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瑜:读《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23:18
« 上一篇: 义和团“刀枪不入”:神功还是骗术?/张鸣

川流不息 @ 2008-05-30 23:21
作者:王春瑜 (2003年08月24日) 来源:海南日报 从学术发展史来看,有些学科常常遭遇来自学科外的挑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学科的发展。不必扯的太远,就说上个世纪的初叶或前期吧,写小说的作家裴文 中、尚铖(按:他们的作品,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卷的前言中,都曾经提及)进军史学界,对中国古人类学、中国通史都起了促进作用,裴文中更以发现 “北京猿人”头盖骨驰名于世,被学术界尊为“北京猿人之父”。也许更为人们熟知的是,文学家、诗人郭沫若亡命日本,深入、系统地研究甲骨文、金文,大大推 动了先秦史、尤其是殷商史的研究。
我有幸拜读今年三月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江教授的《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研究》,再一次强烈感受到来自另一学科对史学界的挑战。但这次挑战的不是文学家, 而是理论家吴江先生。他比我年长20岁,是学林前辈。我在50年代负笈复旦大学时,就已经是他的哲学、政论文章的读者了。虽然我是捧史学饭碗的,但从未系 统研究过中国思想史———儒家思想自然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从未认真读完时贤的任何一部思想史著作。当然,我不系统研究思想史,以及经学史、儒学史 等专史,不等于我对这些领域的某些著作,毫无自己的看法。依愚见,时下包括儒学史在内的某些专史,或繁琐不得要领,读了好久,仍有一头雾水之感;或拾洋人 牙慧,“拄个黄瓜当拐棍”,虚构所谓的异端思想体系,打着灯笼火把寻寻觅觅,然后煞有介事也宣称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天堂”江南,甚至在贫穷山区(!)找 到了明中叶后即已喷薄而出的资本主义萌芽,并由此断定中国早已有了单独的市民阶层,因而也就必然有了反封建的市民思想。我虽不学,但总算对明、清史还下过 一点功夫,深知这些说法,根本脱离历史实际,所引材料,多半经不起科学检验。
反观吴江先生的这本书,虽然他并非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不过是最近二十多年来的余事,但展读此书,确实使我眼睛一亮。亮点在哪?在这里:一、儒家思想派别林 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头绪多而乱;吴老以哲学家的思辨特长,辨源流,明得失,读来有快刀斩乱麻之感,明快于目,朗然于胸。二、前人曾慨叹“百无一用是 书生”,其中某些人的文字,为文、治学,始终如钝刀割肉,离肯綮总是“隔三差五”。吴江先生立论则是深思熟虑,一语中的。凡读过他写的《十年的路———和 胡耀邦相处的日子》等书者,当不难得出这一结论。因此,用哲学和政治的眼光看待封建意识形态中的若干问题,往往能独具只眼、一针见血。如:吴老说“儒家思 想,说到底,就是封建宗法等级思想”;说“可见不少今文学家是靠说废话吃饭的”;说“所谓‘天理’,不过是指封建纲常名教的绝对性、永久性和普遍性”;说 “元、明、清三朝,孔子虽被尊为‘至圣先师’,但他在实际上已被架空,朱熹成了孔门的‘内阁总理’”;说李贽是“进入道学殿堂而敢于起来焚烧这座殿堂的第 一人”;等等,都非惯于笔下喋喋不休的我辈书呆所能道也。
封建意识形态,是盘踞在国人精神领域的一座大山。“文革”去今未远,种种封建法西斯的倒行逆施,我们记忆犹新。让人感佩的是,吴老以耄耋之年,发扬愚公挖 山不止的精神,在其一本旧著的基础上,重新写作这本《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研究》。这对一个85岁的老人来说,能是件轻松的事么?吴老的治学、战斗精神,堪称 学林典范。
先师陈守实教授是梁启超弟子中唯一精通马列主义的史学家。他很敬重王亚南,推崇《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及《中国经济原论》,甚至拟对《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详 加注释,以弥补该书史料之不足,因为王亚南毕竟不是历史学家。惜未果。不才如我,也希望史学界的有识之士,能在吴老这本书的基础上,写出一部煌煌大书来, 其学术意义、现实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标签:中国封建意识形态
相关文章: »王春瑜:读《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