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抗癌新视点(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36:59

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抗癌新视点(4)

发布: 2009-11-23 14:42 | 作者: 何裕民 | 来源: 赤医网 | 查看: 356次

康复期:管好嘴,比什么都重要
  近来,一个老朋友,某局原副局长心急火燎地找到我,才触发我谈此话题的强烈动机。他现年近花甲,1999年10月因胃脘剧痛,伴明显消瘦,被确诊为胰头钩处肿块胰头癌。因缠绕大血管无法手术,加之绝大多数医师都不主张化放疗,便找我纯以中医零毒化疗。不久,症状即稳定,2002年以后更是只服用制剂“埃克信”,连汤药也停了。肿块也从原先5公分大小,缩至2.5~3.0公分大小。由于已过五年,认为万事大吉了,一年多前,因挡不住诱惑,应酬时开始恢复饮酒。这次查出来,肿块增大到3.5~4.0公分,自然慌了手脚,急约我商量对策。第一句话就说:“我自找苦吃,戒了五年多的酒,以为没事,刚开戒即给颜色看……”
  在此,我特别想讨论一下康复期管好嘴的问题。据笔者经验,治疗期患者及家属一般对吃的总是很看重,80~90%能管好嘴;3~5年后,进入巩固期,特别是康复期,很多人就会忘乎所以,或无知而只知满足口腹之欲。在近10多年来让笔者留下了许多惨痛的回忆,不可不强调之。
  泉老先生,70多岁,宁波人,食道癌,99年求治。进食噎嗝,中下段梗阻,不愿手术,腔内放疗做了一半,倔强的老人认为比不做还难过,拒绝接受,转用中药。2、3年后孝顺的女儿带他复查,除局部食道变狭窄,有斑痕样改变外,一切均可。那年夏天,天气闷热难熬,倔老头感到口味不佳,一定要宁波的蟹糊下饭,老伴拗不过,每天限量给他,吃了无啥反应。老头来劲了,一定要吃“炝虾”,女儿咨询我,被告知不可后,坚决反对。老头就“作”。老伴没办法,偷偷炝了一斤,原来老头就嗜酒如命,4年多滴酒未沾,“拼死”把一斤炝虾全送下肚,十几分钟以后胸口烧灼样痛,吐出鲜血挟食物残渣,即送医院抢救,终因食管破裂伴上消化道出血而身亡。几天后,他女儿来谢我并告知这一惨痛结局时,哭得象个泪人。毕竟,经精心调治,又加费心照料,4年多安康,竟败于“炝虾”。
  又一案,林某,70多岁,本即好食荤肉,患胰头癌,中医保守治疗为主,未行手术、化放疗,3年多非常稳定,全家很开心。女儿插队在外,已定居当地农村,带来一只2.4斤重的野生甲鱼看老爸。误以为野生甲鱼很“补”,老爸生这病,要补一补,当晚蒸熟,老人一口气一人吃下。想不到九点多急电于我,说老人剧烈胃脘痛。我建议急送就近医院。第二天已出现黄疸,终至不救。其实,胰腺癌、肠癌康复期患者,贪食甲鱼、螃蟹等,以致不测或不救的,我亲历了不下十余例。所以,临床上我是很反感为补而乱食甲鱼等的。
  再一案,施女士,温州人,98年,35~36岁时即在我处诊治,是浆液性卵巢腺癌,反复化疗,一直不稳定。中药零毒抑瘤为主,佐以小化疗为辅,2001年起十分稳定,便重新经商。我曾戏说她可以参加“选美”(气质与健康均佳),有传销人士推销某著名品牌的“蛋白粉”和补钙剂(因为她卵巢全切,说会严重骨质疏松的)。她知我反对乱食这类传销品,故每次求诊时瞒着我,吃了几万元后,到2004年底常感阵阵腹痛。我也纳闷,嘱作个CT一看,整个腹部大小十几个钙化灶,已引起多处肠不完全梗阻。追问方知上述实情,她也后悔莫及,乱补,钱花了,还反遭一身苦,前功尽弃。
  长庆先生曾是我的老朋友,也可说是忘年至交,他是马来西亚华侨,是一个颇有成就的侨商。99年肝癌,伴肝内转移,多个病灶,都不算很大。先经西医治疗,后由我处中医控制,十分稳定。3、4年后,一切均好。他喜好酒与宵夜,闲下无聊至极,反复与我恳求,现在生不如死,能否稍喝点酒,上上馆子。拗不过老人,我应允每日饮红葡萄酒不超过50ml.。谁知老人半年后全忘记了,一日三餐在馆子,酒则无度。一年半后,残存病灶复发,后悔莫及。总之,肿瘤患者的稳定期、康复期只是相对的,必须严格管好自己的嘴,不可过食或滥饮,否则,很可能追悔不及。
  2006年7月20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A3版
  第八章
  榜样与教训
  从影星之死谈起
  近来,多位演艺明星先后死于肿瘤。先有名媛让人感叹不已,又有港星令人扼腕,台湾也有多位影视大腕夭折于癌症,更有傅某,巨资两次肝移植后仍未能逃脱厄运。一时间,人们感慨良多,似乎癌症恶魔一下子席卷而来,笼罩着大众……
  其实,从这些影星的不幸之中,我们至少可以反思得出一些结论:
  其一:癌魔的确离现代人生活不远。调查表明,癌症已成为威胁你我生命的第一号杀手,而且发病率还在攀升之中,因此,不应把癌肿的威胁看作是与自己相隔甚远之事。
  其二:癌症应该重于防,防比治要主动得多。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定论。问题只在于我们是否意识到?是否善于预防?而预防的重点之一在于养成良好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媒体分析认为:影星们不幸因癌而亡,很大程度与他们较特殊而又无规律的生活方式有关。
  其三:这些影星有的是钱,“有钱都治不好癌症”,“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最近一段时间癌症患者中常有私议,甚至弥漫了极其消极的情绪。其实,此话差矣!
  世界卫生组织十多年前就已认定:1/3的癌症是可以治愈的。在我们看来,至少半数左右的肿瘤患者通过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可以走向康复的。在本中心万余例患者的实践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本人所主编的教育部国家级教材《现代中医肿瘤学》中,也以翔实的证据,说明了这一点。影星的亡故,分析缘由,治疗不当,恐是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有一位影星曾在本人处接受过较长期治疗,病情一度明显好转,但听信了气功大师的一段呓语后,竟荒唐地认为不需“治疗”,即可自愈。自作主张,放弃治疗,终至不救。
  港姐之病,当时就有民生肿瘤诊疗中心同行分析认为,如能配合中医药,并好好休整,康复的机率应大于五成。本中心类似港姐的患者有近两百例已健康生存多年。至于傅某,媒体报导作第一次肝移植时,笔者就认为此举欠妥,何不退而求其次,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至少还可保多年平安。笔者诊疗的近百例肝癌患者仍健康生存着就是例证。总之,乱花钱不能带来健康。针对癌肿的治疗,我们今天尤其要强调科学、合理、综合的治疗。包括中西医的有机结合,也包括各种方法的科学选择,并避免治疗过度。唯此,才能大大提高肿瘤患者走向康复的机率。
  2005年9月27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2版
  迟到的后悔
  钟某某,温州企业家,且十分成功,为某行业的老大。不久前我去温州外出,他来造访我,一再后悔地说自己错过了机会,以致花了大笔冤枉钱,人也备受折磨,至今还不知道能否有希望走出恶魔的纠缠……
  原来,1999年,40岁刚出头的他被确诊为乙状结肠癌,做了手术,也用了进口药,做了化疗,并找我用过中药调整。从那时起,我们就成了经常联系的朋友。由于他年轻、体质好,又认为有钱用最好的药,一定会有最好的结果。故服用中药约三个月后,就不再坚持,只是断断续续。因为在他眼里,苦涩的中药肯定抵不上动则几万的化疗。然而事实却教训了他,让他后悔莫及。
  他是一个很热心的人,多次住医院,结识了不少同为肠癌的患者,先后介绍三位患者来我处诊治。在这三位患者中,两位比他的病更为复杂,一位手术时已经有肝和肠系膜转移,另一位是直肠癌,离肛门口很近,十分勉强地做了“保肛”手术。这三位患者先后在我处求治了3—5年 ,其中肝与肠系膜转移者稍稍麻烦一些,化疗用了两个疗程,又做过介入,但自2003年起,就已经很稳定,已恢复半天工作。另两位则一直稳定至今,已进入康复期。
  在不久前我又和钟某某相遇,比较之下,钟某某感慨万千,他前后已用去八十多万元,先后化疗近40次,放疗也多次,从2002年起,每年几乎有3/4的时间在医院。结果却是复发的可能性大增,在病床上呆着,企业也无法顾及了。现状是:肝、骨、脑多处转移。当年壮实的他羸弱得很,以致于坐着和我说话都气喘吁吁。对比之下,他下决心同时配合中药零毒化疗治疗。但毕竟目前的病情复杂多了,他感慨地说:“我真后悔,总认为中药只有调补性作用,想不到我介绍了别人,别人在坚持后取得了最后胜利,我却‘赔了夫人又折兵’,还不知道能否走出陷阱”。
  确实,癌症的治疗是十分困难的,它需要中西医学的充分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难治性肿瘤的治疗和防止复发中取得主动。本人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中医肿瘤学》中,便列有“协同配合,攻防有序的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之专章,就此详作讨论。借助军事学的观点,认为在肿瘤治与防中“中西医学就是两支目标一致,协同作战的‘友军’,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协防,攻守有序,最大限度地抑克肿瘤,并保护机体不受损害,便是中西医结合的最根本所在”(P137)。这也是谋取癌症治疗最后成功的关键所在。
  2005年12月1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A3版
  病的磨砺,何尝不是一种洗礼与升华
  俗话说,坏事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变成好事。辩证法认可这一点,并认为这可视为事物发展的一种规律。例如:笔者青年时期正逢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被剥夺了七年受学校教育的资格;人生最精华的时代被糟蹋。但也正是七年农村生活艰辛的磨砺,让我们了解了何谓生活,懂得了珍惜美好的现在,养成了坚忍不拔品性。这不是学校生活所能赐予的。
  笔者接触过许多大难不死的肿瘤患者,都成了生命的强者。其中有数百人已完全康复地恢复了工作,有不少癌症患者甚至比以往更自信地叱咤风云于政界和商界。李某患脑瘤3年后,考上了交大计算机系;朗姓小伙患恶性程度很高的脑部生殖母细胞瘤,经5年治疗后去年以高分考进浙大;一位40岁左右的海归专家,患极易复发的平滑肌肉瘤(已复发三次),2年来一边坚持中医治疗,一边尽职地坚守于国家某要害部门的情报主管之繁重而艰巨的工作;还有一位死里逃生的海门籍肝癌患者,身为建筑公司领导,近3年来日夜忙碌于奥运主场馆的建设工作……;这些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勇士,经历了癌魔的磨砺与洗礼后,似乎比以前更坚韧、更懂得生命的意义,可敬可佩!
  还有许多癌症康复患者,却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真善美。笔者所接触的康复患者中,有数十人投身于各种类型的公益或慈善事业。武汉癌症俱乐部的两位发起人和组织者,都是省厅级干部,都已年过75,自己患癌康复后却又不辞年高辛劳,热衷于帮助更多的肿瘤患者康复。特别是已78岁高龄的刘部长,邀我去武汉讲课,忙前忙后全然不象癌症患者。笔者一位农民癌友,食管癌基本康复后,把祖上留下的房产捐出一大半产权给当地癌症康复机构,作社会公益之用。一位民营企业家,患了胃癌之后,变卖企业,捐善款修建寺院,接待想远离嚣尘而清心修养的康复患友。一位女企业家,患肺癌稳定了2年后,给我的是一张5万元的支票转交市癌症俱乐部……。他们是不幸的,但他们选择了坚强面对。并把这种磨难看作是一种励志的方式、自我升华的途径,以更宽宏、更博大的胸怀,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可歌可泣!
  近来,笔者去香港讲课之际,也会了一位老朋友,年近八旬、十分成功的香港企业家。约五年前,诊断为结肠癌后出现肝转移,做过手术,更多运用的是中药调理,这两年康复得不错,神色纳眠俱佳。这次与我晤面,一是表达对中医成功调理的谢意;二是通过秘书转达了他的一个意愿,愿意通过我们赞助内地万名肿瘤患者更好地康复。他认为我给他长期服用的中药制剂相当不错,“好东西就应该让更多的人享用”。故他决定每年通过香港机构,资助20万美金,连续五年,贴补该产品的费用,帮助更多的肿瘤患者象他一样地走向康复。对这一善举,我由衷表示感谢时,他说这是他的心愿,不足挂齿,也不可大张旗鼓地宣传。做这事,他不是为了博取名声,只是听从了内心的呼唤,兑现了自己刚被诊断出癌症时的心愿:能活过五年,便要帮助更多的人从癌魔阴影中走出。对这位慈善、真诚而又朴实的长者,我再一次感受到经过磨砺后人性升华之伟大及善良。生病不是好事,特别象患癌症这样的难治性疾病。但生活本即充满坎坷与磨砺。如果人们积极善待,也许只是人生征程上的一道坎而已。跨过去,人生可能会更精彩。不是吗?上述的例证不足以说明吗?(注:应老人的请求,也应其秘书反复叮嘱,老人不希望透露其真名与公司大号,对此笔者完全理解,也许他们有多重顾虑吧!关于老人的这一做法,我们将认真对待,全力做好它,不辜负八旬长者的一片善意和真心。)
  2006年5月25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A7版
  “哭”的奇迹
  人们常说,笑比哭好,但不尽然,流泪也是一种情感宣泄方式,适当引导大哭有时也会有调整情绪,纠正心态,甚至于调节免疫之功。
  我曾接治过一位日本企业家,63岁,很成功,拥有自己的一个中型企业,自己是社长,员工近千人,并兼任当地市议员。偶因体检,发现罹患胰腺癌,已广泛转移,肝、胃、结肠、右肾和脾都有不同程度浸润或占位,胃镜示胃内有一个转移灶,一个原灶癌,检查CA—199(提示胰腺癌的指标),正常应在37单位以下,他已6万多了。当时东京和大阪的所有顶级肿瘤医师都建议他别治了,好好安排生活,寿限不过三个月,他不死心,因在上海有投资,便辗转找到了我。
  初见此社长,一脸严肃,不苟言笑,也未流露任何恐惧或惊慌之态。我便好生安慰,并疏以零毒抑瘤汤方等,他通过翻译问到,此治疗方法有副作用吗?答曰:“无,唯一可能排便稍多,色黑秽臭”,“多服有害吗?” “一般不会有”。社长求治心切,初起两周一次,往返上海与大阪;2个月后三周一次;且两个月后自行加量,定时服用。CA—199二个月后回落到4万多。四个月后的一天,他又来上海诊治。日本做的CT显示:胰腺周边组织结构渐见清晰;胃内原灶癌消失;转移灶从原来的直径1.8cm大小,缩小到约0.5cm;CA—199降至300多;社长已无任何不适。所有指标的检查均提示:社长的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我不经意地说了一句“您安全了”。一脸严肃、不苟言笑的他居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许久才平静下来。弄得在场的陪同与翻译均愕然,束手无策。平静后,社长一边擦着泪,一边不好意思地说:“抱歉了,我太激动了,我整整郁闷了130多天,自确诊起,我天天在数日子,日本的医师说我还有3个月,90天,度日如年。过了90天后,我天天恍惚,中国的医师却说我安全了,故一下子泪就涌了出来……”自那大哭以后,社长像换了个人似的,笑声和幽默不断,身体也日渐康复。
  其实,这很正常,蒙受此类劫难,铁汉也难免内心十分痛苦。只不过很少流露而已。而在心身医学看来,不太善于及时表达和宣泄情感,对心身健康极为不利。特别是象社长这类情况,完全是种内心的痛苦煎熬,极不利于肿瘤的康复。这类情况临床并不少见。而这类内心煎熬又非一般疏导所能释怀,必须大悲大喜,才能大彻大悟。而大哭一场,未尝不是极好的宣泄途径之一。类似的案例我们遇到过不少,值得重视。
  2005年11月3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2版
  有时,毅力比药物更重要
  我始终认为,就像先贤所强调的“教学相长”一样,医疗行为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医患相长”的互动性。本人就经常从患者身上获得教益。
  有这么一位让我充满敬意的女患者,40多岁,公安干警,且为某部门领导,虽身材娇小,却毅力坚强,抗癌征程中不屈不挠,真可谓“铿锵玫瑰”,令人敬佩。她正是凭借着这种毅力和坚强,几近不可思议地从癌魔羁绊中抽身而出,乐呵呵地工作生活在常人之中,成为真正的生命强者。
  我第一次看到她约在一年半前,前额稀疏的头发,面色黧黑,伸出手来切脉时,掌面灰黑、指甲发紫、舌两边满是瘀斑,一看就是个正经历着大剂量化疗的患者。她患的是结肠癌肝转移,肠癌已切除,肝转移很厉害,并伴有腹腔淋巴转移。经历了数不清次数的化疗,同时配合中药零毒抑瘤,开方时她每次都叮嘱我剂量大些,没关系的。更令我油然起敬的是,即便这样,她仍在工作,一边化疗、一边工作,最多化疗当天休息。她告诉我,仅手术那段时间,她静卧着休息,只要能下地,即工作半天;体力稍恢复,便整天工作。由于她的肝转移是多发的,转移性肝癌本即化疗效果欠佳。但考虑其他地方也有病灶,故全身化疗用了不少。后又做介入。介入时她叮嘱操作医师,不要管身体反应,药水尽可能多打一点,以利于康复。近半年多来,由于种种因素,化疗等无法再做下去了,我也不主张她过度依赖化疗、介入。就以中医药为主,自2006年以来,她几乎每隔2周就给我打个电话,报告一些好消息。这次B超做下来,肝内肿块小了0.8公分,淋巴结小了0.5公分等等。听她的话,那种轻松劲似乎不是在讨论自己的病情,而是在交流某种无关痛痒的信息。相比之下,大多数女患者如惊弓之鸟,稍有不适即作无限联想,总以为又一次灾祸临头,那真是天壤之别。而正是这种差别,这几个月来,她各方面的情况均显著改善,体内病灶都显示出同步缩小或被控制之势。我坚信,她一定能最终治愈和康复的。最近她已基本上放弃了化疗,之所以仍不断传来佳音,除中医药零毒抑瘤确有佳效,且这种佳效随时间延续而日趋巩固外(顺便指出,这正是中医药治疗的特点),更重要的恐怕是基于她坚韧的毅力与积极向上的心态。因为“运药者,神气也”(古代医家之名言)。再好的药物,充分发挥作用还有赖于个体自身良好的机能状态。而这种机能状态,又很大程度受制于个体的精神心理状态及意志、毅力等个性特征。
  其实,笔者在多年前组织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专家主编《心身医学》专著时,在《心身相关性肿瘤》一章中就已明确指出:“恶劣的生活、工作环境、经济状况,不良的生活行为和习惯,人际关系失和以及长期的精神刺激等均会造成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紊乱和变化,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弱,诱使细胞突变而发生肿瘤。”“良好的心理情绪及应有的社会支持可起到调整机体平衡,增强免疫功能,有利于肿瘤向好的方面转归,可使肿瘤处于‘自限状态’,甚至自然消退。相反,恶劣的情绪进一步降低了机体抵抗能力,可促使病情恶化。”(何裕民等主编《心身医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0页)而国外的研究表明:信念坚定、意志坚强或矢志于、热衷于某高尚事业,或坚决否定自己患癌,甚或是偏执者(偏执者也常表现出意志坚强),患恶性肿瘤的预后要比其他人好的多。不少癌症自愈者就属于这些类型。而值得敬佩的这位生命的强者,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注脚。我想,如果患者都能向她学习,也许彻底康复的比例将会大幅度增加,我们真的能改写人类与癌症的抗争史。
  2006年6月1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A7版
  一个让成年人泪流满襟的女孩
  有这么一个女孩,她的抗癌经历让所有的成年人感动。在不久前的全国癌症康复协会代表大会上,她的一首诗朗诵,让在场的几百位成年癌症康复者(其中不少是各地癌协会长)和肿瘤医师眼眶湿润,有的甚至泪流满襟。她只不过是我数十个同龄女孩患者中的一个。我为她诊疗了近四年,但每一次见她,都会有种别样的感情。有时也会眼眶湿润。因为她就是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完美的人格,抗搏着癌魔,微笑地体验着美好的人生。
  四年前,我在江苏沿江某城市会诊。当地癌协领导郑重其事地推荐了一位患孩给我,她当时妙龄十八。生活在单亲家庭,家贫如洗,父无职业,仅领一份社会补贴,且好酒。女孩的诊断很明确,恶性骨肉瘤伴两肺广泛转移,肺内大小11个病灶。当时,想听听我的意见。我同意了当地肿瘤医师的看法。先截肢,再作中西医肿瘤内科治疗。要锯掉腿,小女孩哭了,但无奈,这是必须的选择。此后,她便选择了中医零毒抑瘤为主,配合一些化疗。3—4年间,我见过她约10次,为她疏方治疗,免费提供“埃克信”等抑瘤产品。然而,每一次,她都乐呵呵地来看我后,都加深了我对她的认识,内心从最初的怜悯逐渐油然起敬。比如,她主要靠社会赞助而进行中西医治疗,但她从不轻易接受别人的钱财施舍,并一脸严肃地说,她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活下来报答所有曾经帮助过她的人。治疗2年后,她的病情稳定了,为了报答社会,她想学一技之长,故在操持家务、张罗父亲生活外,还瞒着我们,偷偷报了夜校学习。结果因操劳过度,在期末考试时,出现了咯血,被我们好好训了一顿。她却说,我如没有一技之长,活着也只是社会的负担……
  令我最感动的是2004年初,她70多岁的外婆,也被确诊为晚期肝癌。但家贫无法求治,她为了外婆的康复,竟瞒着我们,把我们给她的抗癌“埃克信”悉数让给外婆用。结果是4个月后,外婆肝上肿块明显控制,她却又出现了咯血,肺内病灶有增大之势。被我们好好训斥了一番。小姑娘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危险性,只是感恩外婆的往昔亲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真的,这是一种常人难以做到的美德。她坚毅、善良、不求索取、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乐观、积极面对险境……。这些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美德是有回报的,在我们近日为她专门组织的十多位中西医肿瘤专家会诊中,针对其四年间前后数张CT片,肺内病灶仅略有扩大的结果,并无新病灶,而因种种因素她的化疗并不系统和彻底,所有在场的医师都沉默了,一言不发。事后一致认为:想不到,这完全是个生命的奇迹。恶性程度如此之高的骨肉瘤,四年前已转移,四年间并无新的病灶出现,完全是个奇迹!而我心里很清楚,这奇迹的创造,大半源自她自身的精神、美德。我并不认为精神因素在抗癌中是万能的。但是许多情况下,它却可以是决定性的。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处事,并间接地影响身体的和整体机能。临床上,我们见到更多的是癌魔并未致人与死地,而自我的精神崩溃,却让人一蹶不振,真的,“哀莫大于心死”。
  这孩子是我所“认”的十一个癌症孩子为“义子(或义女)”中的一个。但有些方面她却又是我生活的一面镜子。
  2005年10月13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2版
  夫妻恩爱的力量
  这是一个让人十分感动的故事。
  97年7月下旬,我应邀在市科协会堂做“肿瘤康复”的讲座。其中,讲到了亲情关爱对肿瘤患者战胜癌魔的重要意义。强调说:“当丈夫生了癌以后,妻子不防多说几句‘我爱你’;反之亦然。以加倍的夫妻恩爱,帮助病友走出困境”。会后,有一对山东来的夫妇热泪盈眶地挽着我的手,要求给予诊治。原来,丈夫张某是个内科军医、副主任医师,妻子是部队医院护士长。2年以前,丈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做了手术,并进行了介入等规范的治疗。手术后,一个月前,被再次确诊为肝内复发,伴可疑的转移,当地医院认为已无可能“控制”。失望之极,前来上海求治。经市癌症俱乐部介绍,前来听讲座。此后,我们就一直通信联系,我提供了中医的“零毒化疗”治疗方案,并不时调整中医汤方。一晃几年过去了,联系也少了……
  2001年春节前,我应邀与市癌症俱乐部某领导一起赴山东教育电视台作“肿瘤康复”的专题电视节目。当我们走进直播室时,已经按座次排定的观众“演员”(由当地癌症患者充当)中,忽然起了骚动。一对中年男女挤了出来,走到我和俱乐部领导面前,激动地说:“是您啊!谢谢您!谢谢您”原来就是那对几年前的山东夫妇。妻子激动地握住我的手说:“几年前就是您的一句话,激起了我们共同抗击癌魔的信心。这几年,我天天对我的丈夫动情地说‘我爱你,你一定会坚持下去的!’”丈夫也很不好意思地说,这几年,我老伴天天鼓励我,我们的关系从来没象今天这么相爱,就是老伴的爱让我挺了过来。彻底粉碎了医院内同行预测的我活不过4个月“寿限” ……这段真情激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兴奋和感动。电视编导当即表示改编原电视“脚本”,把这段感人真情渗透进去,据说,这档节目播出后,在泉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其实,这只是典型事例之一。我们的研究表明:亲情的关爱,对肿瘤患者战胜癌魔,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本人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中医肿瘤学》,便列有专章“家庭:特殊的‘医疗护理机构’”,强调这一问题,并指出:“我们早就注意到这么一个事实,每次妻子陪丈夫、丈夫陪妻子、子女陪父母来求诊的肿瘤患者,家属倾注了全部爱心的肿瘤患者,其治疗效果要较初次陪来以后就自行求诊的要好的多。”(何裕民主编《现代中医肿瘤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0页)同时,我们还讨论了“家庭关爱”如何“适度与持久”等重要问题。
  总之,夫妻恩爱,子女孝顺,共同帮助肿瘤患者度过难关,这种方式有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重要呵护作用。
  2005年11月24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2版
  “我能结婚吗?”
  这是不久前一位患者向我咨询的问题,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故我愿意一谈。
  小林是广东人,3年多以前是晚期肝癌,由于笔者成功地用中医药“零毒化疗”方法,救治了他,故一年前认我做了“干爸”。10月中旬,上海民生健康家园举办肿瘤患者五年生日庆贺会。他从广东赶来祝贺,并咨询我:他已经和女友谈了五年恋爱,想明年五月份结婚,问我行不行。我答应了他,但又叮咛:不能太累,婚后必须好生摄养……
  三年前的夏天,我去广东,第一次遇见26岁的小林,当时被确诊为晚期肝癌,为原发性,单个巨大型,已无手术指征。做过一次栓塞,反应太大,不能再做。在我的诊桌旁,年长的肿瘤患者给这个年轻人让坐,让他先看,因为他虚弱不堪,且伴有黄疸,情绪极其低落。面对这么一个棘手的病人,说实在的,我当时心中也没有底。在他父亲恳切的请求下,我超剂量地使用了“零毒化疗”方法。同时嘱同行的我的博士生随时和他保持联系。并帮助小林联系了几位同为肿瘤,经中医药治疗已基本康复的患者,希望他能主动与他们联系,“取取经”,关键还是在于树立他抗癌的信心……。几个月过去后,小林的病情开始稳定。一年后,肿瘤明显缩小。2—3年后,除偶有“谷丙”指标波动外,小林一切正常。从一年以后起,小林就开始制作了自己的“个人网页”,发挥他的艺术天赋,设计卡通片,并乐意做许多与抗癌相关的公益之事。身体的日趋康复,也促使他萌生了结婚的想法……
  当然,小林的成家,对于癌症,尤其是肝癌患者来说,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两个人生活较之一个人生活,要增添许多新内容,有时会比较累的。像这类患者又不能太累,恐有不安全因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主张肿瘤病人的康复包括三个阶段:一是身体康复;二是心理康复;三是社会康复。小林躯体已基本康复,这有医院检查结果为证。小林乐观地生活,自创网页,不断设计新卡通形象,可以看作是心理康复的标志。像成家,与健康人共同组建家庭,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可视作社会康复的重要一步。我们诊治的许多肿瘤患者,3—5年后大半回到原工作岗位或积极投身社会事业,也可视作是社会康复之举。在我们看来,只有这样,才真正是康复了。也正因为这样,我乐于鼓励小林走出这一步,并衷心地祝愿我的“义子”生活美满、幸福。
  2005年12月8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A3版
  何裕民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长寿协会副主席、全国杰出青年中医、上海市劳动模范、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11本教材以及"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在中医肿瘤学》主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推广图书18本教材总主编,中医系列分化国家医学指导类核心刊物《医学与哲学》副主编及《上海中医药杂志》等五份专业性杂志的常务编委和编委,先后出版专著28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抗癌新视点(4) 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抗癌新视点(1) 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抗癌新视点(3) 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抗癌新视点(2) 癌症只是慢性病——抗癌新视点(3) 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浙江在线-健康 孤独为引发癌症罪魁祸首,群体抗癌助康复 - 何裕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群体抗癌助康复 - 何裕民 [转帖]从排斥到热爱——我的学医历程 (何裕民) 中国需要来一场癌症认识革命-何裕民 -何裕民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科学网-何裕民的博客-抗癌治疗后怎么吃 科学网-何裕民的博客-抗癌治疗后怎么吃 枸橼酸托瑞米芬片 — 肿瘤|癌症|抗癌在线 换种活法,远离肿瘤——何裕民教授中国国家图书馆演讲 科学网-何裕民的博客-远离癌症,解开心灵的枷锁 人参对癌症病人最有用 — 肿瘤|癌症|抗癌在线 何裕民教授论健康 癌症是一种慢性病 癌症是慢性病 微型博客——网络舆论引导的新视点 何裕民:请守住科学的底线——评中西医学之争中的怪谬 - 明理心悟 - 医者意也的博客 - ... 患了肿瘤怎么吃——何裕民教授谈肿瘤的饮食问题 - 女性健康 - 健康养生 - 搜狐圈子 患了肿瘤怎么吃——何裕民教授谈肿瘤的饮食问题 - 女性健康 - 健康养生 - 搜狐圈子 何裕民:请守住科学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