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双重误读的“给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20:36
被双重误读的“给力”
                                      信海光 
(2010-11-12) 
        这两天,不少媒体对《人民日报》的一则标题大加赞扬。这则刊登在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文章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文章内容讲的是江苏如何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标题的用词很“潮”,其中的动词“给力”两字正与当前网络流行热词“给力”相合。一贯严谨的《人民日报》堂堂之版面,居然对颇有嬉笑怒骂色彩的网络热词高调引用,不由得人们不关注。

        对于“给力”登上人民日报,舆论用很热切的方式给予了肯定,有的赞誉说“人民日报很人民”、“人民日报微笑了”,有的则称是《人民日报》顺应了领导干部要多上网了解网络舆情的要求,也是我党一直以来的不断改进文风的有力体现。

        如果《人民日报》真的在头版头条中活学活用了网络热词,这当然是一个值得关注重要变化,但我只恐怕,所谓“给力”的出现,很可能只是网民们一厢情愿的美丽误会。在互联网上,“给力”一词的解释大概有精彩、棒、给面子的意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作为形容词使用,从网友给它创造的英文对应词gelivable也能印证此点,但在《人民日报》对“给力”的使用中,很明显是作为动词来用,是“大力发展”、“加大力度建设”的意思。如果《人民日报》真的是为了和群众打成一片,并示范对文风的改进而用了“给力”,那它至少应该迎合群众普遍的用法而不是加以改造。而从文章本身的内容来看,这篇《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是《人民日报》“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系列报道的中一篇,其中没有任何内容涉及网络文化,在大约3200字的正文中也从未出现“给力”二字,这都使得对“给力”两个字的网络诠释显得孤立与突兀。

        “给力”一词的流行最初源于去年的一部日本搞笑动漫的中文配音翻译,到今年世界杯期间,“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而所谓的“热词”,其覆盖面也不过是一部分年轻网民而已,作为《人民日报》负责头版的资深编辑,他们是否知道这个网络词汇都很可疑,更大的可能是,由于版面标题字数所限,《人民日报》编辑选择用“给力”两个字来代替“大力发展”,却无意中与网络热词重合,以至引发网民的集体误读。

        尽管人们可能误读了“人民版给力”,但这种误读却也并非没有意义,至少它体现了读者对《人民日报》和广大中国媒体的一种期盼和要求,人们希望媒体能够更多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多说“人话”,少讲官话、套话、样话。

        其实,关于“给力”应作何解释,读者有没有误读“给力”这类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去问一问《人民日报》,直接讨个说法。确实也有媒体这么做了,但《人民日报》并没有给出期望中的答复,而是“不给材料、对外不作解释”。在我看来,这或许正是问题的真正根源,信息不透明,群众只能妄作猜测,猜错了当然毫不稀奇。据说,前苏联时期,西方新闻界有一门叫“克里姆林学”的学问很流行,由于苏联内部处于高度封闭状态,外界只能通过来自克林姆林宫的种种细节变化,比如出席会议的人选、领导人物出现频率及排名变化来猜测苏联的政策走向,以至产生种种误会甚至笑话。以今天中国的开放与开明程度,当然远非昔日的苏联可比,但在某些需要公开透明的公共领域,却也并没有彻底不公开、不透明的陋习,以至使群众产生许多误会与隔阂。在这次“给力”事件中,在公众纷纷关注、热议的时候,如果作为官方身份的《人民日报》出来解释说明一下,岂不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