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世骇俗:西方人眼里的林黛玉形象——红楼笔谈1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16:04
惊世骇俗:西方人眼里的林黛玉形象——红楼笔谈17 (2008-04-20 09:29:51)
标签:杂谈 爱中文 品红楼 红楼梦 裴钰 林黛玉  分类:品红楼,爱中文《红楼笔谈》
东方与西方,中国与西方,在我看来,是文化概念,它们是温暖的,有活力的,国际文化界对《红楼梦》的传播与研究,促进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认可与接受。《红楼梦》是一个桥梁,也是一个最生动的例子,让西方人接受了东方,也让东方人融入了西方。西方人,英语世界的读者们,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能够阅读《红楼梦》的英文全译本,而不再是节选的翻译本了。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宝玉这些大观园儿女们,就开始走进了英语世界的读者们的视野里,至今有50多年了。

左:黛玉,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中的形象。
右:英文译本中,翻译黛玉所借用的“Naiad”形象,Naiad版的黛玉形象,已经在英语世界的读者中存在了50多年了。
中国人眼中的林黛玉
林黛玉,对于我们来说,家喻户晓,一个陈晓旭出家和病逝,牵动了亿万人的牵挂和眼泪,其实是林黛玉这一文学人物的魅力所致。对于她的形象,她的外貌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似蹙非蹙、似喜非喜,这是一种出神入化的形象描写了,而娇花照水,病如西子,则把人物内在的气质活脱脱地“外露”出来,如此高超的文学描写,在中国文学里,是非常少见的。
林黛玉住在潇湘馆,潇湘馆对于黛玉的形象塑造非常重要,潇湘馆的外景是这样的:“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潇湘馆的最大特点是竹子,所谓“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左图为潇湘馆的竹林,竹林才是潇湘馆的最大特色,而非水。),竹子象征着高洁、清雅、坚强,这恰恰是黛玉的突出品质。潇湘馆是黛玉自己挑定的住址,“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翠竹、诗书、苦恋、孤寂、泪水,这些陪伴着黛玉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词人秦观有《踏莎行》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杜鹃”与紫鹃相对,而且,该词情调凄婉哀伤,忧沉无底,道尽了青年人的离愁别绪,其中,“潇湘”“馆”三个字,已经明写了。
以上就是中国人眼里的黛玉,她的美和意境,她的气质和风韵,真是千言万语不足道也。
西方人眼中的林黛玉


 
Naiad,古希腊神话里的水泉之神,为中间抓住男孩手臂者。
在英文译本里,黛玉走出了潇湘馆,离开了大观园,到了大西洋两岸,黛玉别号“潇湘妃子”,中文意义很好理解,在英文中“River Queen”,江河王后之意,大家也许会觉得这个译名很“无厘头”,其实不然,我们再看看,“潇湘馆”的英文译名,是“Naiad's House”,“Naiad”是谁?他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水泉之神,住在河滩、湖泊、泉水中,被描写成美丽、天真、快乐和仁爱的形象,所以,林黛玉,这个潇湘妃子,就成了西方人眼中的Naiad,称为“River Queen(江河王后)”,也就顺理成章了。
50多年,英文版《红楼梦》的读者们把黛玉理解为“River Queen”,图中是“River Queen”在西方文化中的形象,大家就可以明白黛玉到了大西洋两岸,成了一个什么样子。

Naiad,是快乐,幸福,美丽的化身,但是没有丝毫悲剧因素。
Naiad版黛玉和“外国金瓶梅”
用“River Queen”来确定黛玉,有几个不妥之处,1,Naiad是快乐为基调的人物,而黛玉是悲剧为基调的人物;2,黛玉是“心较比干多一窍”,机敏聪慧,言语夺人,而Naiad则是一个仁慈宽容的女孩;3,潇湘馆,虽然有“潇湘”之名,但重在“竹子”这一点,以竹取胜,不在水,而英译本明显是望文生义,以为“水”是潇湘馆的特色。

由于Naiad是水泉之神,所以,喷泉雕塑常常用Naiad来做形象。
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第一位的是传播,Naiad化的黛玉,最大的好处,就是有益于《红楼梦》在英语世界里的传播,而且,在西方文化里,Naiad是一个非常善良、优美和爱的化身,也是西方读者心里的圣洁女孩,这是英文翻译家的良苦用心,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很少,所以,Naiad这个形象有助于黛玉的传播,能够更好的让西方读者了解黛玉,喜爱黛玉。
其实,我们国内在引介西方文学名著的时候,也有过“Naiad版黛玉”的趣闻,郑振铎等人引介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时,用了一个概念:“外国《金瓶梅》”,这个概念对该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概念和“Naiad”一样,有准确的地方,也有不伦不类的地方,后者更多一些。
在传播阶段,一些概念处理得好,可以让作品一炮走红,处理得不好,就会加深人们对该作的偏见,以讹传讹,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趣闻,应该本着宽容和柔软的态度,慢慢来,让时间和善意去消融彼此的偏见和杯葛吧。
品红楼爱中文《红楼笔谈》系列随笔:
之一:《红楼梦》80回,章章都有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92n6.html
之二:普通人就不配给《红楼梦》挑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936m.html
之三:让外国人发晕的《红楼梦》人名、物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94fa.html
之四:让外国人崩溃的《红楼梦》忌讳文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94hr.html
之五:《红楼梦》的“酒文化”弄醉老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94ne.html
之六:对《见龙卸甲》“去历史化”应该宽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94uj.html
之七:从日本作家辱华的《红楼梦杀人事件》说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950q.html
之八:曹雪芹的“糊涂话”,玩晕80后、90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95ov.html
之九:曹雪芹的“糊涂话”,让国人很别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95uu.html
之十:曹雪芹有句话,最牛X,却是现代汉语大病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95yb.html
之十一:曹雪芹其实是被“火车”撞死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95yk.html
之十二:凋零的海棠花,繁茂的老杨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96dd.html
之十三:谁骑上了老虎,谁暴露了乳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96s3.html
之十四: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台词对话切忌“高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96yj.html
之十五:对《红楼梦》走火入魔的外国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97o0.html
之十六:《红楼梦》里的法国货,骄傲与宽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983k.html
惊世骇俗:西方人眼里的林黛玉形象——红楼笔谈17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十大美女 西方人的婚姻观——西方人的恋爱与婚姻 李敖眼里的毛主席的形象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阅兵:震撼背后的东方力量 美国人眼里的四类华人形象 美国人眼里的四类华人形象 解读红楼之二十五:谁也不驳——我眼里的秦可卿-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红楼梦笔谈》第二部分:曹雪芹的卒年(1)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红楼梦笔谈》第二部分:曹雪芹的卒年(2)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红楼梦笔谈》第二部分:曹雪芹的卒年(3)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转帖]林黛玉的四个形象副本 一、 宝琴——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_红楼一梦_文化读... 史无前例——毛泽东逝世后的秘闻惊世骇俗 [原创]惊世骇俗的新中国哲学——出炉 “千变”日本:中国人眼里的日本形象 很震惊!中国人在非洲人眼里的形象 非洲人眼里的中国人形象:吃苦耐劳而又清心寡欲 非洲人眼里的中国人形象:吃苦耐劳而又清心寡欲 《红楼梦笔谈》第五部分:大观园的原型旧址在扬州的宝塔湾(一)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推进民主是第一要务——专家学者笔谈“两会” 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红楼梦》海外言情趣谈 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红楼梦》海外言情趣谈 周立波最新语录——惊世骇俗 惊世骇俗的“性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