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农业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57:47

2008年安庆市农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市农委市场信息科

2009年3月15日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正确认识安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对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民增收以及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近期,我们对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安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一、全市农产品质量总体状况

    (一)生产总量

     安庆市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市,也是一个拥有600多万人口消费的城市。2008年全市农业生产克服特大雨雪冰冻灾害、部分农产品价格下滑、农资价格大幅上涨等不利形势,保持了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态势。

    粮、油、棉总产同创历史新高。据统计:主要农作物生产面积75.65万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45.16万公顷,产量260.4万吨,较上年增产22.1万吨,超历史最好水平;其它主要农产品产量较上年也都明显增加,油料种植面积11.03万公顷,产量22.8万吨;棉花种植面积7.65万公顷,产量8.7万吨;蔬菜种植面积5.93万公顷,产量75.0万吨;茶叶种植面积2.09万公顷,产量5722吨;果树种植面积1.29万公顷,产量5.5万吨。

    2008年全市共利用各类水面211.4万亩,其中湖泊163万亩(占养殖总水面的77%)、池塘30万亩(占14%)、水库15.6万亩(占7.4%)。当年实现水产品总量31.36万吨,其中天然捕捞产量3.61万吨(占总产量的11.5%),养殖产量27.75万吨(湖泊产量11.85万吨、池塘产量12.62万吨、水库产量1.89万吨)。合计纯天然产品达17.35吨,约占总产量的60%以上。

    畜牧业生产量较上年明显增加。全年生猪和家禽出栏量分别为228万头和5437万只,同比增长6.3%和40%;肉蛋总产38.2万吨,同比增长2.7%;存栏能繁母猪17.24万头,增长30%;全市牧业产值现行价65.88亿元,比上年增长27.87%,可比价55.98亿元,较上年增长8.7%。

    (二)总体质量状况

    通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确保消费者饮食安全,重点加强对蔬菜等农产品监督抽查,监测合格率逐年上升。2008年安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共抽检蔬菜样品2561个,样品合格率达99.8%。据统计,2008年全市优质米(部颁二级以上)占 76﹪,优质油菜籽占92﹪。截止2008年底,全市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有54个,认定面积2.97万公顷;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有95个,产地监控面积6.59万公顷;有机食品基地14个, 面积2.37万公顷。

    在农业部和省农委组织开展的产地和农贸市场水产品质量随机检查、检测中,由福建省水产品质量检查组和市技术推广中心站在对全市多家水产品养殖基地及农贸市场水产品质量随机抽样中,产品检测合格率达100%。全市水产品质量总体是安全的。经检测90%以上的湖泊、水库等大水面的养殖用水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池塘及部分河沟等小水体也符合国家淡水养殖用水标准。水质状况总体优良,全面符合国家淡水养殖用水标准。

    2008年,安庆市未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全市畜禽及产品均未检出“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无违法生产、经营、使用兽药的案件发生。全市全年生猪屠宰受检率达100%,病死猪肉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据统计,2008年免疫生猪964.08万头次、牛30.41万头次、羊12.81万头次,鸡、鸭、鹅等各种家禽8712.64万只次,全市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均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综合以上监测情况,可以得出2008年安庆市农产品的质量状况总体是较好,农产品的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全市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情况

    (一)种植业方面

    一年来, 市农委和种植业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全市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

    1.安全优质产品生产状况

    2008年全市已建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县(市﹑区)7个,其中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4 个。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源头控制,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优质农产品比重显著提高,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趋势明显,种植业初步形成了圩畈丘陵粮食作物经济带﹑沿江洲圩棉花(油菜蔬菜)经济带﹑山区茶(桑果)与生态农业经济带。

    2. “三品”质量认证工作

    2002年安庆市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截止2008年底,全市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有54个,认定面积2.97万公顷;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有95个,产地监控面积6.59万公顷;有机食品基地14个, 面积2.37万公顷。

    3.标准化工作

    “十五”以来,安庆市大力推广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280项,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和质量标准150项。2003年发布了水稻﹑茶叶4项市级地方标准;2004年“岳西翠兰”、“ 天柱剑毫”和“天华谷尖”的生产技术规程被颁布为省级地方标准;2006年“桐城小花” 的生产技术规程被颁布为省级地方标准。建立了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县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1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1个,长江流域优质棉花标准化生产示范县1个,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县3个,油菜生产示范县1个,省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4个。2008年全市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工程,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市共示范推广水稻﹑油菜﹑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面积达13.29万公顷(次)。茶叶从育苗到生产管理﹑采摘加工﹑包装销售全程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 全市茶叶“三品”认证面积达到茶园总面积的88%以上。

    4.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

    安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自2002年10月由市编委批准成立并于2003年建成运行以来,截止2008年12月,已对全市15大农贸市场、10个生产基地和2个大型超市共15302个蔬菜样品进行了农药残留检测,6年来抽检样品合格率提高了5.3个百分点。主要抽检的是茶叶、大米、皮蛋、蔬菜等农产品中的六六六、滴滴涕、溴氰菊脂、氰戊菊脂、砷、铅、汞等残留。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施用的农业投入品进行了检测,被检样品合格率提高了10.7个百分点。对全市重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土壤(286组样品)进行质量检测,基点涉及11个县(市、区)60个乡镇。根据检测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如编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等,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报告,以期达到以检测促农业投入品监管,以检测促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以检测促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目的。同时,市区龙狮桥蔬菜批发市场于2003年初建成蔬菜农药农残检测中心,对进入市场不同批次的蔬菜进行不间断检测;太湖县﹑岳西县已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潜山县农委配备蔬菜农残速测仪等仪器设备,开展了检测工作。200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成为安徽省新增中央投资,枞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投资计划已于12月初下,项目资金已通过财政部门拨付到位,项目建设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第二批项目太湖﹑怀宁﹑宿松﹑望江﹑桐城等其5个县(市)正在积极筹建之中。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了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龙头,县(市﹑区)检测中心(站)为骨干,生产基地﹑批发市场为补充,覆盖全市﹑三层结构和区域布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

    (二)水产品方面

    为了保证安庆市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全市各级渔业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2008年在全市渔业部门组织开展了水产健康养殖推进年活动,采取了的有效措施,确保产品、行业质量安全。   

    1.加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创建,推行健康养殖模式。

    2008年全市新创建部级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家,省级示范场3家,市级示范区场7家,使全市部省市三级水产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场)达34家,其中部级6家,省级10家,市18家,示范区核心面积58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90万亩。

    2.加快水产品质量和产地认证步伐。

    截至2008年,全市开展水产品产品质量和产地质量认证的水产养殖企业55家,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产地认证的养殖水面达88万亩。品种主要有鳙、草鱼、青鱼、鳜鱼、河蟹、青虾、甲鱼、黄鳝、黄颡鱼等十多个,总量达10万吨。分别占全市养殖面积、水产品总产量的五分之二和三分之一。

    3.强化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

    各示范区场自觉引用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的养殖规程组织生产,同时加快了地方和企业标准的制定。全市先后制定了河蟹、黄颡鱼、黄鳝、鳜鱼养殖等多项渔业标准。如宿松县在创建国家级“成蟹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过程中,制订了从蟹种生产到成蟹养殖、销售系列6个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和工作标准,制订了河蟹、鳜鱼等4个品种的产品质量标准。泊湖全美蟹业公司通过开展泊湖生物资源快速修复与渔业利用技术研究,制订了《泊湖生物资源快速修复与渔业利用技术》技术规程,建立起完备的大湖资源修复及河蟹二级放养标准化体系。其中,DB34/T294-2002《成蟹暂养技术规程》、DB34/T295-2002《湖泊河蟹放养技术规程》以及DB34/T296-2002《河蟹捕捞和运输操作规程》被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为省级地方标准。望江县武昌湖、枞阳县白荡湖、宜秀区破罡湖、石塘湖等公司也都制订了河蟹、黄颡鱼等地方标准,有力推进了全市渔业标准化进程。

    4.严格投入品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为了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全市全面贯彻《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加大对养殖中间投入品的管理,各示范场全面建立养殖日志,健全产品质量追溯制,从源头上把好产品质量关。一是每年定期开展养殖水域水质监测。各示范场和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基地依托市、县水质监测机构,对养殖水体的水质每年进行定期检测,符合养殖用水标准的水域方可进行人工增养殖。二是加大对中间投入品的管理。首先把好苗种关。全市养殖所需苗种一律要求来源于有规范的良种场,其中健康养殖示范场苗种均来源于市级以上的有苗种生产许可证的水产良种场。对外购苗种实行抽送检制,经法定机构检验合格后才允许放养。其次是把好用药和饲料关。在湖泊人工增养过程中,安庆市坚持“三不”原则,即在水产品生产过程中,坚持“不用药、不投饵、不放肥”。在池塘和网箱养殖基地中,实行由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统一采供饲料、鱼药的服务原则,坚持从具有国家相关部门批文和通过质量认证的正规生产企业购进,建立用药处方制度,严禁使用国家违禁药、违禁添加剂和未经检疫的鲜活饵饲,倡导科学合理的使用酶制剂、微生态制剂。三是建立养殖日志。全面落实养殖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各示范场均建立了《水产苗种投放记录》、《水产养殖生产记录》、《水产养殖用药记录》、《水产品捕捞记录》及《水产品销售记录》等,对养殖生产全程实行监控,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5.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型渔业。

    一是积极发展湖泊生态渔业。在全市湖泊大力推广以“种草、殖螺、稀放、轮养”为特征的水生生物资源修复和健康生态养殖技术。2008年全市有80万亩湖泊开展了种草植螺,每年种植水草种8万公斤,投入螺蛳1000多万公斤,有近20万亩湖泊实行了轮休,既改善了水体生态环境,又提高了鱼蟹养殖规格、品质和经济效益。目前,安庆市湖区水草覆盖率普遍达50%以上,部分湖区高达90%以上。大湖健康生态养殖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全市河蟹产量达6527吨。安庆沿江湖群被世界自然基金列为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态渔业示范区。所产河蟹规格大,品质好,在10月举行的全国第二届丰收杯河蟹大赛中一举囊括全部11项大奖中的六项,成为全国优质河蟹中的佼佼者。二是大力推进虾稻连作。通过行政推动、政策牵动、示范带动、服务促动,在低洼圩田大力发展稻田龙虾养殖,全市虾稻连作面积9.1万亩,小龙虾产量1.727万吨,有利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增加了水产品产量,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发展立体养殖。在山区塘库和精养池塘开展网箱养殖、猪、畜禽、鱼、珍珠综合养殖、多品种套养,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循环发展。

     6.深入开展科技入户活动,大力普及推广生态养殖技术。

    安庆市专门成立了水产健康养殖专家指导组,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指导组围绕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和 “两扩两进”工程,积极开展科技入户活动,狠抓科技示范与培训工作,宣传推广水产健康养殖理念与技术,重点推广了河蟹生态养殖、虾稻连作、鮰鱼网箱养殖,网箱黄鳝养殖等作健康养殖实用技术。全年共举办稻虾连作、网箱养黄鳝、大湖生态养殖等各类培训班30余次,培训渔农民3000多人次。对市级以上水产养殖示范场(区)科技入户率达100%,示范区辐射区的科技入户率达80%以上。2008年3月,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行动在宿松、望江、太湖三县同步举行,参加培训人员达800人次。7月,安庆市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举办了一期生态渔业现场观摩与座谈会,有力推动了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渔业的发展。

    7.开展水产养殖业专项执法行动,全面推进健康养殖。

    根据农业部和省农委的统一安排,2008年3月市农委渔业局制定了《安庆市开展2008年水产养殖业专项执法行动实施方案》。4月举办了执法人培训班,五月通过电视、报纸、发放宣传单在各地开展了为一个月的关于水产健康养殖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指导生产者先行自查整改。8月至10月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养殖单位开展执法检查。

    (三)畜禽产品方面

    2008年安庆市农委、畜牧局高度重视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小组,从畜禽疫病防控到畜禽出栏,从畜禽投入品到产出品,从市场监管到生产全程,不放松每一环节,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1、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的监管

    据统计, 2008年全市全年共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4320.4万毫升,其中H5N1Re-1、Re-5株3012.4万毫升,H5H9苗608万毫升,H5N1Re-5+Re-4株700万毫升,其中700万毫升H5N1Re-5+Re-4株疫苗为秋冬季集中免疫结束后,根据省市防指部署进行紧急免疫使用,主要应用于辖区内的所有蛋鸡及种鸡;猪瘟疫苗308万头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610万毫升、口蹄疫疫苗668万毫升、鸡新城疫疫苗200万羽,各种消毒药品340余件,4种强免疫苗均足额完成省防指下达安庆市的疫苗使用计划,另外,全市全年还通过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门户申购畜禽标识297.45万套。

     全市强制免疫采取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相结合的方法,在开展春秋两防集中免疫的同时,把每月的第一周做为补免周,及时对新补栏畜禽、已过免疫保护期畜禽及抗体检测不合格畜禽进行补免。据统计,2008年免疫生猪964.08万头次、牛30.41万头次、羊12.81万头次,鸡、鸭、鹅等各种家禽8712.64万只次,全市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均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在春、秋两防集中免疫工作开展期间,市防指办还分别对各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并及时形成通报,下发各地,另外,还通过严格执行进展情况报告制、小结制以及召开工作总结会等形式,促进了工作的全面、深入、细致开展。奥运会、残奥会期间,为确保畜产品安全,在总结安庆市07年猪病防控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市防指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猪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再一次对全市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敲响了警钟,并及时组织了夏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补免工作,这在安庆市还是首次。为进一步提高防控水平,6月下旬,市畜牧局还举办了全市乡镇兽医站应对禽流感的应急反应能力培训班,受训人员达300余人,各地也分别在5-6月间举办了村级动物防疫员及乡镇兽医人员的培训班,为全市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夯实了基础。

    为检测免疫工作效果,在春秋两防集中免疫工作结束后,市畜牧局参考各地畜禽存栏、疫病风险及以往监测结果,分类型、分病种核定了各县市、区的监测工作量,全年分两次集中安排了212个监测采样点,监测病种涉及4种强免病种及狂犬病、鸡新城疫病,共完成监测采样3630份,其中血清样品2365份、病原学诊断拭子1145份、野禽粪便80份,猪淋巴结40个,犬类唾液拭子80份。并及时将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监测结果通报到各地,对免疫抗体合格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要求及时开展补免。

    2、加强对饲料兽药以及规模养殖场(小区)的监管

    依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有关规定,2008年对全市十三家饲料生产企业进行督查,严禁含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非法添加物的饲料产品进入生产环节。加强对兽药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规范兽药市场秩序,严厉打击经营违禁、违规药品行为。并分两次从有关超市抽取10个批次的鲜蛋样品送省兽药饲料监察所检测,未发现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分别于3月、7月、11月对市区的生猪屠宰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的畜禽及其产品开展了“瘦肉精”及残留兽药抽样监测。

    2008年对全市兽药市场进行了多次检查,重点针对农业部2008年兽药质量抽检情况通报种所列重点监控兽药生产企业及其假劣兽药产品和农业部2008年、兽药质量抽检情况通报中所列非法兽药生产企业生产的兽药及其它假劣兽药、违禁兽药等,并将相关文件下发至各县(市)、区,全市各地反应迅速,积极行动,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落实工作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均成立了以县(市、区)畜牧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对所辖地域逐乡(镇)进行检查的方式,对本地经营兽药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排查,依法查处被农业部通报的重点监控兽药生产企业及其假劣兽药产品和非法兽药生产企业兽药产品,效果比较明显。在查处假劣兽药行动中,全市各地广泛宣传假劣兽药的危害,积极宣传《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用药知识和有关停药期的规定等,并引发相关宣传材料,加强对养殖户科学、安全用药的指导,完善兽药经营企业(户)兽药购销记录的规范建立,做到有帐可查。

    对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严格按照《畜牧法》、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防疫条件审查,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养殖场(小区)饲养管理、防疫消毒、无害化处理、出入场等档案管理。明晰免疫、消毒、诊疗、用药用料、引种、出场等环节内容,实现追溯管理,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3、加强对检疫屠宰的监管

根据省农委的统一布置,2008年安庆市加大对市场“瘦肉精”的检测,于3月、8月、11月分别对城区农贸市场、超市及定点屠宰场的生猪及畜禽产品,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了抽样送检,检测结果显示,全年未发现一例含有“瘦肉精”的生猪及畜禽产品。同时,还重点监控了城区屠宰猪肉质量的安全,积极推进产地检疫,严格规范屠宰检疫,做到检疫程序规范、检疫出证规范。全市278个生猪定点屠宰场均派驻动物检疫员,随宰随检,检疫人员严格查证验物,严把宰前、宰后和无害化处理关。2008年,安庆市城区共屠宰生猪210913头,检出病害肉计81头,检出率未0.04%。其中6、7、8、10四个月未23头,16头、13头和10头,共计62头,占全年检出病害肉的76.5%,而6、7、8、10四个月共屠宰生猪67250头,检出率为0.09%,同样也属于质量安全控制范围之内。

    三、问题与建议

    (一)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1.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农业污染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

     依据《安庆市第一次农业污染普查报告》资料:工业“三废”的排放或用污水灌溉农田,从水、土、气等多个方面对土壤侵袭和污染,使土壤中某些重金属元素含量偏高,造成部分种植业产品有害成分超标;再者,农药废弃物,如农药塑料、玻璃瓶、包装袋随地乱丢,天田间地头丢弃的废弃物,不仅造成生产地的水、土环境污染,而且危及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再次,土壤由于长期使用草甘膦等灭生性除草剂,造成棉田土壤理化性状已有严重恶化倾向,缺钾现象较为普遍,生理性病害发生面积扩大,导致种植业产品质量下降。农药用量偏大,利用率低。乱用滥用农药、不按有关规定使用农药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在有的地方还比较普遍,造成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仍然存在。据统计:2007年全市农药施用实物总量达14660吨,每公顷耕地使用量达41.6㎏。据调查,喷施的农药若是粉剂,仅有10%左右的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若是溶液,也只有20%左右的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其中1%-4%接触到目标害虫,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5%-30%飘逸于空中。化肥污染:氮素化肥使用比例偏高,土壤中易生成亚硝酸盐积累,影响种植业产品的品质。据统计:2007年全市化肥(折纯量)施用总量达206609吨,其中氮素化肥78561吨,磷肥26761吨,钾肥28412吨,复合肥72875吨, 氮肥占化肥施用总量 71.6%。全市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578.1㎏,远远超过发达国家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所设置的每公顷225㎏的安全上限。农膜污染:随着设施栽培、地膜覆盖技术的广泛应用,农膜污染面积与污染程度呈加大趋势。据统计:2007年全市塑料农膜使用量达0.43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为0.27万吨,地膜使用量占总用量的62.7%,覆盖面积为1.48万公顷。秸秆污染:随着农产品产量提高,秸秆数量相应增加。全市常年农作物秸秆总量约325万吨,其中稻草占秸秆总量的70.0%,其次是油菜和棉花秸秆。目前全市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或堆沤(垫栏)还田,约占65.0%,还有35.0%左右秸秆未得到资源化利用。据调查,秸秆焚烧和废弃的约占秸秆总量的15.0%,秸秆露天焚烧已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害,秸秆燃烧产生的烟雾、粉尘、CO、CO2、SO2等污染物质,既危害人民群众健康,也会影响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

    (2)组织化程度不高,标准化生产与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突出。

    安庆市人均耕地0.05公顷,户均0.2-0.3公顷, 分散在7-8处,种植业产品生产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随意性大,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应用农业科技水平差异大,缺乏生产过程的监控,自律意识淡薄。目前,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经营主体是千家万户,这些众多的经营主体很难统一起来,按照一个模式组织生产。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这种状况极大程度地制约了全市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3)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种植业产品安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2003年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农委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由于种植业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市场监督管理等环节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职能交叉和管理上的缺位,缺乏有效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种植业产品标准、监测、认证、执法等体系不健全,对质量安全不合格的种植业产品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大多数种植业产品未经质量安全检验便进入了市场。再者,一些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社会诚信,不按规定进行生产和经营,只图经济利益,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影响种植业产品的质量安全。

    2.对策和建议

    目前,全市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食用种植业产品质量污染、专用产品不足等问题,需要“从农田到市场”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管。

    (1)加强领导,建立种植业产品质量督管体系。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建议市政府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全市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在农业部门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局,从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全面提高全市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

    (2)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实行全方位监管。加快制订和完善种植业产品质量标准,重点突出优势种植业产品质量标准制订,不断完善种植业产品质量标准;强化种植业产品质量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加强种植业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尤其要加强对种植业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确保种植业产品消费安全。

  (3)加强生产管理,强化源头监管。净化产地环境,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严格种植业产品投入品管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无公害种植业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实施力度,指导种植业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和加工;提高种植业产品生产经营组织化制度,积极扶植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种植业产品生产者按照市场要求调整种植业产品品质结构和布局。

  (4)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流通监管。实行种植业产品市场准入,一要实行种植业产品质量认证、认可制度。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对生产出的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种植业产品,实行标识管理,发展品牌种植业产品。二要建立监测制度。建立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点,开展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种植业产品不准流通和销售。三要实行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四要推行追朔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种植业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

  (5)建立检验检测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监管。一是统一规划,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测机构和自律检测机构。市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使之尽早成为省级综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分中心,主要承担执法性检测任务;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也建立速测站,主要是开展自律性检测。二是加大投入,完善仪器设备和检测手段,充实检测力量,提高检测能力。三是严格检测机构的资质认证和计量认证,统一检测标准,做到检测结果互认。四是加强检验检测人员培训,提高检验检测水平。五是推广速测技术,扩大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6)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进行监督。尽快出台种植业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并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加强对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监督,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对查出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种植业产品依法进行处理,依法确保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

    (二)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1.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的范围小,只有总养殖面积的30%,履盖面小。且各示范区内的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缺少养殖用水预处理、养殖废水处理和水质检测等常有设备。

    (2)由于安庆市养殖水域类型多,区域分布广,除了湖泊、连片精养塘、部分水库已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小型水体和群众性养殖,由于其养殖规模小,地点分散,在推行健康养殖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在这一块政府的监管也难以覆盖到位。另一方面,在产品认证方面,全市产地认证养殖水面主要是以大水面养殖为主,池塘养殖只有个别的单位实行了认证,特别是国家强行推行的无公害产品认证,在千家万户的农户中实施存在的难度也相当大,这些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存一定的隐患。

    (3)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市只有五个县(市、区)建起了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还没有一家集水域环境、水生动物检疫、水产品质量安全为一体的跨区域、综合性的检测中心站,药残监测和产品质量检测在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很做到。产品和产地环境的检测和监测率达到100%目前还无法做到。

    (4)水产良种支撑体系脆弱。目前安庆市四家省级和6家市级水产良种场设务成旧,池塘老化,急须改造升级。

    2.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建设。力争在两年内规模以上的养殖单位推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建设,所有的养殖单位和个人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生产记录》、《水产养殖用药记录》制度,加快渔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应用,加强对中间投入品的监管。加大水产品药残监测和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使水产品药残监测和产品质量检测制度化。

    (2)进一步加快水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的步伐。力争年内所有示范区实现产地的产品认证,在所有养殖区域内强行推行无害水产品养殖。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全市水产品的无公害以上的产品认证率达到90%以上。

    (3)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的功能与作用,积极开展常规性水域环境、水生动物病害和水产品质量检测。力争国家对市级水产品质量“三中心”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配套的水产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和全程化监控,确保安庆市水产品质量安全。

   (4)加快水产良种体系建设。在现有四家省级水产良种场的基础,通过申报国家相关项目,实行改造升级,力争在一到两年内有两家省级良种场升级为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加大重要水产养殖品种的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划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申报和国家级、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努力在三到五年内建成一个主导品种突出、区域布局合理、运行机制顺畅、管理科学规范的水产原良种保护和繁育体系。

    (三)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1.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从检疫屠宰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安庆市猪肉质量较为稳定,问题主要集中在6、7、8、和10四个月份。这四个月病害肉检出率相对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这四个月气温相对较高,生猪在运输过程中密度过大,热量无法散失,导致生猪免疫力下降或中暑而死;二是安庆市屠宰场车间简陋,空间狭小,车间内温度较高于外界的正常气温,造成部分生猪中暑而死;三是部分生猪处于发病初期,而养殖户不愿治疗而出售。

    另外安庆市畜产品质量安全也还存在一些隐患,主要表现在一是畜产品质量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畜产品质量管理部门涉及农业、卫生、质量监督、工商、饲料工业等部门,急需各部门加强协作工作。二是生产和质量监管技术落后。三是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2.对策和建议

    第一,强化动物防疫,提高畜牧业保护能力。2009年,安庆市进一步建立健全动物防疫长效机制,继续抓好免疫为重点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做好牲畜二维码耳标信息载入管理等相关培训和实施工作,同时做好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狂犬病、血吸虫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工作。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和畜牧业保护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畜牧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市畜牧兽医局还将重点提高村级防疫员素质工作,举办更多的技能培训班,增强村级防疫员的责任感,提高实用技能,更好的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确保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

    第二,针对检疫屠宰出现的问题,市畜牧兽医局将加强监管和服务,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继续贯彻执行《安徽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联合有关执法部门开展执法活动,重点是生猪定点屠宰、农贸市场、运输检疫等环节,以确保畜产品安全。二是积极推进产地检疫,严格规范屠宰检疫,坚持“巩固乡一级,完善村一级”的产地检疫工作思路,将工作重点放在动物产地,做到检疫程序规范、检疫出证规范。三是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和监督管理,围绕畜牧业投入品、产出品和畜牧业生产环境开展质量监测,加大以法治牧力度,前移监管关口,严肃查处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品,开展对兽药、饲料和畜禽市场的整治活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四是积极推进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和畜产品的品牌认证工作,力争2009年通过1-2家无公害畜产品的产地认定,创一个名优品牌。五是加大检验检疫力度,关于6、7、8、和10四个月份检疫问题,市畜牧局将加大对这四个月检疫的密度和力度,做出相对应的要求,力求畜产品质量安全。

    第三,采取有力措施消除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一是积极主动协调卫生、质量监督、工商、饲料工业等部门,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消除市场上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二是加强动物检疫监督的各项工作。继续加大对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两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质量安全。三是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引导标准化生产,加速畜牧产业化进程。规模养殖不仅改善了畜禽饲养管理条件,而且能优化人居环境。做大做强畜禽业规模养殖,有利于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要积极引导和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开辟外销渠道,做好畜禽产品的宣传推介工作。今年,市畜牧局拟将组织一次畜禽产品推介会,扶持一批产业典型,表彰一批畜牧合作组织。四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加大引资、融资力度,多渠道争取资金对我市畜牧业的投入,努力提升全市畜牧业生产水平。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安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新的一年,农产品质量安还需要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迈上新台阶,促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祝阳春 马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