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书育人”走向“育人教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57:16
  • 熊新华:从“教书育人”走向“育人教书”
  • 文章出处:盐城网 编辑:王薇 发布时间:2010-06-28 08:53 点击数:308
  •           教育是生命哺育生命、心灵呵护心灵、人格塑造人格的运动。在过去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在“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支配下,形成了以传承知识、文化和技能为教育主导的“教书育人”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过分注重知识的教育理念,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对“教书育人”这个传统观念有了全新的阐释,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现代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强调育人为本,重视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人”育好了,“书”也就教好了;“人”育不好,教“书”也是无效劳动。只有牢固确立“育人教书”的现代教育理念,从“教书育人”走向“育人教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创新人才,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育人教书”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今年6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指导思想之一,将“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也提出了“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可见“育人”是首要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体现了时代的迫切需求。从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也体现了由重知识到重“育人”的变化。课程改革和评价方式的变化,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育人”这个中心,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流的学校需要关注学生的升学成绩,但更要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既要注重学生的近期目标——升入理想大学,更要注重学生的远期目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公民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当今社会现状来看,由于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许多孩子的理想信念出现了偏颇,甚至有个孩子看到贪官拥有很多的钱而将“长大了要当贪官”作为自己的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确立“育人教书”的理念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

    二、“育人教书”是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

    《礼记》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韩愈《师说》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两者都将“育人”放在首要位置。我国近代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认为:“我们的教学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经师除了教学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如果只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引自《徐特立教育文集》)由此可见,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并且总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使人在教育中得到能动发展,成为一个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把“育人”作为首要责任,在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中要突出“育人”这个中心。

    我们强调“育人”的重要性,并不是要把“育人”与“教书”分割开来,因为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育人”又可以对“教书”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正确处理“育人”与“教书”的关系,认真履行“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要为人师表。教师必须有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行为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达到“育人”的目的。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作为教师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要与时俱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加强学习,注重自我提高。社会的迅速变迁使身边的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老观念上,要有一种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不断超越自己,使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成为滔滔不绝的源头活水。

    三要教艺精湛。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认为:教育虽然也有规律,教育活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教育的对象是人,对不同人的教育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因而教育有法,没有定法,需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教育更像艺术,更多的是创造。因此教师要积极投身于教育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努力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以达到“育人”与“教书”的完美结合。

    三、“育人教书”是个体成长的必然需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充分说明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人的成长阶段来看,中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间,这段时间的教育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育人”显得尤其重要。从家庭背景来看,当今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从小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帝公主般的生活,缺乏生活实践的锻炼,没有经历艰苦环境的磨炼,尤其是他们在学习中遇上困难或者遭到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产生自卑感,失去自信心。对于他们来说,不光要传授给他们知识,更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情感历程,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引领他们自信自强、学会感恩、心中有爱、自主发展、成人成才,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

    一要自信自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是战胜困难的利剑。为了让学生增强自信,引导他们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我们应该做到“三个一”:用“一个微笑”去温暖学生困乏疲惫的心灵,用“一句鼓励”去激发学生直面挫折的信心,用“一次谈话”去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做到“三个必须”:“优点必须表扬、提问必须鼓励、用语必须温暖”。坚持以正面教育最大限度地呵护学生。通过开展“信心教育主题班会”、“信心教育演讲比赛”、励志跑等活动,让同学们多角度展示自我的风采;引导同学们把写上信心或座右铭的创意卡片粘贴在桌子右上角,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日复一日地勉励自己。无论是走在校园内,还是坐在教室里,时时处处都让他们感觉到“我能行”,油然而生强大的内驱力。

    二要学会感恩。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人生境界。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许多当代中学生远离了感动,忘记了感恩,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学校的“感恩教育”。通过观看感恩影片、吟诵感恩诗文、聆听感恩歌曲、讲述感恩故事,开展“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谢恩师”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辛苦,感谢父母给了他们全部的爱,让他们享受到人世间的亲情和幸福,让孩子们懂得老师是他们成长的领路人,感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老师为他们付出全部的心血和汗水,让孩子们知道同学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伴侣,感谢同学们的互帮互助,与他们一起共同战胜困难与挫折,共同品尝成功和快乐。

    三要心中有爱。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当代中学生,唯有爱自己、爱他人、爱人类、爱自然、爱社会,将来才能安身立命、胸怀博大、造福人类。通过主题班会、图片展、征文比赛等活动,使每一幅图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个鲜活的事例,都能引起同学们心灵的震撼,激发起强烈的共鸣。教育他们时刻奉献真情、传递爱心。平时,为老人端茶送水,为病患慷慨解囊,给灾区捐款捐物,……爱心不但让他们找回自尊、自信和自爱,同时也提升了他们敢于面对社会的责任和勇气。

    教书先育人,成才先成人,素质教育,育人为本。从“教书育人”走向“育人教书”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内在要求。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牢固确立“育人教书”的理念,把“育人”放在首位,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本文作者系盐城市第一中学校长、党委书记熊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