神的鼓舞,人们就只关心物质的利益。
就只有狗苟蝇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当然,更为严重的是,敌视自由思想的思想必然是专制主义的。
它在禁止人们自由地思想的同时,向人们灌输专制主义思想,并且利用专制的权力逼迫人们接受它的灌输。
这样,在这个极端专制主义的社会环境中,接不接受专制主义思想就成为同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事。
没有人真诚地相信这种说教,但是人们不得不普遍地虚伪地表示自己相信这种说教。

奴性浸入骨髓;
奴才得以“理直气壮”地表演而不觉羞耻。
无论现实生活中发生了多么骇人听闻的罪恶都不能够使他们惊醒,因为他们只关心一己之利,他们已经没有了灵魂。
 
当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罪恶被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天经地义的时候,社会就愈来愈陷入混乱和黑暗之中。 
 

  
名言:
 
黑格尔:
 
“中国是停留在抽象里面的;当他们过渡到具体者时,他们所谓具体者在理论方面乃是感性对象的外在联结;那是没有〔逻辑的、必然的〕秩序的,也没有根本的直观在内的。再进一步的具体者就是道德。

从起始进展到的进一步的具体者就是道德、治国之术、历史等。但这类的具体者本身并不是哲学”

 

“中国是一切例外的例外,逻辑到了中国就行不通了。”

 

罗素:

“中国是一切规则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