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信、无为而治-道家思想的核心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55:45
作者:马同华
在2005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举办了“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这种高声喧哗的祭孔活动,其实违反了儒家关于“正心诚意”的教诲。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目的是要温故而知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并且在现代社会的各种实践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增添新的内容。著名儒学大家蒋庆认为儒学就是道德之学,他把儒学上升到了一个国家文化的高度,说儒学就是中国文化。本文要谈的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智慧,开头却讲儒学,是想与道家思想作一个比较,我不是一个反儒的人,但我崇尚道家思想,崇敬楚国的老子,不仅因为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最主要是我对其《道德经》(《老子》)的执迷不悟,还有同为楚国的屈原,对我的影响很深,左右着相信为楚有才的我处事待人的准则。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老子第一个以理论思维形式创立了以道为核心的较完整的哲学体系,直到今天,其核心智慧,仍然为国家、为企业、为个人所福泽致极。如果说儒学就是中国文化,那道家思想就是中国精神所在。以下为我的观点提出进行探讨。
无为而治, 构建和谐社会
道家学派有三个讲求。第一,讲求“为无为,则无不治”。对“无为无不为”的认识,刚开始只能简单地理解,还谈不上意会,后来是听了曾仕强的《无为才能够无不为》课,由此对道家哲学才开始学习和认识并感悟,知道了“基层用有,上层用无,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以及无中可以生出很多有”的内容,理解了帝王用行动去感召官员,官员用行动去感召百姓,通过自身的行动来达到安邦治国的目的。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同时老子还反对兵家的“以力治国”,反对暴力战争,主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纵观世界历次大大小小的以强兵发动的侵略战争,包括一、二次世界大战、美越战争、朝美战争、伊科战争等等,无不是以侵略者失败而结束。所以说,治企业、治社会,只有推行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会。第二,讲求“公平原则”。从孙中山的“博爱” 、“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原则,以及“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内政外交基本政策,到毛泽东的“大锅饭”---同工同酬,人人平等,计划生活社会,再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土地承包、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以及江泽民的“西部大开发”---重视不发达地区的建设,最后到现在胡锦涛的“构建和谐社会”,“十一五”规划中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胡锦涛主席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定义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不折射出只有做到了人人平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进步,达到老子所说的“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所以政府的职能就是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9月10日美国前总统在第五届西湖论剑网络峰会上谈到欧美、印度、中国的能源转型时也表达了这样一个平衡观点:不是说让中国人穷些,让印度人发展慢一点,而是我们发展更加平衡,让我们能够“自然和谐共处”。第三,讲求“民本思想”。提出“古之善为道者,难以明民,将以愚民”,可以看出道家学派中提出万事的管理以人为本,治国的对象是治民,民治理好了,国家也就治理好了。与现在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是一致的。现在企业中“以人为本”的口号随处可见,不管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甚至于学校、医院、车站都敢打出这些标语,也不看看是否做到了没有,或者说是否有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道家学派认为天大、地大、人也大,提出爱民治国,而不要“扰民”。“人为至上”,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是许多企业成功的经验,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懂得如何去爱护员工,善于激励和开发员工的积极性。
在老子诞辰2576周年的时候,以弘扬老子文化为主旨的“老子文化国际研究会”于11月10-12日在老子的故里鹿邑县召开,其主题是“自然.和谐.发展”。在今天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再来看看老子是怎么说的:“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本段说明大国与小国之间的互利转化关系,大国强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弱小国家,而不是去灭亡这些小国,这是天经地义的。因此,国际社会要想得到长期稳固的发展,不论大国小国都需遵从自然法则,特别是大国更应主动承担起更多的义务。否则的话,损害的不仅是小国弱国的利益,大国最终也必然会丧失其大国的地位。
基业长青,建立百年企业
企业的灵魂是人。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不在于资本方的钱袋,而在于企业家的素质,在于企业家的智慧和能力。企业之所以为企业,其价值追求固然是盈利,但决定企业百年的因素却是盈利后的取向。记得有一位企业家大致说过这样一句话“企业盈利1百万是企业家个人的财产,企业盈利1千万是企业员工的财产,企业盈利1个亿是国家社会的财产”,这话富有一定的哲理。道家学派提出“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就是说天地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已而是为了世间万物,所以它能久存。因此企业的价值观决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在追求什么,从而来决定企业的行为,必然可以决定企业的未来。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世界上许多知名的企业,当企业做大做强后,无一不是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捐赠希望工程,以此来回报社会。我们都知道令人尊敬的李嘉诚先生,昨天他在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中谈“富与贵”的哲学时,我听他讲到资助7万名残疾人的“新万里计划”时,他说“就是要一路热情不减的去做公益的事业,给人以信心和希望”,这就是他“捐赠文化”的核心。大凡伟大的企业家后面都有另一个头衔,那就是更伟大的慈善家。企业存于社会,社会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企业成长,社会才能繁荣昌盛,社会不存,则企业也不会生存,更不用说去盈利了。
在企业的管理中,企业家如果一味地追求利润,勿视企业于社会的责任,其价值观不是以“生存百年”,“从优秀到卓越”为追求目标,那一定是不会长久的。正如善恶、美丑、优劣、忠奸这些对立面在道家学派里被认为是相伴而生的,追求短期利益,企业必定不会长久,只为一时,必定只存一时。近期联想控股向一家著名的外资银行申请贷款,这家银行却要求一份公司在社会公益方面情况的汇报。就象要成为沃尔玛的供应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竞争力,否则企业可能就会被排斥在商业游戏之外。所以说企业在成立之初定立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源泉,转而为员工之价值观和动力,企业就能看出变幻的环境,从困难中看到光明,在危机中抓住机遇,企业就能基业长青。
以竹为本,树立德信价值
道家思想是中国的精神所在。老子提出圣人的品格为慈、俭,品德要象山谷一样开阔,要象水一样利于万物,却从不挑剔自已所去的地方,正所谓“上德若谷”,“上善若水”。老子卷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轴心。老子认为“道”衍生宇宙万物,是一个形而上的实体,这种思想深邃而富魅力。老子卷第十章中“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自然养良万物,但不占为已有,帮助它们却不依赖它们,成就它们却不支配它们,这就是高尚的品德。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有大自然的这种“玄德”,如果员工敬业,就先尊敬他们,如果员工忠诚于企业,就让他们有条件的建立和睦家庭,如果员工加倍努力,只需要提拔优秀员工,并提高不优秀员工的能力。现在很多优秀的企业家以“笨”为荣,“笨”是由竹和本组成的,是大自然的本意,他们在平常人看来都不是聪明人,甚至有些憨态,正是这种“以竹为本”的为人处事的态度,达到了最高境界,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老子的这种主张应当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家的人格魅力,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品格修养,对于企业的运作和维护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老子同时还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正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实现影响力所需的品质,所以我始终认为,只有从管理者人格中发出的力量才是最有力的,才是真正的权威,领导人只有通过自已良好的素养,高尚的情操,以及身体力行来建立威信,才能指导员工朝着正确的远景奋斗。晚清传奇商人胡雪岩,就熟知中国取势求利的文化精髓,运用其以诚取信的商业原则,助人济世的公义精神,从一位钱庄小伙计崛起为富可敌国的江南巨贾。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建议企业家们向胡雪岩学习,学习他博采众长知已知彼的经营之道,诚信戒欺开拓市场的经营之术,仁义为先立足社会的经营之本,知人善用的用人之道。
在一个诚信社会里,德信价值是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生价值观的统一,让我们还是牢记老子的话:“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
出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简称中人网,www.chinah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