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中的“教”与“学”的转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32:05
新课程标准是与当前指导小学教学的纲领。如何领会、把握标准,是基层教育工作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教学实践中,把标准的实质贯穿到教学中,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方式、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转换之一:由教师“主角”向学生“主体”转换,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按照这一目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放到核心位置,以“学”定教,教学活动围绕“学”来组织,来设计,把“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探索发现,切实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以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转换。可以较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是通过游戏学习知识。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游戏活动的运用,创设游戏情境,教师可在课始把学生组织在精心营造的游戏之中。如“几倍求和(差)应用题”教学中,可以创设“猜智慧星颗数”的游戏情境: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智慧星,要奖给聪明好学的小朋友。现在我手里有20个智慧星,你能猜出我袋里还有几个吗?需要老师帮什么忙?如果再给你一个信息,袋里的智慧星是手里的2倍,现在知道了吗?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智慧星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又为突破难点埋下伏笔,同时激励学生在本节课中,以出色的表现去争取、获取,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利用学具学习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说一说、做一做主动参与学习。如:教学“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一节时,让每组选派两人上来搬一搬一袋大米,看能否把大米抬起,并说一说感受。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悟认识1吨有多重。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智慧潜能。
转换二:有教师“一言堂”向“群言堂”转换,注重教学过程。
新课标在原大纲对知识达到“理解、应用”的基础上,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的语言训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对疑难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一是面向全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得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感情投入也加大了。
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为他们创设交流的情境。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可以采用同桌之间说悄悄话,组内讨论合作,组外交流辩论等方法。在“你一言,我一句,相互补充”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是在交流互动中生成。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中间。这就要求教师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改变传统的“回答式”“说听式”教学。
转换三:由评价“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关注每个学生。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有所不同,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面向每个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以人为本,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是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历程。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除了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使其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亲历作数的过程,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是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教师根据数学的重点难点,提出要讨论的问题与要求,学生分小组探索结果进行讨论交流。这就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能将个体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