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师桥沈氏”与沈钧儒考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4:51:50

舟山“师桥沈氏”与沈钧儒考说

                                                        

凌金祚

 

《师桥沈氏宗谱》(卯卷一、四),两册,卷芯毛边纸,线装筒子卷,活字版,由舟山市档案馆收藏。根据《宗谱》所载,两册先后印于民国六年(1917)、八年(1919),印数各300本。沈春华修本条目称,上海图书馆与宁波天一阁藏有《慈溪师桥沈氏明六房支谱》四卷,为民国六年至八年慈北师桥养心草庐铅印本,由沈氏明六房纂修。二种谱名稍异,修谱时间相同,《明六房支谱》当是《师桥沈氏宗谱》组成部分。又有学者称国图、上图、浙图、天一、南开与河北大学藏有《师桥沈氏宗谱》十五卷,民国二年铅印本,由民国沈嘉?纂修。未见此谱,不知与舟山档案馆藏本有何异同。

舟山市档案馆所藏《宗谱》,详细记载了浙江慈溪师桥沈氏源流、迁徙及沈氏名流情况。其中人物“行传”,最为翔实的当属我国著名历史名人沈钧儒先生。而源于师桥沈氏的舟山沈氏,记载亦颇为完整。因此,藏本虽缺数卷,但对于研究舟山等地民俗文化,仍不失为珍宝之本。

《师桥沈氏宗谱》虽不见全宗之首卷,但据有关史籍记载,仍可追溯沈氏祖源。唐《元和姓纂》载,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受封于沈(今河南平舆县北),因氏焉。汝南平舆沈亭,即沈子国旧址。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聃季载。“聃”通“冉”,“冉”与“沈”古音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之沈氏。千百年来,朝代更替,内战频仍,兵燹不断,沈氏后裔避乱迁徙在所难免。

慈溪师桥沈氏迁居浙江,当在两宋。据《师桥沈氏宗谱》记载,师桥沈氏世居河南沈丘,沈恒之先祖曾任浙江永嘉县尉,后因金兵南侵,遂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举族迁居永嘉。至沈恒(字维时)一支,又定居三北。宋建炎二年(1128),沈恒登进士第,授太常寺博士,后扈从高宗南渡,累宫大府卿。1991年,著名古地理学家陈桥驿在其著作中引述《师桥沈氏宗谱》说:“建炎三年(1129)沈姓扈驾南迁,致仕后居此。并建私塾,架沈师桥,后以桥名乡(镇)。”扈驾者,随从护驾也。既称扈驾,当为宋帝侍从人员。沈氏述先,概述了沈氏移居浙江的迁徙史,亦印证了南宋王朝苟安江南的一段历史。宋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赵构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称高宗。建炎三年,金兵侵中原、破徐淮,二月高宗南渡,避于杭州;十月金兵犯渐,高宗由临安退至越州(今绍兴),俄而亡走明州(今宁波);十二月金兀术攻陷临安,一支金兵穷追不舍,高宗退避浙东。金兵破越州,兵临明州,高宗避定海(今镇海),旋即入海,又至昌国(舟山定海,宋时设昌国县)。宋高宗避难昌国事,在定海紫微、石礁、册子一带广为流传,《定海厅志?大事记》亦有记载。根据沈氏《宗谱》与陈桥骄先生的考证,沈氏先祖入仕为官,大宋危难之际,扈驾南下;而后高宗浮海翁洲(舟山古称,唐设翁山县),又当是扈驾始终。因之,沈氏之先是为宋帝之近臣、大宋之忠臣。俟沈氏之先年老辞官退休,落户慈溪三北,之后形成慈溪师桥沈氏一大家族。至于师桥舟山支,可以推想,清初沈氏后裔泛海翁洲,独择定海石礁之鹿颈(定海古村名)而居,抑或由起于思先人涉海“扈驾”之情。此种“思先”情结,在历史上不乏其例。南明宰相孙嘉绩扈驾明鲁王至翁洲,而孙嘉绩客死翁洲,葬芦花岙;俟清初海靖,余姚孙氏后裔渡海,择舟山展茅而居,遂形成上潘孙村落,在民间留下了一段佳话;宋、明二代,翁氏之先依舟山临城翁山而居,后因海禁迁徙宁波。待定海展复,翁氏又“寻臼问鼎”,寓居于翁山脚下,亦是一个例证。

慈溪《师桥沈氏宗谱》(卯卷一、四),有慈溪师桥沈氏“明六”11世至29世世系及25世至29世行传。沈氏11世“明六”(分支明辈第六,即同辈中第六个出生者,亦称六房),以“盈”字行,名讳仲信,字诚庵、寿官,明朝人。师桥沈氏始祖一世至十二世排行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按古代世系推算法,向上推,其始祖所处朝代恰在宋建炎年间。而“明六”占《千字文》中的一个“盈”字。“明六房”支谱世系又分为三大支:嘉兴、舟山、闰支(亦称“螟蛉义养籍”),尚有崇明、上海支未作详记。沈氏舟山支派全称“明六房艮百六四公居舟山支派”。“艮(往)百六四”,名讳文慧,是属沈氏第20世,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685~1687)移居舟山,可称之舟山支派始迁祖。所谓“艮百六四”,乃是说“沈文慧”在“艮”字辈中,是第一百六十四位出生者,其父是“明六”沈仲信。观《宗谱》,“艮(往)百六四”之上辈,倒推而上为:坎(暑)五五、巽(来)九七、震(寒)十三、兑(张)十、乾(列)一、义(宿)七、仁(辰)四、昭(昃)五、明(盈)六。第二十世“文慧”之下,则是:?(秋)、惠(收)、颖(冬)、敏(藏)、果(闰)、敢(余)、镇(成)、静(岁)、权(律)、衡(吕)、度(调)、量(阳)、规 (云)、矩(腾)、准(致)、绳(雨)。绳(雨)为36世。截止民国八年,沈氏《宗谱》玉成,已延续到第26代“敢(余)”。是谱之末,记名“敢四八”,名可礼,生于民国元年;“敢十九”,名可臣,生于民国四年。而“敢一”,名可盈,生于道光二十二年,与“敢四”是同辈人,两者前后相隔81年。

以上,人名后之括号中字,是《师桥沈氏宗谱》排行字。行字相连,成四言韵语,连句成篇则是旧时启蒙课本《千字文》。将《千字文》与沈氏各代有序配搭,可延续二万年,无怪乎沈氏《宗谱》卯卷首页称“自黄帝纪元以降”,沈氏延续“万万岁”。岁者,年也。引申之,谓师桥沈氏与天地同春,世代相传,万世延续,是也。这无疑是沈氏修谱者对沈氏发展的期盼吉祥之语。赘言之,扉言以“万万岁”称之,亦从另一角度印证了此谱续修于民国初期。

沈氏《宗谱》排行用语取《千字文》,谓之“字行”,如“艮”称“往”字行,“?”称“秋”字行。而“艮”、“?”等字,则是支派的的排行字。迁徙异地的各支派,为明派别,一般都有本支派的排行。如:闰支派自23世至30世用字“敦厚同慎、谦约节俭”,舟山支派自21世至30世用“?惠颖敏、果敢镇静、权衡度量、规矩准绳”,而嘉兴支派自21世至39世则仍沿用师桥“明六房”支谱中的“坤黄河如带、太山若砺、舟楫济巨川、霖雨沛苍生”。即是说,嘉兴、慈溪仍继续沿用老谱排行字,而舟山支派与闰支则有所变化。尽管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凡师桥沈氏一概由《千字文》统率,因为《千字文》已定为师桥沈氏既定的总“行辈用字”。在沈氏《宗谱》中,移迁外地的各支派名与支派排行都有明文记载,支派始迁祖和支派成员都可在世系图中查实,而且都可依世系图中所居的位置,与《千字文》相对照。沈氏成员起名取号,不作统一规定,既可将排行字嵌入名中,亦可另择吉取名。

综观《宗谱》,愚以为其特点有三:一是取《千字文》为其排行,意蕴深刻,用心良苦。《千字文》虽仅有千字,却是内容丰富,语言精炼,音韵谐美,而且句句引经,字字用典,堪称蒙学之精华。二是“世系图”编排合理,行辈对照一目了然,长幼编号为一大特色。“如艮百六四”,表示沈氏成员在同辈中的长幼之序,又便于统计同辈人数,掌握沈氏于不同时代的盛衰情况。三是支派排行用字的理念,体现出沈氏以国学为本,重民族传统美德。如舟山分支,舟山支,始迁祖以“艮”为首。艮者,止也。《周易?艮?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艮字为先,训舟山沈氏以时势决行止,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从个体到群体,一生行止,无不以时势决行止也。《艮?象》曰:“兼山,艮。”谓艮卦象征山。寓含“沈”氏带水,见山为止。有山有水,又合《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语。而兼山水之胜者,其“所”在“舟山”是也。又,“艮”下舟山支排行用字,不言富贵,不谓金银玉帛,只求仁义之道;以立笃厚、讲谦恭、行善举为修身之本,以节俭廉洁为美德;凡事谨慎,权衡利弊,中庸适度不逾规,关键时刻又要镇静果敢,又是舟山支派推崇的人生哲理。舟山分支排行理念,可说是与《师桥沈氏宗谱》一脉相承。《宗谱》排行中的“兑、震、巽、坎、艮、坤”取之于《易》经卦名,取义“刚中柔外,和顺若水”、“临乱不惊,镇定从容”、“心志坚定,果断行事”、“坎坷人生,居安思危”、“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止有则”、“厚德载物,万物资生”。其后排行,又续之以“黄河如带,太山若砺。舟楫济巨川、霖雨沛苍生。”前句取之于《汉书》“汉兴,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泰,爰及苗裔。’”而后句则取之于《隋书?帝纪?炀帝上》“若济巨川,义同舟楫”和熟语“霖雨苍生”。前后排行,以“坤”字继前,又以“霖雨沛苍生”续后,前呼后应,珠联璧合,乃应古训“厚德载物,霖雨苍生”之语。厚德能载物,舟楫能济川,唯是国有德治、民有德行,方有国泰民安、国盛家兴之运。这便是师桥沈氏排行语之精义所在。

观沈氏《宗谱》中舟山支派所列世系,到“衡”(“吕”字行),已至三十七世。而其前辈以“成”字行的“敢”、以“岁”字行的“静”父祖辈,活至今,亦已是耄耋老人了。到民国八年,以《千字文》中的“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为序,自艮(往)至静(岁),已延续九代。八代人,其中男性人数已达132人。按民国《浙江通志》所载民国初舟山居民男女比例,舟山“师桥沈氏”人数为287人。

沈氏舟山支派的始迁祖,起先移居舟山之鹿颈。鹿颈,东傍鹿颈山,属舟山定海区石礁乡(今乡镇合并,又改作石礁社区),为沈、陈、夏诸姓聚居与鹿颈庙自然村总称(今称鹿颈社区)。据《定海县志》记载,舟山沈氏多分布于定海诸乡镇,但鹿颈仍是沈氏密集之地。余观1992年出版的《定海县志?姓氏》,在舟山定海区,源出镇海沈氏者,迁入今定海的时间为“清康熙年间”,境内分布点:长峙岙山村,荷花双阳村、荷花陆公山,万塘村,石礁六井村(六井当是“鹿颈”之谐音。鹿颈沈氏今有三百余人),大猫安基岗,大南岙村,盐仓乡,临城茶山村,定海城关北宝居委会、道头,洋岙胜利村。排行:□□□上可大有成尧天行舜日永世绍兴平。此沈氏,自镇海迁入荷花,至“永”字辈,已有14代。清嘉庆年间,自镇海镇北迁入的沈氏,其排行为:□□福祖义本仲□□。迁入定海已有9代,分布在定海洋岙黄土岭。清道光年间,自大?迁入的已有8代,其排行为:□□国才家永世茂。分布在册子北岙村。明确出自慈溪慈北师桥沈氏的有三支:其一,清乾隆年间,由慈北师桥迁入,其排行:绍廷应明良顺义锡贞祥。至“义”字辈已12代,分布在皋泄爱国村。其二,清乾隆年间,由慈北师桥迁入的,其排行为:□□□□□家庆恒咸泰礼义全度益余丰。至“义”字辈已12代。分布于洋岙胜利村、小?村。其三,清嘉庆年间,由慈北师桥迁入的,已有9代。其排行为:□□□□成锡苗□□。分布在洋岙大洋岙村。按:原洋岙乡分大洋岙与小洋岙。

源于镇海的沈氏,其排行中的“上、可、大、有”,与师桥沈氏舟山支派中的“果九”、“敢四”、“镇七”、“静三”名讳中的用字“尚、可、大、友”基本相合。析“上”、“有”两字,上与尚、有与友,音义相通。段氏《说文解字注》曰:“尚,上也。”《古代汉语大辞典》曰:“有通‘友’。表示亲善之意。《左传?昭公二十年》:‘是不有寡君也。’”由此观之,来自镇海的舟山沈氏,当是师桥沈氏的另一个分支。据镇海《沈氏宗谱》(十卷)所载,其始迁祖沈文端,明清之际,由慈溪师桥迁至镇海。而且,慈溪所在地原称“三北”,“三北”是取慈北、姚北、虞北之意。1954年,原慈溪、镇海、三县之北部合并为新慈溪县。由此观之,源自镇海的舟山沈氏当与师桥沈氏存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在上述舟山沈氏“有”辈的历史名人中,当数道光年间的沈有澜与沈有基二人。前者曾实授嘉兴教谕、缙云与泰顺训导,有善举,光绪《定海厅志?人物》有传;后者曾署镇海县训导,《定海厅志?选举表》有其名录。而源于慈溪师桥的舟山沈氏,其排行用字虽与沈氏《宗谱》不合,但志、谱所载,其源确实出于师桥沈氏。分析其中“不合”的原因,是因为舟山“师桥沈氏”后裔起名,行辈用字多取分支行字。今观分散于各地的沈氏分支,大都存在着另择“吉”字”作为分支字辈的现象。择“吉”用字,行辈分流,这在“百姓”迁徙过程中,是民间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旧时代,同一宗族有大宗与小宗之分,同支又有亲疏之分,五服又有胞堂之辨。由此,一宗有一宗的排行,分支又有分支的排行。但有一条则是肯定的,旧时沈氏修谱、寻根问祖,必去慈溪师桥与镇海。在当今文明的新时代,人们对“排行字”文化现象已经逐渐淡化,特别是城市。而在农村,特别同姓集聚的自然村,起名依排行的现象乃盛行不衰。这种寻根问祖,不忘祖训,“论字排辈”,代代相传,也许是华夏民俗姓氏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吧。

再说师桥沈氏嘉兴秀水支派。 师桥沈氏嘉兴秀水分支始迁祖第十七世“震(寒)百八九”,名光珏,字瑜亮,号霏圃,又号梅村,康熙壬子举人,诰赠中宪大夫,移居嘉兴府秀水县。其父“兑(张)百二十三”,讳名文雄,号阵师,明庚午举人,辛未会试拟元,避倭乱,由本族先居嘉兴之蒋村,诰封中宪大夫;其子“巽(来)二百六十”,讳名李楷,字元礼,号范亭,康熙丙辰会魁,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兵备道,诰封中宪大夫;其孙“坎(暑)二百五二”,名祖荫,国学生,?赠中宪大夫;其曾孙“艮(往)二七四”,名范孙,号又希,廪膳生,诰赠中宪大夫,晋资政大夫;其玄孙“坤(秋)三百四”,名述曾,号经一,乾隆已卯恩科副贡生,诰赠中宪大夫,晋赠资政大夫。“坤(秋)三百四”述之子“黄(收)”名洛,字立程,号雪门,嘉庆丙子举人,拣选知县,历官职乐清、诸暨县教谕,诰赠资政大夫,?赠朝议大夫,翰林院编修;述曾之孙“河(冬)”,名玮宝,字仁荣,号雪森,府学廪膳生,候补训导,花瓴二品顶戴江苏补用道,历署苏州府海防同知、总捕同知、太仓直隶州知州、苏州府知府,诰赠资大夫;述曾之曾孙“如(藏)”,名翰,字厚安,号藻卿,县学附贡生,同知衔,花羞江苏候补知县。翰生五子:保儒、钧儒、炳儒、恺儒、彬儒,五子排行均为“带(润)”。保儒,官至山东补用知县署理寿光县知县,民国六年简任江西赣关监督,六年调任四川成都监督;炳儒,清分省试用县丞,随使韩国充釜山东省正领事,民国四年保免知事分发湖北;恺儒,官至江苏试用县丞,署督粮道库大使;彬儒,议叙同知。沈钧儒,字秉,号衡山,“润”字排行,又称“带行”,是“如(藏)”名翰第二子,系师桥明六房嘉兴分支第二十五世孙。从沈光珏至沈钧儒,嘉兴秀水一脉代有闻人,恰如民间俗说:文曲常驻,福星高照。    沈钧儒(1875~1963),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士。据《师桥沈氏宗谱》载,钧儒先生生于清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一月五日戌时。县学附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顺天乡试第十九名举人,三十年甲辰科第五十一名贡士,殿试二甲进士,签分刑部贵州司主事,请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班暨补修科毕业,被选浙江省谘议局副议长。民国元年任命浙江教育司长,六年荐任司法部秘书。沈钧儒从日本回国后,从事立宪运动,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撰文倡导新道德、新文化。1926年,北伐军攻克浙江,任浙江省临时政府政务委员兼秘书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被捕,后营救获释。1932年参加宋庆龄、鲁迅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5年率先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组织全国各界救国会,在国统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11月与邹韬奋、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世称“七君子”。在狱中坚贞不屈,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抗战期间,钧儒先生为坚持抗日、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而英勇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参加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他是民盟的创始人之一。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3年6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肃立于毛泽东主席身旁的一副慈眉慈目、挂长须、身着长衫、身材略矮者即是沈钧儒。源出师桥之舟山、嘉兴沈氏俱为明六房昭五之后裔。如今,慈溪、嘉兴、舟山师桥沈氏俱以钧儒先生引为自豪。

 

【附记】本文撰于2000年10月,11月10发表于《舟山乡音报》。省档案系统获奖作品。原文5000字左右,2003年市政协文史网页选用1803字。前各地读者来电索文,曾以原文附之。近慈溪方东先生编写《慈溪师桥沈氏史话》,见网页文不详,特来电询问,故又拣原稿,重作修改、补充,成之6今文,计6000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