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把手”的监督为什么会虚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21:11
不久前,随党校学员去一个集中关押职务犯罪分子的监狱参加“警示教育”活动。一个正在监狱中服刑的前县委书记(因严重贪污受贿被判刑 16年)在反思自己堕落的教训时,痛心疾首地说:对于一个县委书记,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监督了。他比较坦率地说,从名义上讲,我们现有的体制对一个县委书记有八种监督(他历数的是:上级的监督、党委的监督、纪委的监督、人大的监督、政协的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司法的监督、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但实际上到了我这儿,就只有一种监督,就是自我监督。他承认,自我监督往往是靠不住的。我认为,这个已沦为腐败分子的前地方党委的“一把手”,痛定思痛,讲得是很实在的。他讲的这种情况,至今仍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其实,不仅是县委书记这个职务,而且在各级各类的一些“一把手”那里,这种监督虚化的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本来,对“一把手”尤其是对党内“一把手”的监督,是对权力监督的重中之重,但是,直面现实,尽管对“一把手”的监督已经讲了多年,声势不可谓不大,要求不可谓不多,但实际上却收效甚微。其原因固然有若干方面,如一些“一把手”的素质较差,一些地方的政治生态恶化及“潜规则”盛行,传统的“熟人社会”及“关系社会”的文化心理的困扰,党内生活中上下级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的庸俗化风气的影响,不少人囿于现实利益的考量而徘徊不前,等等。但相比之下,体制及制度的原因更具有根本性。就是说,对“一把手”监督虚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具有根本性的体制制度问题长期未得到真正的解决。从主要的方面看,以下四个方面的体制制度原因不容忽视。
第一,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长期未受到根本触动。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已经一再证明,在一个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下,对权力的监督尤其是对“一把手”的监督往往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邓小平深刻揭示了我们所特有的一种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需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8—329页)在这种权力高度集中于“一把手”的领导体制下,监督的力量就显得渺小和失衡。拿县委书记来说,他在一县之内居于权力中心位置,集人权财权事权于一身,包括干部的选拔任用、大笔经费的开支、重大项目的决策,甚至法院重大案件的审理,都有待县委书记“一锤定音”。同时,在现实中,党的县纪律检查委员会被视为是县委书记的下属,县人大要贯彻兼任人大主任的县委书记的指示,县政协更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而县委书记常常被作为一个县里党的领导的化身),至于县长,是县委副书记,党内的“二把手”,更要自觉服从于“一把手”。在这种体制格局下,对县委书记的监督实在太难!至于上级党委的监督,则常常是鞭长莫及。在这种权力高度集中于“一把手”的体制制度下,一方面,留给各种监督力量作为的空间就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对“一把手”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就提供了便利的舞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已经开始认识到这种权力过分集中体制的严重弊病,也逐步采取了一些改进的措施,但从整体上来看,效果不大,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仍然从上至下居于主导的地位。可以说,这种体制是本能地排斥对“一把手”的监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