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扑克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谢琦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19:05

0 推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础;同时,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建构材料和数学模型更是基础中的基础。笔者通过平日的教学发现,扑克牌在小学数学的中低年级的教学中具有易获取、易操作、多用途的特点。

一、认数。在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中,学生刚刚接触有关数的认识,借助扑克牌可以帮助学生从实物向符号,由形象到抽象地过渡;也能让学生在扑克游戏中提高认识数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1)认识10以内各数

取一副扑克牌,选1(A)—10的同类扑克牌各4组,分别由老师和学生甲、乙、丙各拿好一组,师任意出一张字牌,如“3”字牌问他们,“牌中画有几个大图案?”(答:3个)在游戏中,让学生明白“3”的基数含义。认识3后,让他们也跟着出“3”字牌,边出牌,边看图案,边读数。这样反复看图,数数,认数,使他们对10以内各个数的形状,读音及含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2)熟悉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     

取一副扑克牌,同学们分别拿着1(A)—10的扑克牌10张。甲同学任意抽出一张牌,如“3”字牌,并问:“3可以分成几和几?”其他同学则举出“1”字牌和“2”字牌,并抢答:“3可以分成1和2”、“1和2组成3”。再让乙同学任意抽出一张牌,如“8”字牌,并提问:“8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8?”其他同学抢答:“8可以分成4和4,4和4组成8”,边说边出牌。又一同学抢答:“8可以分成2和6,2和6组成8”……说完以后,又请一名同学任意抽出1张牌,同上面一样,边问,边答,边出牌。这时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游戏中掌握了数的组成。

3)熟悉数的排列顺序

学生分别拿着1(A)—10的同类扑克牌,老师指导甲同学出“2”字牌,其他同学也跟着出“2”字牌,然后问:“2前面的数是几?2后面的数是几?”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问分别出示“1”字牌和“3”字牌。接着我再指导甲同学出“4”字牌,再问4前面的数是几,4后面的数是几,同学们又根据老师的提问分别出牌……这样同学们从“1”字牌出到“10”字牌,又从“10”字牌出到“1”字牌,结合牌中图案,帮助同学掌握熟悉1—10这10个数的排列顺序。

二、估算、口算、混合运算和算法多样化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16年级“数与代数”中都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其实,利用扑克牌就能使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

1)估算

在平时的教学中,例如在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中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就可以让学生取1(A)—10的扑克牌10张中的任意四张,两两结合,试着进行估算,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作为自我检测的练习进行巩固,也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利用竞赛的形式进行,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充满兴趣地进行练习。

2)口算

一年级上学期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退位减法后,让每个学生准备—副扑克牌,用扑克牌进行口算练习,学生很乐意做,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玩中熟练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此外,用十九张扑克牌(123456789各两张,10一张),其数字加起来是100。这十九张扑克牌,加一遍就是18道口算题,再洗一遍,打乱了顺序又是18道口算题。这种口算方法和传统的口算方法比,省时省力,生动活泼,容易掌握。练习中经常洗牌以改变数的排列顺序。从十九张牌中任意抽出一张牌,牌面朝下扣在桌子上,然后算出其余十八张牌的数字之和,例如其和为96,则扣在桌子上的一张为4,计算正确。否则,再加一遍,直到正确,然后洗牌再练。要同步清楚的呼出每一个得数。让学生记录下了十九张牌加一遍的时间。

当学生接触到了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时,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首先对学生的独特想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在比较中让学生从多角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自觉鉴别思路的相对优劣。在多种口算方法中,把被乘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并分别与乘数相乘的方法上来,大家都认为比较简便,易掌握。于是我们又用扑克牌练习了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为以后学习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口算除法和除法试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混合运算和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有关混合运算时,当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灵活运用运算顺序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时,在练习课中设计了 “算24点”的游戏,教师现在扑克牌中挑选出能够算出24点且算法多样的点数,如2、4、5、6四张牌,学生就想出5×6-4-2,5×6-(4+2),4×5-2+6三种方法,虽然方法一和二数字的位置没有变,但学生想道通过添加运算符号改变了运算顺序也是一种方法。正是通过利用扑克牌,使原本枯燥、简单的计算练习课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是复习了所学的知识更是将混合运算中的顺序和运算符号充分运用到了“算24点”中,在“算24点”的过程中既运用了新学的知识又将思维尽可能地拓展,对于相同的四个数字进行多角度地思考,从而找到“算24点”的多种方法。

三、克的认识

在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克和克”的教学中也可以利用扑克牌。学生对于“千克和克”的感性认识是模糊、零碎的,尤其是对“克”的认识,而通过让学生认识砝码的基础上,利用掂一掂、称一称扑克牌感性地认识和体会“1克”有多重,10张牌大约有多重,1副牌大约有多重;借助扑克牌从感性地体会逐步向抽象的单位过渡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克”的认识。

四、统计与可能性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46年级的学段目标的知识与技能中提出“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在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就有一个活动设计“摸牌和下棋”中也正是对扑克牌进行了运用,教材中只是让学生准备红桃、黑桃、方片、梅花的扑克牌各两张,混放在一起叠好后从中抽取,每次任意摸一张,摸40次,看看摸牌的花色结果怎样。其实,不仅可以利用不同花色的牌,也可以利用牌面点数相同的牌,如四张2、四张3、四张4混放在一起叠好后从中抽取,一样的规则,看看摸到牌的点数的结果怎样。

扑克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增强趣味性,还能提高学生识数和计算的能力,同时,还能转变一些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扑克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在生活中极易获取,使用率高,是值得充分开发和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