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实战经验总结(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16:41

财务实战经验总结(转载)

(2009-11-15 20:07:06)

第二十五、投资新厂的预算方法

问题:公司是贸易性质的,产品是委外加工,现老板想自己开工厂,开工厂的前期投资非常大,而且还有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要考虑。刚任职财务经理三个月,对于预算与决算这块我不熟悉,特别是面临公司的这种重大决策,我该如何帮老板去做好预算与投资计划?

        你们的预算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投资预算和利润预算。还需要做的有:投资回收期、保本点。
        第一、投资预算,包括工程预算和前期投资管理费用预算(也相当于是开办费)。工程预算由施工单位提供,包括预计工期、工程施工投资预算等。你自己再考虑利息费用,投资建设期的各种管理费用,如人员工资、交通、招待、差旅、政府审批费用等。
        关于工程预算,你如果要想帮老板省钱,最好建议老板请中介机构来打预算,这个工作会计是做不了的。很多民营企业老板往往忽略这个,结果被人耍了当了冤大头还对人家感恩戴德。
        第二、利润预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把下面的数据资料都做出来了就简单了:
        A、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1. 生产什么产品?预计产能是多大?多久能达到最高产能?预计的产量是多少?
            2. 产品的出厂价格是多少?
            3. 产销比例预计是多少?
            ——据以分时间段预计出产品的销售收入。
        B、产品成本预测:
           1. 产品的生产成本: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和辅助成本(水、电、燃、租金等)是多少?
           2. 单位产品成本
           ——计算出产品的边际贡献。
        C、管理费用
        D、 销售费用
        E、 税金
        F、 财务费用

        ......
        ——综上计算出预期利润。        
        第三、根据预期的初期投入,预期的利润计算投资回收期。        
        第四、根据单位产品成本,计算保本点。

第二十六、关于费用包干管理的问题

  费用包干制最大的悖论在于:一旦企业为了“超出不补”而退让到“节约归己”的地步,费用使用的原则就松动了。一旦激励机制没有跟上,中饱私囊就会成为普遍现象。

  【现象】

  关于营销业务人员的费用报销方式,Q企业近年来一直十分头疼。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为维护管理全国近300家一级代理商渠道,业务人员一个月的大半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公司采用“实报实销制”,老板既要管理费用总量,还要严控不同级别员工的出差标准。

  支出最大的费用有三种:差旅费,业务人员长途标准为硬卧;住宿费,业务人员每人每天标准不高于150元;手机费,无论业务人员出差与否,每人每月额度为150元~400元不等。

  全年下来,业务人员费用支出近百万元,总费用占年销售额的0.25%。以代理制销售模式而论,这一比例并不算很高。

  为了进一步节约费用,在财务人员建议下,Q企业实行费用改革,对经常性出差的业务人员实行“包干制”,其中住宿费用每人每天120元,手机费每人每月200元,节约归已、超出不补。长途交通费由于节约空间不大,暂时不降。

  实行这种新的报销制度后,表面看单笔费用是减少了,但总体费用却奇怪地开始攀升。

  年终总结,营销管理干部将原因归纳为,由于工作需要业务人员出差时间有所增加,即由原来的每人每月平均20天,提高到了23天。

  但这个结论很可疑,因为这一年Q企业的市场投入没有减少,但业绩同比减少了2000多万元。

  老板相当郁闷:为什么大家出差多了,工作更努力了,企业却得到销售下滑、业务费用增长的更坏结果?  

  员工把费用当作收入   

  企业自查表明,由于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非业务人员的报销方式未变,Q企业在报销标准上出现了双轨制。业务人员报销标准比其他员工低,一起出差时不敢住同样的宾馆,他们感到了明显的歧视。

  在这种心态下,业务人员将费用都算作自己收入的一部分,暗中尽量节省,尽管会损害工作效率和销售业绩。

  1.为省钱不怕误事,比如不及时接听手机,以防出现高额漫游话费。他们一般会找到本地坐机电话后让代理商再次打来。

  2.不优先考虑工作需要,尽量减少光顾大城市的机会,因为那里的住宿费用太高。

  3.过去一个人能办的,现在大家一起办。比如尽量两个人一块儿去某地出差,老业务员出差突然变得喜好带“徒弟”了,因为可以节省住宿费。

  4.要求代理商提供食宿,每月按20天计算,可增加收入2000多元——作为权力寻租的交换,日后则用放松管理、额外投入来回报渠道的“款待”。

  5.业务人员为了多拿补助,寻找借口而拖延不归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平均出差时间比上年度明显增加了。

  上述行为大量出现,损害了工作效率,造成渠道满意度下降,销售大幅滑坡也就不足为怪了。 

  费用优先,损失效率  

  通常讲,企业费用报销方式多为两种:

  1.效率优先,注重开源。为了工作业绩的大幅增长,费用相对宽松,员工待遇舒适,企业对外形象也好。一些外资公司便是如此,出差住宿若低于四星或五星级宾馆甚至不予报销。

  2.费用优先,注重节流。只要能保证基本工作条件,就尽量节约费用。一些中小企业就是这样提倡艰苦创业的。

采取何种导向,不仅仅要看内部,看员工岗位的工作性质,还要看外部,看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

Q企业认为,在代理制模式下业务人员以管理和服务为主,不直接参与销售,不能与直销业务员相比,在费用上可以更“苛刻”一点,但他们却忽视了此时的企业外部环境。  

Q企业所在的新能源行业近5年来一直处于超高速成长期,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5%,远远高于中国GDP同比增幅。不少企业都多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率,这是一个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产业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发展比稳定更重要,保守或许比激进的害处更大。

Q企业恰恰在此时低估了一线业务人员的重要性。在本该以效率为导向的时期,错误地采取了以费用为导向的策略,只求稳定,却忽视了发展,主次矛盾颠倒了。政策管理导向上出了问题,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不知不觉中丧失了战略上的进取良机。

费用报销须与激励机制联动  

把工作效率下降、销售下滑归罪于小小的费用包干制,这似乎有些夸大其辞。为什么有的企业就可以做到两种导向兼顾,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省了费用?现实中也不乏包干制运作成功的例子呀!

深入调查,我们发现Q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包干制出现问题的潜在原因。

1.业务人员年收入中,与绩效挂钩的奖励部分比例过低,还不到20%,导致干好干坏区别不大。

2.同等职位收入上没有差别,奖金基本平均发放,导致优秀员工受到落后员工的牵累。

3.广告费、促销费等市场投入因素未考虑在内,导致业务人员“起跑线”不公平,业绩增长更多依赖于公司支持,个人努力没能体现。

在这种情况下,业务人员要获得高额奖励是十分困难的,这就堵塞了他们靠工作努力来“开源”的可能性,那么“节流”就成为唯一的增收方式。赚取“包干差额”才会成了业务人员的普遍现象。

如果激励机制完善了,会有什么不同?答案很简单,激励提高了,费用也就成了小钱,自己为了更大的收益,贴补一些也甘心。

可见,费用报销制度竟是与激励制度联合在一起互动的。不体察全局,不统筹解决,局部的所谓改革可能会打破企业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与期望相反的负面效应。  

 当兵打仗,自己买枪?  

费用包干制最大的悖论在于:一旦企业为了“超出不补”而退让到“节约归己”的地步,费用使用的原则就松动了。这给了员工“无条件节约”的正当理由,一旦激励机制没有跟上,中饱私囊就会成为普遍现象——把费用用在工作上,不如落在自己口袋中更实惠,好员工也有了做坏人的冲动。

当兵打仗,没有自己买枪的道理。同样,企业为了节省费用提出“超出不补”,这种出发点本身就有问题。

绩效考核不完善的企业有如坐在一个炸药包上,报销制度再出现问题,导火索就被点燃了。

归根结底还是要抓住主要矛盾。企业把主要精力投入在增收上,捡西瓜的季节丢几粒芝麻没什么了不起。这种时候费用相对宽松一点其实不一定是坏事,可以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增强其责任心,放开手脚去工作,市场回报才更为诱人。  

今日切记:

1.好员工来自于好制度

为了帮助在商场中无意中掉落护照的顾客,一名售货员打车一直追到了机场,把护照物归原主,为企业争取到了一个最忠实的客户。公司立刻公开表彰这名售货员。打车的费用是多少呢?不知道,但一定是公司买单的。

不要羡慕人家有这样的员工,无成本又有利的事谁不做呢?那名“模范员工”不过是企业好的费用报销制度和激励制度下,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结果。

2.管理者自省:

管理者需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希望员工做出有利于企业的事,一定要让他们有利可图或至少不会亏本。

所谓的管理,需要算完自己的账,再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算一下他们的账。算不好员工的账,他们会利用各种机会找回来。企业的左兜省了,右兜又漏了,甚至失去得更多。管理的目的是真正做到节约成本与提高效率,而不是掩耳盗铃式地“卖了宝剑换把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