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的婚姻观——西方人的恋爱与婚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1:34:27
西方人的婚姻观
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也为数不少,小问题可以调解,大问题象原则性的问题,就难说了,硬撑着,于己于人都未见得是好......西方式的的婚姻观,就不一样了,在建立家庭之前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合在一起,无 “情”便分开......
在西方人眼里,爱就是爱,很简单。而且西班牙中产阶级对婚姻的态度是很认真的。中国会这么“开放”,让杰斯相当吃惊。杰斯认为流行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必须优美,内容也应当健康,它应该宣扬一些值得提倡的男女情怀。如果每个新娘在“明天将成为别人的新娘”的时候,还可以“最后一次想别的男人”,是一件让新郎无法接受的事,这样的婚姻将来怎么可能长久。如果这样的歌曲能广泛流行和传唱,社会的文明度怎么可能提高?如果每个人的行为都像《心雨》那样,家庭怎么可能和谐?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不和谐,社会就会堕落。这就是一个西班牙人对中国流行歌曲各位在继续往下看的时候,可否先在心里想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男人,正在参加一个重要的比赛,这时候,你妻子生孩子了,你会退出比赛,赶去陪妻子生孩子吗?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觉得你老公这个时候应该回来吗?想好的话,就请带着你自己的回答继续往下看吧。
不久前,全世界的NBA球迷们都在津津乐道一件事情,火箭队的头号球手麦迪在火箭对爵士的比赛中途突然退场,致使火箭队输给了爵士队。麦迪中途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在火箭对爵士上半场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麦迪一位助手打电话给火箭新闻主管内尔松,说小麦的未婚妻哈里斯腹痛难忍,被送往医院生产,他们的儿子即将诞生。内尔松把这个消息转告给了训练师琼斯,等到前两节比赛结束,琼斯就拉住小麦传达了这个消息。焦急的麦迪立刻换掉球衣,迫不及待地赶往医院,一个多小时后,儿子出生了,火箭也输球了。虽然麦迪知道自己对球队无比重要,他的离开很可能让火箭赔掉一场胜利,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开。家庭永远都是第一位,这个时候,火箭形势再凶险,也只能退居其后。
没有人指责麦迪,在美国,陪着老婆生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火箭主教练范甘迪也没有埋怨他们的头号球星,“我们输球并不是因为他不在这里,而是因为我们在进攻上无能,我们都是职业球员,所以我们没有借口”。在美国社会,主流的观点永远是家庭比工作重要,当工作和家庭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让位的都会是工作。对NBA熟悉一点的朋友也都知道,只要NBA球队中的球员因为家庭发生重大事情,诸如孩子出生、亲人病重或者死亡等原因请假,即使是在打总决赛,球队都会一律准假,毫无疑义。
但是,在中国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在中国,自古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榜样,主流思想宣扬的也是先国后家、先公后私的意识,违反者便会被认为是自私自利,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操。仅就体育圈来说,不要说老婆生产运动员仍然坚持在赛场奋战的例子不胜枚举,就是亲人去世运动员忍住悲痛坚持比赛的也屡见不鲜。所以,不少中国的火箭球迷认为球队形势那么危急,身为头号球星的麦迪应该竭力争胜,率队打完比赛,不应该一时儿女情长,不识大体。现在,我就先来测测诸位的爱情婚姻观,请你先在心里想一想,你是支持小麦离开呢?还是反对小麦离开?
为什么同样是人,但对于婚姻家庭的观念却有着如此大的差别呢?麦迪有句名言:“我就是自己家的‘囚犯’,我愿意成为这样的角色”,试想,做为麦迪的妻子,该是多么的幸福呀?可是,在中国呢?有几个男人能做到这点?能说出这样的话?有几个女人可以享受到这种殊荣?既然文化、道德传统等诸多因素决定了人们对于家庭婚姻观念的不同,那么朋友们,你们可曾经想过,我们现在所遵循的婚姻家庭观念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吗?是符合人性的吗?
(二)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这句话已经成了我们目前评判婚姻的一把尺子,可是这句话里,又隐藏了一个致命的悖论:爱情和婚姻究竟是什么关系,究竟应该谁服从谁?如果婚姻应该服从于爱情,那还要婚姻做什么?可是,如果要爱情服从于婚姻,那岂不是要求人类可以控制自己的爱情?可是,爱情真的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吗?你可以收放自如的要求自己去爱一个人,或者不爱一个人吗?我们不妨先来探讨一下,究竟什么是爱情,“爱情”这个令世人皆魂牵梦萦的情感是否可以胜任“婚姻的基础”这一角色呢?
爱情因其可以带来深沉的幸福感以及诸多惊心动魄的心理感受而使其成为人类共同追求与认同的一种情感。若干个世纪以来,爱情一直是哲学、宗教、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诸多领域激烈争论的一个命题。尽管人类对于爱情的评价因着文化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但爱情也有着许多共同的特性。爱情是男女之间由于爱慕对方而产生的强烈的倾慕之情,包含精神和肉体的两个方面,爱情一旦产生,就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产生出巨大的能量。爱情是欢乐的,天真的,幸福的,可一旦破裂,便会带来深沉的痛苦,甚至短暂的离别,都会产生轻重不同的痛苦感觉。
西方从古罗马时代就开始研究爱情,而中国,从诗经开始就出现了赞颂爱情的诗句。我们还是来看看中西方一些名人对爱情的评价吧:
费尔巴哈:爱情,就是要成为一个人。
莎士比亚:一个人明明知道沉迷在爱情里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可是,在讥笑他人的浅薄无聊以后,偏偏会自己打自己的耳光,照样陷入爱情温柔的怀抱。因为美妙的男欢女爱,是天衣无缝的珠联璧合。
卢梭:如果说爱情使人忧心不安的话,则尊重是令人信任的;一个诚实的人是不会单单爱而不敬的,因为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是由于我们认为那个人有我们所尊重的品质。
歌德:在爱情中,最宝贵的不是占有,而是彼此的尊重与爱慕。
弗洛伊德:健康而正常的爱情,需要以来两种情感的结合,一方面是两心相悦的挚爱的情,另一方面是肉感的性欲。
塞万提斯:情欲只求取乐,欢乐之后,欲念消退,所谓爱情也就完了。这是天然的分界线,不能逾越,只有真正的爱情才是无限量的。
冈察洛夫:爱情的基础不是那种虚伪的动摇的情感-----它娇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经不起一撮金子的诱惑,听不得几句暧昧的话语,那种坚强的爱情,愿意赴汤蹈火。
孟子:食色,性也。
林语堂:一个没有孩子的妻子就是情妇,而一个有孩子的情妇就是妻子。
周国平:相爱者互不束缚对方,是他们对爱情有信心的表现,谁也不现在谁,到头来仍然是谁也离不开谁,这才是真爱。
苏青:就是为肉体着想,我也主张须看重精神恋爱。
傅雷: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多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情人的眼光一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不想到这一着,必招来无穷的痛苦。
老舍:爱情要是没有苦味,甜蜜从何处领略?爱情要是没有眼泪,笑声从何处飞来?爱情是神秘的,宝贵的,必要的,没有他,世界上只有一片枯草,一带黄沙,为爱情而哭而昏乱是有味的,真实的!人们要得不着恋爱的自由,一切的自由都是假的,人若没有两性的爱,一切的爱都是虚空。
胡适:爱情的代价是痛苦,爱情的方式是忍受痛苦。
(三)
对于爱情的论断,古今中外,难以记述。但细究中西方的爱情论调,可以发现一些细微的本质异同,西方人是崇尚爱情的,除了宗教中将“性欲”作为一个需要抑制的东西去约束外,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是带着崇敬的心理去接受的。但在中国,大多数的人,对爱情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因素,需要又排斥,接受又逃避,既憧憬爱情激动人心的一面,又恐惧爱情令人痛苦的一面,甚至于直接将爱情视为痛苦。这种矛盾的心态恰恰来自于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爱情,从孔子的时代起,就未能名正言顺的登上大雅之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如此看轻女性的儒家创始人,中国文化的老祖,又何以能倡导出一个平等的爱情观?所以说,中国人的爱情观从开始就打上了畸形的烙印,以这种畸形的爱情观为基础的婚姻又如何能幸福?
然而,就算西方的爱情观比较合乎人性,比较成熟,可这种爱情的本质也注定了它不可能给婚姻带来幸福。诚如情爱大师瓦西列夫所说:爱情是本能和思想,是疯狂和理性,是自发和自觉,是激情和修养,是残忍和慈悲。爱情的种种特质都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爱情跟其他快乐一样,需要一定的刺激,如果没有不快乐做陪衬,这种快乐就会显得平淡,一般说来,晴空万里的爱情会很快的消失,爱情的幸福离开陪衬的感受就不复存在。因此,爱情需要一点点嫉妒、猜疑和戏剧性的游戏,需要一层淡淡的忧伤。爱情要想长久,要想始终保持激情,就要求爱情对象的精神世界极其丰富,要永不停滞,相爱的双方都必须具有细腻的心灵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善于观察的能力。否则,再热烈的爱情也终会平淡,消失,毁灭。
爱情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这个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所证实。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哈赞和多罗瑟历时两年调查了37对不同文化背景的5000对夫妻,得出了结论:对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的爱情最多只能保持18-30个月,此后,两人要么分道扬镳,要么过上一生平淡的夫妻生活。有证据表明,爱情是大脑中的一种“化学鸡尾酒”激发出来的,这些化学物质即是:多巴胺,苯乙胺和催产素,而这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在体内最多只能保持两年。可见,爱情本身就是一种阶段性的东西,它赋予人们的刺激感和幸福感总是被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而且在时间上也呈现从高到低的下滑趋势,到最后,麻木和厌倦就产生了。这就是千百年来被人苦苦追求的爱情的本质,它短暂,易变,动荡,不稳定,让如此不确定的东西做为婚姻的基础,婚姻还会是安全幸福的吗?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本性,可是幸福的婚姻就必须排斥喜新厌旧,这一点对于女人来说,可能容易做到,但对于男人,你们觉得容易吗?从美国的状况来看,目前,传统模式的一夫一妻制,即一对夫妻生活在一起,共同抚养子女的婚姻已经不足10%,单亲家庭占到美国现实婚姻的一半以上,而同居家庭,系列婚姻,同性婚姻,群婚,开放式婚姻等婚姻形式已经占到美国家庭数目的40%左右,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所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的婚姻形式提出了质疑:我们的婚姻究竟怎么了?
其实,造成人们婚姻困惑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思维:“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我以上的论述都是在试图说明,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推敲的论断。因为,爱情和婚姻的本质是格格不入的,爱情需要不断变化,而婚姻却寻求稳固不变,将两种自相矛盾的东西拴在一起,怎么可能不导致冲突,而冲突的受害人自然就是人类本身了。在西方,人们没有受到什么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所以,一段婚姻没有了爱情,就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因为种种的原因,婚姻即使没有了爱情,可还能继续存在,因为维持婚姻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亲情,比如责任,比如道德,比如家族的观念等等,这本是很可贵的东西,甚至是可以推广的西方世界的一种维持并发展婚姻的思想体系,可中国人却又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这一套并不好,认为西方人所说的“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才是正确的,所以,中国人也困惑了,一些家庭也算幸福的男人和女人都困惑了,没有了爱,我们还算幸福的家庭,美满的婚姻吗?
如果整个社会都能树立一种观念:爱情只是婚姻建立的基础,而婚姻的维持和发展应该是友情,亲情,责任,义务,善良,宽容等种种中国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即使没有爱情,我们也可以让婚姻变的温馨而快乐,这样我们也就不会羡慕和感叹别人的婚姻是充满浪漫爱情的,怀疑自己是悲惨痛苦的,那么大家在面对婚姻的时候,是不是会轻松许多,坚定许多?
西方男士眼中的中国女性
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通过跨国婚姻移居国外、享受着那里的美好生活。同时,她们以中国女性特有的温柔、体贴、包容、理解,以及对家庭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在那里赢得了美誉,这些引起了西方成熟男士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寻找中国妻子的念头,就像一位老外来信中说:“ 找中国老婆,现在越来越流行了……”
中国女性的家庭观念强、勤劳、善良、聪明、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容易满足生活现状;而现代西方女性,一味过度追求独立和平等,失去了女性应该具备的独特魅力,中国女性虽然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和观点,但是仍然保留了女性的特质,即传统又现代,既独立又温柔。此外,由于西方丰富的物质生活使得许多西方女性不像中国女性那样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中国女性为了维护婚姻、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是西方女性所不具备的精神和美德,除了东方文化吸引外,东方女性的外表也是吸引西方男士的原因。
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西方男士的择偶观,这样可以帮助你正确选择,以及更好的经营未来的婚姻家庭。西方发达的经济和开放的文化使他们从小就接受很好的教育,接触多样的文化,享受丰富的娱乐…… 。这就决定和培养了他们思想活跃、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喜欢自然轻松的生活,他们大多诚实、大多浪漫、热情并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对情感表达直接真诚;他们自信、尊重女性、彬彬有礼;具有一定的绅士风度。
“中国女性很能引起外国人的注意,那是因为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对中国本身充满了兴趣。”中国文化是通过女人的手而传到西方去的。第一份中国的文化资料是在希腊罗马文化里的维吉尔(古罗马诗人)的诗里,他在田园诗里模糊地写到村民们穿着的无与伦比的服装。在《诗经》的早期诗篇中很清楚地描写了纺织品的制作是属于女性的行业。蚕丝业生丝生产的漫长历史可能起源于河南地区的早期母权制社会。在中国,女性在神话中的地位是从女娲这个人物传下来的,她被描写为一条蛇,一种生活在地面和地里的动物,传说中她用泥土制作了男人,她是宇宙中“地球母亲”的原型。
1976年在河南发现了夏商朝代的墓穴后,关于历史上中国女人的事件变得更加令人惊讶了。这个墓据说是一个女子的配偶埋葬在那里,令人信服的对于卜骨的发掘记录和司马迁的著作表明了这个非凡的女人曾经是一个庞大军队的首领,她经常获胜,并且掌握了孔子以后的女人根本就不知道的权力。从最近的资料看,在对中国研究的领域里对现代和古代中国妇女的研究是一个热门的学科。在许多关于女权主义研究的重要著作中有一本是朱莉亚•克里斯特娃写的《中国妇女》,其中详细地阐述了女性和男性在社会中的表现。王家卫的影片《花样年华》重新展现了中国妇女过去的形象,她们听西方音乐,吃西餐,多少有点冷漠,带有一点异国情调的忧伤。
任何旅游者到中国来,特别是到广东和上海,会注意到新的一代女性出现了,她们不同于过去在宣传中所说的那种传统形象,而是一个经济独立的形象。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一些中国女人穿上了新潮的服装,特别是杨紫琼在一部《007詹姆斯•邦德》的影片中出演一个角色后,这种服装更流行起来了。过去在一部美国的影片中出现过一个香港女人的形象,她是一个美丽的没有头脑的女人,这对香港女人是不公平的,而最近电影里关于香港妇女的形象和过去相比有很大的转变。
现在在许多发达国家里看到中国女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相反,在中国看到外国女人则不是很普遍的),跨国婚姻在西方极为常见。我估计,非中国,特别是非亚洲的女人对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比中国的女人对西方的男人和女人更感兴趣。从另一方面来看,一种“亚洲偶像”的确存在,许多欧洲后裔更加被它所吸引,亚洲崇拜大半是一种审美的选择。
对于中国现代的观点,不管是老的还是新的,大多是从在亚洲的美国人的观察得到的。例如谭恩美的小说《正骨师的女儿》,或通过亚洲的通俗文化,如电影《卧虎藏龙》得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察大多是和中国女性有关,但是事实上并不准确。越来越多来中国旅游的人对以上的观点产生了怀疑。
但是有些事情还是应该说的,就是女性更适合作为中国文化的大使。当我学习中文时,班上会中文的华侨,大多是女孩而不是男孩,很大的原因是女孩和她们的家庭有更密切的联系,并且有一种更加深刻的需要,就是要学习和传播她们民族的文化,所以她们不辞辛苦去学习她们父母所说的语言。同样我注意到,今年中国的女孩去买时髦的旗袍时,红和黑同样被认为时尚,而这时年轻的中国男人则是去看最新式的手提电脑和进口车。现在该回到我开始说的话题上来了,中国文化是通过女性的手传到西方的。在谭恩美《好运俱乐部》这本书里,女儿们和母亲们把她们的传统代代相传。据我所知,在这本书和后来拍成的电影里就没有儿子和父亲出现。如果说中国妇女被外国人感兴趣,那是因为各地人们都对中国本身感兴趣。正好中国外交部的一位发言人就是一个极其有才能的妇女,不曾有人指责她在外国男性面前表现服从和软弱,更准确地说,她是许多中国妇女(当然也包括我的妻子)的榜样,依我之见,她们———中国女人应该是“聪明、健康、独立,并且以做一个中国人为无比的骄傲。”
结婚后西方男士的婚姻理念
对感情认真,对朋友、丈夫、家庭忠诚;
希望与你是朋友、知己、爱人和伴侣;
两人世界热烈、浪漫、激情;
诚实、真诚、可信;
自然、实际、不做作、做回你自己;
轻松、开朗、幽默、风趣;
对人友善、随和、理解、容易相处;
乐于学习、接受新事物、对生活抱有热情。
当然,这些只能反映西方男士婚恋的大致理念,在真正的婚恋中他们还有很大的折衷性。婚姻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的互动,双方在相似的价值观念上,更注重性格特征的互补性。
当我们与西方男士交友时,知道自己的选择和对方的选择都是很重要,一旦作出选择,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要事后埋怨和后悔,在与对方相处时要坦诚对待自己,坦诚对待对方,随时与对方沟通,避免误导和伤害对方。与对方结婚后,不要轻易提出分居或离婚,要积极地面对困难、努力与他一起解决困难对方是非常愿意看到你和他一起来维护你们的婚姻和家庭,他会更加珍惜你,你们的婚姻会更加幸福美满。
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国婚姻传统中历来就是父母做主,子女的婚姻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子女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父母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无论子女多大如果依然单身,父母会认为自己的义务没有完成。分析原因我认为源于中国的父亲单系制度,就是说中国世袭已男子算的,女子出嫁后也就是出家,进入另外一个家族,娶进的媳妇要融入新的家族,处理婆媳、妯娌等众多的关系,好的儿媳妇不仅是儿子的福气,也为整个家掌脸。所以说选择子女的婚姻选择权在父母,尤其是男子,女子因加入外族选择的慎重性减弱。
这种婚姻意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无法消除,也不可能消除,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为爱情不顾一切,在中国也许只能在幻想中存在。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隔代教育,夫妻外出挣钱务工,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教育,明显大家庭观的表现。但是也忘记了传统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养不教父之过。
西方婚姻家庭观
西方社会是重视个人的社会,他们家是短暂性的抚育社群,子女到能自立的时候,就另立门户建立自己的生育社群。而在西方的婚姻传统中,也是非常的自由,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由,一般情况下父母是不干涉子女的选择。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西方则主要重视感情。在婚后,中西婚姻生活中最大的差别,是中国的婚姻家庭注重"材、米、油、盐",而西方则更重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沟通以及性生活的质量。在教育方面,有一部分中国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给父母来抚养,而在西方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他们认为教育下一代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中西男士的婚姻择偶观
中国男士的婚姻择偶观:
中国男士在婚姻择偶上的要求比较高并且比较现实,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士,他们对选择配偶对配偶的相貌、背景、文化、年龄的要求更高。引用一句民间流转的话:"老牛吃嫩草",可以概括大部分中国男士的婚姻择偶观。基本上从25-65岁条件较好的男士的心仪对象都是20-28岁的单身漂亮女士。
据统计,目前广州、北京、上海大龄的单身女士和大龄的单身男士的比例为4:1,所以上了三十岁的女士想在国内找到条件较好的男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三十岁以上离异带小孩的女性可以说在国内基本上没有机会。因为中国男士比较“传统”和“现实”及“爱面子”,他们大都不愿意帮助别人养孩子,故大部分的离异女士都无可奈何地选择继续单身独自艰难的把孩子抚养成人。
外国男士的择偶观:
欧美国家的海外男士相对综合素质比较高,在婚姻择偶的观念上他们并不看重年龄、相貌、和女士有没有过婚史和小孩,他们更注重双方的感觉。有些海外男士认为有过婚史的女人他们更愿意选择。在婚后海外男士很注重家庭,生活。
而现在外国,女性因女权主义严重,一般都比较自我,开放,无家庭观念,这也导致很多外国男士选择中国女士做太太的主要原因。
中国男人和西方男人的差别
1.中国男人大男子主义,不够尊重女性。
西方男人非常尊重女性视女性是平等的,任何事情都会征求女性的意见。
2.中国男人家庭责任感不强,结婚后很少陪妻儿,更多是一个人行动。
西方男人把家庭看成非常重要,只要有时间就会陪着妻儿,并且有约会都会带着妻儿一起。
3.中国男人不能接受离婚女人,更不能接受别人的孩子。
西方男人并不介意女人的过去,只要喜欢就会用心对待自己的女人和孩子。
4.中国男人在性生活方面只在乎自己享受。
西方男人在性生活方面是强调双方都能享受。
西方人的恋爱与婚姻
找个人相爱直到结婚可不容易,西方人也重视内在美。过去西方人择偶的标准是“正常”,穿着言语都要得体,不能希奇古怪地缺乏修养。直到六、七十年代的“嬉皮”风,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爱情观,西方人开始喜欢个性特别,独一无二的人。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一辈子和一个人相守,一定要选择个有趣的人。就是这个词“funny”——有趣,成为现在西方人衡量伴侣的标准。“有趣”可不简单,它包括幽默、智慧、乐观和生动。
外在美呢,西方人就更重视了。中国人说“人不可冒相”,不能根据外表去衡量一个人。哈哈,在西方你大胆地去“冒相”吧。什么样穿着打扮或者长相的人,就是什么样性格的人。漂亮的女孩子很重视外表,她会选择英俊帅气的管道工,而绝不是长相丑陋的百万富翁。那要是长相英俊潇洒、西装革领、发型精致,浑身上下完美装束打扮的年轻富商呢?他坐在咖啡馆里,女孩子会懒得看他第二眼。谁都知道这种人在乎的是什么,他在乎自己看起来怎么样,银行里有多少钱,腕上的手表是什么牌子,开的车怎么样。上帝明白,和这个人在一起得有多累。西方人戏称这种实利主义男人为“小溪”,浅薄得一眼就能看到底。还有皮肤色很重要。过去西方人很重视皮肤防晒保养,出门戴面纱坐带蓬马车,浑身捂的嫩嫩白白。绅士贵妇们很瞧不起皮肤被晒的黑黝黝的人,那是在田间辛苦干活的奴隶,那是贫穷的标志。现在人们对肤色的喜好整个儿“黑白颠倒”了,晒黑的皮肤意味着你有时间甚至有钱,当别人在办公室拼命的时候,你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白白的肤色反而被认为是不健康,不运动,那个人没有趣儿。
西方人择偶的标准就是这样,排名头三个分别是:有趣、漂亮、健康。至于经济能力这点,排在最后一个。西方的女人不在乎丈夫明天是否能给家里带回面包,而在乎丈夫明天是否还很开心,是否还很爱她。可是爱情啊,学习爱情比打中国太极还难。有爱情就有问题,很多人按照这个标准那个原则精挑细选,还是很难白头偕老一辈子。往往是真正的婚姻生活不再像恋爱时那样充满浪漫和激情,本来相爱的夫妻就容易因为一件小事产生大问题。最常见的“大问题”是婚外情和三角恋。在这点上,西方人的态度很“开放”。妻子敢对丈夫说:“你不再吸引我”,丈夫就大胆地对妻子说:“我对现在的夫妻生活很不满意”;夫妻俩会彼此感激对方的诚实和坦白,然后共同想法儿解决问题。这就是西方人的“开放”,沟通、信任和对爱情的保护。
“开放”就是为了禁止“不开放”,一个人坐在家里,闷想着“怎么办,我对她没有激情了”,然后不和老婆沟通解决,偷摸着出去找情人。爱情中出现的“三角形”往往是不可能运作正常的,“四方形”也许可以。两个都是成年人,彼此同意互有情人。电影中危言耸听的“换妻俱乐部”就真实存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我没法说这个做法对不对,就好比问我信天还是信地,同意萝卜还是白菜。只要成年人理智地做事情,不伤害孩子和他人,能够解决感情上的问题就OK。我在海南的一个渔村听到个最美的爱情笑话。丈夫最爱妻子一头美丽的长发,可妻子生完两个孩子后变的很胖,行动不便又得照顾孩子和料理家务,于是妻子干脆剪掉长发。丈夫很生气,终于两人出海打渔时争吵起来。妻子大叫:“你就是嫌弃我现在胖的难看了!跟头发有什么关系!”丈夫气地大喊:“我不活了!”说完一头跳进大海。事后妻子边说这事边捂着嘴大笑:“你这个打渔的!跳海淹的死吗!还不如推我下去呢!”丈夫害羞地小心说:“你不会游泳么。”听完这个笑话,我突然想要是全世界会游泳的丈夫一头跳进海里,能够解决夫妻矛盾的话,肯定有很多男人会噌噌地往下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