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大萧条[韩德强]kl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1:08
 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大萧条 韩德强: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大萧条
  
  作者:韩德强 http://www.pen123.net 2002-1-6 19:25:51 士柏咨询网
  2001年12月31日
  
  在谈论全球化时,我们常常注意到一种貌似中立的观点,即,全球化虽然会带来两极分化,但却能使世界经济增长,因此只要注意更加公平的财富分配,全球化将给所有人都带来好处。然而,在我看来,全球化不但会造成全球两极分化,而且会使世界经济衰退。在本文中,我将试图阐述以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为核心的全球化如何导致世界市场需求萎缩,进而使世界经济全面衰退的历程。本文还进一步论证,未来十年将是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十年,其烈度将超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以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崩盘为标志,大萧条已经到来。本文的观点是以对竞争和危机关系的全新理解为基础的。
  
  一、竞争激烈导致经济危机
  在西方经济学词典中,没有一个词比竞争更好的了。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经济需要。在这一视野中,供给自动产生需求,或者说供给和需求自动平衡,经济像一架精密的机器运行良好,不会产生经济危机。然而,事实上,竞争恰恰是危机的来源。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的酝酿、爆发和解决过程,都是主导产业投资过度,竞争激化,以致主导产业原材料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下跌,利润萎缩,大量企业破产倒闭,酿成危机。而随着企业大量破产,加以新的主导产业的出现,或新的市场的开发,市场重新供不应求,同业竞争缓和,经济危机才能得以解决。竞争的核心是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人或企业争夺同一资源。在亚当·斯密开创的经济学中,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将自动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然而,在争夺同一资源如目标市场、待分配利润、原材料等的竞争中,一方利益的最大化便是另一方利益的最小化,换成戏剧性的语言便是“你死我活”。因此,竞争也可以看作是战争的日常化。我们知道,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是双方人员伤亡和武器损失最大的时候,相似地,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是各方利润大量萎缩,企业大量破产倒闭的时候。然后优胜劣汰,在大量资源被浪费掉以后,剩余资源才被配置到竞争力最强而且最善于运用竞争谋略的企业或个人手中,该产业将形成相对垄断格局。由于相对垄断,企业的利润率上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招工人数增加,并吸引新的竞争者来抢夺垄断利润,该产业将再一次出现生产过剩,竞争再度激化,产业再度陷入危机。就这样,每一次危机结束,垄断程度都将上升,垄断范围都将扩大。事实上,二百多年经济竞争的结果,是《财富》杂志500强在世界范围内垄断了煤、石油、钢铁、汽车、飞机、船舶、化工、机床、发电设备、半导体、计算机、软件、电信、传媒等各主要行业。最近十多年来,在发达国家出现了所谓强强联合的大规模兼并潮,以案值3500亿美元的美国在线购并时代华纳案为最高峰。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产业陷入危机并不意味着全局的经济危机,反过来,全局经济危机也不意味着任何一个产业都陷入危机。但是,一旦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如十九世纪初期的纺织业,十九世纪中后期的铁路,二十世纪初期的汽车、化工,二十世纪后期的半导体和计算机、电信等,陷入危机,则常常意味着全局性的经济危机。那些非主导的产业在某个局部地区陷入危机,例如纽约的旅馆业,或东京某区的餐饮业,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也可能因为投资过剩、竞争激化而陷入危机。在经济危机时期,某些新的产业可能在悄悄生长,例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铁路危机导致全局经济危机时期,石油工业却由于洛克菲勒完成托拉斯化而利润丰厚。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竞争缓和导致经济繁荣,而竞争激化导致经济危机。由于金融业的存在和发展,繁荣会被延长,而危机也会被加剧。在竞争缓和时期,金融业发放大量贷款,扶植新竞争者进入利润丰厚的行业,由此带来相关设备和原材料行业的发展,使就业增长,消费旺盛,从而给利润丰厚的下游产业扩大市场,形成良性循环。随后,由于需求增长跟不上投资扩张,到某一点良性循环就终止,而恶性循环却开始了。企业纷纷打价格战,降低成本,削减工资,从而缩小了市场,为争夺缩小了的市场,只好进一步打价格战,进一步降低成本,削减工资,直至大量企业破产倒闭,陷入全局性经济危机。
  
  二、竞争缓和是二战后黄金时期的原因
  二战结束以后直至七十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有一个所谓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年均经济增长高达4.4%,是其后二十年(从七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的年均经济增长率2.2%。这使经济学界产生过很多乐观想法,例如劳资矛盾解决了,经济危机被熨平了甚至是消失了,经济将实现自动和无限的增长。这段黄金时期也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中引起广泛注意,在中国,人们认为这是生产力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节的产物。然而,从竞争与危机的角度看,这一黄金时期无非是西方各大国经济竞争缓和的表现。众所周知,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50%的生产能力和70%以上的黄金储备,其竞争实力远在欧洲各国和日本之上。1950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英国的3倍,德国的4倍,是日本的更多倍。美国制成品的生产为西德的6倍,为日本的30倍。美国煤矿的生产率比英国、西德高3-4倍,是法国的7倍。因此,战争刚结束时,美国的政策是利用美国统治的全部优势,为美国资本取得最有利的地位,迫使各国开放市场,接受价廉物美的美国货,摧毁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的经济,夺取这些国家对殖民地的统治和影响,从而实现美国独霸西方世界的美梦。为达此目的,美国对盟国援助只用于救急,不是帮助盟国重建生产体系;援助都附有“排除国际商业中的一切歧视待遇的协议”,并且在货币和贸易体系计划中,美国不让各国为平衡支付而限制贸易。最重要的是,美国以防止德、日再次侵略他国为名,制定了拆毁德国、日本军事工业的计划,从根本消灭这两个新兴工业强国的竞争能力。如果这一切都成为现实,则美国将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而欧洲和日本将成为美国的原材料及初级产品加工地,那里的经济需求将无法增长,一个长达二十多年的繁荣期也就不可能出现。事实上,美国的这一商业野心并没能实现。随着美国商品大量输入各国,随着拆毁德、日两国军事工业的进程的开始,欧洲和日本国内失业工人大量增加,各国共产党势力迅速壮大,美国不得不更弦改张。美国统治精英终于发现,他们的头号敌人是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而不是欧洲和日本,因此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变消灭竞争对手为扶植竞争对手。主要措施有三,一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二是停止拆毁德国和日本的军事工业;三是允许日元、英镑、马克等货币贬值,例如日元贬值到1美元兑360日元,从而减少美国货对各国市场的冲击,并使各国有能力对美出口。此后,由于朝鲜战争爆发,日本又成为美国军火的前线供应商,发了一笔战争财。这些措施从效果来看,可以一言以蔽之,即美国采取了单方面自由贸易,而允许各国贸易保护的友好态度。此后,欧洲和日本生产能力得以重建,内需扩大,给美国商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欧洲和日本产品输出美国的数量不断增长,但却仍不足以平衡来自美国的进口,美国进出口仍然保持大额顺差,世界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美国之所以能够采取扶植竞争对手的作法,客观上是由于美国工业的竞争力远高于日本和欧洲各国。然而,由于高工资成本和低积累率,美国的优势逐渐在丧失。1955年到1970年间,美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总额增加了57%,西欧主要国家增加了116%,日本增加约500%。1960年,美国制造业每小时劳动成本约相当于西欧的3倍,日本的10倍。如此巨大的成本差距造成美国外贸顺差不断缩小,黄金储备不断下降。到1971年时,首次出现贸易逆差。美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1955年为36.3%,1960年为33.7%,1965年为31.3%,1970年为30.2%,1975年为24.5%。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为标志,美国竞争力已经衰落到与欧洲、日本平起平坐的地步,而且其衰落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为了应对冷战需要,美国做出了重大的战略牺牲,培养了自己的经济竞争对手。然而,恰恰在这一段培养竞争对手的竞争缓和时期,世界经济经历了大繁荣。
  
  三、竞争激化造成世界经济螺旋下降
  美元与黄金脱钩的同时便是美元贬值。从那时起,美元和日元的比值从1:360曲线跌至1:120左右,与英镑、德国马克等主要货币的比值也一路下跌。美元贬值一方面使世界各国手中的美元储备购买力降低,能购买的美国货物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增强美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削弱各国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并增加向美国出口的难度。同时,美国企业以更大规模、更快速度向海外转移生产基地,降低成本中的工资比例,从而使美国对欧洲和日本的成本劣势得以减轻。第三,美国迫使各国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但与此同时,却用特别301条款加强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实行超级贸易保护主义。这三条措施实际上是七十年代的各国经济停滞膨胀的根本原因。由于采用浮动汇率制,美元贬值引发了一场汇率大战,日元、马克、英镑争相贬值,造成难以抑制的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美国实行超级贸易保护主义,各国对美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经济增长自然放慢;美国的处境则是略有改善,贸易逆差增长放慢而己。第三,不仅美国,而且日本、欧洲各国都竞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造成国内外需求萎缩,这是最具破坏性的。当美国将汽车生产线转移到墨西哥时,本国失去一个30000美元的工作岗位,而墨西哥增加一个3000美元的工作岗位。27000美元成为汽车公司的收益,该收益将用来降低车价,增加高级雇员薪水,增加企业利润。由于工资是消费需求的来源,而利润则是投资的来源,就世界范围而言,需求减少了,投资却增加了,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了。就墨西哥而言,得到一个3000美元的工作机会似乎是好事,然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技术和品牌加墨西哥的工资,可以使墨西哥本国汽车业破产,使墨西哥的需求不是增长而是萎缩。从理论上说,如果没有新的产业革命,随着美、日、欧三大经济区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滞胀将持续下去,直至各国企业大量破产,演变成世界经济大萧条为止。但是,有一个办法可以使大萧条推迟到来,那就是寅吃卯粮,赤字消费。从里根上台起,美国一方面减税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又扩大军备以增强内需。这一增一减所造成的财政赤字由发行高利率的国债来补偿,使里根任内美国国债大规模增加,形成八十年代的“赤字繁荣”。布什总统萧规曹随,继续赤字财政。到1994时,美国政府债务即高达4.6万亿美元,每年仅支付国债利息就需要3000亿美元。这还仅仅是狭义债务。如果算上由联邦政府担保的广义债务,则债务数量更加惊人。政府债台高筑的同时,公司债务和个人信贷消费的数额也不断膨胀。1980年,全美工商企业负债总额还只有1.4万亿美元,到1991年3月,已达3.5万亿美元。同期,全国居民负债总额从1.4万亿美元上升到4.1万亿美元。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的各项负债继续上升,截止到2001年第一季度为止,美国政府、企业和居民负债总额已高达31.6万亿美元,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倍,其中政府债务7.08万亿,企业债务15.18万亿,居民债务7.23万亿。不仅美国如此,日本以及欧洲各国都债台高筑。日本国债已高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30%,企业和居民负债也数额惊人,特别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负债,已经达到使日本金融体系全面崩溃的地步。欧洲各国的政府债务比美、日都少,因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各国总负债不得超过60%,其代价是欧洲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缓慢。但欧洲企业和居民的负债却不低。例如,在九十年代后期的电信投资热潮中,银行向电信企业发放了数千亿美元的贷款,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消息,这些贷款只有1%能够收回。在发达国家债务惊人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也在继续上升。从1982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来,发展中国家已经多次爆发大规模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危机。墨西哥、巴西、东亚、俄罗斯、土耳其、阿根廷这些被西方国家视为经济自由化模范生的国家一个个在金融危机中倒下,被迫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调整方案,出售国家的土地、矿产、电信、铁路等有垄断利润的主权性资产,紧缩财政开支,削减福利措施,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早已被视为第四世界,除了饥荒、战乱的消息,已经没有什么能引起外界的兴趣了。1987年时,第三世界债务总额升至10000亿美元,约占第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5%,各国经济增长几乎全部被债务本息吸干。然而到1996年时,这一债务总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增长至将近20000亿美元。如果说,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企业、居民的债务都已高得惊人的话,那么谁是债权人呢?债权人是一小部分控制垄断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大财团。换言之,八十年代以来的发展是这一小撮大财团发放贷款,维持了微弱的世界需求增长,使本来可能于八十年代初期、最晚九十年代初期就爆发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得以拖延至今。九十年代初期美国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已经十分严重。从1987年股市大暴跌开始,美国经济就走下坡路,至1990年正式进入衰退,企业破产倒闭的数量不断扩大,失业率不断上升,几经反复,于1993年第二季度才出现强劲回升,开始所谓九十年代的新经济繁荣。然而美国九十年代繁荣的国际背景却十分暗淡,欧洲低速增长,日本零增长,中南美洲、东南亚经济危机,前苏东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降低。在这个全球经济互动十分密切的时代,美国经济何以能一枝独秀呢?难道美国的国际竞争力重新恢复了吗?事实并非如此。伴随着美国新经济的是贸易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巨额逆差。贸易逆差在1999年高达3389亿美元,2001年更将高达4500亿美元。与此同时,则是日本、欧洲、中国、俄罗斯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巨额资金流入美国。日本的零利率政策不但没有启动国内投资,反而促使其流向高利率的美国追逐高额利息。欧洲经济的低增长也使欧洲金融投机家把资金注入美国。经济总量只及美国十分之一的中国所购买的美国国债就有800亿美元,俄罗斯经济垮台后大量资金也涌入美国。据估计,仅1997年金融风暴后,从东南亚地区流入美国的资金就高达8000亿美元。这就形成一个奇怪的循环,各国出口赚美国人的钱,然后又购买美国股票和债券,借钱给美国人花,美国人花钱又支撑了美国和各国经济的增长。美元源源不断流向世界,世界又把美元送回美国的债市和股市。如此恶性循环,美国的债务越来越多,贸易逆差越来越大,世界经济的总需求越来越低迷,股市却越来越高。这一循环的唯一可能结果就是一场世界经济大萧条。由于这场大萧条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初两次被推迟,一切可用的财政和金融手段都已用尽,其烈度将超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不一样的是,这回再也没有财政和金融手段可以施展了。
  
  四、全球化为国际经济竞争的加速激化铺平了道路
  七十年代美国应对竞争力相对衰落和经济滞胀的三大措施意味着新自由主义的崛起,也意味着所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了灵活地运用美元的贬值和升值,这就需要资本流动自由化;为了顺利转移生产基地,需要第三世界各国的配合,这就有投资自由化;为了加强美国商品的出口,这就有贸易自由化。这是七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三大支柱。资本流动自由化使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不再局限于技术、成本的竞争。一国汇率贬值意味着该国的全部商品对外出口竞争力增强,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则意味着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不仅如此,资本流动自由化还使一国调控经济的货币杠杆失灵,使国家的货币主权受到严重威胁。资本流动自由化还有一个加严重的后果,就是使世界市场需求萎缩。1966年美国的全部外汇交易额中,商品进出口额所占的比例为80%以上,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近三十年后,这一比例降到了1-2%。这意味着大量资本停留在外汇市场,投入实际生产的资本下降,投资需求萎缩。由于投资自由化,跨国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最低成本、最低税收,迫使各国争相向跨国公司减让税收、压制劳工运动、减低工资。发达国家的工人面临工厂关闭、转移的威胁,被迫接受资方裁减员工、降低工资、增加工作量的要求,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则在跨国公司的打击下大量破产倒闭。其结果则是世界市场的消费需求萎缩。由于贸易自由化,各国中小企业和农业跨国界相互竞争,价格不断下降,工资成本不断被压缩,大量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纷纷倒闭,造成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一步萎缩。因此,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既是发达国家国际竞争激化的产物,反过来又系统地加剧了国际竞争,为国际竞争的空前激化铺平了道路,一步步将世界经济推向大萧条。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全球化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呢?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到,全球化是以各国跨国公司为动力,以美国为主导,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为组织实施者,以新自由主义为旗帜,国际政界、商界、学界精英共谋的人为过程。所谓华盛顿共识即是共谋存在的证据。人们常常混淆市场经济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以为一国范围内无障碍市场经济行得通,国际范围内的无障碍市场经济也应该行得通。然而一国范围内的市场经济成功的前提是政治上的一人一票可以制约经济上的一钱一票,使该国的地区差距与贫富差距得以有效调节,有足够的财政资金建设道路、桥梁、港口、机场,能实施内在协调一致的经济和民事、刑事法律,并且可以用凯恩斯主义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周期。失去这一前提,市场经济将带来两极分化,假冒伪劣盛行(劣币驱逐良币),经济动荡,秩序混乱,以致社会无法存在下去。在缺乏一个由全世界人民投票选举的世界政府的前提下,在跨国公司不受民主力量制约的前提下,拆除各国对本国经济的保护,取消各国的经济主权,听任弱肉强食的经济逻辑无障碍通行,只能导致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
  
  五、结束语
  有可能使这场危机程度减轻或时间缩短的可能因素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然而,在上个世纪最后二十年,电信、互联网、计算机和软件业革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释放完毕,并在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中转化为危机因素。生物和医药技术似乎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源泉,但是由于该项技术高度垄断,既不能迅速扩散形成投资繁荣,又不能产生类似铁路带动钢铁、机车、煤炭业那样的连锁反应,反而会加速财富向这些生物、医药公司集中,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新能源开发是不是有可能担负起此重任呢?如此新能源开发在经济上有利可图,一定是石油供应发生严重短缺之时,而后者常常意味着加剧经济危机。所以,我看不到摆脱大萧条的经济和技术可能。预测未来是危险的。有的学界朋友告诫我,不要把话说得太满,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世界上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的衰退只是普通的周期性衰退,明年或后年某个时候就会复苏。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这次美国经济的衰退比较严重,可能走出衰退的时间会长一些。只有极少数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衰退可能会象九十年代的日本经济一样,进入漫长的零增长时期。至于预见一场超过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的人,则更是寥若晨星了。你就那么自信?不怕出错,毁了自己的学术声誉?我不是赌徒。无论做事还是做学问,我都会作两手准备,从最坏处打算,争取最好结果。所以如此自信,是基于与经济学两大范式都不同的竞争和危机理论,而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在这两大范式内思考。通过阅读二百年来西方各国的经济危机史,我有把握地说,我的危机理论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如果说,未来十年世界经济居然没有陷入大萧条,我将反思自己的危机理论,反思自己全部的经济学理论。
  
  
  评论者:方舟  主题:经济理论应为经济发展服务 回复日期:2002-1-6 20:30:24
  你就天天盼着全球萧条以证明你的“理论”吧,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车轮,谁都没有机会谈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只能谈如何全球化,老实说,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中国远没有做好准备,即使面对WTO,也远没有做好准备,根源就在于我们在意识深处抵御全球化,抱残守缺,害怕它的来临,千方百计收集全球化负面的东西,而不是主动思辨以适应全球化,所以负面的东西就更有显现的可能。面对全球化,中国准备好了吗?
  
  评论者:睡大觉  主题:1 回复日期:2002-1-6 20:50:02
  韩处长,您不要等了。
  世界已经步入了这场大衰退之中了。
  战争的恶魔,已经深深的走进了欧美日社会。
  日本,以一个“战”字总结2001年。
  战争,是经济危机的必然表现。
  大战争,因为有大衰退。
  
  评论者:公子  主题:老方有点唯心了 回复日期:2002-1-6 22:20:22
  负面的东西并不因你不考虑而不来。
  相对于全球化的赞歌,我们思考反思其负面的东西太少了而不是太多了。你把导致负面的责任归之于“千方百计收集全球化负面的东西”,我想在你所说的这个语境中,这个收集是指收集资料之类的吧,收集一下负面的信息,怎么可能又成了没有及时应对导致负面出现的因素呢?一个警察整天调查罪案,他难道就成了犯罪分子?
  对于韩的许多观点,我的各方面,都最好有不同声音出现,大家每个人提供一个角度,我们的视野才广阔,正确的才站得住脚,才经得起检视。这么多年了,咱们全球化的赞歌唱了多少,我想大家自有公论。不信跑一趟新华书店,全球化的阳光是一个架子又一个架子,而说全球化的阴影的书呢,少得可怜。
  至于中国准备不足,到底是赞歌唱多了造成的昏厥,还是反对的声音多了导致的害怕,我想,也不是个是非难分的问题。很简单:既然全球化有负面,它的负面因素也只有泼冷水的人提醒大家,主流唱赞歌的人为什么看不到,为什么现在又说是唱反对意见的人造成了负面? 

中国经济是怎样进入萧条的

中山大学07级本科生 单涛至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GDP以年均9.7%的速度高速增长, 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 然而, 随着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中国经济在08年第三季度呈现减速,1-9月GDP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从2003年开始, 随着房地产市场升温, 建材,钢铁,水泥等行业全面景气,中国经济开始加速增长,03-07年GDP增速分别为 9.1%,9.5%,9.9%,10.7%,11.9%。上海,深圳,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成倍上涨,07年胡润百富榜排名前25位的富豪竟有17位是房地产商。07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达到55%,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除了房地产,各个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也功不可没,高速公路,桥梁建设铺天盖地。
    2005年7月21日,中央政府宣布人民币开始有管理地浮动。截止到2008年12月1日, 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达到20%。人民币升值,首先是导致国际热钱涌入,推高资产价格,造成楼市,股市过热;第二是导致中国出口企业利润率下滑,经营日益困难。楼市与股市的泡沫日渐膨胀,中国政府不得不下手调控,收缩银根,06-08年4次加息,共1.08个百分点,17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从8%加到创纪录的16.5%!在此过程中,本来就只能赚取微薄加工费的中国出口制造业在汇率与信贷紧缩外加《新劳动合同法》的三重打击下难以维继。老板们开始谋求出路,加入炒房炒股大军,进一步推高资产泡沫……楼市,股市在2008年的暴跌断送了产业资本的金融振兴美梦。同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发达经济体迅速陷入衰退,来自美国的订单迅速减少,这是压垮中国出口制造业的最后一根稻草!珠三角、长三角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倒闭,盐田港、上海港吞吐量急剧下降……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全球央行联手降息。中国人民银行两个月内连续四次降息共计2.16个百分点,美联储更是将基准利率调低至近于零的水平。对于众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企业来说,降息无疑大大缓解了压力,但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美国的消费95%以上依靠借贷,而信贷的扩张与收缩与信心密不可分,不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调整期,金融危机的梦魇根本无法从人们心中散去。而且,美国国家负债已经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包括中国在内的债权国已经表示出无意继续购买美国国债。美国的消费不振,中国的出口企业就没饭吃。    11月国务院公布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主要是基建投资。消息一出,股市立即走出一波上升行情。官方预计,该计划未来三年每年可以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这多少给人一点欣慰,但我们不能抱太大希望。根据计划安排,4万亿中一半靠银行借贷,另一半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这样一来,银行必然全力支持政府项目,自然就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这有点像拆东墙补西墙,表面上保住GDP数据,却苦了为我国75%城镇人口提供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不兴旺,失业人数就会激增,人均收入不能增长,这不但严重影响消费马车的启动,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造成政治上的不稳定。    国家要兴旺发达,必须要有一大批伟大的企业,伟大的企业家。然而在今天的中国,企业家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们往往陷入两难处境:要生存,就必须遵守“潜规则”,必须打打擦边球,可总是这样说不定哪天就锒铛入狱了。黄光裕就是一个典型。得知他被捕时,没有几个人会想到他曾为国家创造了多少财富,为老百姓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也没有几个人会记起是他开创了中国零售业的新模式,给整个家电行业带来生机!或许,中国的企业家们不得不放弃实业兴国的抱负,而选择把自己一手栽培的企业卖给外资——套现移民,或留下来打工。张裕,苏泊尔,上海家化(六神,美加净),南孚,汇源……它们已经不属于中国人。关系国家命脉的银行股权被大量贱卖则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如果这一切仅仅是经济问题,情况要乐观的多!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导致当前困境的是天灾,更是人祸!幕后黑手不是别人,正是以代表“民主自由”的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起代表美国利益在全球行骗)推行GDP核算经济,其目的是麻痹发展中国家,以利于发达国家全球化战略,将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这从某种程度上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正如鸦片战争),同时埋下隐患。到08年,中国GDP的40%由外资企业创造。中国人民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制造物美价廉的衬衫、鞋袜给美国人用;辛辛苦苦积攒外汇储备借给美国人花。可是,贪婪的“人权卫士”早已将中国视为对手,为了击垮中国打出了两记重拳:一是向中国政府施压让人民币升值,二是通过期货市场拼命炒高石油价格。升值是怎样危害中国经济的前文已谈过,现在只讲讲第二点。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化工时代,自2003年起石油消费迅猛增长,2007年进口达到1.2亿吨。美国政府与大型投资基金联手,疯狂炒高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一方面增加了中国工业成本,另一方面造成“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政府为抑制通胀,不得不紧缩银根,正由于通胀是输入性的,本币又在升值,加息对通胀影响有限却真真切切地打击了中国企业!……向外资乞援成了他们的唯一生路……美国人的目的全都达到了!    山姆大叔下一步会怎么做?没有人能准确判断。但可以肯定它用于对付中国的手段一定比对付日本,前苏联的更为狡诈,残忍!美国有货币霸权,军事霸权,加上对全球传媒的控制,在各国培植利益代言人,中国恐怕难逃一劫。或许是开动印钞机,让中国2万亿外汇蒸发;或许是逼迫中国全面开放,货币自由兑换;或许只是贸易保护主义……    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一代,既不用捐躯沙场,也没有经历文革的伤痛,伴随改革开放红红火火的二十年,走进象牙塔。不幸的是,我们正好碰上了改革开放30年来第一次真正的大萧条。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萧条都英雄辈出!中国经济的重新起飞需要我们共同奋斗,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我们义不容辞。    听过仲大军先生在《一虎一席谈》中的一次讲话,很受感动,他说:“落后不要紧,只要奋发图强,我们会赶上来的!关键是不能沦为人家的附庸……” 英国《卫报》 把脉全球化“不正常”的症因2006  经济全球化已经大大超越了政治和思想全球化。现在是时候改变这一现状的时候了。
  关于全球化的一系列问题我已经写过很多文章:阻碍发展的不公平全球贸易体制;导致危机重现的不稳定全球金融体系,贫穷国家不断发现自己身陷不能确定的债务深渊。等等。  我也写过有关全球化不正常现象的文章:富国的钱流往穷国,但近年来,穷国的钱开始流往富国了。富国承担货币及汇率波动风险的能力会强于穷国,所以穷国便成了承担这些债务化为乌有的冲击。  确实,我对全球化问题总是大声抱怨,不遗余力抨击,别人还以为我属于反全球化运动的。但是我相信,全球化一定有着巨大的潜力,而前提是必须认真处理好这个过程。  大约70年前,当时正值全球经济大萧条,约翰·梅纳德对他的失业理论进行阐述,强调说政府的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恢复全面就业。尽管保守派狠狠诽谤他,但是约翰实际对挽救资本主义体制所做的贡献比所有其他亲市场主义的金融家所做的还要大。如果大家当时听从了那些保守主义者,那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摧毁将会更严重,要求取代资本主义的呼声会更响亮。  同样,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并重视全球化问题,那全球化将很难维系下去。全球化趋势并不是一定不可避免的:以前曾出现过全球化的大挫折,今后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挫折。  全球化的推崇者认为它有提高全人类生活水平的潜力,这确实不错。但是现在全球化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法国青年工人提出的问题:如果全球化是让他们接受更低的薪水,工作更加得不到保障,那谁说全球化就是让他们生活更好的?我们现在已经不容忽视了。这样的问题也绝无法依靠人们虚幻地向往今后某一天他们会受益来回答。正如约翰指出的那样,从长远角度讲,人总不能长命百岁。  发达的工业国家里不断上升的不平等早就被人预言,但很少有人鼓吹这是全球化带来的后果。全面经济渗透将意味着全球任何地方没有技能的人获取的报酬对等,对处于底层人们的压力增大是很明显的了,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处在这样的社会里。  技术革新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过去三年来美国和其他任何地方低技能工人实际报酬几乎陷入停滞的情况,普通市民对此也无所作为。但是他们却可以就全球化做点事情。  经济学理论并没有说所有人都能在全球化中受益,但是说到了净利润将是肯定的,从中获益的人即使补偿受损的人之后还仍然处于优势地位。但是保守派争论说,为了在全球经济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削减税收和减少福利投资。美国削减了税收,而这些削减下来的税款却被那些在全球化和技术革新中获益方霸占了去。其结果只能是,美国成为富有的国家,而国家里到处都是穷人,其他工业国家也随了美国形成类似的情况。  但是北欧的国家发展趋势告诉我们,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来应对全球化。当然,与其他私有部门一样,政府也应该寻求高效率。但是,对教育和研究的投资,加上一个强大的社会安全网,这会最终促使一个更富有生产力和竞争力的经济体的形成,社会更安定,人们的生活水平更高。强大的社会安全网,强盛国家经济,失业率几乎为零,这将为社会全员-工人、投资者、企业家-创造一个极为有益的参与风险的环境,而社会全员的参与正是新的投资和公司所需要的。  但是问题是经济全球化已经大大超越了政治和思想全球化。我们比以往更加彼此依赖,更需要彼此合作,然而我们却没有这样的政治体制来有效和民主地完成合作。  对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需要从来没有这么强烈过,而对这些组织的信心也从来没有这么不足过。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已经像世界其他国家昭示了它对这些超国家机构的藐视,并不遗余力破坏它们存在的基础。贸易发展谈判回合的失败,联合国安理会要求黎巴嫩战事停火被迟迟拖延都是美国对这些多边努力不屑的最近事例。    无论大小,我们加深对全球化问题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找到既能缓解症状又能找出潜在病因的解决方案。已经有大量的政策可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使用为自己的国民造福,这些政策恰好可成为全球化当前正缺少的大家认可的立法依据。  换一种说法,全球化是可以改变的;实际上,现在已经很明显,必须对全球化进行改革。问题就在于这些改革是因危机出现我们被迫做出的还是我们经过深思熟虑、民主讨论主动要求的。被危机驱动的改革将会让全球化进程产生后遗症,或者说这种改革只是危机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最终为后来更多问题的出现做铺垫。相对来说,掌控这个进程将为重塑全球化形象提供了可能,以便它至少能实现它的潜能和许诺:为全世界人类带来更高的生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