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民族化”与全球化视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51:28
 一、设计的“民族化”
  民族化是一个具有社会政治色彩的概念,它基本上是中性的,倘若成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或目标之一,往往带有某种规定性。民族化与民族性有同义的地方,但有程度上的差异。如设计,任何一个民族的设计多少都会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但这种设计不一定就是民族化的产物,设计中具有的民族性也许是因为地理、气候、人乃至文化等诸多因素自然积淀或折射在设计对象中的某种特征,而“民族化”就不是一种自然积淀、无意折射而是一种刻意的追求和展示。 从世界范围的工艺和设计的历史看,在手工业时代尤其是民族文化间的交流较少的情况下,其产品和技艺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往往表现得很充分、很普遍;在大工业时代,各民族间的文化、科技交流日益频繁,科技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和文化,因此,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产品和设计其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已大大淡化了,诚如前者民族性的强化是一种自然积淀一样,后者的弱化、淡化也是自然的,符合社会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现代设计中存在不存在民族化、要不要提倡民族化、怎样民族化这些都已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首先,从设计的目的和评价标准来看,我们从事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某种概念本身,如所谓的“民族化”,而是为了创造能为人所用的具体的有实际价值和功能的“物”,这既是设计的目的,又是评价的标准。“有用物”是第一位的。明代思想家李贽说:“穿衣吃饭,既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理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把穿衣吃饭作为最根本的人伦物理,虽然有点不够“学术”,但这确实是真理。设计一部汽车,是为了能行驶,解决代步问题;设计电视机,一定要解决图像接收、视觉、音响效果好的一系列功能性问题。一般情况下,在汽车、电视机设计时,其“民族化”的问题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和目标之一。 第二,在以科技为主体结构的现代产品设计中,相同的产品,因地域、图像、设计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风格,乃至可以看到一些“民族特征”,但这是非本质的东西,功能、原理这些本质方面都一样。如汽车,美国的、法国的、日本的,各有特色,这种特色与其民族性和文化有关系,也许是民族和文化深层的东西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但设计的出发点绝不是为了展示所谓的民族性而有意为之的东西,其功能、价值等主体方面是相同的。我们把设计中的这种具有风格意义的民族性的自然流露,即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个性、优越性来看待,因为设计师、设计团体总是具体的、有着一定的民族、国家等身份;从设计思维到设计表现再到设计成果,很难彻底排除那种内在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这一意义上,人们既有理由褒扬它,也有理由将其暂时看成先天性的“弱点”或惯性,有时需要有意识地去回避其不自觉地隐含在设计对象之中的这一“弱点”,如针对特定民族、国家的出口产品必须尽量抛弃自己固有的民族意识和文化习惯,“为他人着想”。事实上,作为每个有着自己民族身份和文化背景的设计师,在设计中彻底抛开那些无形的“民族性”因子也是困难的,必须有意为之。 第三,应将民族化置于全球化的语境中加以认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民族化与本土化同义或近似。在传统的地域和文化的范畴内强调设计的民族化无太大的实际意义,因为它本身处于本民族的文化语境中,尚未走出这样一个语境,其设计对象和设计的服务对象都处于同一民族文研究论文化传统和状态之中,不适当的强调将会导致这一观念的口号化和空心化,并有毒化这个概念的危险。对于发展中的设计而言,我们需要学习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国外大量的优秀设计经验、成果我们需要学习,要赶上和最终成为设计大国和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一重要阶段,设计“民族论”不是孤立的“民族化”,而应是在全球化的比照中进行思考度量的民族化。我们需要以开阔的全球化视野和心态,来审视设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思考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设计的地位、处境和方向;思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参与国际设计大竞争的问题。 二、设计的全球化视野  世界经济已进入一个全球化竞争和发展的时代,设计首先作为经济的产物和工具,必然性地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亦会作为一种文化的、艺术的乃至生活方式层面的工具,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和接受考验。当代设计观念的变革、对设计的重新定义、设计的跨区域交流、本土化设计概念的提出,无一不与全球化这一趋势发生关联。与科技的无国界一样,作为科技产物或以科技为中心的现代设计同样可以说是无国界的。世界各地各民族人们用着同样的东西,手机、饭碗、汽车、飞机、电视……,穿着基本一样的服装,只有少数例外。这表明,设计的共性是建立在不分种族的人类的共性基础之上的,实现的是人类共有的国际性价值。由此观之,一项设计能为人类所共享其设计的国际性价值愈大,愈是作为一种世界性设计而存在;一项设计愈是基于人的共性的需要,其也愈具备国际性价值。“全球化”作为一个概念,虽有不少争论,但其预示着的全球性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变革却是无疑的。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指出:“全球化不管是什么或包括什么,它似乎都来源于商业以及金融。仅仅说它与资本主义有关还不够,我们还要加上,它似乎刻画出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所有的一切都与资本主义有关,从伦理学到科学,从艺术到体育,从教育到建筑,不言及资本主义就不可能正确处理这一切。……在很多方面,对全球化的描述对后现代化的描述相呼应。……有理由认为这两个现象根本上是完全相同的一件事。我们现在称之为全球化的经济组织形式,其上层建筑中的文化层面就是后现代化。”1 杰姆逊的这一认识应该说是深刻的,全球化既是现代性的一种表述,又是后现代的一种话语,它对于进入21 世纪的整个人类的影响都将是巨大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01 年底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参与到了这一全球性的浪潮之中,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将迎来挑战和机遇,设计也不例外。作为经济竞争工具的设计,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中面临着的首先是建立全球化设计观、树立自身设计原则和形象的大课题,其中,全球化视野应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出发点。英国著名设计师,英国设计委员会设计与创新主管克里夫·格瑞亚在《为国际化价值而设计》一文中对全球化的设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无论在全世界哪个地方使用产品和服务,每个竞争者即使是最小的公司都将是国际化的,因为面临的挑战是开发同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相关联的产品和服务。一些大的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的产品和设计更是以全球化为目标,在竞争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或特色。格瑞亚把这些公司的设计价值观基本上分为三类,或者说是进入国际市场的三种路径:一是以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设计和产品的原则、价值观为根本,这些原则和价值观通过产品的可视形象和品质得到国际用户确认的,如克莱斯勒、沃尔沃、苹果、雪铁龙等公司,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这些公司坚守自己的原则、价值观和风格,因此,可以称作“价值观输出者”。事实上,在全球化的风潮中,在世界各地,这些“价值观输出者”之所以“面不改色”,关键在于他们的设计观本身就建立在国际化的基础之上,其奉行的设计原则是为所有人共同需要和认可的基本原则。二是所谓“价值观的收集者”,以三星和索尼公司为代表。这些公司的国际化策略是因地因时因需而变,设计师作为设计文化的传感器,敏锐地捕捉和把握国际市场的需求动向,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设计策略,改变产品方式和形式,以适应国际市场。三星和索尼在各地聘请设计师是其举措之一。与“价值观输出者”的不变相比,“价值观的收集者”的变,是适应之变,是后适之变;前者不变是适应后的不变,即已经适应无需变化。当然,这种不变并非绝对的,后者的变也不是什么都变。三是所谓的“文化创造者与传播者”,这一类的设计公司或工作室扮演着文化创造和传播者的角色,他们将前瞻性的文化观和国际化视野结合,创造新的设计文化,如IDEO,Design Works、pentagram、宝马、大众、福特公司等。这些国际化大公司的全球化设计视野和价值观值得我们借鉴,在中国经济日益全球化、中国企业日益走出国门、中国产品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全球化视野已成为设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建立全球化的设计观也必将成为中国设计界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 三、全球化视野与设计的本土化  全球化视野是设计应具备的国际性眼光,是将设计的立足点从地方的移至全球的,从传统的移至当代的新基点上的高瞻性的思考。全球化不是一个空口号,它有许多实际的内涵,在设计中,它实际上涉及设计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即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问题。这些范畴本身又涉及诸多矛盾和关系,如全球化与本土化既是一对矛盾又相辅相成,是同一与差异的关系。没有全球化就无所谓本土化,因此,本土化不能以排斥全球化为目标。本土化实质上是民族化的另一种表述,有学者认为,民族是国家间体系的产物,在这体系中先有许多国家才有民族;“任何情况下国家特征总是关于民族特征出现,而非相反。”2 无论全球化发展到什么程度,民族和国家实体仍将存在下去,因此,本土化或民族化问题同样将存在下去。设计的本土化对于不同的设计公司、群体、个人而言有不同的意义。对于中国设计师面向中国的设计而言,本没有本土化的问题,设计师本身和设计面向的大众都是所谓的“本土”的,因此,所谓设计的本土化即设计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发扬、运用和创新问题,它要求本土的设计师立足于本土文化在国际设计的比照下,创造出具有民族个性和文化特征的设计。从本质上讲,设计“本土化”这个概念是外来的设计力量进入一个异己的地域而采取的策略,作为一个外来者,如跨国公司、跨地域的设计师、设计群体,进入另一个地域和文化圈,要推销自己的产和设计,必须以“本土化”作为策略和工具,这里,关注设计的本土化问题本质上是介入的手段而非目的。以进入中国手机市场的公司为例,爱立信最早进入并以GSM 手机独占市场冠军地位,爱立信在技术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其企业文化精神支柱即“技术科学”,但在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公司进入后则被后来者远远抛在后面,其重要原因之一即缺少设计和营销上的本土化意识,其不仅推出新机型总是汉化版落后于英文版,而且对中国人的使用习惯、审美取向等缺少了解,致使存在操作界面不够友好等问题。摩托罗拉等品牌则想方设法提高本土化水平,从操作界面到服务的各个环节,使中国用户感觉到其产品操作界面友好、亲切、可爱、顺意,这一切体验实际上都是其本土化努力的结果。这对于中国本土的设计师而言是有启发意义的。  全球化是一种趋势,又可以作为国家的、行业的、群体的一种策略、一种工具,这种策略和工具既是经济的又是文化的。我们从西方所推行的全球化策略中可以明鲜地感觉到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和掌握这种策略和工具,将自己的设计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之中,一方面在为本国市场进行设计时提高设计的水平和质量,使我们的设计在世界范畴内也是优秀的;另一方面,要有全球化的眼光,为我们的产品进入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优质的设计,如果这样,我们的设计和设计师在面对国外市场时也就面临着一个本土化的适应问题。  我们同样必须在这种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有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意识的认识。往往文化的力量比经济的力量更为强大。诚如杰姆逊所指出的那样:“经济的文化与文化的经济化”是全球化也是后现代的特征之一。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是文化产品,但他们“从来都是既基于上层建筑,又基于经济基础的。他们的经济性与他们的文化性一样强,而且,更确切地说,他们和农产品、武器一样,是美国经济的主要出口产品和一个巨大的纯利润与收入来源。”3 文化产品具有如此强大的经济性,而经济产品同样具有强大的文化性和意识形态功能:“通过庞大的,主要是以美国为基地的跨国公司或多国公司的中介,美国物质生活的标准形式,伴随着北美的价值观和文化形式,被系统地植入其他文化之中”。这是美国学者的道白,也是事实的陈述,我们能从我们生活的周边事物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显见的如新建住宅小区名为“罗马花园”、“陆经典”、“普罗旺斯”、“温哥华森林”,隐蔽的如设计中对西方设计的盲目崇拜、搬用等等,诸多现象不能不使处于全球化风潮中的中国设计者对此有所思考,因为有的设计看似是形式的借用问题,实质上是自我文化生命力弱化以及缺少自信、外来文化强势扩张的表现。  设计中包含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功能提示我们,设计既可以作为经济基础,又可以作为上层建筑。它具有多样性也具有多种可能性和功能。它的文化性和经济性、物质性一样,可随着产品的出口和播布成为一种文化的出口和传播。如果我们大致地认同对某种产品和使用方式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即是某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的话,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随着西方产品的被使用和被接受已经在一定意义上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文化和生活。这应该说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在这种接受中我们的态度和选择的取向。全盘接受意味着放弃选择和自己文化的无能与失落。在设计上即意味着承认自己的设计是一种无创新无生命的设计,其结果只能是自身文化的被取代,这是难以想象和接受的。  因此,正确地对待全球化,对全球化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这一同一与差异的辩证关系。在全球化的态势中,发展本土化的设计,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传统精神,用全球化视野创建有民族特色、先进的设计文化,不仅是发展经济、参与国际化竞争的需要,也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时代任务和职责。所谓设计的民族化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才能成为设计创造的指南而不是一句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