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核舟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14:02
 苏州太湖之北,穹窿山之南,中间有一座小山象舟的形状。传说在2500多年前,此地为吴王阖闾所置“造舟之所”,舟山之名,也许正是由此得来。随着吴国的覆灭,“造舟之所”不复存在,而地名却保留了下来。
 舟山人不能再造“吴王方舟”了,曾几何时,开始雕刻“核舟”以为生计。

“核舟”即在桃核、杏核、橄榄核上雕刻“袖珍型”的小船。明代魏学洢曾撰《核舟记》,记述奇巧人王叔远在径寸之核上,刻成有苏东坡、佛印、鲁直、舟子等鲜活人物的“东坡泛赤壁”之舟。
   一千年后舟山村也出了个手艺特别精巧的女子,名字叫做承莉君,她能够在一寸长的橄榄核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其中《昭君出塞》是她独创的代表作。
   承莉君曾偷偷给我看过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也就是失传的王叔远“东坡泛赤壁”之舟。虽是仿刻,其刀法技艺如火纯青,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完成。

   今年阳春三月我想收藏承莉君“东坡泛赤壁”之舟,她笑而不答,但答应为我刻一枚《昭君出塞》旳核雕。 

  我只能用现代文字再现《核舟记》的画面: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公元二00八年秋,舟山承莉君刻”,字迹象蝎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舟山莉君”,它的颜色是鲜红的。]

  这枚“曾不盈寸”的核舟,造型美观古朴,雕刻精细,船上东坡、鲁直、佛印、船夫、书童等九个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船上装饰、摆件均雕得恰到好处,人物服饰褶皱也都清清楚楚;左右两侧米粒大小的四扇窗子竟能自如开启。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九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这就是承莉君心中、手中的核舟,是一只承载了王叔远、陈祖章、钟年福等手工艺名家故事的小船,它终于在“扣舷而歌之”的唐诗宋词音律声中启航了。

    承莉君,一个将现代审美趣味糅入核雕的年轻女子,在沉静安宁的外表下,散发的却是火热的激情,在柔婉气韵的底色中,已染有了一抹承前启后的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