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伟:改革是一场革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3:26:10

李元伟:改革是一场革命

时间:2010-12-15 10:27 作者:朱冲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51次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就中国足坛扫黑发表讲话:“目前足协既办赛又管赛,这明显是不合理的现象,导致问题重生,成为了腐败的温床。这个体制必须改革,首先应该建立职业联赛俱乐部的准入制度,其次要建立日常的监管机制,另外关于职业足球联赛的体制也必须改革。”


  篮协前掌门人李元伟是从一位朋友的电话中得知刘鹏讲话内容的。因为刘鹏的讲话给外界的第一印象是,和李元伟执掌篮协期间推行的CBA联赛改革思路如出一辙:实行职业联赛准入制;建立由篮协官员、俱乐部代表及媒体、法律等各方人士组成的联赛委员会,联赛大小事务由联赛委员会,而非篮协决定,一举改变了篮协以前的“一言堂”现象。


  体制改革不是口号


  刘鹏的讲话是对李元伟主政篮协五年期间的一种肯定吗?李元伟的回答出乎意料,“我并没有感到特别的欢欣鼓舞。”这位前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表示,“这只是一次表态,谈到的早已是大家的共识,但实际操作能走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观察。”


  李元伟的担心是有原因的,或者用他的话说,“得看什么事”。“如果真的一切事务都由联赛委员会决定,那就不可能出现2006年缩短CBA联赛赛程的情况。”


  在李元伟不久前出版的自传《篮坛风云路》中记录了这段经历:2004-05赛季,CBA联赛场次翻了近一番,比赛周期加长,联赛规模扩大,商业价值和品牌形象获得明显提升。李元伟决定2005-06赛季延续改革思路,进一步扩大联赛规模、提高联赛水平,并推出CBA职业联赛。结果,总局领导打来电话,要求缩减CBA联赛赛程,给国家队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留出更多时间。这一决定遭到了普遍反对,对稍有起色的联赛品牌价值及对联赛改革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产生了消极后果。


  李元伟进行了抗争,他提出“联赛为本”的观点,但立即遭到领导的批驳。在“奥运争光计划”的大前提下,抗争是没有用的。领导还是认为CBA联赛不是高水平的比赛,与其多打这样的比赛,不如增加国家队的集训时间。上命难违,“为了在联赛委员会上通过此事,我们只能去做各俱乐部的工作,以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篮协还得和负责商务开发的盈方公司达成一致。鉴于这个决定给联赛商务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盈方每年削减70万美元的保证金,按当时的汇率计算约为560万元人民币。而缩短的联赛时间,最终统计仅仅为28天。


  经济损失还不是最主要的。姚明对此决定也表示强烈反对。“缩短联赛也许能让国家队在短期内获得一些帮助,但这是以牺牲中国篮球发展的基础为代价。更重要的是,联赛信誉的损失,因为朝令不可夕改。”


  所以谈及当时的改革,李元伟坦陈:“当初也只是按照职业联赛的规律和中国体育的现实情况做一些改变,打一个基础,属初级阶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管办分离。”


  如果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管办分离,必然会涉及到联赛的所有权、管理权等敏感问题,涉及到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李元伟说:“实施如此重大的改革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革命很难,革自己的命更难。因为这是要触动权力和利益格局的。面对如此多的矛盾,改革的动力何在?”


  李元伟说,他当时的动力在于,“整个中国经济都在进行市场化改革,体育不应成为特例;世界各国都在推进篮球的职业化进程,中国篮球也不应无视潮流,成为特例;实践证明,足球、篮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市场潜力巨大,我们能够获得成功,为何要成为特例?”因此,李元伟认为,真正按照体制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办事,走职业化道路才能最终解决足球、篮球的发展问题。


  “有人觉得很奇怪,认为我作为体制内人士,为何做出了很多不同寻常的做法?即说我做了很多不合体制的事。我很好奇,体制内的人该做什么?为什么我自认为符合趋势规律的事,在当时会被认为是不合体制要求呢?如果体制内就是指金牌至上,实行部门所有,视职业体育和市场为洪水猛兽,那我宁可选择走尊重规律、符合趋势的发展道路。”李元伟说。所以他被少数人认为是“持不同政见者”,就因为他竭力推动职业篮球的发展。


  尽管如此,面对改革可能将使官方失去对联赛的控制权,即“革自己的命”,这仍然是个大难题。李元伟坦陈:“我知道在我的五年任期内,不可能实现;我也知道只要目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职业体育联盟这样一类组织。因此,我所做的只是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尽可能按职业篮球的发展思路去办事,做一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至于最终能否真正实现管办分离,设立职业联盟管理运作联赛,那是后人应该考虑的事情。这个问题必须依靠新一轮组织制度创新才能够真正解决。”


  体制改革是行动


  以联赛为本有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因为中国体育长期不变的评价标准是以成绩为中心。用新华社体育部主任助理徐济成的话说,国家体育总局对官员的考核标准不是职业联赛的发展水平,而是国家队的比赛成绩。李元伟在其自传《篮坛风云路》中透露,他在2006年世界篮球锦标赛前后曾考虑过辞职。原因有二:他力主聘用的两位外籍主教练在当时未能在世锦赛上取得外界期盼的成绩。聘用外教原本就是在顶住了巨大压力下做出的决定,可以说是李元伟在任期间实施的各项改革措施中,阻力和困难最大的一次。因为有部分人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和篮球大国,不该把男、女篮统统交给外国人执教。而李元伟认为中国篮球实际上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篮球发展大潮,而我们许多人还身陷在盲目乐观的中浑然不觉。但外教成绩不佳,让李元伟在“土洋之争”的批评甚至指责中,无力回击、处于劣势;另一方面,李元伟一直苦心经营的CBA联赛被高层要求为奥运让路,缩短赛程,一度也令他感到束手无策。


  这时候不得不谈到运气。正如李元伟所说,在他的五年任期内,包括男、女篮在内,只要是国家队出征,亚洲冠军一个没丢。特别是在几个关键的转折点上非常具有对比性:2002年秋的釜山亚运会,中国男篮加时赛惜败韩国队,失去亚洲冠军,招致国务院领导、国家体育总局和全国球迷的广泛批评。李元伟于2003年6月13日重回篮管中心主持工作,这时候距离2003年哈尔滨亚锦赛决赛10月1日不足4个月时间。同样的对手,同样的人马,在李元伟督战下力挽狂澜,夺冠而归,为国庆献礼。2006年多哈亚运会,中国队在没有姚明的情况下,依然所向无敌,大胜老对手韩国和东道主卡塔尔,夺得冠军,并就此一举拉开了和亚洲对手的档次。在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李元伟率中国男篮从“死亡之组”突围,成功闯入前八,成为国家队系列中唯一没有获得奖牌但却获得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北京奥运会先进集体》的至高荣誉。


  但到了2009年亚锦赛,当李元伟退休之后,命运再次“作弄”了中国男篮。仅仅过了十三个月,同样一支队伍,竟然在中国篮球的发祥地天津,大比分输给伊朗队,丢掉亚洲冠军。


  李元伟毫不否认自己的运气。“有时候运气对一个人真的很重要。”但他同样认同那句老话:天道酬勤,运气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李元伟说:“在亚洲,中国男篮的实力是领先的。如果输球,肯定不是实力上的原因,这需要从管理、用人和凝聚力上考虑。”


  比如2006年多哈亚运会夺冠,就要归功于王治郅的回归。后者的滞美不归曾经是中国篮球、中国体育、中国军方的一个敏感而棘手的老大难问题,但李元伟成功解决了这个多年的遗留问题。李元伟表示:“在大郅事件中,有王治郅自己的错误,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高,但同时也有一定的社会因素,这不仅是王治郅个人的遭遇,也是整个中国体育界从未有过的现象。解决问题的主导权掌握在 (也只能掌握在)体育主管部门手中,如果当时能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处理问题,不至于使问题一再被扩大。”


  可在李元伟退休、信兰成重回篮管中心主持工作后,信兰成几乎全盘否定了李元伟当政时期的成绩和思路:“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基础较弱,脱离实际,省市体育局的定位含糊,过于强调俱乐部,弱化了政府的角色,举国体制作用在联赛中未能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员少;职业化缺失,进入门槛低,退出机制不完善,遇上重大危机,不能调动竞争,政府监管不力;不正之风严重,追求利益做消极比赛,负面问题较多,境外博彩,境内半公开,自身监管力度有限;联赛成本过高,俱乐部支出过高,亏损经营,经济危机导致局部资金链断裂;外援侵占国内球员上场时间,高水平外援工资成本过高,且管理不力,屡次出现中途退赛的情况;赛制安排不科学;市场开发较弱,造血功能不足。”


  退休后的李元伟已经没有机会去公开争辩对于他所做工作的否定,他也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我们之间没有个人矛盾,只是在发展篮球的理念和方法上存在差异。我所写的是我的看法。我只是认为,秉承封闭和保守的态度,对于中国篮球的发展是不利的。”但对于足球联赛中出现的赌球问题,李元伟强调:“足球的教训对篮球来说的确是一个警示,我们需要加强监管。但所谓境外赌球半公开化,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们只能控制自身从业人员不涉赌。”有意思的是,在这种争论中,公众一直站在李元伟一边,公认为他的改革为CBA联赛及中国篮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元伟的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2008,国际篮联秘书长主席帕特里克·鲍曼听说李元伟在北京奥运会后就要退休的消息后非常惋惜,作为朋友和合作者,鲍曼认为李元伟领导下的中国篮球发展迅速,作为国际篮联覆盖人口最多的一个成员国,中国的发展直接扩大了国际篮联的影响力。所以当他和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会面时,两次提出希望延长李元伟的任期。但是,鲍曼的善意令李元伟异常尴尬,他担心领导认为他是变相地说情不想退休,为此他特地向担任中国篮球协会主席的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做出了解释。最终,李元伟奥运会后按时退休,信兰成重回篮管中心主持工作。中央电视台评论员白岩松对此的评价是:要想为了李元伟好,就不要说李元伟的好。


  李元伟在自传的序言中写道:“我相信中国篮球会越来越好,即便有曲折、有反复也是暂时的。我相信中国篮球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国篮球的历史不是从我开始,也不会由我结束。我只是接过篮球发展接力赛中间的一棒,尽心尽力地跑好这一棒,相信今后的同志们会越跑越好。”


来源:经济观察报2010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