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寄宿生心理现状研究与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0:53:14
长春一中  历史组  李丽
摘要: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高中阶段也是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这一阶段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日益激烈,自身思维意识的发展,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寄宿生,因学习、生活环境的特殊,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引发不良后果。因而,探析高中寄宿生心理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中寄宿生;心理现状;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寄宿制方式就读的 学生愈来愈多,解决了广大家长的后顾之忧。但是, 学校大规模实行寄宿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尤其突出的是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因为这一学段的寄宿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很容易造成心理的不适应,产生较多的心理困惑,在心理上是一个危险期。如果处理不好他们的这些心理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甚至直接威胁到生命。因而探析 寄宿生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困惑和误区,对于优化寄宿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般把心理健康的人所具有的心理特点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以及本人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经验, 我认为中学寄宿生的健康心理表现大致为:(1)学习上刻苦、自觉、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2)关心集体、愿与同学交流;(3)热爱劳动,能帮助父母从事简单生产劳动。(4)遵守社会公德,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5)富有同情心,自觉帮助他人。
寄宿生的生活是多元的:班级活动、课堂学习,生活休闲,与教师沟通或与同学相处等,寄宿生活的多元性,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将是广泛而深刻的。寄宿生活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从积极的方面看,首先,对于“独生子女”的诸如过分依赖父母、自我中心、不合群等“通病”,通过寄宿生活,常可以获得程度不同的改善;其次,随着寄宿生活社会化程度的相对提高,学生的公共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也要更强;再次,由于寄宿生活使学生和家庭生活产生了相对距离,寄宿生回到家中,与家长的亲情和交流反而增强了,对家庭生活的融入似乎也更深。总之,从孩子长远发展与健康成长的角度看,寄宿生的学习生活,对孩子心理健康和发展确有很多好处。
从消极的方面看,首先,和父母产生隔阂。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或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学生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他们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长,生活联系更紧密,但关系却更松散。畸形心理一旦形成,进行矫正型教育要比教育更难。
所以,对高中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项任务包括:(1)帮助学生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避免其出现不利的心理状态。(2)帮助出现了不利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摆脱这种状态,回复正常状态。(3)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康复,使之恢复健康状态。
为此,必须要形成针对性的策略与具体做法:
1.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对学生充满爱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前提,对学生严格要求是教师教育好学生的关键。对于“放任型”的学生,则需要教师对他们施以“母爱”教育来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为他们创造温暖的大家庭氛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爱出发从严要求。爱要爱得广阔无私,深如父母,细如雨润。严要严而有格、有恒、有方,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不能讽刺挖苦,更不能实行“棍棒”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情,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成绩也要抓住时机给予肯定和表扬。在生活、学习上,校内校外都要对他们关心爱护,主动接近,平等相待,真诚友好,以爱的雨露滋润他们的心田。
对于“溺爱型”的学生则着重对他们进行爱劳动、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充分利用劳动可时间组织他们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帮助他们消除依赖心理,组织他们到贫困村镇或农户访问,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污染型”学生,则着重对他们进行法制、纪律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及早发现问题的苗头,及时解决,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出现问题时要用巧妙的工作方法,既不放纵,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同时要做好他们在课余生活的管理,委派班干部多跟他们谈心,不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
总之,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方法比较多,没有固定的模式,教育者应遵循“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因人施教。
2.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集体荣誉是人们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的情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经常犯严重错误的学生,不但缺乏集体荣誉感,而且往往缺乏个人自尊感,因此,他们对舆论和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常常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对这部分学生采取一般的教育方法,往往难以奏效,这就必须点燃他们心中的个人自尊的火种,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为此,教师应更多地采取赞许、表扬和鼓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自尊、自立、自爱、自强,并且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落后都关系到集体的荣誉,从而制止不良行为,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3.消除疑惧心理和改善师生间的人际关系
犯有错误的学生,由于经常受到教师或其他学生及成人的歧视或嘲笑,心理严重失调,往往对教师和天下们存有戒心和敌意,对教育采取沉默回避或粗暴的态度。教育者必须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因此,教育者必须要想方设法找到同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并逐步建立友好感情,获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真正感到教师的真心实意。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全体同学正确地对待他们,真心地帮助他们,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友谊,从而愿意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改正错误。
4.发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辅助作用,注重家校教育衔接
不少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时对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多劳您费心,我把孩子交给您了。”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从此我就没事了”的消极心态,透露出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下意识的放弃。家长们的这些想法和做法是很不合时宜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心理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往往在幼儿期就开始体验到心理困惑。这些心理困惑的缓解有待于父母抚慰。倘若缺乏这种感情爱抚,幼小的心灵就会忧伤,被孤独感笼罩,易形成孤僻的个性。如果孩子在小时候心理障碍就潜伏下来,在长大以后遇到困难时,就无法正确克服,甚至走上邪路。
首先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学校向学生及其家长在《家校联系簿》上公布班主任老师的联系方式,要求家长和老师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家长和家乡熟识人之间建立较固定的联系方式。通过“家长——老师”、“家长——孩子”、“家长——熟人”这三条线的建立,保障互通信息,以便家长及时了解子女的在校表现,在家表现和在社会上的表现。当学生求助而代理监护人又无法提供帮助时,可以通过家校联系簿或电话跟老师取得联系。
第二个是致家长信。学校向所有“留守学生”的家长致一封书信,向孩子家长陈述“留守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有可能出现的偏差,让家长以高度认真的态度看待此事,真正从身心上关注留守在老家的下一代,并向家长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操作性强的可行性建议。告诫他们不应该用一个“忙”字推脱,虽然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很重要,但下一代的教育也不可忽视。一手抓家庭收入,一手抓孩子教育,这两手都要硬。同时要求学生定期向家长写信,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状况。
现在许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普遍认为孩子没病就是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与家长一起共同商定、共同采取措施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最后,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写书信或电话联系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更多的交流,及时地把学生有关情况反映给家长,取得家长支持,共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之,教育工作,特别是我们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一项感化学生心灵的工作。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