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农业信息网__关于印发《甘肃省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通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49:08
关于印发《甘肃省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通知

  发表日期:2010年10月22日          【编辑录入:admin】

甘工信信〔2010〕775号

 

各市州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农牧(业)局、科技局、商务局、文化局、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省分公司:

为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工信部、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文化部《关于印发〈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通知》(工信部联信〔2010〕183号)要求,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省农牧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制定了《甘肃省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一日

 

 

 

                                                                                                                                                                                                                                                

 

甘肃省农业农村信息化



行动计划(2010—2012年)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几年,中央反复强调了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为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加快我省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作用,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要求,结合我省农村发展实际,研究提出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为着力点,以涉农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以三农呼叫中心和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为依托,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为指引,建立、健全公益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强化资源整合、深化平台应用,做到共建、共享、共用;整合提升农村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做好平台间、系统间、模块间的应用衔接和功能流转;提升信息化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方面的应用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获取信息难和农产品销售难等实际问题。按照“低成本、高效益,广受益”的思路为我省广大农民营造一个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环境,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2年,基本建成覆盖面广、先进适用的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成一个资源丰富、功能完备的科技、信息、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农产品零售额的比例稳步提升;信息化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2、具体目标

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本建成覆盖面广、先进适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到2012年,乡镇通宽带比例达到10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提高到75%,全省16178个自然村通宽带比例达到50%,农户宽带接入速率平均不低于2MB/s。

在涉农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全面深化“一个平台”应用,实现IPTV、三农呼叫中心和涉农信息服务门户三大平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建成一个较为完善的集互联网、视频、语音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全覆盖的涉农信息服务平台。

在涉农信息资源整合方面。在涉农部门已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坚持集中共建与灵活部署相结合,通过“一网多用”、“一库多用”、“一站多用”和“一机多用”,逐步实现我省涉农信息从平台、网络、数据库到终端全部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改变信息重复采集、分割拥有、垄断使用和低效开发的局面,进而提高信息化效益。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实现对信息资源和信息化队伍的充分整合利用和共享,形成合力,推动网络互通、资源共享,防止各自为政,避免重复建设。

(二)坚持政府引导,需求主导。从满足政府和“三农”当前最迫切的需求出发,紧扣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以开发应用系统为核心,确保信息化工作推进的针对性。

 (三)坚持服务三农,讲求实效。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经济实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力求效果最好,效益最优。

 (四)坚持突出重点,试点示范。针对农村信息化工作基础差、需求大、投入有限的客观情况,重点夯实基础,同时建设需求最迫切的应用系统特别是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群众需求比较强烈的农村开展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分步实施。

三、主要行动

 (一)全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

进一步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积极创造条件,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全面实现行政村通电话,基本实现乡镇通光纤率为100%,有线广播电视覆盖全部行政村,力争在2012年底实现“村村通宽带,无线全覆盖”的目标,并逐步改善无线通信网络,如增强型无线数据网(EDGE)和第三代无线通信网络(3G)。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全省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提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建立保障农村信息化设施应用与维护的长效运行机制;利用“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甘肃农业信息网等现有的信息资源,利用多种形式,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终端向村级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殖大户和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及中间组织等延伸。继续探索和创新信息进村入户的新载体,使广大农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或电话、IPTV(网络电视)等途径方便地获取和发布信息,切实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将农村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从电话普及扩大到互联网宽带接入,探索农民用得起宽带网络服务的模式 。

重点是着眼于扶贫开发试验区,把定西、甘南、临夏、陇南等贫困地区作为重中之重,创新“信息化”扶贫开发新模式,进一步探讨符合贫困地区信息化发展之路,利用国家支持“藏区”发展的优惠政策,优先考虑这些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未覆盖民族地区的基础网络建设,加强平安数字化建设步伐,确保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

 (二)实施全省农村信息化平台构建计划

——研究制定全省农村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整合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各种资源,建立规范的“省-市(州)-县(区)-乡(镇)-村”五级农村信息网络体系。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要求,围绕特色农牧业和特色农产品,以农业综合门户网站为核心,以构建信息化推介营销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各市州、县区、乡镇、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专业协会等为网点的农业网站群。

——整合各部门各行业的三农信息,实现全省的涉农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建成延伸至乡镇府一级的面向农村、提供涉农信息政务服务为主的公共信息平台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平台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将农户家族成员、耕地、主要收入来源、享受惠农政策的情况等有关信息录入并及时调整,乡级直接检索到户。运用统一、高效、规范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打造全省统一的可向上连接国家涉农信息服务平台的省级涉农综合信息门户网站。以减少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实现信息惠及三农。

——推行电子政务进村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行政乡镇100%实现覆盖,实现面向农村基层政府推广农村政务信息化,提高对农村末端的行政管理水平。

——积极支持通信运营商参与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地方政府优化建设环境,政策上引导,项目上扶持。

 (三)实施全省农村信息化平台应用拓展计划

在完善平台体系支撑下,积极拓展其应用领域,真正发挥信息惠民的目的。

——建设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在粮食主产区和大宗农畜产区建设植被物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气象监测预报、重大自然灾害防范预警、动植物疫情、质量监管、产品追溯、生产形势、农产品价格信息等监测业务系统。为农牧民提供及时的必要的生产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参考。

­ ——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丰富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条件成熟、需求突出的区域,大力推动以物联网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环节的标准化和智能化(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应用系统等)、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RFID即射频识别或条码的应用)与农产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农业中的应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合理使用各种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农业。

——建设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依托信息网络,改造提升传统农村服务业(供销合作社、邮政、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农村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专业信息服务、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促进农业电子商务,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各市州要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并向农村延伸的力度,建设集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就业,咨询中介,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等信息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加快建设特色生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收集、整理全省农家乐、渔家乐、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等农业信息,建设相应的网站和应用系统,实现向公众提供全面、详实、及时的农村特色产业信息和相关业务的在线交易功能。

——进一步完善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城乡学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服务网络,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并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和优势,使农村文化资源共享站点与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同步发展。

——大力实施农村医疗信息化项目。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信息化项目,使得乡镇卫生院能够直接对农村合作医疗进行当场核销;以信息化推进农村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的能力,基本实现90%的乡镇卫生院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医疗咨询、公共卫生宣传和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有效干预和控制。

——面向农民的农业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等内容的培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农民工务工综合信息系统,创建农民工务工档案资料库,为现代农民增收、创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支持。

——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建立惠农政策和各类农业补贴的查询渠道,使国家各项惠农政策透明化,对各级政府惠农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四、实施步骤

农村信息化建设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即试点阶段、推广阶段和全面实施阶段。具体计划如下:

(一)试点阶段(2010年8月—2011年2月)。在各市州所辖范围内各选择有条件的1个乡镇进行试点,试点内容为:以乡镇为单位,在整合现有涉农信息资源基础上,建设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站、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心,同时在辖区内建设3-5个信息化示范村,建立起“乡镇通光纤,宽带网、移动通信网络和有线广播电视覆盖全部行政村”完备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进入辖区内所有行政村、农业龙头企业、经营大户、80%的种养殖大户;三分之二的行政村熟练利用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村务公开、资产管理、人口管理等基本农村社会管理和获取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信息;培养一批有经验会管理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人员(包括村信息员)。

(二)推广阶段(2011年3月—2011年9月)。在总结试点乡镇经验基础上,各市州再选择10-20个条件相对较成熟、需求较明显的乡镇进行推广,在推广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相关经验,表彰先进。

 (三)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2月)。全面总结推广阶段的经验,各市州全面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努力实现既定目标,基本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要求的农村信息化支撑体系。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

1.组建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导机构。

组建省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协调小组,由省工信委总体协调,省农牧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和通信运营商作为主要成员单位。负责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省农科院、供销社等涉农部门,根据自身职能,明确职责、合理分工、落实任务,充分发挥各部门及相关机构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市(州)也要成立相应的信息化协调小组,形成上下联动、实用高效的协调工作机制。

2.制定和完善《涉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等规范。

根据涉农信息资源共享的实际需求,制定《甘肃省涉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等规范,规范农村信息化各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确定信息共享流程和考核流程,固化涉农资源共享机制,推进服务资源、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服务三农水平。

 (二)开辟农村信息化多元化投资渠道

1.积极申报国家有关部门项目资金。

积极组织农村信息化项目申报发展改革委、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国家级基金和专项资金。通过对国家级项目的申报,了解国家有关农村信息化建设支持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保证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前瞻性;同时也可以利用国家级项目资金支持本地农村信息化建设。

2.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农村信息化专项资金,将农村信息化巩固和完善经费纳入各地财政资金预算,集中管理、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兼顾公平和因地制宜相结合,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创造条件,加强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信息化建设,吸引外资、民间资本等各方面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水平,提高农村信息化社会和经济效益。形成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参与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三)建立农村信息化评估监督机制

1.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评估监督机制。

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农村信息化管理制度、明确建设与运营主体责任,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营运谁负责”和属地化管理原则,加快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评估监督机制。

2.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全过程的监督与评估。

加强对农村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批、设计、建设、监理、验收、应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绩效评估,尤其要加强对项目建成后运行效果的评估。组织业内专家针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定期开展绩效评估,以便加强对农村息化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四)加强农村信息化培训宣传工作

1.健全农村信息化教育和培训体系。

建立健全党委、政府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村信息化教育培训与宣传体系。逐步形成政府和企业多元化的培训宣传资金投入机制,调动各有关部门积极性,形成省、市(州)、县(区)和镇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2.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活动。

充分发挥信息服务站、信息大篷车的服务延伸功能,增强电视平台和视频平台的网络教育功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开展基于互联网电视平台、三农呼叫视频平台的远程教育,结合现场教学和集中培训全面开展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有经验、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3.积极编制农村信息化宣传材料。

各地各部门根据相应承担职责编制农村信息化宣传手册、信息服务站功能应用手册等宣传材料,把信息化宣传材料送到农户手中。

4.组织开展农村信息化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会。

定期组织开展全区农村信息化优秀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会,展示各市(州)、县(区)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典型案例,交流好的做法,为全省信息化领域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为让普通农民可以亲身体验信息化带来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