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无为而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50:46
析"无为而治"(1)
无为而治
【读    音】 wú wéi ér zhì
【解 释】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 处】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古时,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後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後平息了洪水。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另外一个略有不同的解释: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二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道德经•三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四十八章》)严君平亦谓:"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道德真经指归•卷八》)总之,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析"无为而治"(2)
"无为而治"本言自于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 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 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 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 化。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 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 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 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 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 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还需要"无 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 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 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老子"无为"思想,首先是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而提出的。它产生的年 代距现在也已经十分久远了。对于现代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管理而言,这个思想 还有指导定义和借鉴价值吗?如果能够借鉴的话,那么,老子并没有在他的书 中提到过企业,也没有相关的明确表述,又怎样借鉴呢?对于这些问题,我的 理解,一是:老子的"无为"思想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对我们现代企业具有 重要的指导价值:二是:正因为老子没有对企业问题做过具体明确的表达,我 们才有足够的 思想空间和观念空间,将老子思想的精神实质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相结 合,从而丰富老子思想的现代表述和现代运用范围:三是:领悟"无为"精神, 将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去粗取精,走一条有特色的现代企 业管理之路,是企业家、经济工作者,人文工作者及社会管理者应当共同担负、 共同完成的使命。
析"无为而治"(3)
无 为 而 治 是 道 家 的 基 本 思 想 , 也 是 其 修 行 的 基 本 方 法 。 无 为 而 治 的 思 想 方 法 首 先 是 由老 子 提 出 来 的 。 老 子 认 为 天 地 万 物 都 是 由 道 化 生 的 , 而 且 天 地 万 物 的 运 动 变 化 也 遵 循 道 的 规律 。 那 么 道 的 规 律 又 是 什 么 呢 ? 老 子 说 :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 ( 《道 德 经 · 二 十 五 章 》 ) 可 见 , 道 的 最根 本 规 律 就 是 自 然 , 即 自 然 而 然 、 本 然 。 既 然 道 以 自 然 为 本 , 那 么 对 待 事 物 就 应 该 顺 其 自 然, 无 为 而 治 , 让 事 物 按 照 自 身 的 必 然 性 自 由 发 展 , 使 其 处 于 符 合 道 的 自 然 状 态 , 不 对 它 横 加干 涉 , 不 以 有 为 去 影 响 事 物 的 自 然 进 程 。 也 只 有 这 样 , 事 物 才 能 正 常 存 在 , 健 康 发 展 。 所 以在 道 家 看 来 , 为 人 处 事 , 修 心 炼 性 , 都 应 以 自 然 无 为 为 本 , 避 免 有 为 妄 作 。 老 子 说 :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 ( 《 道 德 经 · 二 章 》 ) " 上 德 无 为 , 而 无 以 为 ; 下 德 有 为 , 而 有 以 为 。 " ( 《 道 德 经 · 三 十 八 章 》 ) " 为学 日 益 , 为 道 日 损 , 损 之 又 损 , 以 至 于 无 为 。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 ( 《 道 德 经 · 四 十 八 章 》 ) 严 君平 亦 谓 : " 有 为 之 为 有 废 无 功 ; 无 为 之 为 成 遂 无 穷 … … 览 天 地 之 变 动 , 观 万 物 之 自 然 , 以 睹 有 为 乱 之 首 也 , 无 为 治 之 无 也。 " ( 《 道 德 真 经 指 归 · 卷 八 》 ) 总 之 , 根 据 道 家 的 观 点 , 在 自 然 无 为 的 状 态 下 , 事 物 就 能 按 照 自 身 的规 律 顺 利 发 展 , 人 身 、 社 会 亦 是 如 此 。 如 果 人 为 干 涉 事 物 的 发 展 进 程 , 按 照 某 种 主 观 愿 望 去干 预 或 改 变 事 物 的 自 然 状 态 , 其 结 果 只 会 是 揠 苗 助 长 , 自 取 其 败 , 因 此 , 明 智 的 人 应 该 采 取无 为 之 道 来 养 生 治 世 , 也 只 有 如 此 , 才 能 达 到 预 期 的 目 的 。
当 然 , 无 为 而 治 的 " 无 为 " , 决 不 是 一 无 所 为 , 不 是 什 么 都 不 做 。 无 为 而 治 的 " 无 为 " 是 不 妄 为 , 不 随 意 而 为 , 不 违 道 而 为。 相 反 , 对 于 那 种 符 合 道 的 事 情 , 则 必 须 以 有 为 为 之 。 但 所 为 之 为 , 都 应 是 出 自 事 物 之 自 然, 无 为 之 为 发 自 自 然 , 顺 乎 自 然 ; 是 自 然 而 为 , 而 不 是 人 为 而 为 。 所 以 这 种 为 不 仅 不 会 破 坏事 物 的 自 然 进 程 和 自 然 秩 序 , 而 且 有 利 于 事 物 的 自 然 发 展 和 成 长 。
二 、 个 人 生 活 与 无 为 而 治
在 现 代 社 会 , 随 着 科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 不 仅 人 们 的 物 质 生 活 有 了 巨 大 的 提 高 , 而 且 人 们的 精 神 生 活 也 变 得 越 来 越 丰 富 。 但 与 此 形 成 鲜 明 对 比 的 是 , 人 们 生 活 的 幸 福 感 却 并 没 有 随 着生 活 水 平 的 提 高 而 提 高 ; 相 反 , 在 许 多 时 候 , 人 们 反 而 觉 得 比 以 前 更 不 幸 福 , 更 不 快 乐 。 究其 原 因 , 则 是 因 为 现 代 社 会 以 其 多 姿 多 彩 的 形 态 展 现 在 人 们 面 前 , 面 对 各 种 各 样 的 物 质 和 精神 诱 惑 , 人 们 的 需 求 和 欲 望 得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激 发 , 但 人 们 满 足 自 己 需 求 和 欲 望 的 能 力 又 是 有限 的 , 于 是 导 致 人 们 内 心 的 无 尽 痛 苦 和 烦 恼 。 实 际 上 , 根 据 道 家 的 观 点 , 人 生 的 一 切 痛 苦 和烦 恼 皆 源 于 人 的 有 为 。 人 不 愿 意 按 自 然 的 秩 序 去 生 活 , 不 满 足 于 既 有 的 自 然 状 态 , 而 总 是 试图 按 自 身 的 愿 望 和 他 人 的 要 求 去 改 造 生 活 , 并 自 认 为 这 样 才 会 使 生 活 更 美 好 。 殊 不 知 , 这 种对 自 然 的 生 活 秩 序 的 破 坏 , 不 仅 不 会 给 人 带 来 幸 福 和 快 乐 , 反 而 会 给 人 造 成 无 尽 的 痛 苦 和 烦恼 。
那 么 如 何 才 能 从 根 本 上 摆 脱 人 生 的 痛 苦 和 烦 恼 呢 ? 道 家 认为 , 最 根 本 的 解 决 方 法 就 是 无 为 而 治 。 因 为 真 正 的 幸 福 和 快 乐 并 不 是 超 越 自 然 的 需 求 和 欲 望的 满 足 , 而 是 自 然 的 需 求 和 欲 望 满 足 , 必 然 是 符 合 道 的 规 律 的 自 然 无 为 状 态 。 对 人 来 说 , 要达 到 自 然 无 为 首 先 就 是 要 使 人 的 精 神 意 识 进 入 虚 静 状 态 。 因 为 人 之 有 为 皆 因 欲 念 而 起 。 欲 念一 起 则 心 动 , 心 动 则 意 动 , 意 动 则 神 动 , 神 动 则 气 动 , 气 动 则 形 动 , 形 气 神 动 则 必 然 神 驰 于外 , 气 散 于 中 , 精 耗 于 内 , 健 康 为 之 受 伤 。 老 子 云 : " 五 色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驰 骋 田 猎 令 人 心 发 狂 ; 难 得 之 货 令 人 行 妨 。 " ( 《 道 德 经 · 十 二 章 》 ) 如 果 人 贪 图 感 官 的 享 乐 , 使 精 神 意 识 随 五 官 而 驰 散 于 外 , 欲 念 妄 想 致心 神 不 宁 , 人 的 身 体 就 会 受 到 损 害 。 要 防 止 这 种 局 面 的 发 生 惟 有 一 法 , 这 就 是 虚 其 心 , 静 其神 。 心 虚 则 欲 望 不 起 , 神 静 则 念 头 不 生 , 心 清 神 静 , 根 本 坚 固 , 形 神 相 亲 , 则 能 长 生 久 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