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29:11
●陶鹏程
农村经济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农村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则是影响到农村经济建设成败的重要环节。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社会各领域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本文试从信息化与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竞争力、农业教育等的关系角度展开分析。
一、农业信息化的重点
关于当前农业信息化的重点众说不一。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在于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通过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使广大农民朋友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在农业增收增效中发挥了作用,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就好,农业信息化也就成了必然需要,其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相反,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不佳,不能为农民增收所用,农民就不欢迎,农业信息网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呢?概括起来有“四个一”:
一是突出一条主线,就是“农民增收”。农业信息服务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相挂钩,农民从获取信息中得到了实惠,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就好,就会受农民欢迎。
二是抓住一个关键,就是人才队伍。建设信息机构,培养信息人才,形成一支强干有力的信息队伍,才能为农民提供出有价值地信息,才能搞好各项信息服务,从而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
三是推广一个模式,即农业信息服务的“一条道路,两个载体,三个环节”。一条道路是指,围绕本乡镇农业支柱产业,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两个载体是指,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业龙头企业。这两个载体,都具有农业信息集散地的功能,可以带基地,连农户。一般而言,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技综合服务站和农业行业协会之间形成紧密地联系,即“三位一体”,以行业协会为载体,以会员为指向实现信息服务。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技综合服务站和农业龙头企业之间形成较松散地联系,前两者对龙头企业是一种指导服务关系,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向基地村和千家万户进行信息辐射。三个环节是指,产前项目、生产资料信息,产中的技术、专家信息,产后的市场行情、市场客户信息等。在这三个环节中目前最迫切需要的还是产后销售环节的信息服务。因为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已出现结构性过剩,大多数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
四是实现一个突破。即把促销作为突破口,尽快确立了信息服务的地位,树立了信息行业的形象。
二、信息化与农业技术进步
信息技术是当今时代的高新技术之一,对社会各领域已经产生巨大影响。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已经成为新农业技术革命的先导;农业信息技术可以将现有单项农业技术综合组装配套,实现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全面提高产业和农村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从而大幅度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应用的信息技术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数据存储和处理、通讯、人机对话、人工智能、多媒体、3S技术等,其中3S技术是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德国已经在农作物生产中成功应用了3S技术,对土地精确定位,按土壤肥力确定播种量和施肥量,可节省肥料10%,节约农药23%;依靠精量播种,每公顷可节省种子25公斤,可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益。作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产物一一精确农业,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它将3S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应用于农业,逐步实现精确化、集约化、信息化的现代控制农业,可根据田间因素的变化,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各项投入,以获得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将会越来越多。从间接角度分析,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数据库、信息系统、网站的建立和推广应用,便利了农业高新技术的普及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可从总体上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
三、信息化与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也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任务之一,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信息化将作为重要因素而发挥作用。在信息化环境下,将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全方位地渗入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可以跨越式地加速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行业化的总体质量,并可高质高效地改造传统农业,加速其更新换代和优化升级过程,从而加速传统农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将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化地实现,并将大幅提高农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使传统高消耗、低效益的农业生产结构向新兴低消耗、高效益的生产结构方式转变。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会被集约型、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所替代,新兴信息技术将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技术基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因此得到改造,农业生产成本会得以下降,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提高。信息化的推进和农村社会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掌握还将推进农村工业的建设,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等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农村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石和关键。为迎合农村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与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相关的行业亦将在一些农村地区得以出现,从而使农村服务业结构得以更新和改善。与这些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相对应的一个结果,就是农村从事纯农业劳动的人将越来越少,而从事农村工业和农村信息技术、智力劳动及信息服务的人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由此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
四、信息化与农产品竞争力
农业信息化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我国已经加入WTO背景下,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已经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引起广泛关注。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市场连成一个整体,目前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而获得农产品生产、交换主动权的关键之一就是对最新、全面、及时、重要信息的掌握,这正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动力和需求。然而,无论是国际市场竞争还是国内市场竞争,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都是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只有拥有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手段,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农业信息化还可以减少农产品的市场交易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以及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各环节,均要以市场经济规律来指导和调节,而这必须有充分、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作保证。在对信息的掌握方面,相对于工业而言,农产品对之需求更为迫切,因信息问题造成的农业损失每年难以计数。农民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决策方面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从而使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风险极大。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使农民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并适时销售自己的农产品这同样构成了农产品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信息化与农业教育
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目前农民素质较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障碍之一,也是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瓶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业教育则是一个低成本又很现实的途径。
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科技知识的支持,信息化可以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图书馆自动化的建设,也促进了农村远程教育及广播电视系统的完善。通过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引进网上远程教育的配套技术,充分发挥数字化图书馆服务功能,可以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科普知识,从而快速、便捷、低成本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通过这些人才,又可进一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和科普知识,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建设。
六、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农业信息化发展向何处去?这是从事农业信息行业的同仁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据笔者观察,目前国内农业信息行业“三套马车,并驾齐驱”的格局已经形成。作为政府信息部门,运作的是公益性的社会公共信息产品;作为社会信息企业,运作的是非公益性的市场化的私人信息产品;作为农业工商企业,运作的则是带有机密性的商业垄断信息产品。政府部门的信息是用来为公众提供无偿服务的,信息企业的信息是用来市场交换的,农业工商企业的信息则是直接使用后赚钱发财的。三套马车,所载的货物不一样,所要到达目的地也各不相同。因此,找准自己的位置获得信息业务最大化的发展自然成了各自的发展目标。这样,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成为各自的发展方向。政府部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由于政府部门运作的是社会公共产品,应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作为其主要目标取向。为此,在保障充足地业务经费,抓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延伸,抓好农业信息机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必须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本地区、本系统、上下各层次的社会信息资源,同时搜集整理与本地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外部信息资源,不断积累信息服务的资本。同时,为保证最大化的信息服务效果,在网络不能全面进村入户的情况下,在市、县、乡各个层次,网络信息还必须和刊物、科技110电话、农业电视栏目等紧密结合,实现“媒体联动”,可以使网络信息多渠道进村入户,这是一条成功地经验。信息企业信息服务的市场化。由于信息企业运作的是私人信息产品,通过交换与服务来获得利润成为其必然趋向。这些信息企业通过经销采编发软件、农村财务软件以及专家智能软件等,在市场上掘得了“第一桶金”的同时,也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进程。目前,国内信息企业正逐步扩大市场信息服务的空间,通过制作网站、为客户信息服务等来赚取利润成为新的市场走向。如中国农网、中国农商网等等莫不如此。农业工商企业信息服务的专业化。由于农业工商企业运作的是机密性的商业垄断信息产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因而企业内部信息服务的专业化是必然走向。企业的技术机密信息,市场客户信息,财务信息,劳资信息,供、产、销各环节的信息是相对封闭的,大多是不能拿来向社会公开的,而企业开发、项目信息等更是垄断性的,因此,面向市场的企业信息队伍会不断成长壮大。
(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计算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