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鸿:教育信息化建设 成败咋判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38:10

 

 

 

中国教育先锋网 

 

     在未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时,应加强对未来在教学、学习、管理中应用的规划和设计

     在已建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应充分挖掘其蕴藏的先进的、丰富的教育理念,真正发挥其效能,并使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选购教学资源库时,不应被资源库的数据量和资源的多媒体表现形式所迷惑。

     在制作多媒体素材时,不应只是将书本内容作简单翻版和堆砌,而应尽可能设计和制作出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的素材,并由此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时,不应过分强调音响效果,应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应注意以能进课堂为要求,以网络浏览为基础,以学生学习为线索,以实时计算为后台。

     在教育信息化从开始规划设计到后期使用的整个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应用培训。应用培训应作为各级领导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

     教育信息化,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模式,达到新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这一名词从被提出到迅速运用,其发展势头之强、影响面之大,令众多教育者欣喜。

     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大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其中,环境建设表现在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城域教育网、地区资源中心、小区宽带教育网等的硬件和应用软件的建设;资源建设表现在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课程的积累和建设。

     随着国家有关“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启动和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开设及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具体推进,上述两方面建设已势如破竹。从2000年10月份以来,全国各地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城域教育网建设如火如荼,成绩斐然。

 

     环境建设:归根结底看应用 

 

     笔者走访过许多已建网络教室的学校,看到的是整齐的布置和名牌的设备。一般情况下介绍人员都会主动介绍,学校一共配了多少台电脑、什么牌子的、用的是哪个厂家的软件和哪个厂家的资源、资源量有多少个G、共花了多少钱、各级领导是如何关心和支持的等等。

     但笔者更喜欢直接问任课教师:“你在这个环境里是怎么用的?”经常有教师这样讲:可以实现学生电子举手;可以实现广播功能,教师讲到哪里,学生面前的计算机屏幕就跟到哪里……

     对电子举手,笔者认为是对计算机应用的倒退,这不用多说。对广播功能,笔者想,花20多万元解决了4万元就能解决的需求,在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确实有些铺张了。显然,在这里,计算机网络的真正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如果仅是这样的回答,笔者认为网络教室的建设基本上算是失败的。

     可以这样认为,一种设施环境,其本身并无优劣可言。在信息化建设成败的问题上,设施形式、硬件设备、投资额都是说明不了什么的。判断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看应用,看使用者应用的程度以及应用背后所支撑的教育理念。就以上述网络教室来举例。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设计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45分钟。通常在10分钟的讨论中,教师会安排几名学生来回答,到最后一名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最后由好学生或教师自己给出正确答案。

     而在网络教室里,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是让学生直接将自己的回答输入计算机,3分钟后一个按钮下去,瞬间便看到所有学生的回答,然后教师请学生将40多个回答大体归为几类,每类派一名代表作简要辩述,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正确的答案。

     这两种教学模式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其实潜藏着本质的不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存在侥幸和依赖心理:反正不会问到我;反正老师会叫到他最喜欢的那个同学;如果问到我,大不了推一下同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深入思考了。为什么我们有的学生,对一个概念老犯错,很可能与他对新事物的前概念未得到彻底纠正有关联。

     但在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同时将自己的回答放到计算机网络上,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得到的是多参与者、多角度的刺激。这使得学生在建立正确概念时相对比较牢固。所以,网络教室除了是让学生上机的环境外,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也能够发挥其独到的作用。而且,这种应用恰恰是计算机网络价值的本质所在。

 

     资源建设:与课程有机整合 

 

     有一个故事:老校长接待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20年前分别在4个不同班级的学生,他们的语文课是不同的教师上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们对《鸿门宴》这篇课文还有什么印象?”问题一出,答案便各不相同了—— 

     A:“我们老师在黑板上画过这样一张座位图。”

     B:“‘项庄舞剑其意在佩公也!’,我们老师要求背课文,尤其是名篇名段名句,所以这句话我一直记着。”

     C:“我们很注重课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分析,所以我的印象是讲项羽不怀好意摆下宴席想杀掉刘邦这么一段历史。”

     D:“当时我们老师拿出一叠人物画像,要我们阅读并理解课文的意思来辨别哪个是刘邦、哪个是项羽,所以我头脑中对这两个人物的形象一直印象很深。”

     故事中的这4名学生,显然D通过阅读理解领会了作家语言文字表达的精湛巧妙,从而达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C是把语文课当历史课学了;B只记住了一句话;A印象中的那张图在今天来说可能已经没有多少价值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昨天不同模式下的教学,留给今天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而今天的教学一样将在20年后也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并由此给人们带来影响久远的教育价值的差异。

     那么在今天,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里,我们又怎么来上《鸿门宴》这堂课?也许我们会从采购来的教学资源库里找出这样的资源:已经数字化的座次图、用Cool360软件做成的全景图、用Flash把整个故事情节做成连贯的动画、用3D做出逼真的模拟场景并配以音乐和全文朗诵及课文的自动分析等。因此,利用多媒体资源的教学比起一般教学确是前进了一步。

     但同样是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可视化的教学,拿什么对象去进行可视化是一个更加深刻和重要的问题。可以认为:同样是计算机应用,但脱离了教学目标本意的计算机应用,即便有多么生动,其教育价值必然反而降低,其教育效果反而失败。所以,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不是随随便便的堆积。

     我们必须站在时间的坐标轴上,以未来20年的位置反推到现在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学,以及其相应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强调计算机应用的层面上,还必须指出:应用必须是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的应用,是能够提升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水平的应用。显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教学比一般教学才真正是前进了一大步。这样的资源才真正是成功的资源。以物理中发现原子核一段的教学为例。

     通常情况下,教师是平铺直叙地讲述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的。但如果我们在资源库里提供一个flash动画,其中有一个α粒子慢慢返回的形象过程,那么教师相比前者,肯定会更生动地讲述这段内容。但是,不管是哪种形式,它所实现的教学目标还都只能是让学生“了解”。有没有更成功的资源呢?

     再让我们设计这样一个课件,中间有一个盒子,我们称它为原子,左边用α粒子轰击,下边有一排供选择的图形,包括各种材质、各种形状、各种大小的物体,如大球、小球、饼、网、浆糊、水、带电的、正电、负电等等,还可以有自选物品,让学生用鼠标试着用他猜想的物品拖进盒子,看α粒子轰击后的轨迹,然后拿卢瑟福α粒子散射图来对照,最后由学生自己分析原子中间一定不可能存在什么、有可能存在什么。这个课件,操作起来可能只要两三分钟,但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了解”和“理解”的范畴,它帮助学生建立起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样的资源已经完全提升了教学目标,它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到了比较恰当的水平,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

     所以,对一个地区而言,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不应该追求资源的数据量和多媒体的形式,不应该只是书本内容的简单翻版,而应该尽可能积累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的资源,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达到最恰当和最优化。 

 

来 源: 中国教育报 

 

 

专家

顾问    

俞晓鸿 黄容怀 祝智庭 黎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