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境对英语阅读效果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52:22
来源:   教育论文网 www.98paper.com
摘要:文章通过对关联理论中认知语境的讨论,旨在研究认知语境对英语阅读效果的制约和促进作用。此外,关联理论关于认知环境和互明的论述对英语阅读也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英语阅读
一、引言语境(context) 自1923 年由着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外语言学界广泛的关注。随着“语用学”的创建“, 语境”又成为语用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语境在语用学对意义的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何兆熊2000 :17)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蓬勃发展,人类认知和语言学习的关系成为语言研究者和学习者们探讨的热门话题,把认知引入语境也成为近二十年语言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文章拟运用关联理论分析英语学习过程中认知语境对学习效果的制约和促进作用,重点探讨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泛读课堂上引入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对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点启示。
二、认知语境人们对语境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演变过程。语境的动态性已受到了Mey、Verschueren、何兆熊、熊学亮和王建华等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都强调了言语交际者在语境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了语境是交际的伴随物。交际是语言使用者参与的动态过程,因此,语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语境进行动态分析是语用学研究深入的结果,它打破了传统的研究思路,语境不再作为意义的附属物存在,而有了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因此,在众多学科中,语境也比以往得到了更大的关注。
认知(cognition) 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指人获得知识和学习的过程,即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一般认为,最早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境的是Sperber 和Wilson ,他们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2001 :39) 中提出了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 的概念。他们认为:“一个人总的认知环境是他所明白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断的事实构成的集合:
这所有的事实对于他来说是显明的。一个人的总认知环境是由他的认知能力和其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的。”他们突破了传统的语境概念,提出了一个新的语境观:“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 ,是听者关于世界假设的子集。正是这些假设,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了话语的解释。”(Sperber &Wilson 2001 :15) 物理的客观环境毫无疑问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不可能自动地在交际过程中产生作用,只有通过交际主体的认知努力才能成为活的东西,才能被纳入到认知语境的范畴,从而成为话语理解的依据。因此,多种因素使得认知语境呈现出差异性,正如Sperber 和Wilson(2001 :38) 所说:“我们并不能建构同样的心理表征,因为一方面我们狭义上的物理环境不同,另一方面,我们的认知能力不同??人们说不同的语言,掌握了不同的概念,因此,人们能够建构不同的心理表征并作出不同的推理。他们也有不同的记忆,以不同的方式做不同的推测与他们的经验相关。
因此,即使他们都享有同样的狭义上的物理环境,但我们所说的‘认知环境’仍然是不同的。”言语交际是发生在说者和听者之间的一个互动的过程,而语境就是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存在于双方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这些假设是各自正确理解话语的前提。理解每一个话语所需要的语境前提是不同的,因此,听者要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为每一个话语建构新的语境,正是因为存在着不同的语境前提,导致了语境效果的不同,即在交际过程中,语境是作为一个变量存在的。可以说,认知语境的提出是当代语境研究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语境研究的新视角。
三、认知语境与英语阅读传统上,阅读过程被看作是读者对构成篇章的语言符号的理解过程,通常采用自上而下(top - down) 或自下而上(bot2tom- up) 的阅读方式,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常被归结为语言上的问题,教师的任务也就成了帮助学生扫除语言上的障碍。这种过分强调语言知识处理的阅读方法会加重读者的认知负荷,低估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能动作用,不能充分体现阅读课程的教学目的,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Sperber 和Wilson 提出的“关联理论”,则把言语交际看成是一个动态的明示—推理的过程。成功的交际应该实现交际意图,要正确识别说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寻求一种符合最佳关联性的理解,以期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作为人类交际的一种形式,阅读也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心理语言学习过程:读者一开始接触的是作者选择的作为明示刺激的一串语符,来表达作者要表达的思想;阅读时,读者通过一系列推理理解了与自己认知语境有关的那一部分旨在表达的意义。人工智能研究也表明,对篇章的认知过程是外界输入的信息和人脑中的概念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
(Brower &Cirilo ,1985 ;转引自熊学亮1999 :133) 这里的概念结构即是读者的认知语境,因此,“没有适当的语境假设,读者便无法推导出正确的隐含意义”。(Gutt ,1991 :05)11 认知语境对课堂阅读效果的促进作用。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为阅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突出了阅读的认知特性。认知语境的操作以“知识草案”( knowledgescript) 和“心理图式”(psychological schema) 为基本单位。(熊学亮,1999 :117) 阅读过程是读者不断提取认知环境中的词汇知识、百科知识和逻辑知识与文本信息形成互动的认知过程。
阅读能力的提高体现在理解水平和阅读速度两个方面,即阅读存在着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如果读者在语篇的局部花很多精力,理解水平虽然会有所提高,但阅读速度会相应减慢;反之,如果阅读速度过快,会导致对语言所载信息的不完全吸收,也同样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所以,做阅读训练时,要在一定程度的理解前提下提高阅读速度,协调发展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读得快的人视距宽,一目十行,这样结合语境容易抓住文章的思想脉络和层次结构(宏观信息) 。如果在阅读时过度关注细节(词汇意思) ,既会影响阅读速度,也会破坏阅读质量。阅读的目的是力求理解或吃透语篇的整体意义,由于人的记忆力有限,对局部信息的过度加工,会使读者变得疲劳,因而影响后面的信息处理的质量。当然,通过研读,读者可以彻底掌握所读之物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全文,但是这种方法通常不会用于泛读课堂或考试,也不太符合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的发展形势。
我们必须懂得:认识一篇文章的所有单词并不等于能理解这篇文章;而透彻理解一篇文章并不一定要认识文章的所有单词。卢莫哈特(1977) 的实验证明,如果阅读者能平衡阅读的质量和速度,在理解的质量能保持70 %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阅读速度,他便能获得阅读速度最快、理解效果最佳的最好阅读效益。(熊学亮,1999 :143) 最佳关联假设提出了高效阅读的要求,既不能片面强调阅读速度,也不能片面强调理解,而应以最小的处理努力去获得满意的效果,即根据阅读目的读得又快又准确。
21 认知语境对课堂阅读效果的制约作用。关联理论关于认知环境和“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 的论述对外语阅读的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读者应以认识交际环境和努力实现互明作为阅读实践的准则。关联理论认为,成功的交际不是建立在所谓的共有知识基础之上,而是以“互明”的假设为基础。Sperber 和Wilson 将语境定义为:“语境是心理建构体,是听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设的子集”,并且指出:“正是这些假设,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了对话语的理解。”依此观点,语境是主体(人) 对客体的认识,且因人而异。熊学亮进一步指出:认知语境是社会心理性质的,它涉及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三个语用范畴,也包含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的方式储存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社会心理表征左右语言使用的过程,它作为认知语境的一部分影响语用推理的过程,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中形成的心理表征,可以导致推理的种种变体。
作为交际的前提“, 互明”可以用来解释交际者和交际对象在选择语码和语境假设时出现的非对等特性。这为研究英语阅读失败的原因提供了新的契机。英语阅读是一种语际语言交际,具有跨文化、跨语言的特征。在这种交际情形中,英语作为交际工具,体现出非对等的特征。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时或多或少存在被动心理。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作者受到语篇简洁性的制约和写作意图的支配,往往出现“信息空缺”,从而增加了读者寻求关联的难度。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寻求关联的难度更大。因此,阅读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认知环境中的互明因素,尤其是那些阅读词汇背后的文化知识、文化风格、社会表征等语境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引起的。
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对他们认知环境中相关的语境假设进行选择从而实现互明,最终获得对文本的最佳相关的理解。此外,由于英语阅读的跨文化、跨语言特性加大了英语读者和作者的距离,教师还担负着增加文化投入,发展教学环境真实性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些策略的共同目标在于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发展学生主动与作者进行“交际”的能力,达到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间的平衡,提高阅读效率。为了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语境化意识,在课堂阅读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应各有侧重。
在课堂阅读开始前主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文化是一个非常广博的范畴,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引入和所要阅读材料内容直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阅读前建立一个适当的语境,有助于学生阅读。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提出话题,引导学生对该话题阐发观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为接下来的阅读创造良好的认知环境。
以一篇介绍英国人的性格特征的文章为例,我们不妨先引导学生谈一谈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性格特征,这对于大部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是很熟悉的话题(我们的外教都来自美国) ,探讨过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性格特征之后,再谈英国人的性格特征有利于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加强记忆。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快速抓住主题并概括出文章的主体大意。
由于任何语言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所容纳的文化内涵也不同,所以在理解话语时往往需要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来帮助理解话语意义。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个别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读者认知语境中的信息缺失常常给读者带来的“交际”
失败。如:That guy’s got a Midas touch. (何自然,1997 :178)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需要知道Midas touch 的所指意思,它是指古希腊国王的点金术。如果读者认知语境中缺乏这方面的信息,这句话的意思就无从理解了。此外,即使是很熟悉的短语,在特定的情景或文化背景下也可能被赋予不同的意思。例如“, She played badly in the first set , but then she turnedthe tables on her opponent and won the match. ”(《世界日报》) 这里turn the table 字面意思是“转桌子”,其实这个“table”和“桌子”根本无关。再说远一点儿, turn the tables (on someone) 这个短语也和“桌子”没什么关系,它的意思是to suddenly take aposition of strength or advantage that was formerly held by someoneelse (反败为胜,转弱为强) ,例如,turn the tables onPupon sb. 除了“主客易地; 扭转形势;转败为胜”外,还有“(与某人) 互换座次”的意思。因此,阅读前除了介绍宏观的文化背景知识外,教师还应该注意个别词汇、短语(尤其是习语) 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不能望文生义。阅读前扫除了这些语言、文化上的障碍,读者接下来的阅读就变得轻松了。此外,还要根据该阅读材料提出几个问题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思考。
阅读过程是文本语言不断激活读者的知识草案,激活后的草案又形成有机的心理图式,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文化知识,在社会心理表征层次上进行交际准则排列,从而作出不同的语义推理的过程。(熊学亮,1999 :123)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综合运用掠读( Skimming) 、扫读( Scanning) 、猜读(Guessing) 和悟读(Realizing) 等方式有意识、有目的地快速获取需要的信息或找到需要的细节,积极调动自己的认知语境,最大限度地实现互明、达到互动。也就是不断培养并激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未来终身制学习所需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提供学习策略。英语泛读课程在复现与巩固旧词、学习新词、扩大词汇量、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思维方式、提高阅读速度与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词汇量的扩大就是从阅读中来的。引导学生逐渐扩大阅读视距,培养阅读技巧及识别句型、猜测词义和抓关键词的能力。比如,遇到生词时先看生词最近的语境(短语) ,再扩大到生词所在短语、句子或更大的义群,综合之后猜测生词意思。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在阅读时,不可能记住所有的词,但通过读者认知环境中相关信息激活和处理,可以把握所读材料的意思,相关信息的激活和处理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抽象或概括过程。会阅读的人能迅速地把杂乱的意义群变成一个能在长期记忆中储存的相对简单的意义结构,或者说在记忆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情节序列等等,可以较快地从整个文本中最大限度地获得相关的、主要的信息。
阅读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检验学生阅读的效果,对阅读前所提的问题可以首先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如前文引述:由于不同读者的认知能力不同,建构出不同的心理表征并作出不同的推理,即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读者的头脑里所激活的认知语境可能有所不同。分组讨论的过程是脱离文本后不同读者之间的另一交际过程:对同一个语符信息产生不同的认知语境而作出不同推理的再探讨过程。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把握阅读效果。通过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把握的信息,从整体上逐渐对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概念图式。之后,可以选出代表阐述小组的集体观点,教师再作适当补充和评价。此外,还可以就材料内容适当展开话题供学生们讨论以巩固新知识内容。成功的交际不是建立在所谓的共有知识基础之上,而是以“互明”的假设为基础,正是这些假设制约着话语的理解。
四、结论母语文化的认知图式是在母语文化的环境中自然形成的,而外语文化的认知图式必须积极地、有意识地学习,是从宏观(价值观、思维方式) 和微观(字词、话语及语篇) 逐步建构外语文化的认知图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增加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而且要开拓他们理解多元文化的全球视角,使他们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获得整体意义上的提高。外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未来终身制学习所需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为最终目标。
通过对语言学习者言语行为细致入微的分析解构,不仅探究语言使用的内在规律,而且不断解读认知语境的动态因素对语用推理的影响,进一步在认知层面上对语码的重构性有一个新的认识,探索语言学习的机制,促进语言教学研究。
同时,对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的广泛应用也体现了该理论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