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实验学校学校优质教育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7:50:16
前言
21世纪是追求优质教育的世纪。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达喀尔举办的世界全民教育论坛上通过的《全民教育行动纲领》指出,世界全民教育论坛目标,不仅强调要为“所有人提供教育”,还要为“所有人提供优质教育”。提出,世界教育发展应从全民教育目标向全民优质教育目标转化。可见,为全民提供优质教育,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主题。
我们认同并坚持这样的理念:优质教育是高质量与高效益统一的教育,优质教育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体现公平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优质教育是提供适合不同个性学生潜能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优质教育是创造条件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教育,优质教育是—种不断创新与具有特色的教育。优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想和价值取向,也是—种促进素质教育在学校中落到实处的具有可操作的重要策略。优质教育应当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高耗、低效、质差”的问题,实现“低耗、高效、优质”的目标。优质教育与素质教育价值追求是一致的。优质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从不同角度反映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优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从教育管理层面,注重优选优化,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
深圳清华实验学校是公办名校在异地创建的基础教育学校,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当地政府的重托和广大学生家长的厚望。特别是在民办教育竞争激烈的深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此,在建校之初,学校就制定了“深圳一流,全国名校”的办学目标,把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作为学校不可推卸的艰巨任务。同时确立了“科研兴校”的发展策略,积极致力于学校优质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02年10月,学校承担了国家十五规划课题《学校优质教育建设研究》子课题――《深圳清华实验学校优质教育发展研究》的工作。在三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在名校异地办学优质教育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和探索。主要有三方面,情感教育行动研究,“精神”、“方法”、“个性”三位一体校本课程研究,初中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家校二元整合教育模式研究。
一、       学校优质教育发展研究的内容和具体实施
本课题研究紧紧围绕《学校优质教育建设研究》总课题,以“清华实验学校优质教育发展研究”为目标,通过情感教育行动研究,“精神”、“方法”、“个性”三位一体校本课程研究,初中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家校二元整合教育模式研究,探索、构建符合学校优质教育发展需要的运作模式。
(一)情感教育行动研究
1. 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1)情感教育是优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优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以 ‘三个面向’和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优化学校教育系统内外教育因素及其结构,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实现高效能的运作,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进一步满足受教育者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应是综合优化了的、高质量的、高效率的、高效益的教育。”(《优质教育通讯》2001年第1-2期王宗敏研究员语)优质教育的根本点是教育“产品”——优质人才,它不同于其它任何教育,其根本区别在于:优质教育能培养出富有思想和情感的通用性广、适应性强、能在国际环境下迎接竞争和挑战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优质人才。优质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学校培养人才所具备的素质方面对情感教育提出了要求。
(2)情感教育是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偏重文理知识、技能培养,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片面发展,这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脱节。从而使我国的教育陷入了低质量、低效率、低效应的误区。当今,我国课程改革将“情感目标”作为重要的内容列入了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到今天的一个质的飞跃,也为我国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值得反思的全新的课题。
(3)情感教育是我校追求的办学特色
深圳清华实验学校是清华大学应深圳人民发展教育的美好愿望,在异地开办的唯一一所基础教育学校。学校秉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其中情感教育就是我们追求的办学特色之一。我们所理解的情感教育是广义的,包括教师的情感教育,学生的情感教育,管理中的情感教育和服务中的情感教育,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在学校办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本课题的研究在情感教育有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侧重实践层面的探索和行动研究。
2. 情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1)建设文化校园,营造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的人文环境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建设文化校园就是为师生建设精神家园,这个家园对广大师生具有巨大的融合和凝聚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品质、个性培养、人格塑造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实施情感教育为核心,致力于文化校园的建设,营造了有益于学生情感发展的和谐健康的人文环境。
①充分利用“清华”文化资源优势,激发学生美好情感
深圳清华实验学校是清华大学在异地创办的唯一一所基础教育学校。清华是亿万学子心中的梦想,清华精神,感召着几代中国人,清华声望享誉海内外。学校充分利用清华文化资源,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通过让学生学习了解清华建校历史(庚子赔款学校),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用清华名人事迹,开展立志教育等等。感受清华优秀的文化,提升了学生的品位,激发了学生美好情感。
②绿化美化校园,赋予校园物质环境人文内涵
学校十分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各种建筑、设施都科学规划,育人为本,精心设计。学校依山而建,建筑物上下错落有致。建筑周围,绿树成荫,百花竞艳,青草融融,“水木清华”、“自强不息”嵌入其中。学校建筑风格,楼宇色调,与北京清华一脉相承。在生活区内,不同功能的建筑物也都赋予文化内涵,比如教师公寓,尊称紫烛斋,餐厅冠名味源厅,男生宿舍楼喻为成志楼,女生宿舍楼雅称明礼楼。校园中的橱窗、板报、宣传栏、标语等也富有创意,独具匠心。在校园中,时时能感受到“清华”的文化气息,处处让人受到启发和激励。绿化、美化、文化的校园对学生情感健康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③实施情感管理,发挥情感的感染力和凝聚作用
情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大特色。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以人为本,情感管理”的理念,提倡以情感人,以情激励人,以情留人。通过情感管理,达成彼此心理相通,相互信任,建立了良好的上下级关系,从而营造校园积极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主要做法是:
一是理解关心教职工
首先是学校管理者能够做到了解人,对教职员工的家庭状况、个性特点、兴趣喜好、业务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基本了解,掌握教职工思想动态,理解教职员工所急、所想。再次是学校管理者能够体谅人,对教职员工不求全责备,不吹毛求疵,能够换位思考,想教职员工之所想、急教职员工之所急,把决策的出发点放在有利于学校工作,有利于广大教职员工上。
二是到教师中去
学校各级领导经常走出办公室,深入到教职员中,到教学一线,到不直接和不经常接触的下级那里微笑问候,嘘寒问暖,拍拍肩膀,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主动与教职员工谈心,沟通思想。做到平易近人,平等待人。
三是尊重教职工
学校要求各级领导拥有一颗平常心,不居高临下,不分亲疏远近,靠威信而不是单靠权力来管理。其次是学校管理者宽厚待人,对教职员工不恶语伤人,不讽刺挖苦,不拿人短或揭人隐私。再次是学校管理者作风民主,善于听取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的有益于学校的建议及时采纳,对善意的批评意见不护短,不计较,使教职工感到自己也是管理者,并且有义务、有责任参与学校的管理。
四是与教职工分享
学校自觉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管理透明、分享信息、人人平等的氛围,及时地和员工分享信息和成果。学校在每学年开学初,通过组织培训,让教职工学习有关文件、制度、政策,校长亲自向新教工介绍学校建校发展历程,向全校教工通报学校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这样可以让每一个教职工对学校都成为知情人,与学校荣辱与共,同舟共济。
④倡导服务育人,让每一个师生都感受到人文情怀
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实施情感服务,以情待人、以情谋事,对工作要倾注热情,对人要充满真情实感,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行政、教辅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其工作辐射全校,直接关系每个人的利益和需要,实施情感服务,对做好工作就更加重要。主要做法有:
一是组织学习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明确工作职责。
二是增强工作主动性,注重工作效率。
三是注意工作态度,要求热情周到,耐心细致。
(2)立足课堂教学,挖掘并充分运用各学科情感教育的丰富资源
课堂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战场,发挥不同学科情感教育的优势,是我们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决定情感教育的成效。
①依据新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
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参加新课程培训,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依据新课标确立教学目标,自觉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和价值观”进行有机整合。
②挖掘教材中积极的情感教育因素
不同学科包含的情感素材不同,情感内容,表现方式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不同。在教学中,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和情感教育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合理运用教材中积极的情感教育因素,比如人物的高尚情感,感人的事迹,感人的情节等,达到以情优教,以情促教,知情互动,和谐发展。
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调动学生情感活动
在教学中,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创新教学活动方式方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情感,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有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探究学习,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游戏等等。
④加大校本课程研发力度,充实情感教育内容
为突出学校情感教育特色,充实情感教育内容,学校组织专门人员,利用清华丰富文化资源,研究、开发校本课程:《清华精神》小学生读本,《学习方法》小学生读本,《学习适应性专题辅导》中学生用书,《家长读本》等。
⑤改进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在激励中产生积极情感
一是改变过去比较普遍的以“消极否定”为主的评价方式,采用“积极肯定”适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激励和鼓励的方式;二是注重过程评价,把智能发展、知识掌握与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发展的评价结合起来;三是改变唯教师评价方式,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结合起来。
(3)创设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和激发高尚情感的良好情境
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学校围绕“在清华的怀抱中成长”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系列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在组织方式上,有全校性的大型活动,也有班团主题活动。学生参与其中,丰富了人生情感体验。这一系列活动形式活泼,内容高雅,引领了主流文化,抵御了一些不良影响,激发、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主要有:
①每年五月的“校园文化活动月”,活动有文科的诗朗诵,理科的知识竞赛,趣味体育,器乐声乐比赛,文艺晚会等等,精彩荟萃;
②每学期都开展“安全月”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教育、学会自我保护教育,组织讲安全故事、找安全隐患活动;
③围绕“清华”,开展 “学习清华名人,做清华学子”活动、“讲科学家故事大赛”和“清华知识知多少”竞赛活动、“在清华的日子里”征文活动、请清华专家学者进行理想教育活动、请王义夫讲《成才之路》等;
④思想品德教育类活动富有针对性,比如高三的成人仪式、成人宣言;
⑤社会实践活动也更注重主题和内容,初一年级“莲花山”感恩宣誓仪式、“南岭村”致富思源教育活动、高中年级参观戒毒所,开展“远离毒品,珍惜生命”活动;
⑥军训已成为入校新生必修的“第一课”;
另外,学校还成立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等等。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控制调节情绪情感的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掌握控制、调节心理状态、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②有针对性开展团体辅导
主要有:针对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题辅导,中、小衔接心理适应问题辅导,初三、高三特殊时期的心理问题与调适的团体辅导等。
③开展个别咨询、设立咨询信箱邮箱和心理网页
④成立学生心理社
学生心理社是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一个重要阵地,成为同学们心灵世界温暖而安全的家园。心理社成员按照年级被分为四个小组,从每周一到周四轮流到社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性格测试、心理游戏、绘图心理分析和心理影片赏析。
(5)重视家长学校工作,发挥家庭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
家庭在学生情感教育方面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战场,但必须要有广大家长的共同参与、理解与支持,使学校育人和家庭育人和谐互动,形成合力。
①开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帮助指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②对情感发展问题学生制定家校帮教协议
③健全家访制度,组织“家长开放日”系列活动,建立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
④通过网上家校、咨询热线等方式,促进家校教育信息的交流,密切家校关系
(6)积极探索与社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情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发挥学校教育辐射作用,指导帮助社区的文化建设,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二是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开展情感教育,丰富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3. 情感教育行动研究取得的成果
(1)一个和谐健康,充满生机,催人奋进的文化校园已经形成
(2)情感教育实践运作模式初步形成
这一运作模式就是:美好的情感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认识到,在各种主题活动中体验到,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在文化校园中得到熏陶,潜移默化,在家校互动中得到加强巩固。
(3)结集出版《情感教育论文集》、《情感教育案例集》和《情感教育语录集》
(二)“精神”、“方法”、“个性”三位一体校本课程研究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初步形成。“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的适应性”。这为我们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了政策的保证,实施的可能。
在过去3年的研究中,我们对优质教育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并结合学校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和深圳特区的教育实际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了务实而创新的探索。我们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当作我们办学的一种必须,覆盖到教与学的每一重要过程。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科学而合理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是提升师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优质教育的绿色通道。
1. 让我们的思想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凝练与升华
(1)关于课程结构改革的再思考
①改革课程结构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为鲜活的生命奠基。
所谓的最优发展,有三层意思: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二是具体到每个学生身上,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三是学生间的有差异的发展。这里须多说几句的是和谐的发展,和谐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片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片面发展是指不适当地发展某一方面,不顾甚至损伤其他方面,因此造成人的畸形发展。从总体上讲,片面追求升学率就是一种片面的发展。平均发展就是扯平发展,是一种忽视学生客观存在差异的发展。片面发展和平均发展都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为鲜活的生命奠基,就是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
②国家规定的课程结构由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选修活动、校本课程组成。
学科课程是课程结构中的核心部分,课时多,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开设基础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础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结构的一个亮点。它包括专题研究、劳动、现代科技、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郊游、军训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适应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选修课以学科课程和学生发展的实际为基础,是学科课程的拓展、深化和补充。
校本课程是体现我校发展需要和办学特色,充分利用我校教育资源,在实践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以清华精神、学习方法、个性培养“三位一体”,构成共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课程结构。我们认为,“精神、方法和个性”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的校本课程就是以“培养一种精神(主要是弘扬清华精神)、教给终生受用的方法、塑造积极个性”为指导思想,编制校本教材,使之成为我校实施优质教育的一个亮点。
(2)关于校本课程的再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开发研制校本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增强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补充和消除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过于统一、过于宽泛、过于系统的不足和缺陷。校本课程是淡化了课程的学科性,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实践条件,创设创新情景,并坚持以人为中心的鲜活的课程。校本课程理论,是我们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
我们开发研制校本课程,是充分利用学校文化资源优势,旨在打造办学特色,培养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人才。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精神,即内化清华精神,方法,即掌握学习、做人、做事方法,个性,即培养积极个性,塑造健全人格。
一是清华精神。清华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历经九十年的风雨历程,已发展成为全国最著名的综合型、研究性、开放式大学,并正在逐步建设成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不懈探索,形成了清华独特的办学风格,铸造了光可照人的清华精神。作为清华实验学校,就是要用清华精神激励、熏陶学生,使之内化为学生个体精神。
二是方法学习指导。无论是学习或做事,都要有科学的方法。我们的校本课程着力解决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人们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方式、途径、程序和应遵循的规则。若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根本谈不上学习的高效率,所以爱因斯坦把“方法科学”作为成功的三要素之一。我们的学习方法课是综合性的、开放性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性质,旨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学习,终身受用。
三是个性培养。教育的本质是人的个性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个性是构成人素质的重要因素,包括认知风格,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特征。
我们的校本课程是精神、方法、个性三位一体的,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课程目标、基本方法,三者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2. 让我们的研究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规范与深入
(1)构建“学习型组织”,扎实教科研基础
①建立学习型组织,统一认识。我们根据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参差不齐,大家对教育科研认识不统一的情况,成立“学习型组织”,以学习提升能力、以学习统一认识、以学习鼓舞士气、以学习寻求突破。针对课题研究涉及的内容,我们的学习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入手,把课题方案印制下发,在全体教师中展开学习与讨论,让课题研究的内容深入人心,让课题研究的理念得到最大限度的推广。
②选出骨干,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在教师中选出骨干群体,鼓励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及特级教师等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③团结协作,共同提高。我们还要求教研组、年级组发挥集体学习的作用,注意协同共进,注意帮学互助。
④开设学术沙龙、编辑出版刊物,创建成果展示交流平台。开设学术沙龙,给教师提供交流总结在课题研究和校本学习中所积累的经验、成果和心得。我们还编辑出版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刊物《教研导刊》《点击清华78》(计有20余期),刊发教师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中的感悟、体会、发现和理论探讨等。
⑤成果显著,激发了科研信心。截止2005年7月,我学部教师已先后在各级各类报刊(含学术专业刊物)上发表各种论文过百篇,其中在重点核心期刊中发表的文章占50%左右。应该说,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通过校本学习、校本培训的落实,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科研水平得到了很快提升,增强了课题研究的信心,课题后期研究也因此得到了更好的开展。
(2)开发利用校本资源,合理建构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要有丰富的资源作保证,以校为本,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建构了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内容,是我们的基本策略。
①解读清华历史,提炼文化精髓。我们从解读百年的清华历史开始,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提炼出了支撑清华发展、为清华所特有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从实际出发,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把清华精神具体化为“立志”、“爱国”、“奉献”、“勤奋”、“严谨”、“求实”、“笃行”、“协作”、“创新”、“诚信”等内容。
②精选典型事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详实、可读性强的典型事例,寓理于事,用生动感人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清华精神的熏陶。应该说,近百年来,不少的清华仁人志士都在努力地总结、传承清华精神,但面向小学生的还不多,所以我们所做的这项工作具有开创性意义。
③用清华名人事迹印证,概括归纳适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方法。我们从清华成功人士的经历中,发现了一些支持他们走向成功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我们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又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习需要加以提炼和概括,总结出了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一般的学习方法和特殊的学习方法。一般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笔记、观察、思维、记忆、想像等,特殊的方法包括语文方面的学字的方法、学词的方法、学句的方法、学段的方法等,科学方面的实验的方法、探究的方法、调查的方法、印证的方法等。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些方法,校本课程在“方法”的每一章节都选配了多个清华名人的故事,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解析这些方法的有效性、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
④透过名人事迹,发现、分析促使成功的个性品质和人格特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个成功的清华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促进他们成功的个性基础,正是这些个性,支持他们的走向成功,引导他们不断地追求卓越、自强不息。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了学生的现状和需要,用清华人成功事迹对他们进行兴趣、爱好、情感、态度、意志、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以使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探索校本课程教学的方法,全面达成课程目标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校本课程则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大胆实践的空间。
在校本课程开发研制和初步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实践、研究、总结、提炼,创新了多种教与学的有效方法,促进了课程目标的落实与达成。
①“对话式教学”。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现代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对话不仅指的师生之间的对话,还包括生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未来的对话等等。在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对话的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彰显自我,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主地去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真正把学生置于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
②“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除了以上的几种互动方式(师生、生生、生本互动)以外,还包括人机互动、家校互动等。校本课程的教学空间比起学科课程来显得更加广阔、自由,教学互动的频率显得更加高,因此在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大胆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重新建立新的教学时空观念,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多向互动,让课堂充满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率动。
③“生成性教学”。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习得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知识是可以建构的(生成的)。为此,我们的教学应重视知识的生成性,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中去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直接的感知和体验。因此,校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强调教师要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根据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去采取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在独立的实践与体验中获取知识。
此外,还有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都是校本课程学习最常见的方式方法。
3. 让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凸显应有作用与价值
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我们真正感受和体会到了校本课程在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它应有的价值。
(1)学生在“清华精神”的理解与感悟中,精神世界得到了丰富,生命潜能得到了激发。
清华精神已经激励了几代清华人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现在的学子肩负着祖国与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需要一种精神来支撑他们走向未来,来激发他们生命深处的巨大潜能。
在学习清华精神的过程中,我们以活动为主线,即“在清华的怀抱中成长”,让学生走近清华名人,开展清华游学活动,举行“学做清华人”主题班队会,组织清华名人故事会、清华名言诵读赛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清华园中,去感受浓郁的清华氛围。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学生的清华人的角色意识初步形成,学生无论走在哪里,都以自己是“清华人”感到骄傲,心里充满了无限的自豪,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精神的力量能够激发生命的潜能,我校的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表现优异,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我校学生共获得区级以上个人奖160多项,团体奖20多项,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中,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通过“方法”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在课堂上,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法,更加看重方法性知识。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不只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还要看学生学会了什么,教师给予学生的应是终身受用的知识,那就是“方法”。走进现在的校园,校风好,学风浓,“清华园”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学园、生命成长的乐园。随着学生学习品质的改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最近两年的数学、英语学科竞赛中,我校学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获得多项全国一、二、三等奖,学生作文在全国、深圳、宝安等各级大赛中屡次获得优异成绩,近四十篇作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科教学在宝安区教科培中心组织的质量检测中也名列同类学校前茅,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好评。
(3)学生在“个性”的历练与磨砺中,心理得到了健全,人格得到了完善。
我校是一所以寄宿制为主的学校,我们根据寄宿制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个性历练与培养的活动主题,如培养适应能力、历练意志品质、确立自我意识、提倡团队精神、正确对待生活、树立创新意识等,以活动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使一些学生在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各种不良心态也得到了矫正,提升了他们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在学校开办之初,不少人心存担心,认为在这样一个由富家子女组成的特殊集体中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相互之间会受到不良影响。然而,事实证明,在我们着力实施个性培养的这几年里,学生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心理素质、人格状态都超出了我们的想像,他们的个性与人格都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总之,“精神”“方法”“个性”三位一体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打造了学校的科研品牌,还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锻造了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而更主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精神生命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真正达成了科研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目标。
(三)初中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家校二元整合教育模式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学业适应不良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从小学升入初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适应新学校、新学习、新环境的过程。适应能力强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就能重新在新的环境里如鱼得水,适应能力弱的则可能一时跟不上初中学习生活的节奏,甚至产生大量的学习、心理问题。一些中学生由于适应困难,不仅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导致情绪不稳、自信心动摇、学习兴趣低落,从而影响到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如何帮助初中生提高适应能力,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学习适应性,是指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也即学习的适应能力。其主要因素有学习热情、有计划地学习、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记忆和思维的方法、应试的方法、学习环境、性格和身心健康等。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好,学习方法科学,能提高学业成绩;相反,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则会导致学业不良,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与成才。三年来,我们着力进行了“整合家校二元教育干预模式”、“构建家校二元整合的心理教育模式”等整合方式的研究,充分发挥学校的干预功能,多渠道地引道家庭介入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教育干预,提高学生的学生适应性。我们认为,家庭与学校协同一致,同向施加影响是个核心问题,所以家校之间的沟通必需在各种情形下经常性地得以体现。
1. 创设家校二元整合的心理教育环境,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诸多,其中,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影响最大。家庭环境的改善则需要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家访等各种形式使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实验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促使家校心理教育环境的整合与优化。
(1)学校邀请家长参加讲座,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很多家长对孩子们“青春期”的异性交往持有偏见和“误解”,往往忽视了青少年在青春期思维上的独立性和生活上的依赖性复杂交织的矛盾心理,而一味地采取压制、堵塞的办法来被动应付,结果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认为对家长开展有关的青春期讲座很有必要,并多次对家长进行过青春期心理、生理知识讲座。比较典型的有:以“追上成长的孩子”为主题的青春期教育系列讲座,指导家长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帮助引导孩子顺利度过人生的风险期。
(2)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有关研究表明:学习适应性高的学生具有很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适应性的有效方法。我们采取了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小组辅导和个别辅导三种形式。
表1: 心理辅导课内容
教学内容
课    程
适应性内容
认识自我
我的秘密
稳定性
交 往
1、做个受欢迎的人
2、我们在一起
社会交往
社会容让
自我控制
1、情绪气象台
2、做个快乐的人
社会容让
责任心
自我教育
1、学会找原因
2、成功者画像
责任心
社会容让
责任心
面对挑战
责任心
认识自我
我是谁
稳定性
交往
1、别人眼中的我
2、男孩与女孩
社会交往
社会容让
容让
心中的偶像
社会容让
自我教育
1、朋友与友谊
2、合格的倾听者
3、表达感谢的学问
社会容让
责任心
开放
步入初中生活
开放探索
个案辅导:一位有自残倾向学生的心理辅导。
背景资料:吴某,13岁,初一年级学生。
吴某时常闷闷不乐,除英语成绩一般外,其它学科成绩较差,与同学的关系不融洽,有自残倾向。入校一个月之后,就发现她用刀片在自己的手臂及右腿上划有二十多刀。
问题分析:该同学来自父母离异后重新组合之家庭。父母亲由于忙于工作而疏于管理,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也不亲密。她自己多次谈到自己的父母不管她,而且她也不愿意回家。
辅导策略:
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是这样辅导吴某的:
一是生命教育:心理教师准备了有关生命教育的书籍和影视资料指导该生阅读和观看,帮助该生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自己、珍爱与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引导她把心中的苦闷写出来,说出来,或者哭出来加以释放,以减轻内心深处的伤痛。
二是帮助她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三是及时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
矫治效果:一学期后,该生成了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的朋友,也成了心理老师办公室的常客。一段时间后,成绩有所提高,在心理辅导课上被同学们评为最受欢迎的同学。
(3)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极大。这种影响,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自然而然地使孩子的经验、思想、习惯、品德受到熏陶。为了让家长认识到这一点,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高度重视家长学校工作,发挥家长学校的积极作用。
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组建家长委员会,制订了家校联系制度,发放了家校联系本,定期对家长宣传青少年心理发展、自我意识发展方面的知识,介绍实验的意见和计划。在家长了解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状况和辅导方法等基础上,使家长在家庭里能够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形成平等民主的家庭关系,采用科学的养育方式:①平等民主,互相沟通;②严格要求,适度期望;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④家庭、学校保持一致。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使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心理素质得到发展。
2. 多渠道地引导家庭介入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教育干预,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1)班会改革——让家长与孩子互动。
学生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此,我们在主题班会的形式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即座谈式、亲子互动班会。在班会上,家长与子女或通力合作,或同场竞技,别开生面,使教师、家长、学生在平等、友善的交流中拉近了距离,在快乐的气氛中沟通增进了师生、家长与学校的彼此了解。
(2)家长开放日,家庭与学校在零距离接触中形成教育合力
为使家长全方位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增进家校互动,学校每学期都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在开放日这一天,活动主要有听课、主题班会、亲自活动以及文体娱乐活动等。家长们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听课或参加活动,零距离地感受、切身体会学校教育教学状况和孩子学习生活情况。
通过一起听课、同台表演、面对面的心灵对话,在家长与孩子们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搭起了一座座沟通、理解的桥梁。
(3)利用网络,实现家校教育的有效整合
我校建有校园网络,许多年级和学科以及班主任都建有网站,这成了家长与学校沟通的重要桥梁。学校将孩子的在校表现、各项通知、消息通过网络的形式告知家长,家长也经常通过学校领导信箱、年级信箱和班主任信箱给学校提出建议和意见。学校信箱更是学生倾诉心中秘密和苦闷的最佳出处,大多数同学逐渐在网络信箱中向老师敞开心扉,渴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向家长们推荐一些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如:《五子棋》、《中国象棋》、《数码精灵》等。同时要求家长们严格限制孩子游戏时间,避免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
(4)编写家校二元整合教育用书,达成家校教育一致性
学校结集印制《家长读本》,《学习适应性专题辅导》。《家长读本》由“班主任工作个案”、“家教类论文”、“家教心理问答”等富有启发指导性的内容组成。《学习适应性专题辅导》以问答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3. 对家校二元整合教育模式研究的思考
(1)构建家校二元整合教育模式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
构建家校二元整合教育模式,在理念上家校要达成一致,统一认识,实施过程需要家长的参与配合,具体方式方法也需要家长能接受可操作。因此,学校在这方面还需做很多工作,来调动家长的积极主动性。
(2)中小衔接是影响初中生适应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提高初中生适应性的长远目标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近期目标是为了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要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实质上是一个中小衔接问题。它要求初一年级和小学六年级在学习技术、课程设置和要求、教师的管理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接轨。
(3)建立“家校通”,有利于家校教育的二元整合
召开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手册等传统的联系方式,受时间、交通、通讯手段的限制,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家校通”使老师和家长间的交流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家长们能及时收听到老师发布的各类信息,在第一时间获得孩子的在校情况,准确洞察孩子的行踪,易于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从而达到协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一)           清华实验学校优质教育发展运作模式初步形成
通过课题研究前期的科学设计与策划和在研究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以清华文化为先导,以实施情感教育和“精神”、“方法”、“个性”三位一体校本课程为支点,以家校二元整合教育模式为途径,实现清华实验学校优质教育发展的运作模式初步形成。
(二)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学校办学三年,占地面积已达2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多平方米,总资产达到3.5亿人民币。现有教学班133个,其中小学部78个,中学部47个,海外部8个,在校学生5000余人,教职工500余人,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最大具影响力的民办学校之一。学校学成果斐然,2004年学校首次有海外部学生参加高考,两人考取清华,一人考取上海交大;中考一人获深圳市理科综合状元,单科800分以上1人,总分700分以上2人,总分600分以上24人。教师获得国家和省级论文奖、教学竞赛奖、辅导学生奖及荣誉称号50余人次;获市、区级奖及荣誉称号80余人次;学生获国家和省级各类竞赛奖80余人次,获市、区级各类竞赛奖120余人次。学校先后获得园林式花园式学校、深圳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究其原因,课题研究是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之一。科研使我们对学校发展的规划更加理性,促使广大教职员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学习,全面提升了工作水平。
(三)通过课题研究完善了科研管理机制
为确保科研管理工作和课题研究的科学规范,学校加大教育科研管理机制建设的力度,成立清华实验学校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组建学术委员会,制定《教育科研管理办法》。设置教育科研部,统一管理课题,各学部成立科研领导小组,各年级组、学科组组织课题研究小组,完善了科研管理运作机制。特别是通过课题研究,学校积累了宝贵的课题研究管理经验,掌握了课题研究管理程序和方法。
(四)一支热爱教育科研、具有一定研究水平的科研骨干队伍形成
通过课题研究,教职工科研能力得到锻炼,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让参与研究的教职工备受鼓舞,对科研信心增强。在研究中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科研水平和科研热情的骨干力量。
(五)涌现了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
1.出版课题论文集《清风》学刊
2. 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精神》小学生读本
3. 清华大学出版社:《学习方法》小学生读本
4. 编印《情感教育语录集和案例集》
5. 编印《学习适应性专题辅导》中学生用书
6. 编印《家长读本》
7.广大教职工在国家公开刊物发表的成果和获奖成果
三、课题研究引发的思考
(一)精细化是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精细化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周校长语),是追求实效性的策略和办法。课题研究的精细化,就是课题研究计划要精心策划,具有可操作性;实施计划要注重过程和细节;课题研究成效要体现在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改善班主任工作和生活管理以及优化教育服务等方面。通过课题研究的精细化,应当使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的思路和策略,途径和办法。
(二)要实现学校科研由外在推动向内在需求转变
学校对所承接课题的研究,对学校科研工作的推动是必要的,但这仅仅是外在推动。如果要保持学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动力,应当通过课题研究的外在推动,唤起学校对科研的自觉和内在需求,使校外课题与校本课题有效整合,使课题研究周期性与校本研究经常性有效结合,使课题研究由个别人参与转变为全员参与。如何建立能实现这些目标的科研工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民办学校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科研队伍的有力保障
民办学校建设稳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难,建设稳定的科研队伍更难,科研队伍的培育更需要时间和过程。科研队伍的不稳定,影响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和课题成果的推广,进而影响“科研兴校” 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清华实验学校优质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组
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