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萧条: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57:34
反萧条: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战略     通胀与萧条的问题,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两个截然不同的基点。政策基点的不同,会导致政策的取舍出现天壤之别,也会导致宏观调控相向而行。在当前这个十字路口,朝什么方向走,决定着我国经济的前途和命运,也必然和世界力量对比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从我国经济的现实说开去,把这一分歧放在世界经济战略的大格局中加以刨析,有助于我们看清真相,做出正确的结论与决断。
我说中国经济出现严重萧条的趋势,不是今天才说的,而是在五月份就已经做出了这个明确的判断,我六月初来到网易论坛和新浪“经济学人”,第一篇文章《宏观调控:从正确到谬误》,开宗明义就阐明了对于宏观经济中通胀与萧条两种趋势看法和观点。在紧接着的《流动性之殇:我们的枪口对准了谁?》一文中有更透彻的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实在选择了一个不好的时机。我一再说过,如果提早一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把“稳健”改为“从紧”,那是最好不过的了。我们在景气循环的 最后一分钟改变了政策,那种改变在当时来看完全没有什么错。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飙升,股市连年上涨,外贸两位数增幅,而农产品价格因为“猪蓝耳病”出现了突发性的上涨推动CPI走高,这一切顺理成章地导致了“紧缩货币政策”的出现。但在这之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外贸形势急转直下,股市猛烈 调整,房地产市场也掉头向下,流通领域秩序大乱,“栓塞”明显,正如张五常先生所描述的,“半个世纪以来我没有见过一个经济像中国今天那样,只几个月就变得面目全非。”在这种情况下,央行不但连续十数次上调准备金率和利率,还几乎每天都在票据市场大规模“回收流动性”。这种现象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坏事了”,就在央行最后一次上调准备金率前后,我写了几篇比较大块的文章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之所以说这些事,不是为了表现我的什么高明,而是想强调,这种客观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是史无前例的,容不得你有什么判断的时间,它就确确实实的出现了。这种往下走,不是表面的暂时的,而是实质性的和深刻的。但我可以断言,当时经济学界能够看到这种实质性变化的人不多,直到目前大部分人还没有缓过神来。这就是有人奇怪,为什么紧缩货币政策刚实行了几个月就要改变?这种趋势的出现不是货币政策正要达到的目标么?这正是吴晓灵女士前两天讲话的着眼点,也是很多人士认为的当前形势是货币政策调控的结果,持这种看法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殊不知,即使没有“从紧”的货币政策,没有央行这么凌厉的收缩,这个趋势也会出现,实体经济不可能对货币政策敏感到这种程度, 而物价的上升和下降,也实在与“流动性过剩”没有多大的关系,有没有货币紧缩农产品价格也会降下来。货币政策仅仅是宏观经济因素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体,实体经济永远是核心,货币永远是第二性的,货币紧缩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经济趋势产生那么大的影响。说目前的经济下调是货币紧缩的成果,只是央行的自我安慰和形而上学的观察而已。只能说,货币政策正好帮了倒忙,使这个趋势发展得更加迅速和猛烈,从而更加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现在可以很明确地讲,08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分水岭,是新一轮经济调整周期的开始。如果要为宏观经济定性的话,我的定性就是经济进入了调整期,而且是三十年来最为严重的调整期。在今后三到五年的期间里,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必须解决防止萧条的问题,经济运行的主基调,是景气下降,产业收缩,企业破产,失业增加。目前的企业减产、停产和破产仅仅局限于一个有限的范围,因为大部分企业还在坚持期,过了这个坚持期,就会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刻的层次上表现出来,那个时候,就是张五常先生所说的“大灾难必将在神州发生”。这决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实实在在已经面临的威胁。我反复强调过,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发生了几何数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严重萧条,是我们的社会没法承受的(最近理论界放开能源价格管制,进行价格“改革”的声音又甚嚣尘上,这又无异于选择了一个最坏的时机来自杀)。如果中国出现三五千万甚或更多的人失业,你想象会是一种什么局面?企业倒闭一旦形成骨牌效应,上千万人失业用不了很长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已经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才有政治局常委的集体下基层调研,才有了最近宏观政策的调整。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经济萧条的严重威胁,还把这种企业的经营困难看成是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困难,还没有明确宏观经济本质的变化,所以政策还在观望和摇摆,还在折衷和迁就,还在继续丧失时间和机会,还有央行固执的坚持和反扑。我目前关注的焦点,其实已经不是货币政策了,而是在于一揽子刺激经济的方案到底会不会出台,出台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这个问题远比货币政策要重要得多。
现在谈论过热和通胀,谈论通货膨胀的威胁,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目前的经济环境,哪里还有可能再出现过热?不出现过热,哪里还有通胀的威胁? CPI会下降,PPI会下降,上游能源原材料也会下降(最近经济理论界又出现了放开能源价格,进行价格“改革”的呼声,又无异于找了一个最坏的时机来自杀),消费品价格没法涨上去,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在一年后的今天,上游企业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我反复强调,经济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不管你释放多少的流动性也没用,房市不会好,股市不会好,消费不会好,外贸更不会好,商品生产企业也绝对不会好。这种情况下,到底是通胀的威胁还是萧条的威胁不就非常明确了吗?如果非要谈通胀的威胁,那就只能发生在企业大面积倒闭之后,发生在我们的商品供应能力受到根本伤害之后,发生在消费品供需格局产生逆转之后。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供应出现了不足或短缺,商品价格才会急速上涨,部分储蓄才会转化为购买力,货币流通速度才会大大加快,实质性的通胀才会发生。所以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刺激经济,防止萧条的发生,从而有效避免实质性通货膨胀的发生。通胀永远是与短缺相联系的,没有短缺就不会有真正的通胀。我说反萧条就是反通胀,道理就是这个道理。
朋友们一直想不通,说反萧条刺激经济就是增加流动性,流动性增加怎么能说是反通胀?这两个东西表面上看是这个道理,实质上并不是这么回事。为什么?因为宏观经济的性质已经发生的根本的改变,放松银根或者采取财政经济一揽子方案,只能延缓或放慢萧条的步伐,而不可能改变这个趋势。趋势在产生的初期是不可能被改变的,只有它完成或基本完成了自身客观的演变过程才有可能改变。刺激经济的措施,就是疏导和缓解这个过程,减低这个过程对社会和整体经济的危害。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措施只会纠正和弥补通缩,而不会导致通胀。所以反萧条措施 不是要走通胀的路子,而是要避免经济严重下滑。同时,反萧条措施保护了我们的核心生产力,确保了基本的生产供应能力,使消费品市场的供需平衡不致于被打破,由于减少了失业或者说相对增加了就业,减轻了人民的税费负担,刺激了消费,使商品流通变得顺畅,我国经济这一盘棋就容易走活了。反萧条不仅仅是防通胀,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减低萧条对于社会的危害,缩短萧条的周期,使我国经济尽快走出调整期,实现新的繁荣。我一再强调,我们目前完全有力量和条件抑制萧条,我们有强大的财政,巨量的外汇盈余,规模巨大的加工业生产能力,相对富余的货币流动性,以及国内广大而潜力无穷的市场,还有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决心,这些都是西方社会可望而不可及的,是他们很难具备的因素。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妥善而及时的政策调控,富有远见卓识的宏观视野和有魄力的果断决策,我们完全有可能做得更好并取得成功。
现在世界经济的格局是西方世界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而我们面临比较严重的实体经济萧条的挑战。主动权和优势显然在我们一边。美国的金融危机还在发展过程中,远远没有完结。即使美国国会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一揽子救市方案,也只能看作是一个阶段性的战役,如果信用担保银行再出事(已经到了出事的边沿),那可就是大件事了,果真如此,更大的冲击还在后面。西方金融体系一体化已经密不可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是必然的,并且这个危机再往下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影响将不可避免。这样一来,西方将会面临全面的经济衰退,其后果是及极严重的。我国虽然高度参与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但我们的金融系统还没有完全对外开 放,我们的经常项目还没有实现可兑换,我国金融和世界金融市场之间还有一堵十分可靠的防火墙,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伤害会十分有限,这是值得庆幸的。如果我们的金融体系不受到严重伤害,而我们的产业经济又由于内需市场的迅速打开而实现自保,我们就可有可能同时具有两方面的优势,即金融优势和实体经济的优势。这种优势将是战略性的,有可能使整个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这是我们反萧条决策更深层面的重大意义。
如果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格局中战略机遇,如果我们充分估计到了西方金融危机及其对世界经济环境的严重影响,如果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萧条严重的调整期,我们就不会在宏观政策的取舍上犹豫不决了,就不会出现目前这样的摇摆、迁就和妥协,就会站在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及时决断,走出几着上佳的好棋,突出重围,迎接挑战,并最终走向成功与胜利。
没有多少时间了,行动起来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