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黑锅还是叛徒 吴三桂冲冠一怒真是为红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50:19
        去年,曾有学者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背黑锅的冠军,在我看来,虽然李鸿章和外国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但是假如当时没有李鸿章,近代史也许会更加屈辱,因为李鸿章是大清帝国里唯一能与世界列强一争短长之人。         汪精卫、李鸿章都是曾被国人骂作“卖国贼”,当然,被人骂作“卖国贼”的远不止汪精卫和李鸿章两人。将历史上溯到明末清初,最具争议的人物莫过于吴三桂了。在很多的眼中,吴三桂和汪精卫、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丘之貉,被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吴三桂真的是“卖国贼”吗?单看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这件事,也许吴三桂百口莫辩。但是,从吴三桂在此前和此后的表现看,则大谬不然。早在明朝天启末年,吴三桂就已经与满洲人结怨。当时,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担任锦州总兵,一次被四万满洲人所困,结果被吴三桂率二十余名家丁救出。从那时起,吴三桂的孝勇之举就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        可见,吴三桂之骁勇和孝道远非常人可比,在其父受困之时,他和二十余名家丁去营救,可谓是自不量力,然而,他却可以出奇制胜,成就四两拨千斤之神话。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虽然吴襄最终获救,但毕竟与满洲人已经结下了深仇大恨。       至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可见,吴三桂部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铁骑部队。虽然吴襄并未被清兵杀害,但大凌河之役的国耻家仇却足以令吴三桂怀恨终身。        那之后,清兵仍然时常犯边,企图进军中原,但是,因为有吴三桂的全力镇守,清兵只能在自己的地盘上觊觎明朝疆土。吴三桂在辽东总兵的位置上一座就是13年,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最后直逼北京。崇祯皇帝深知吴三桂之智勇双全,于是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等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北京沦陷,吴三桂只得撤兵退保山海关。        此时的大明王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谋反,外有清兵侵扰。李自成进京后,曾多次招吴三桂归降,但吴三桂一再犹豫。常言道:“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倘若归降,或许可以加官进爵,保荣华富贵,但是,却会留下千古骂名。吴三桂一向是忠心耿耿,绝不会在李自成的面前躬身屈膝。        吴三桂的部队虽然骁勇善战,但和当时李自成的起义军相比,仍然显得势单力薄。假如吴三桂选择决一死战,最终的结果自然会是惨败,不仅不能挽狂澜于既倒,而且还会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此时此刻,唯一可能帮吴三桂挽救大明王朝的只有清兵,但是,引清兵入关毕竟存在很大的风险,即使借刀杀人成功,自己也可能被杀。当然,如果不选择这条路,明朝和吴三桂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加之吴襄已经被李自成拘押,并被施以酷刑,而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抢去,权衡之下,吴三桂最终选择了铤而走险。吴三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请清兵入关灭贼。李自成闻知此讯,亲率大军十万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多尔衮率清兵入关后,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大败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1644年4月23日,李自成大怒,斩杀吴襄于永平(今河北卢龙)城西范家庄,并将他的首级悬挂在高竿上示众,回师京城后吴家三十八口惨遭灭门。为了不让大明王朝灭亡和不让李自成实现君临天下的异志,吴三桂可以说付出了太沉重的代价,如果他只为一己之私考虑,绝不会选择与李自成势不两立。明代著名文学家方孝孺曾因为拒绝为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结果被诛十族,吴三桂和方孝孺相比,家族命运同样是惨不忍睹。        历史很多时候都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李自成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皇帝运会昙花一现,而当时的人们也绝不会预料到满清会入主中原。至今广为流传的宋代诗人邵雍《梅花诗》第四节有云:“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这几句诗若有所指,难道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在冥冥中已经注定?        吴三桂在清兵入关后虽然被封平西王,但他的内心并未真正归顺大清,因其雄踞一方,顺治皇帝虽有剔除他之意,但一直是有心无力。直到康熙皇帝即位后,对吴三桂的威胁才真正开始。康熙皇帝提出削藩后,遭到了吴三桂的巨大阻力,有相当一段时间,英明神武的玄烨几乎被吴三桂逼到墙角。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对于入主中原的满清皇帝而言,吴三桂当年的开关可谓是功不可没,当然,满清皇帝也很清楚,吴三桂其实也只是想利用清兵而已。历代的开国功臣为何往往不得善终?就是因为很多都自恃功高,让皇帝感觉到不安全,所以,明智的功臣会懂得功成身退。范蠡之所以最后要泛舟五湖,就是因为他深谙越王勾践是一个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之人。        康熙提出削藩,对于吴三桂而言是一个危险信号,因为一旦削藩成功,自己很可能就会被杀害。康熙起初想不费一兵一卒来实现他削藩的宏愿,但是,年迈的吴三桂却老谋深算,对康熙的心思一清二楚,想方设法地不与康熙面对面接触。在表面的君臣关系被打破后,吴三桂与康熙只能是兵戎相见。无奈,虽然吴三桂在云南揭竿而起后获得诸省响应,但最终还是被雄才大略的康熙踏平。        康熙与吴三桂之战其实并非没有悬念,康熙打败吴三桂只能算是险胜,如果当时稍有闪失,历史就得改写。吴三桂一生戎马倥偬,国破家亡悲剧集于一身的他需要承受比常人多得多的痛苦与悲伤。他是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的将领,却也是大清帝国不折不扣的逆臣。从吴三桂英勇救父到最后的挥师北上,吴三桂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与“卖国贼”的称谓挂钩。        中国的历史是成王败寇的历史,而一般的国人也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本意是想借清兵剿灭李自成,但不幸的是,清兵虽然帮他实现了剿灭李自成的愿望,但也让他复明的愿望永远化为了泡影。谈起吴三桂,不能不提到历史上的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申包胥。        楚人伍子胥因父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都城郢。危急之际,申包胥赴秦国求救,但秦哀公对是否出兵犹豫不决,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救楚。楚国最终因为秦国的援助而得以复国。        吴三桂和申包胥的举动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是结果不同而已,倘若清兵入关以后,在剿灭李自成后能自觉退出,吴三桂也许就会像申包胥那样风光无限并名垂青史。很多人都爱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为了吸引读者,小说家可以这么写,但作为学者,如果也这样人云亦云,则不禁令人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