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玉自选集-徐中玉-读吧》摘记(20101106 19:5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08:48

他文中所称苏子即苏轼,所谓"不能不为"的苏轼原文是:

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非勉强所为之文也。(《(江行唱和集)叙》)

而苏轼所说,果闻自其父苏洵。苏洵告语在《嘉{;占集》14中还保留着:

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然而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是其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风之文也;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此天下之至文也。(《仲兄字文甫说》)

刘勰从评论方面说,姜夔、苏轼以至苏洵都从创作方面说,意思一样。没有客观事物的触发,不会有文章,但文章还是作家写出来的,写得到触发后的思想感情,事物本身不能产生文章。古代文论家早已看到客体即"物"的作用,同时也早已看到主体即"我"的作用,不仅没有"我"亦不会有文章,而且即使有"我",如这个"我"对客体并无独见、创见、"不能不为"即"不能自已"的创造激情,则文章也决不会好,决不可能写出"天下之至文"。物不能自审其美,也非人人都具有高明的审美能力,所以古代文论一直强调文人应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等等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