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理论在解题中的运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39:17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初中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应该要具备这种能力,这也是中考中考核的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在最近几年的中考中这类题型层出不穷,它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数学建模思想。下面我主要通过2005年的全国各地中考题型分析来阐述建模理论的应用。
1.      数学建模的理论
数学建模是对科学技术领域、经济管理、生产实际等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解决的过程,主要程序如下所示:
实际情景      实际问题      数学问题
反馈↑                                          ↓求解
实际结果      检验数学结果       数学结果
2.建模理论的实际应用:
2.1.例题:
例1:小明家使用的是分时电表,按平时段(6:00-22:00)和谷时段(22:00-次日6:00)分别计费,平时段每度电价为0.61元,谷时段每度电价为0.30元,小明将家里2005年1月至5月的平时段和谷时段的用电量分别用折线图表示(如图7),同时将前4个月的用电量和相应电费制成表格(如表1)
根据上述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   计算5月份的用电量和相应电费,将所得结果填入表1中;
(2)   小明家这5个月的月平均用电量为     度;
(3)   小明家这5个月的月平均用电量呈     趋势(选择“上升”或“下降”);这5个月每月电费呈     趋势(选择“上升”或“下降”);
月用电量(度)
电费(元)
1月
90
51.80
2月
92
50.85
3月
98
49.24
4月
105
48.55
5月
(4)   小明预计7月份家中用电量很大,估计7月份用电量可达500度,相应电费将达243元,请你根据小明的估计,计算出7月份小明家平时段用电量和谷时段用电量.
2.2评析:
(1)实际背景: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能源的紧缺,电力能源远远不够,在这个背景下,电力部门采取了分时计费的方式,这样暂时缓解了供电紧张的局面。
(2)数学问题:编制考题的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的答案统一、有利于阅卷,因此他们直接将这样的实际问题自己抽象成了数学问题,并且设计了以上几个问题,学生给予解答并去检验是否符合实际。
(3)设计缺陷:此类题型看是来自实际,但是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相对教弱,它仍然无法测试学生的实际抽象能力,仅仅考察了学生根据已知的数学问题,利用已学知识然后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忽视了,那就是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或者说是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当然,新教材的出现也带来了很多弥补考试中的不足,比如研究性课题的出现,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再比如现在有很多中学生建模比赛,数学知识比赛等等。
2.3例题:
例2:某厂从2001年起开始投入技术改进资金,经技术改进后,其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具体数据
如下表:
年    度
2001
2002
2003
2004
投入技改资金z(万元)
2.5
3
4
4.5
产品成本,(万元/件)
7.2
6
4.5
4
(1)请你认真分析表中数据,从你所学习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中确定哪种函数能表示其变化规律,说明确定是这种函数而不是其它函数的理由,并求出它的解析式;
(2)按照这种变化规律,若2005年已投人技改资金5万元.
①预计生产成本每件比2004年降低多少万元?
②如果打算在2005年把每件产品成本降低到3.2万元,则还需投入技改资金多少万元(结果精确到0.01万元)?
(1)解:设其为一次函数,解析式为
当 时, ;  当 =3时, 6.
解得 ,
∴一次函数解析式为
把 时, 代人此函数解析式,
左边≠右边.
∴其不是一次函数.
同理.其也不是二次函数.
设其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 。
当 时, ,可得 解得
∴反比例函数是 。验证:当 =3时, ,符合反比例函数。
同理可验证 4时, , 时, 成立。
可用反比例函数 表示其变化规律。
(2)解:①当 5万元时,, 。 (万元),
∴生产成本每件比2004年降低0.4万元。
②当 时, 。
∴ ∴ (万元)
∴还约需投入0.63万元.
2.4评析:
(1)此题的背景不如上题,同样与上题有类似的缺陷,不利于考察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此题要求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强、要求教高,它要求学生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灵活运用,同时此题最经典之处就是它用上了数学建模思想中的曲线拟合思想,并要求学生除了自己选择适当的模型之外,还要自己去验证此模型,比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在此题中均不符合,但是反比例函数确可以。后来又要求学生利用所给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笔者认为此题非常好。
3.总结:
这类题型在中考中越来越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
探索,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数学问题,从
而使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稼红,《中学数学应用与建模》,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