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45:39
 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我们整个货币体制所依赖的是,人们都接受的但以某种观点来看只不过是一种虚构的东西。--米尔顿o弗里德曼你相信钱是一位魔法师吗?它能制造种种幻术,让人们完全信赖于它,使人们错误地判断自己的财富。它还在历史的长河中时常制造灾难,它使自己迅速贬值,使物价飞速上涨,使很多百姓的财富不知不觉间被席卷一空……。对通货膨胀的研究,是经济学中又一个重要课题。通货膨胀,到底有害还是无害?谁,又是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作为政策工具的货币,又是如何发挥其作用?本章将解答这些与我们生常日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金钱,在幻觉中贬值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有一位先生走进了咖啡馆,花8000马克的高价买了一杯咖啡。这是一杯与众不同的咖啡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咖啡。那么,为什么杯咖啡如此高价?更稀奇的是,当他喝完这杯咖啡,却发现,原来同样的一杯咖啡,此时已经涨到10000马克。咖啡没有什么异样,只是当时的德国,通货膨胀异常严重,不仅钱不值钱,而且物价上涨和速度以小时和分钞来计。当时,一些大企业发工资时,不得不用火车拉来了一车的钞票。而火车还没停稳,就开始向焦急地向着等在铁路旁的工人们,大捆大捆地扔钱。拾到钱的工人们,马上奔向食品店、杂货店,脚步慢了,恐怕又要赶上商品涨价。这些看难以置信的故事,却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做为一次大战战败国的德国,为应付凡尔赛赔款,终于导致通货膨胀不可收拾。想一想,当人们手中的金钱贬值到这样的程度,该是怎样一种可怕的情形?然而,这样的钱灾却决不是仅此一回。同样,在1949年的中国,那时100元的金圆券,才能买一盒火柴。有上海街头,流浪汉们居然是用钱做成墙,来抵挡寒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后来发展后买一张纸要用一车的钱。这正是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前夜。这样的事情,甚至也发生在经济高度发展、文明高度进步的21世纪。最近几年,非洲的津巴布韦又陷入全面通货膨胀。津巴布韦自从2000年实行土地改革政策以来,在西方国家的制裁下经济开始走下坡路。政局动荡给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通货膨胀率达到天文数字。2008年,津巴布韦的通胀率竟高达2,200,000%,以致该国的计算机、电子计算器和银行的自动提款机已经无法处理上万亿的基本交易。2008年5月15日,津巴布央行又发行了大面额5亿津元新钞,再次在世界钞票发行史上创下新纪录。2009年3月,津巴布韦新任财长不得不宣布,津巴布韦元已经死亡。1000万津元的纸币jpg2008年4月4日,一名津巴布韦人手拿一张1000万津元的纸币。这样的事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无法不令他们担忧。如果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转眼间自己辛苦一生积累下的财富就会毁于一旦,不仅如此,每日的衣食住行都朝不保夕了。不过,好在这种被经济学家所称的奔腾的通货膨胀、失控的通货膨胀毕竟是很少发生的,这也往往是重大政治事件或者战争造成。多数情况下,人们手中的钱是在不知不觉的贬值。或者,感知到市场上在涨价,虽然不免有几句句抱怨,但还可以忍受。但毕竟通货膨胀总是与经济生活相伴,如同挥之不去的影子。所以,通货膨胀也是经济学家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在经济学教科书上,通货膨胀的定义一般是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不是某些商品的价格上升。也就是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出现上涨,并且还持续一段时间。才能认定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最主要的标志是消费者价格指数,简称。cpi是由一个国家的统计部门,选择若干种(通常是几百种)城市居民有代表性的消费品(比如可以用五粮液代表所有白酒,用诺基亚手机代表所有手机),跟踪记录这些商品的价格变动,并且选取有代表性的家庭,跟踪他们的购买行为后计算出来的。如果cpi上升超过了一定程度,就说明经济中出现了通货膨胀。显然,民众并不欢迎通货膨胀,猪肉涨价、白菜涨价,都直接影响自己的生活。那么,到底是谁造成了物价不断上涨呢?根据价值规律,供求决定价格,涨价的商品应该是供不应求的。所以一种解释就是,社会的总体需求提高了,人们的购买欲增强了。如果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比如,猪肉涨价了,原因可能是粮食涨价带动饲料涨价。工业品涨价了,原因可能是石油、钢铁、煤炭等等的涨价。再有,就是因为工人的工资提高了,比如因为工会的作用,在与企业的谈判机制中形成较高的工资,增加了企业了工资成本,造成商品价格上升。这几种情况,就是经济学家所归纳的三种通货膨胀的类型:需求拉动通胀(demand-pullinflation)、成本推动通胀(cost-pushinflation)、固有型通货膨胀(built-ininflation)。这也是凯恩斯主义者们的观点。不过,还有一位经济学,却提出不同的观点。他创造了货币幻觉的概念,告诉人们,通货膨胀效应如何导致了人们的心理错觉。费雪.jpg欧文·费雪欧文·费雪(irvingfisher,1867-1947)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经济学家,也是货币主义和计量经济学的创始人。费雪年仅31岁就成为耶鲁大学教授,在那个时代是很罕见的。可就在那一年,志得意满的费雪就被诊断出肺结核,在当时这是绝症,等于被判了死刑。费雪没有被病魔击倒,而是成为一位为健康而战的斗士。此后,他隐居三年,通过长途旅行,呼吸新鲜空气、坚持锻炼等方式配合治疗,不但战胜肺结核,而且活到了80岁的高龄。他还与医学专家合写了一本教授养生之道的书:《如何生活》,成为美国大学和高中的卫生保健教科书,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他的经济学著作。他还发明了可显示卡片指数系统,并取得专利,办了一个获利颇丰的可显示指数公司。   费雪还是经济学家中的著名怪人。他天资卓越,自视甚高,有时甚至飞扬跋扈、自以为是。生活上,他秉持清教徒的精神,不抽烟、不饮酒,也不饮用咖啡和茶,衣着整洁而古板,对家庭尽职尽责。费雪还是经济学家中少有的百万富翁,他关于股票市场前景和宏观经济展望的言论引导着舆论的方向,被称为20世纪20年代华尔街的先知。费雪一生的研究围绕着货币问题,1928年,他提出来的货币幻觉一词,来解释通货膨胀的问题。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费雪告诉人们,在通货膨胀时期,人很容易将货币收入的名义价值当做实际价值。所以,这时不应该只把眼睛盯在哪种商品价格降或是升了,花的钱多了还是少了,而应把大脑用在研究钱的购买力、钱的潜在价值还有哪些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细算,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否则,在货币幻觉的影响下,如意算盘打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其实是吃亏了。的确如费雪所指出的,货币,是个容易制造幻觉、甚至很神秘的东西。人们天天都有使用货币,天天为了获得货币而奔忙。他们不知货币真面目,只缘身在货币中。也就是说,人们太容易受货币这种幻觉欺骗了。为什么相信那张纸?的确,钱不过一张印得花花绿绿的纸片,可它为什么能够代表巨额财富?并让无数人为这些纸片如痴如狂?为此,经济学家们解释到,货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不过是一种价值符号,一种交换价值,一种价值的象征和计算标准。因为人们的交换活动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频繁,早期人类社会的物物交换就变得十分不方便。于是,人们发明的货币,开始,它是一些珍贵、美丽、人们都承认的东西,比如宝壳、石块、金属。渐渐的,人们又把金、银、铜等金属铸成规范的、便于称量计算的形状,主要是圆形的薄币。再后来,人们嫌金币、银币太沉重,索性换成了印有数字和图案的纸片--虽然纸不值钱,但人们需要的只是个价值的凭证而已。而在今天数字化的时代,钱,甚至是无形的、虚拟的。一张带有磁条的塑料卡片,就可以把很多信息输入电脑,完成一次交易。这样来看,金钱和财富显然是两回事,金钱,本来是一个交易工具,它并不等同于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使用的种种商品,更不等于财富。但人们已经形成一个古老的习惯,把交易工具看成财富本身。就象亚当o斯密曾说过:财富由钱币或金银构成这一普遍存在的观念,是自然而然地因货币有两重作用而产生的,一是作为交易的媒介,二是作为价值的尺度……想要富有,必须取得金钱。按照通俗的说法,财富和金钱,无论从哪一点看来,都是同义语。  当代,对于货币问题最有权威性的经济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米尔顿·弗里德曼,把货币被为一种虚构的东西,而赋予这种东西价值的是人们的信念。在《货币的祸害》一书中,弗里德曼写道:这些绿色的纸张(美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这些纸张有价值。每个人都之所以认为这些纸张有价值,是经验告诉他们,这些纸张有价值。……,也就是说,我们整个货币体制所依赖的是,人们都接受的但以某种观点来看只不过是一种虚构的东西。不仅如此,这种虚构在人们的印象非常顽固,以致于共同拥有一种货币的信念价值非常之在,以致人们在受到极为严重的挑战之时,也固执于这种虚构成死抱着不放手。这种人们对虚构的坚信,就极易在某种条件下造成通货膨胀。人们不到万不得以,不会放弃对金钱的信任,直到发生德国上世纪20年代那样的通货膨胀,才会出现以货易货的行为。所以,弗里德曼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同时,也正是因为货币的发行量经常是大于经济增长规模,所以经济史是总是出现通货膨胀。弗里德曼.jpg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2006)1976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其理论对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因为他发起了反凯恩斯的论战,人们又称他是挑战经济圣经的芝加哥男孩。弗里德曼1912年生于美国,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经济,曾在美国财政部从事研究、并担任过美国里根总统和英国首相撒切尔的经济顾问。弗里德曼的父母是犹太移民,从小家庭贫寒而学业优异,童年的他,经常听见阁楼上父母在为钱的事情而争吵。然而,成年后的弗里德曼并没有成为穷人的经济学家,相反,因为他亲身经历了从大萧条到罗期福新政、从凯恩斯主义盛行再到滞涨年代的种种事情,所以他可谓一门心思要抨击凯恩斯主义,主张实行经济自由,从而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反对政府的干预和政府的福利,认为自由市场和个人创造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而政府的干预常常加剧经济波动。而对于通货膨胀这种经济现象,当过去的经济学家对其原因莫衷一是,把问题越搞越复杂时。弗里德曼指出的原因简单之极,把矛盾直接指向政府干预。因为,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是流通中的钞票印的过多,而掌握印钞机的,只有政府。没有一个政府肯于承担通货膨胀的责任,即使不是很严重的通货膨胀也是如此。政府官员往往寻找各种借口,把责任推诿给贪婪的企业家、刚性的工会、挥霍无度的消费者、阿拉伯的酋长、恶劣的气候以及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理由。无疑,企业家是贪婪的,工会也有刚性,消费者并不节约,阿拉伯酋长提高了石油价格,天气往往不正常,然而所有这些只能提高个别商品的价格,并不能使一般物价普遍提高。   弗里德曼认为,政府常常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益者,通货膨胀就如隐蔽的税收。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往往是动用货币这一政策工具,而这种做法,利用的就是人们对货币的信念。比如,各国央行经常利用人们对货币的信念,而增发货币,从而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于是,通货膨胀就发生了。不过,虽然政府虽然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但是,政府也要考虑公众总的利益,如果通货膨胀变得严重起来,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其中一个,就是破坏了人们对货币的信念价值,也就是货币的信用,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货币体系瘫痪,人们转而争相换购外币。所以,各国政府也会认真考虑治理通货膨胀。对于如何治理通货膨胀,弗里德曼开出的药方也非常简单: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弗里德曼反对国家干预,但他实际上要求政府做最重要的干预:把货币的发行量控制好,不发生通货膨胀,一切都可以通过市场调节自动解决。弗里德曼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两位国家领袖--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也让整个世界都刮起了自由市场之风。撒切尔夫人形容他是有知识的自由斗士,并让英国充当了货币主义试验室。美国里根总统上台后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中,也把货币学派提出的制定一种稳定的货币增长政策作为主要项目。直到今天,人们总是把弗里德曼与凯恩斯相提并论,相互比较。褒奖其中一个,批判另一个。而实事上,谁能做最后的赢家,只能期待历史给我们答案了。走运的艾伦也会失手在当年各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中,也是对弗里德曼与凯恩斯两人各有借鉴,兼收并续。正如凯恩斯主义成为各国政府财政政策的基础,弗里德曼的思想支持了各国政府的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正是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两大利器。货币政策的实施者,就是各国的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除了发行货币以外,还要参与宏观调控,用货币发行量、利率等工具,影响经济发展,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货币政策一般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往往表现为中央银行的利息率降低。通常,当总需求低于生产能力,经济发生不景气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也就是提高利息率,它也是防治通货膨胀的措施。格林斯潘.jpg格林斯潘这显然是很微妙的操作,需要极高的技巧、极丰富的经验与学识。而且,正如前面一些经济学家分析过的,不一小心,就把招致通货膨胀这个恶魔的现身。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直至世纪之交,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fbi)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1926~),凭着对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的深入研究,成为个中高手。 格林斯潘在1987~2005年间,连续五届担任美联储主席,后先服务于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四任政府,在金融界享有盛誉。有人说:格林斯潘一开口,全球投资人都要竖起耳朵,格林斯潘打个喷嚏,全球投资人都要伤风。1996年美国大选前夕,《财富》杂志放在封面的一句口号是:笨蛋!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格林斯潘)当美联储主席就可以了。就是这样一个金融沙皇,他担任美联储主席以来,美国经济度过了险象环生的80年代,迎来了90年代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又在21世纪初进入全面增长。他的工作如同一位经济的调音师,当各项指标显示经济发展过热,他就调高利率,为发烫的经济降降温;反之则降低利率,给疲软的股市煽煽火。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也影响了美国,格林斯潘果断出手,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连续3次下调利率,给美国经济注入一针兴奋剂,并引导全世界踏上复苏之路。格林斯潘还是一位防通货膨胀专家。他把握着美国经济的方向盘,一方面随时警惕通货膨胀抬头,另一方面要避免经济陷入停滞。正如上文所解释,为了防治通货膨胀,要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利率。所以华尔街的投机家们,常常不满于格林斯潘总是捂紧钱袋子,甚至有一个笑话这么说道:华尔街的股票交易员在吓唬自家小孩子时不说狼来了,而是说艾伦要加息了!不仅如此,格林斯潘从不让公众明白他的真实意图。他本人永远穿着一套深色西服、戴着一副黑边眼镜,讲起话来永远语意暖昧、模棱两可。就连他自己也承认:我花了不少时间努力回避问题,因为我担心自己说话过于直白。华尔街的投资者们花了很大力气研究格林斯潘的每次讲话,试图从他的遣词造句中捕捉到哪怕一点蛛丝马迹,但结果总是失望。格林斯潘的成绩也得到多方面的认可,在他卸任时,连经济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都在《华尔街时报》上撰文赞扬道:人们一直对于各国的央行在理论上是否具备维持价格稳定的能力争论不休,争论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很多国家的央行做不到这一点。然而艾伦·格林斯潘的巨大成就向我们证明,维持价格稳定是可能的。他为人们树立一个标杆。不过,格林斯潘退休没几年,美国就遭遇了2006年的次贷危机。于是,人们开始纷纷把责任推到他的头上。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又出现了全球范围的通货膨胀。此时,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分析人士,又把这次通货膨胀的原因,归结到一生小心翼翼、随时谨防通货膨胀的格林斯潘的身上。  种种指责,无外乎离任前最后一轮扩张性货币政策过了火,降温的时机太晚,力度也不够,这种过度放松的货币政策,正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如此,美国的媒体还投票评出20位罪人,排在第一位的竟然应时这位走运的艾份、备受世人尊敬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先生。人们甚至说,格林斯潘在任上没出什么大差子,只不过是因为他很走运罢了。连格林斯潘自己都谦逊说:我真得很走运。毕竟,当代经济学认为,只有在极其严格的条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才可以起到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的作用。不仅如此,货币之所以被人们发明出来,不是因为要用它来刺激经济,增加就业,而是要用它充当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帮助人们进行交易。这才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这也是货币真正能够带给我们的利益。但很多时侯,人们经常地忘记了货币的基本职能,而只注意了它刺激经、增加就业的职能。也许正因如此,所以连德高望重的格林斯潘都有失手的时侯。谁在为通货膨胀正名?其实,多发行货币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正是欧文·费雪提出的货币幻觉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应运,也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手段。因为在货币供应量增长时,人们会沉渍在货币名义价值增长的喜悦中,一时还不能对实际购买力做出反应。于是投资趋热,消费增长。而一旦货币幻觉,人们才开始饱尝通货膨胀的苦果。在古代,制造通货膨胀,是君主们应付财政困难的办法,当时往往是降低铸币的成色。在当代,仍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既有利于刺激消费,又能够刺激投资,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为此,凯恩斯提出一个半通货膨胀的概念,指货币数量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而是一方面增加就业量和产量,另一方面也使物价逐渐上涨,但其幅度小于货币量的增加。这种半通货膨胀,显然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法宝。上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的一条曲线,更使得通货膨胀名正言顺了。在当时,威廉·菲利普斯称不上顶级的经济学家,甚至没有什么名气。然后,日后他的名字却和菲利普斯曲线联系在一起,永远地写进了教科书。菲利普斯1914年生于新西兰的一个农民家庭,15岁为生活的迫,到澳大利亚的一个金矿里做工,二战爆发后又做了军人,还被关进了爪哇的日军战俘营。直到32岁,他才有机会到伦敦经济学院学习。有一天,菲利普斯突发奇想,把彩色的水装进有机玻璃的管子中,运用动力学的原理,使这些彩色的水流来流去,来模拟国民收入的流程。他做了许多这样的模型,卖给经济研究机构和大学,还因这个精巧的设计谋到了一个在伦敦经济学院教书的职务。   1958年,菲利普斯在他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他独特的发现:根据近100年间的英国工资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当失业率减少时,货币工资的增长就快;而失业率增加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慢。为此,他还绘制了一条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变动的曲线。有两位后来都获得诺贝尔奖的重量级经济学家,注意到这个发现的价值。他们是保罗·萨缪尔森(1970年获得诺贝尔奖)和罗伯特·索洛(1987年获得诺贝尔奖)。他们修改了这条曲线,用物价上涨率取代了工资增长率,于是,并将其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降低;而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则升高。通货膨胀与失业,两个看似相距十万八千里的概念,居然能够联系在一起,其道理也并不复杂。正是因为货币幻觉,通货膨胀率提高之后,工人会以为自己的收入增长了,雇主也会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生产的商品能卖个好价钱,于是,转而雇用更多工人。这么一修改,不仅萨缪尔森、索洛这两位知名学者,为自己所在新古典综合派阵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为通货膨胀赋予了政策意义。要知道,执政者上台前的竞选演讲者,无一例外要谈及对就业率的承诺。这个曲线意味着,如果政府害怕的是失业率太高,就完全可以多印点票子,搞点通货膨胀,失业率自然就会降下来。如果政府害怕物价上涨引起混乱,就要付出失业的代价。菲利普斯曲线更是使得菲利普斯意外成名,一时,众多的知名经济学家围绕菲利普斯曲线展开争论。弗里德曼指出: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可能是存在的。而从长期来看,货币幻觉必然消失,工人和雇主都会调整预期,所以,菲利普斯曲线根本不存在,失业率也完全不受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而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卢卡斯等人,则更尖锐地说:公众是有理性预期的,试图用乘法定律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早被公众看破了。就好像看戏的观众早就知道后台的底细了,还能怎么演下去呢?不过,这些争论与菲利普斯本人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了。也许一个来自南半球偏僻小国的农家子弟,在那些美国大牌学者面前也有自己一份自尊。早年在昆士兰金矿的工棚中学到的机电工程知识,对菲利普斯影响很大,他后来的兴趣转向最优控制理论方面。60年代末,菲利普斯回到澳洲,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这时他的兴趣又转向中国经济,还在这所大学里还成立了一个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做为带有工程师倾向的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喜欢把社会当作一个工程系统进行研究,如同他的彩色水流模型。对于这种工程师式的幻想,大经济学家哈耶克曾反复警告:落入这种思路的人,如果不是一个废物,就是一个特定的危险人物。可惜,虽然哈耶克也曾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但当菲利普斯上学时,哈耶克已经离开了,他无缘从哈耶克那里受益了。        当苹果化为灰烬……死海的苹果(deadseafruit)是西方家喻户晓的传说。在《圣经》里提到,位于耶路撒冷的死海崖边长着一株苹果树,上面结出一枚枚苹果,外表非常美丽,但一到嘴里,便化为一团灰烬。所以,西方人把一切看起来迷人而实则无用的事物,都称为死海的苹果。美国著名的经济专栏作者亨利·黑兹利特,就把通货膨胀比做这样一个死海的苹果,因为它让人们生出千百种错觉。甚至每一个国家,每一代人,都沉迷于相同的幻景。似乎没有哪个国家能以别国的失败为前车之鉴,也没有哪代人能从前人的苦难中吸取教训。因为人们都习惯于了货币的幻觉,习惯用金钱来衡量自己的收入和财富。这种心理惯性十分强烈,就连专业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也不容易摆脱。做到用实体产品和实质福利来看待自己的生活,真的是件不容易的事。原先周薪75美元的小职员,现在能拿120美元,他也会觉得比以前更强。而人们从新闻里听说,国民收入比通货膨胀之前增加一倍,谁不会觉得更富有更骄傲呢?所以,通货膨胀无害的观点是很流行的,几乎多数人,无论学者还是百姓,都更担心通货紧缩,因为通货紧缩往往是经济不景气的标志。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穆瑞·罗斯巴德却坚持通货膨胀有害,他站在比弗里德曼还是坚定的立场上反对通货膨胀。他曾说:通货膨胀对社会从来没有好处,只是牺牲一群人的利益来造福另一群人。穆瑞·罗斯巴德.jpg穆瑞·罗斯巴德(murrayrothbard,1926~1995),美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自然法理论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知名学者。穆瑞·罗斯巴德,生于纽约布朗克斯的犹太人家庭,据他自己回忆,他是在共产文化里长大的。罗斯巴德就读了哥伦比亚大学,并在1956年取得哲学博士的学位。上世纪50年代的初期,罗斯巴德开始向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知名学者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学习。他一生总是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文化思潮联系起来,在1949年,罗斯巴德甚至开始主张:自由市场能够提供所有的服务-包括警察、法院、和保安防卫在内,而且都会做的比强迫性的国家要好,所以,他被视为当代最重要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家之一。自然,罗斯巴德在经济学的研究方面,更是发扬光大了卡尔·门格所创立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倡导自由经济主义,完全否定政府调控经济的作用。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政府的调控行为非但没有积极意义,还会破坏自然经济体系的修复机制,造成越管越乱的局面。从这一点上说,奥地利学派纯粹、极端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很像中国的老子,也无疑给想在经济领域大展拳脚的政府泼下一盆冷水。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奥地利学派的地位,总被主流经济学边缘化。        罗斯巴德写过一本《为什么我们的钱变薄了》,对通货膨胀的本质鞭辟入理。他认为,不是为了避免经济危机出现,所以我们需要通货膨胀,而正是作为政策的通货膨胀误导了企业家,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比如,在通胀的早期,大家都突然发现钱变得容易赚了,因而增加消费,而许多生意也比以往更红火了,于是企业家在这时候增加了场地、设备、人手等方面的投资。这时的繁荣场面,就是死海的苹果给人们制造的幻景一样,转眼就会消失了。当通货膨胀普遍蔓延到各个行业的时候,消费者们发现,虽然自己的货币收入增加了,但物价也上涨了,两相比较,自己的实际收入其实没有增加。于是重新调整消费行为,而企业家们之前加大的投资,也成了一种浪费。通货膨胀还导致信贷利率被严重扭曲,让许多实际上并不值得作的长远投资,看起来很值得做了。比如,一个房地产项目,回报率可能是5%,当市场利率为5%时,实际回报率只有1%,这个项目就不值得做。然而,假如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过多,信贷利率被压低到1%,看上去就有了4%的回报率。让这成了有利可图的项目。钢铁、水泥、轮船、铁路、机场、服装设备、集装箱、叉车、豪华汽车等等,各行各业的企业家都同样被误导,同样作出了错误的投资决定。当信贷扩张到难以为继,而不得不中断的时候,信贷利率回到了正常的市场水平上,商人们发现,他们目前做的这项投资根本就不划算。于是,投资不得不中断,资产被清算,工地要留空,设备得贱卖。这种理论,也正好解释了艾伦·格林斯潘之所以晚节不保的原因,也解释了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罗斯巴德甚至走了一个极端,主张回到工业社会早期的状态,有由私人银行发行货币。因为他认为:政府天生是一个引起通货膨胀的机构,于是它必然几乎总是逐步地诱发、助长和引导通货膨胀而使经济繁荣。政府天生存在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是以为几个世纪以来它需要控制货币系统。拥有印制货币(包括印制银行存款)的权力就打开了国家收入之源。罗斯巴德还有很多极端的观点,比如,他认为政府征收税赋是一种盗窃行为,他认为征兵制度是一种奴役制度、而战争则是屠杀行为。罗斯巴德甚至反对强迫性参与陪审团的义务,反对强迫性的精神医院治疗。且不论罗斯巴德为社会开出的药方是受可行,我们从这一章中看到,在关于金钱本身的问题上,尚没有一个经济学家的理论可能圆满地指导实际,也许,金钱的幻觉真的是太强大了!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都要提防一切死海的苹果,提防金钱这个威力强大的魔法师所施展的一切魔术。毕竟,金钱不等于财富,金钱更不等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