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一场非常失败的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1 10:43:33

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其初衷是想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再回头来看这场改革,它不但没有没有达到改革者的预期目标,反而造成了教育的严重不公,助长学术腐败等社会不正之风的盛行,造成了教师之间的严重对立和恶性竞争,毒化了社会空气,是一场非常失败的教育改革。

首先,职称评定制度的设计者难已找到一套科学合理的评审办法,在职称评审中,就设计出要能入围职称评审所必须的硬件,所谓硬件,就是指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和发表教学论文等,而这二者必居其一。各级政府的表彰必定只是极少数教师才能享受的殊荣,原则上把大部分教师都拒之门外。这一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就是不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因为在广大边远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教师根本没有撰写教学论文的水平,再说,教学论文也只能说明某个教师的理论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教师的教学水平。大部分教师要想获得高级职称,就只能弄虚作假,把抄袭剽窃来的论文在各种以牟利为目的的媒体上发表,获取硬件。连一些地级党报都明码标价的为教师发表论文,严重的助长了学术腐败和教育不公,使教师的师道尊严荡然无存,这样的教师还怎么能为人师表?

其次,职称跟工资挂勾,一旦获得了高级职称和岗位,那就是终身制。由于岗位有名额限制,得到的就永远得了,即使再优秀的教师要想补进来,也只有等到有人退休空出岗位来才能补上去,为了得到这空出来的岗位,教师们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各种恶性竞争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降低了学校的凝聚力。像我县小学高级教师就比一级教师高出三百多元,教师之间工资差距过大,造成很多教师心理不平衡,严重地打击了教师积极性。

更有甚者,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开支,违规压缩高级岗位的比例,并且推行农村城镇两个标准,引发了此起彼伏的群体性事件。就像有一个县,政府开始一律按教师总人数的35﹪配备高级岗位,这就使得很多高级教师面临落聘,于是,县中心小学教师群体上访,县政府迫于压力,把城镇中心小学高级岗位恢复到省政府文件规定的60﹪的标准,村级小学依然按35﹪执行,严重伤害了村级小学教师的感情和经济利益,这是对农村教育的漠视,是最大的教育不公。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有百害而无一利,已经变成诱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应该坚决取消。特别是在已经执行绩效工资的情况下,这一改革尤其显得多余。因为绩效工资每学期发放一次,原则上是能够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的,而且由于每学期都要进行评比,废除了终身制,让大部分教师充满希望。

我们的很多改革都没有达到改革者所预期的目标,却造就了一批既得利益集团,而这些既得利益集团又无一例外的成为下一次改革难已撼动的坚固堡垒。因为这些改革与国家大体制不协调,所以,每一项改革都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孤立进行,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