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4:33:01

 “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江苏省淮安市吴集镇初级中学     韩燕飞

电话: 13770387925   邮编:223335  E-mail : hyf3098625@126.com

[摘要]   本文是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结题研究报告,本报告主要内容如下:提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作法(一)、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开展创造思维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1、坚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2、坚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3、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4、“三个结合”促进了四个转变。(二)、初步构建了创造思维学习方法与途径的模式。(1)、目标: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途径:A:学校 1、学科课程为主2、活动课程为辅;B:家庭 1、鼓励创造思维2、适时培养创造思维3、支持创造思维活动(3)、方法:⑴置换法;⑵重组法;⑶抬杠法;⑷迁移法;⑸激励法;⑹反弹琵琶法;⑺假设法;⑻空白法;⑼扩张法;⑽急转弯法;……(三)、两条途径实施。A:自育B:他育1、学校(1)学科教学主渠道;(2)课外活动渠道;2、家庭之渠道;3、社会之渠道 ;   C:两套方法重落实。(1)、创新地教。(2)、创造地学。(3)、提供支撑和平台。(4)创造地考核、评价。(四)、重视环境因素的潜移默化作用。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还阐述了实验效果:1、教师理论水平提高,参研能力增强。2、初步构造了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的模式和雏形的课堂教学模式。3、青年教师队伍得到锻炼,崭露头角。4、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动脑动手能力得到发展。5、教师参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成果意识明显增强。6、资料的收集和建档,锻炼了教师的工作能力。

 [关键词]   培养   创造思维能力   原则    途径   方法   评价

 

一、基本情况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在迅速变革,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 T O,对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许多迫切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为未来培养一大批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从根本上说,中华民族有没有竞争能力,能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培养创造型思维能力的人才,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实施教育创新,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容的,使其创造性思维潜能得以激发、展现和生长的环境,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教育的提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要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角度来看待它,也要从具有创造力的国际性人才培养这一大视野去实施。

    从教育形势看,德国、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把创新教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美国把创新性看作是现代急剧变化的信息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把批判性思维方式溶入到国民的本性中;日本放弃“技术立国”,实施“科技创新立国”;新加坡要求“学校在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时要培养他们的创意思考能力”等等。世界形势要求我们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从我国历史上看,古代中国人曾以“四大发明”等众多科技创造都闻名于世,而20世纪的一二百年间在世界重大科技发明中,中国人的贡献实在太少。以申请发明专利为例,有关部门统计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申请的发明的专利平均为10万件以上,按人均计算,我国为40000:1;而美国为2000:1。其原因于封建社会封闭的政治制度和僵化的科举体制。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学生普遍死记硬背,重文轻理,囿于师长教导,不越雷池一步,稍有越轨,便为大逆行,国人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严重束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教育观念也发生根本变化,但传统教育的弊端及其它负面影响,还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传统认为读好书就有了一切,读好书可以做官,出人头地,于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甚至于“头悬梁,椎刺股”,迫使学生走进“读死书,死读书”的死胡同。至于“百工之事"再好也无非是 “奇巧淫书”,是读书所不属一顾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阻碍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用划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来培养循规蹈矩、听话服从的“乘孩子",也习惯了片面单一的评价学生的标准。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很低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个性得不到充分张扬,他们正逐渐失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凡是种种都严重地抑制了青少年和儿童好奇求知、探索创造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改革的今天,这更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羁绊。邓小平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主席反复强调: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  2 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指导性意义。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努力寻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及其评价,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动机和行为,努力帮助学生在完成创造性产品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研究的目的:

1、培养初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探索初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原则。

    3、探索初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4、初步制定初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习的评价体系。

(三)、研究的对象与周期:

研究对象:初中学生

实验周期:5年(2001年9月——2005年6月)

分五个阶段进行:

2001年6月一2002年9月  

  1、启动、筹备、组织队伍,设计研究方案;

  2、进行开题题论证;

  3、修改方案;

  4、制定研究计划、制度;确定实验班级、科目和人员;

  5、培养研究人员;   

  6、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实验,撰写论文,总结;

  7、搜集整理资料;

  8、进行阶段性总结;

2002年9月一2003年9月

  1、制定第二阶段研究计划;

  2、对成员进行再培训,聘请专家指导;

  3、调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情况,作出分析总结;

  4、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5、进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原则的研究,并写出研究论文报告,子课题结题。

  6、初步进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7、进行阶段性总结;

8、进行第二次阶段总结。

2003年9月——2004年9月

1、制定第三阶段研究计划;

2、搜集整理资料;

3、继续进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的方法研究,并进行相关经验总结,子课题结题;

4、初步进行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评价研究;

5、进行第三阶段总结。

2004年9月一2004年12月

1、制定第四阶段研究计划;

2、继续进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习的评价的研究,并进行相关总结,子课题结题;

3、搜集材料;

4、完成其它未尽事宜;

5、第四阶段工作总结。

2005年1月一2005年6月

1、整理归类相关材料、课件等;

2、完成论文结集;

3、撰写完成报告;

4、申请结题,准备结题的各项事宜;

5、课题结题。

四)、研究方法:①观察法;②调查实验法;③经验总结法;④行动研究法。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做法  

(一)、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开展创造思维培养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教师是关键。因此,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是首要任务。研究中,我们坚持了“三个结合”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导向,使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研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坚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开展创造思维研究需要正确的教育理论导向。我们采取请专家学者作有关专题报告,办讲座,校内培训和走出去学习等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理论培训,教师通过培训,提高了认识,逐步摒弃旧观念,树立起新观念。

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将所学理论用于指导创造思维培养的教育实践。我们在实践中,制定了“分级研讨,分科推进,点面结合”的实施方案。首先,在各年级各学科确定实验班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其他学科、班级跟着开展,形成“点面结合”局面,每学期按学科、年级(或年段)分成二级开展研讨。(即年级、校级)。上研究课、说课、评课,开展赛课活动等。同时,每学期按不同学科有重点地推出几节课参加校级研究,请市、区教研员及相关学校同行观摩、评议。由于我们坚持了行动研究,使研究的开展扎扎实实,收到明显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2、坚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除在主渠道开展研究外,我们认为,活动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良好途径。我们充分利用晨会,班会,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开展研究,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能够多样化,多渠道地全方位进行,收到良好效果。

3、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我们认为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道路,为此,在充分运用学校这一主战场外,我们通过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传培养他们子女创造思维的重要性,并通过学生的一些创造性成果——优秀作文选集、小发明、小制作、江苏省“金钥匙”杯科技知识竞赛获奖,以及观摩课,取得了学生家长的支持——人力、环境、必要经费投入、图书等,另外我们还与社区联系为我们提供一些活动的场所,展示学生的创造思维成果,我们得到了“鸿翔木业”和商联超市支持。当然还有全社会的支撑,比如:创造竞赛活动,媒体的关注与打造等。

4、“三个结合”促进了四个转变。

一是育人观念的转变。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旧的教学方法培养不出21世纪需要的人才,必须彻底进行改革;二是教育渠道的转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再是学校教师单方面的事,而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师生观的转变。师生不再是对立而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师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超越教师,对学生在各方面能超越教师而感到欣慰;三是教学方法的转变。——变教师的教为学生主动地学,变知识的传授为学法的渗透,能力的培养,变教师的问为学生的质疑问难,变宣讲式为探究讨论式。教师和学生都尝到了创新地教与创新地学的甜头;四是评价方法手段的转变。不再依靠一张试卷定学生成绩好坏,在各学科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方式,多渠道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获得的程度。

(二)、构建了创造性思维学习的原则、方法、途径以及评价多维的模式。

培养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作为研究因素,包括了五个体系,即目标体系,原则体系,方法体系,途经体系,评价体系。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培养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初步模式。

1、目标:培养并使之具有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的主人。

2、原则:(1)民主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交通性原则;(4)培植性原则;(5)实效性原则(6)评价性原则

3、途径:(1)自育;(2)他育①学校: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②家庭; ③社会。

4、方法:⑴置换法;⑵重组法;⑶抬杠法;⑷迁移法;⑸激励法;⑹反弹琵琶法;⑺假设法;⑻空白法;⑼扩张法;⑽急转弯法;……

5、评价: (1)表格法;(2)档案袋法;(3)教师推荐法;(4)同伴提名法;(5)作品评断法;(6)自我报告法。

首先,目标体系包含了“培养并使之具有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的主人”。即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使学生能主动地学,创造地学,真正成为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的人的目的。

其次,该模式揭示了学生创造思维培养的一些基本的原则。(1)民主性原则。保证了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氛围。同时有利于学生个乡的张扬和发展;(2)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创造思维培养的主人,要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选择性,在教师或家长等的帮助指导下打开心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通过主观努力,实现主体对外在事物  和自我的超越。(3)交通性原则。包含了培养流程和方法等的变通。通过如发现法、质疑法、讨论式、赏析式、评介式、批判式、延伸式、感悟式、活动式、多媒体辅助式等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活学生思维,挖掘其创造潜能。(4)培植性原则。以养成热情、独立、自信、乐观、幽默、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等良好的创造个性,让如灵感、顿悟、直觉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地火化得以迸发。以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训练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敏捷性和流畅性、灵活性和变通性、新颖性和独创性、深刻性和批判性。(5)实效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需要各学科及学科外的大量活动来协作完成,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诸如:地域特色等,具有操作性强、实践性强、推广价值高的思路和模式,才能体现培养的价值。(6)评价性原则。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足多方面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这些影响因素和综合结果,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内隐而非外显,既难以直接测量也难以简单地做出价值判断。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和“进步”为基本指向,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全息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第三,该模式体现了自育和他育的有机结合,自育是内因,具有能动性,他育是内因,具有驱动性和牵引性。他育中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为辅。即体现学校学科主渠道与活动课渗透的有机结合。在学科课程这一主渠道中去挖掘寻找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思维能力的结合点,让学生在主渠道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再埔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中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而家庭中家长的支持与培育、社会的影响与驱策,都与学校培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殊途同归,为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第四,该模式在探索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创造思维能力的方法中体现了教师创造地教,学生创造地学,以及创造性地考评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没有教师创造地教,就不可能有学生创造地去学习;而没有以创造性地考核和评价学生为正确导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会偏离目标,而失去价值,也无法达到最终目的。

 

(三)、两条途径实施。

1、自育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活动,在活动中,调到其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态度,积极开动脑筋,参与质疑,参与探究,参与发现,参与总结,积累经验,阅读有关创造故事,案例,聆听有关科学家的讲座,观看有关创造性思维的影视节目等,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2、他育

(1)学校

①学科教学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教学过程中,我们着重强调“五性”: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教学氛围的民主性,教学过程的自主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及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坚持“两全”“三为主”的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课堂上激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合作,勇于创造的能力。

②、课外活动渠道: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我们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优化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动手,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管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些活动包括:独立自主的班团活动,动脑动手的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激励创新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充满竞争的竞选活动,以及各个节日的庆祝活动,各级各类的参赛活动等。

在校园十佳歌手评选活动中,要求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参与。从内容的认定,到编节目,写串词,最后由学生组织主持,评定都有学生充当,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了创造意识。

在一年一度的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中,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围绕小发明、小创造,自己设计,动脑动手制作有创新价值的作品300多件参加展评。培养了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从小参与科技创作的志趣和能力。

(2)家庭

家长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提供民主、平等、开放、和谐的家庭氛围,放弃许多的“不能”“不许”“不要”,让孩子敢于冒险,让孩子都懂得自尊并学习提出自己的想法、看法;允许孩子进行创造性尝试,并在可能许可的情况下为其提供和创造条件;对子女的新奇念头和想象力和别出心裁进行鼓励;鼓励孩子去探究,选择新途径、新方法、新组合,不停留在已有的事物或经验上;提供一问题的集中答案,让孩子去选择,……我校2005年的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得到了家长的热烈响应,他们为合资提供资金,有的还参与到活动中和孩子一起动脑筋,共有300多件作品参展,有120多件精品,我们的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成果在淮安市课改先进校验收活动中受到市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受到教育局的通报表扬,也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3)社会

为学生提供活动的场所,为他们的创造思维活动提供帮助,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动脑,让他们的创造思维成果有展示舞台,……我们先后得到了“鸿翔木业”吴集镇居委会和商联超市支持。

(三)、多种方法重在学校主渠道,课堂主阵地。

研究中,我们充分利用学校这一主渠道,牢牢把住课堂主阵地,组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根据不同学科和内容找准结合点进行有机渗透,以达到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的。

1)、创造地教。

教师“创造地教”是学生“创造地学”的重要前提。它要求教师要关于把新的教学观贯彻到教学实践中,运用创造思维培养原则和方法,启迪学生动脑动手,主动探索,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求教师从备课入手,对旧的备课形式和方法进行一次改革探索。教师在吃透教材,找准结合点后,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重难点等将教案分成“三块”(教师、学生、旁批),分别写出师生的活动过程,尤其突出学生学习过程,在体现创新思维训练的地方加上批注。一句话,将教案备成学案。

在教学中,教师依照“导趣、导疑、导思、导创”的模式,注重课前激趣,引导大胆质疑,鼓励积极思考,启发挖掘创新。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在《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教学中,吴杰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配上神州六号发射的画面,很多快将学生带入陌生而又充满诱惑力的课堂。在教师启发下,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既学到了新知,又了解并爱上了科学,更为未来航天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前景;既受到了知识的洗礼,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该课因此获市教研室无力教研员老师的好评。

徐祥东老师在教《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中,设计了用动物骑车比赛场面引入,使学生在充满动态的画面中初步感知两圆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讨论,观察,动手比较,用摆一摆等方式,逐步使两圆的位置关系相关知识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得到解决。学生尝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该课参加了“全区创新优课”赛课获一等奖。

(2)、创造地学

学生创造地学习是教师造地教的结果。愿意主动地运用一些创造思维培养的技法去学习,探索,力求标新立异,在教师的指导下乐于创造,学习创造,学会创造。

1、置换法。置换要素或成分足创造的基本原理之一。比如一串串抽象的符号O\X……置换作为文章、作品要素的词语、句子、段落等,或用表述为一句这里的话。

2、重组法。许多事物之间存在异质同构、同质异构等等关系。重新组合要素排列的形式,事物就会发生变化。“屡战屡败”是无能,而“屡败屡战”则足顽强。又如:七巧板——不同的重组会产生创造出的效果,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会在玩七巧板中得到发展。再如:把显示器、电话、摄像头组合变为可视电话。

3、抬杠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正确的东西超过限度极为错误。运用抬杠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反驳、抬杠。例如:高科技对人类是祸还是福?

学生可举出高科技对人类文明促进作用,也可举出对高科技破坏平衡的弊端,两种观点互不相让,祸福越辩越明了。

运用抬杠法不应强词夺理,而应言之有据,符合科学规律,这样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迁移法。在创造学中,迁移原理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观点或态度对解决问题的影响。我们说的“举一反三”含有此意。

5、激励法。激励法不同于激将法,激将法不用反语。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角色自我参与意识完成思维活动。例如:利用光线,能做到哪些事?又如:用第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作为下一个成语的头一个字,你能说出多少成语?

6、反弹琵琶法。也称“逆向思维法”。如:数学课上给定⊿ABC和⊿DEF中,给定AB=DE,如使⊿ABC~⊿DEF,还需满足那些条件?这是一道反弹琵琶题,学生须结合相似判定定理逆向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而且答案是多维的。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7、假设法。各科均可使用之法。

政治课上,学上可以《假如我当校长》为题,进行模拟施政演说,想象自己运用权力所能办到的事。

地理课上,可假设地球停止转动,会发生什么情况?

语文课上,学生可假设《假如我见到毕升》为题,做一篇作文,穿越时间隧道,想象与发明家相遇的情景。如此等等。

8、空白法;例如语文课上,老师在预先未给出课文内容的情况下,讲故事情节强的课文开头和结尾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去发挥想象力,补齐当中的缺失空白内容。学生根据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内容,进行创造作业。最后老师把全文推出,让学生评判,那个写得最接近作者原文。如果学生有更好的内容,则应予以赞扬。

9、扩张法。任何产品或概念,只要扩展其容量、能量、空间、时间、强度、厚度、比例等,都可变成其他产品。比如:手机待机时间短,可否发明一种待机时间长的电池?又如:在牙膏中加入不同的药物,制成防龉齿牙膏、脱敏牙膏等

10、急转弯法。 “脑筋急转弯”的智力图书当属此类。比如:一张方桌,锯掉一只角,还有几只角?

脑筋急转弯,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用新奇巧妙,意想不到的念头代替常规思维,属于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不妨借来一用。

……

(3)、提供支撑和平台

我们讲的支撑和平台,主要是指①学校。无论是主渠道,还是活动课程,要提供学生展示的场所和机会,挖掘包含创造思维的因素,进行有机的渗透。更多地组织举办一些有利于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参观、讲座、竞赛活动等。②家庭努力提供培养孩子创造思维的科普读物,名人传记,还包括资金、材料等的支持;③社会多开放一些科技场馆,降低收费,科普“三下乡”,走进校园,一些媒体开辟和提供展示学生创造性思维成果的栏目等,有关科技部门定期开展一些科普竞赛活动等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航天巡回展,举办了小制作、小发明竞赛,春游野炊竞赛,胡润龙老师指导的利用红外线激光器改装的通讯小发明获得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被推荐参加小发明比赛。

(4)、创造地考核、评价

创造性考核考评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研究中,我们结合课改,进行评价方面的初步探索,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进行多维的评价。摒弃了“一卷定终身”的片面作法,强化了学习过程的管理。

 (1)表格法。例如Raokey编的宾州创造倾向测量表,让收拾着自己以自己同意的程度作答。

(2)档案袋法。学生认为能代表自己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发展的作品——手工制作、小发明、竞赛获奖证书、图画、书法、一次优秀的口语表达,等均可列入。

(3)教师推荐法。通过教师平时的考察,提供一些行为特征的参考标准,由教师提名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特征的学生。

(4)同伴提名法。教师提供一些同伴提名的标准,如:在你班级谁最能奇思妙想?谁的主意多?谁说话最吸引人?……让学生提名。

(5)作品评断法。依据学生所作成的成品是否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密性,来评价其是否具有创造思维能力。

(6)自我报告法。根据学生的创造活动及成果的自述报告内容加以分析。

(四)、重视环境因素的潜移默化作用。

环境作为现代化课程论中的一门课程,它是无声的书本,是激发学生创造,影响学生常遭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环境尤为重要。(当然家庭和社会也不例外,前面已经略有书说,这里不再赘述。)

(1)、物质环境。

校园物质环境因它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受到重视。近年来,学校在资金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财力,改善校园环境。整齐的树木,绿色的草坪,美丽的花园,让人踏进校园就感到心情舒畅愉悦;校内板报,走廊墙上的名人名言和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让人留连,给人启迪;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多功能厅,标准的篮球场……为学生的动手动脑开展丰富的活动提供了物质保证。

(2)、精神环境。

在创造思维观念的引导下,我们高度重视精神环境对学生创造意识,创造精神的熏陶。提倡师生平等,生生互爱互助。用爱心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校园氛围。鼓励师生交朋友,师生一起开展活动,一起探讨学习,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精神环境中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学习、活动,心情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和聪明才智。

三、研究效果

1、教师理论水平提高,参研能力增强。

通过课题的深入研究,教师理论认识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树立起了正确的教育观和参研意识,课改科研能力明显增强。教师基本达到“五会”:会学——自觉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会上——能主动争取并上出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课、参赛课;会评——能积极评议各级研讨课、观摩课;会谈——能发表有一定水平的见解,交流体会;会写——能写出有一定价值和水平的文章。课题组成员有26篇论文省、市、区获奖。

2、家长也在课题研究的参与中思想观念得到了提升,由消极参加助威积极支持。

3、初步构造了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的模式和雏形的课堂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的模式:初步构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1个目标、6个原则、两种途径、10种方法和6种评价方法。

(2)、经过教师在研究中不断地摸索、总结、提炼,再回到实践中加以验证,在各学科初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模式,并仍在不断地完善,以求形成一个较稳定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4、青年教师队伍得到锻炼,崭露头角。

我校青年教师人数占全校教师人数的71%。为让他们尽快成长,在研究中,我们将青年教师作为重点,送她们去学习,给他们“压担子”,逼他们上研究课,教他们写论文……,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实验中迅速成熟,有了长足进步。他们的教学活动,参研参赛论文教案等多次获全国、市、区奖励,取得了可喜成果。

吴杰老师获得淮安市物理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徐祥东老师、卜红玲老师获区级优课一等奖,吴金玉、刘兵等获区级优课二等奖,汪慧老师获市级说课二等奖,齐明松获区级“教学标兵”称号,韩燕飞、吴杰获区级“教学能手”称号。

5、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动脑动手能力得到发展。

(1)、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学习效果较显著。

研究后期,我们对全校154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①、认为创造思维培养学习对发展思维很有作用的有1021人,占66.04%,有作用的335人,占21.67%;两者共占87.71%。

②、通过创造思维培养学习活动,成绩明显提高的512人,占33.11%,有进步的892人,占57.70%。两者共占88.81%。

③、在开展创造思维培养学习中,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为1153人,占74.58%。

④、在创造思维培养学习中,认为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1325人,占85.70%

⑤、开展创造思维培养学习后,学生课后作业时间在半小时内完成的964人,占62.35%,40分钟左右完成的438人,占28.33%。两项人数共为1402人,占总人数的90.68%。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学习是有效的。

(2)、丰富的活动使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得到良好发展。

①、2005年来,学生制作小制作、小发明作品300多件,参加江苏省“金钥匙”杯科普知识竞赛有8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5人,1人获优秀论文奖,我校荣获江苏省科普知识竞赛组织奖。

②、2002年以来国家、省、市级、区级组织的学科竞赛中共有173人次获奖。其中获全国奖15个,省级奖32个,市级奖48个,区级奖78个。

5、教师参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成果意识明显增强。

(1)、教师参加各级赛课活动,获市级奖4人,区级奖24人。

(2)、教师撰写论文,教案参赛,获全国奖1人次,省级奖3人次,市级奖28人次,区级奖49人次,校级奖112人次。

6、资料的收集和建档,锻炼了教师的工作能力。

研究中,我们建立了课题组档案、教师档案、学生个案等。教师随时收集资料,人人建档。研究材料集4册,学生获奖材料4册,学生成绩材料集4册,教师获奖材料4册。 活动记录1本,有关课题的图书36册(本),光盘4盘,其中研讨课1盘。

四、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1份

2、研究论文集1本

3、研究优秀教案选1本

4、学生优秀作品选1本

五、讨论

1、学生创造思维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实验者在长期的艰苦的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去探索,去实践,使现有的模式更加科学,完善。

2、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呼唤创新型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关键在抓教师思想认识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思想认识”与“实践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就达不到目的。

六、附录

1、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张海文,中一,校长。

组  员:齐明松,中一,副校长。

施广江,中一,副校长。

韩燕飞,中一,教科室主任。

吴  杰,中一,政教处主任。

2、课题研究小组成员

主持人:韩燕飞,中一,年级组长。

组  员:石伟成   李  亚   郭维凯    汪  慧    陈迎峰

周兆毕   胡润龙   包建康    郑  中   蒋红艳

            刘  兵   王晓玲   夏建庭    朱海丽   张海文

            张  秦   徐祥东   齐明松    王振敏   张太恒

            卜红玲   吴  杰   蒋宏波    冯二春   左  玲

            吴金玉   孙秀勤   施广江

3、研究报告执笔

   韩燕飞

 

4、参考资料

(1)《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台湾  陈龙安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素质教育在中国》   叶运生  姚思源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3)《哈福才子》         晨  风   编著     金城出版社

(4)《创新教育》         阎立钦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5)《我培养天才》       肖  愚   编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