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重构(田慧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52:14
创新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重构(田慧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田慧生

  时间:2010年11月9日下午
  地点:南京审计学院国际会议中心
  记录:刘永和
  
  一、《教育规划纲要》的新亮点
  创新精神培养和课堂教学重构,这个话题我10年前已经谈了,10年来有所改善但无实质性改革。因此,我们还得摇旗呐喊,还得鼓与呼。
  《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成为重建课堂教学的绝佳契机。改革进入以质量和公平为主题的新时代。教育观念落后,内容相对陈旧,创新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改革,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这是人才培养改革的三个主题。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这句话尤其值得大家,特别是校长细细体味,这里大有文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20字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而且,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两大主题。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何推进课程改革,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报告中的热门话题。
  课程改革好像已经不很新鲜了,而《教育规划纲要》把过去30年的教育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未来十年进行了系统规划。从培养目标的角度看,这次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提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在此提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教育教学形态看,多次提出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这在以往是不多见的。是一个新特点、新亮点。教育在回归,回归教育规律,科学发展,理性发展。应该是公平的、民主的、多样的、选择的、灵活的教育教学形态。在我们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改革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体现了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讲究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规律办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已经建设了一个超大规模的教育体系,需要科学理性地思考教育。
  二、重建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实现三个转变
  1.教学重心——有教向学转变。
  已经在进行改革,但是效果不很明显。校长是转变的关键。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从重教到重学,从为教服务到为学服务。现在重心偏移了,需要改革。
  2.教学体系——由刚性体系向弹性体系转变。
  刚性体系,追求高效益、标准化、程序化、精细化,是西方工业大生产的产物。这样的体系在西方盛行了300多年,而现在他们抛弃了由自己创造的刚性体系。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物的生产和人的培养本质不同,形成了学生个性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西欧“新教育运动”,包括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太刚性了不行,太弹性了也不行。最近10年,需要现代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我们还缺乏。
  3.价值取向——由制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向适合学生的教育转变。
  当时看了一幅漫画:《教育的作用》,一是当新生入学的时候,初入学的课堂,老师是长方形的脑袋,学生是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的脑袋。二是当学生毕业的时候,学生的脑袋都一律像老师一样成为长方形的脑袋。——这就是教育。非常震撼。
  三、教学观的更新——重建课堂教学的核心
  1.质量效益观。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水平和高效益的教学?
  我们应该把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深入的颠覆性反思。知识数量不再是唯一评价标准。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衡量质量的根本尺度。减负怎么办?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是简单地减少内容,减少时间,减少作业,而是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我赞成有效教学的提法。减负和质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什么教学是有效益的教学,是有价值的教学。我们许多老师不放手,不放心,成为我们的教室文化。教材是我们的主要依据,但不是全部。杜郎口中学,热到要卖门票的地步,但是是一个个案,是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做出的一种选择,别人不容易学得来。“10+35”模式,只讲10分钟你自己懂的,不懂的不讲,让学生自己学习。我们不能过度地相信老师的作用,也不能过分的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2.价值观——教学的意义何在?
  这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却没有深入思考,深入研究。一是外在价值。是功利性价值,传授知识给和能力,学知识,长能力。解决每一个找饭碗的价值。二是内在价值,丰富情感,完善人格,拓展精神世界,提升生命价值。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划分开来研究,其实,这两者不可分割。根本价值就是为了学习者一生幸福做准备。智育不是简单的传输知识,而是点燃人心智的火焰。
  3.学生观——谁是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一定是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发展是一个主动重构的过程。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远远没有落实到位。任重道远,形势不容乐观。要对教育的价值有敬畏之心。
  4.教学过程观——教学是一个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吗?
  这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经典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新的描述: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一个完整的生活过程,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
  5.教师观——教师的天职是什么?
  教师是干什么的,古老的命题: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角色转换:从单一走向多样,知识传授者,真理代言人。实践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实践型——学者型、智慧型。教书匠——艺术家。总结:一桶水理论:终身学习,不断开启知识的源头活水。我们要重新建构教育家,不是挂在墙上的空洞的条条框框。还有校长的定位,要有新的理解。
  6.评价观——为什么评价?
  我们究竟为什么评价?日常教学评价功能:激励与诊断。在日常的教学评价中要淡化分等级、甄别、选拔的功能。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没有最佳的方法,只有适合的方法。不要轻易给任何一种评价方法贴上一种标签。
  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重建课堂教学的基础
  1.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
  解决一个教育教学前提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无法估量。尊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许会了却学生的一门心思,让他们的生命走廊中少开了一扇窗。
  2.超越书本,大胆发表独立见解,改变搬运工式的教学方式。
  作为提高质量的一个重要要求,在把握核心内容的同时,加上自己的创造。原原本本,按部就班地教学,自己被禁锢了,学生也被禁锢了。坚持一切知识,除非是自己已经确认的,都值得怀疑。
  3.大胆创新,使教学成为充满激情和创意的过程。
  应该把大胆创新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尺度。
  4.解放学生,减少整齐划一的约束和要求。
  杜郎口真正的意义是解放了学生,尽管是因为没有办法。两个空间:自由思想,自由选择;两个层面:课堂管理,思想活动。
  5.鼓励质疑,鼓励想象。
  学生可能会没有问题,不会提问题,中国在这一方面有欠缺。
  6.容忍不同意见,容忍学生犯错误,甚至鼓励学生尝试错误。
  听不到不同意见的课堂是不正常的课堂。没有尝试过错误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延迟做出判断,是一种方式。
  7.加深理解,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
  8.向学生学习,师生共同成长。

    (现场记录,未经报告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