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抗癌新视点(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2:00:30

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抗癌新视点(1)

发布: 2009-11-23 14:19 | 作者: 何裕民 | 来源: 赤医网 | 查看: 277次

  何裕民教授谈肿瘤
  笔者赠言
  应上海虹口科学保健康复协会之约请,笔者十分乐意将平素关于肿瘤的一些思考和所写的杂文汇集成册,奉献给各位患了病的父母兄妹,亲朋好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成千上万个肿瘤患者交流、沟通近30年后,我们有了些成熟的看法,在我们看来:肿瘤,只不过是上帝在您的人生历程上设置的一条“坎”,您恐惧它,您就难以跨过;您正视它,勇敢地面对,大多就能跨过去,尽管跨过去时有些人会被它绊一下,摔一跤,但这又有什么呢?坚忍不拔地跨过后,您的人生历程将会更加精彩,更加璀璨,您对人生的体验也将更加深刻、丰富……
  祝天下所有肿瘤患者都能跨过这道“坎”,祝天下所有朋友今天都比昨天更加安宁,能不断摆脱痛苦和烦恼,走向康复,天天快乐!
  何裕民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哲学协会副主任委员  
  目  录
  第一章    治癌,还是救人?
  1.记住医学之父的教诲:“人”比“病”更重要.......... 6
  2.先交心后给药..................................... 8
  3.治癌,顺其自然吧!.............................. 10
  4.医学之父的教诲:“首先,以不伤害为原则”......... 13
  5.我有选择的权利吗?.............................. 16
  第二章    关于癌症的新理念
  6.远方的呼应...................................... 20
  7.“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 23
  8.数字的解读..................................... 26
  9.指标,只是一组数字.............................. 30
  10.“四分之一”的启示............................. 34
  11.适度治疗:聪明人的最佳选择..................... 37
  第三章    治癌须换个思路
  12. “战争模式”并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 41
  13.何不换一种思路治疗肿瘤........................ 44
  14.换个思路治癌王................................ 46
  15.过度治疗害处多——让癌症患者与癌“和平共处”.. 48
  16.确诊后,就应及时考虑中医...................... 50
  第四章    关于中医治疗肿瘤
  17.中医治癌之反思................................ 54
  18.十二字的中医治癌新方针........................ 56
  19.治病必求其本.................................. 59
  20.以毒攻毒不足取................................ 61
  21.古医案的启示.................................. 64
  22.外治:中医学的一大奇招........................ 67
  23.肝者,罢极之本................................ 70
  24.肝癌治疗的“两手抓”.......................... 72
  第五章    晚期肿瘤与老年癌
  25.托尼?莫的绝境逢生............................ 76
  26.“乐龄癌”及与癌“和平共处”................... 78
  27. “带癌生存”不是梦........................... 80
  28.转移癌:远未到放弃的绝境....................... 83
  29.转移癌:需要新的思路.......................... 85
  30.晚期肿瘤患者切放勿弃.......................... 88
  31.和平共处十要决――让癌症患者与癌“和平共处”.. 90
  第六章    癌症的心理调整
  32.心理治疗,肿瘤病人别忽视...................... 95
  33.圆桌,消解心理障碍的“佳途”.................. 97
  34.知情同意:一个两难选择....................... 101
  35.走出阴影,就有阳光........................... 103
  36. “十剂之功,败于病家一怒”.................. 105
  37. “难得糊涂”、“别太认真”............... 109
  第七章    饮食与抗癌
  38.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上)..................... 113
  39.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下)..................... 116
  40. 胃以喜为补.................................. 119
  41.少吃一口,多活一天........................... 122
  42.康复期:管好嘴,比什么都重要................. 125
  第八章    榜样与教训
  43.从影星之死谈起............................... 129
  44.迟到的后悔................................... 131
  45.病的磨砺,何尝不是一种洗礼与升华............. 133
  46.“哭”的奇迹.................................. 135
  47.有时,毅力比药物更重要....................... 137
  48.一个让成年人泪流满襟的女孩................... 140
  49.夫妻恩爱的力量............................... 142
  50.“我能结婚吗?”.............................. 145
  附录:................................... 147
  序   言
  人们常说,观念在行动之先,只有正确的观念指导,人们的作为才可能获得有益的结果。否则,即便动机再强烈,动员资源再多,观念一错,措施就产生偏差,结果往往南辕北辙。
  长期从事肿瘤临床,可以说天天接触肿瘤患者,少说也接触过数万例患友;情况各异,结局不同,第一手素材丰富;由于本人中医出身,对传统文化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又加上喜好哲学思考,从80年初起,便成为《医学与哲学》杂志的中坚(近十多年来,一直为副主编);身在信息发达的上海,学界朋友广布四海,要不接触欧风美雨都难。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浓厚的传统情结与积淀(包括中医药根底),较为及时的相关信息,加上勤于思考,善于利用哲学反思之利剑,使我常常对很多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或公认的事实喜欢作深一层的思考或诘问,有时,常常会有所顿悟,甚至有全新的认识。
  肿瘤防治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人身心深受癌魔之折磨。在这里,既有科学与技术不足的因素,也更多地存在着观念的偏差或方法的不妥等。其实,近十多年来,国际肿瘤临床领域,一场颠覆性的认识与方法(包括治疗手段)之革命正勃勃进行之中,已大大改写了人们对付肿瘤的被动之历史。而且,这场变革还在继续之中,相信它在中国的深入人心,将大大改善中国对于肿瘤治疗的极其尴尬、窘迫的境地。
  其实,医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防治疾病的一门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难免有偏差,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不久前,人们刚刚改变了对精神病的错误看法和不人道的应对措施(直到不久前,主流医学还认为精神病病人是一种“另类”,是一种极端)故一直采取极不人道的禁闭、铁窗隔离、镣铐捆绑,甚至电休克、胰岛素休克等惨不忍睹的极刑。人们最近才意识到:大多数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偏离了常态。其实,常人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这类偏离。因此,他们不是 “另类”,他们与常人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鉴此,不仅应人道地看待这类偏离了常态的人,而且应以较为温和的方法加以纠正。尽管这一观念的变革和防范方法的更新尚呈现着“进行式”,但她的积极意义却不容低估。
  其实,就笔者看来,关于肿瘤,人们也正经历着类似的过程。以往认为癌细胞是绝对的“邪恶”,只能用战争模式加以解决。然而,无论是手术,还是放化疗,人们对癌症的应对往往捉肘见襟,黔驴技穷。这也是癌症长时期以来死亡率居高不下,人们谈癌色变的社会学原因之一。时至世纪之交,人们开始重新意识到癌细胞在多数情况下只不过是正常(干)细胞的分化异常、发育障碍,就象社会上的孩子发育障碍一样。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伴随着衰老,这种障碍往往难以避免。有时,机体有癌细胞并不一定造成多大的伤害。只是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癌细胞“疯长”并侵袭重要组织器官,才表现出对生命的威胁与健康的危害。这是一种内源性(源自自身的)的障碍,就象社会上的坏孩子聚会成“黑帮”,成为黑社会团体一样。因此,不能只仰仗手术、化放疗等战争模式来解决问题,而应综合考虑。总之,关于癌症,人们的观念,随着认识的深化以及对治疗挫折的反思,也开始有了全新的、革命性的认识。这些认识一旦成为社会认识之主流,有可能彻底颠覆旧有的肿瘤治疗之格局与模式,引发一场巨大的变革。当然,她也必将大大提升人们应对肿瘤的能力,明显延长和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
  本册子并非专业论文,亦非严肃的说教。只是在几十年的肿瘤临床中,观察到了一些现象,有了一些感悟,体验到了一些收获,反思中也发现了一些偏差,觉得吐出为快,恰逢一些媒体朋友约稿,希能就这类问题结合大众口味,夹述夹议,有实例有分析地给大众谈谈,故有此册子。希望这本册子能给广大的肿瘤患者带去些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希望。从而,能在他们应对肿瘤的过程中,多一份从容和理性,并起到一些帮助作用,仅此足矣。
  论述中所有实例均出自本人临床,均有据可查。然而,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不便或不愿公示,希能鉴谅。
  此册子中大多数文章都曾刊载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版》。对该版两位老师的无私相助,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何裕民于上海
  第一章
  治癌,还是救人?

  1.记住医学之父的教诲:“人”比“病”更重要
  西方公认的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有一句格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这句话可做出多重诠释,但有一点是明白无异议的,医生更应该关心生了病的“人”,而不仅仅是他的“病”,这体现着一种医学上的“人本主义”,可以说它是合理医学的核心要素之一。
  然而,遗憾的是,尽管在要求医生宣誓时,人们还会常常提及希波克拉底,但对他的告诫,却大多已经淡忘或压根未曾听说。在充斥着“生物至上”、“技术至上”,而忽略“人本”精神的现代医学,情况尤其如此。人们眼中看到的只有病,比如说某些癌胚指标或者说瘤体的变化,而把更为重要的“人”的生命延续及其生存质量抛在了脑后。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会有“另类的”医学家大声疾呼:“呼唤人性的医学。”
  这一现象在肿瘤治疗领域尤其发展到了极致。因为某些指标或生物学征兆不太正常,无休止的化疗、介入、放疗,直至生命终止的低级错误,人们一犯再犯,而且还美其名曰:为了治病救人……其实,我们是真的到了好好想一想医学究竟是为什么的时候了,对此,希氏的上述教诲无疑具有醒世之功。
  我愿意把毕生投入到肿瘤研究与治疗中,缘于几件刻骨铭心之事。3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一个19岁的壮实男孩发烧不退,骑单车90公里来求治,判断为白血病,由我收治入院。第二天起用大剂量化疗,第五天晚上死于化疗……那时,作为一个初级医师的我,也许根本无能力救他,但他的生命也不致于这么快终止。对此,我总感到疚悔,是我的收治,加快了这一悲剧的过程。两年后,我阴差阳错地让一个判为晚期肺癌,无法手术且有冠心病的退休农村干部,仅以草皮树根之类中药整整多活了十年……为此,我深刻品味了圣贤希氏上述格言的真谛所在……
  2002年春节,我接待了江苏盐城的一位姓黄的38岁妇女,丈夫跪着求我救救他妻子,救救他一家,她3年前患乳腺癌进行手术,做了常规化疗,一年后双肺转移,接下来就是无休止的化疗放疗。来找我看时,已无化疗药可用,只能口服希罗达,但又出现了严重的毒副反应,严重肝损,重度黄疸,整个手掌龟裂,皮肤一层层剥落,露出揪心的嫩红肉芽,惨不忍睹。显然,再用下去,死期不远,但肺内病灶并未控制。我关上门,与其丈夫商量,与其如此“找死”,不如换个思路,谋取一线生机。毕竟医师首先关心的是“人”及其他的生命和生存质量,其次才是肿块或指标。也许,是希氏之圣贤在冥冥之中荫护吧!黄氏用了中药“零毒化疗”和辨证汤剂,生存质量很快改善。6个月后,双肺瘤体也逐步缩小,一年后消失。虽一年半后减用“零毒化疗”后,局部又见增长态势,加强治疗后又趋消失。过几天就是整整四年了,现黄女士已恢复工作,红光满面,体重比找我时整整增加了40多斤,比病前还要重10斤。这难道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2005年12月22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A2版
  2.先交心   后给药
  笔者亲遇这么一个事例:一对中年夫妻前来求诊,丈夫是个晚期肝癌患者,神情沮丧,一言不发;妻子则啼哭不止,哽咽着说,他们刚刚挂了个名专家号,专家说最多两个月,任何治疗都没有意义了,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说完,拂拂手示意他们退下。也许,这位专家并没有说错什么,从统计概率来说,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90%是在三个月以内。而在我们通过中医药的零毒调治下,她丈夫有一定生存质量地生活了整整两年,后因意外刺激,盛怒引起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昏迷致死。2个月与2年,正凸现出只讲科学性与同时兼顾人性的医学之本质的差异所在。是默认事实、消极应对还是有所作为,正折射出医务工作者对人性的根本态度。如果因其必定要死就放弃治疗,那医学的任务就简单多了,因为谁都难免一死。但是,人之性,莫不喜生而惧死,莫不喜吉而恶凶。
  提倡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当前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大环境对医学提出的要求。遗憾的是,当前医务界人文精神的缺失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某些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已经变成了最无人性的索取。在市场导向的商业社会,过分技术化、过分商业化,忽视“人”的存在,不能不说是现代医学的尴尬,是医学发展的畸型态体。
  有哲人戏说:“19世纪,上帝死了(指科学战胜了宗教);20世纪,人死了(指‘人’被剥夺了精神、情感,只剩下了躯壳)。”其实医字的结构内有一个“人”字,一撇是技术的医学,一捺是人文的医学。由于科技的发展,人文医学的这条腿在逐渐短缩,医学出现了不和谐。据调查:综合医院病人医治过程中所遭遇的难题,有27%属于伦理问题;8%与法律有关;病人的医疗选择,受其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审美偏爱、道德传统、宗教信仰以及心理特殊癖好影响者则高达47.5%。动物和人都会患病,动物只有依靠身体的自然恢复力,人患病,不管能否治疗,都需要情感关怀。可见,我们不能以“科学的满足”来取代“人性的满足”。医生必须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疗,必须对医学作为“人”学的合理性和目的进行关注。人类对疾病征服的实践活动综合了科学性、艺术性和宗教性,没有人文性的医学只可能是失败的医学、非人的医学。
  病人是行医之本,人文是医生的灵魂。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工程师可以不带任何感情地说:这架机器不行了,报废吧!而病人却永远无法接受医生这么说。医生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感情投入;不仅需要提供技术服务,更需要提供艺术服务。医生应该把病人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去尊重病人,关心病人,与病人交朋友。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活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配合程度、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肿瘤患者更是如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断地与肿瘤患者谈心和沟通后,患者与我们成了朋友,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并且能积极配合治疗,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治疗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正如古罗马哲人曾经说过的:“医生给病人的,首先是心,然后才是药草。”
  2006年4月6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A3版
  3.治癌,顺其自然吧!
  临床常遇这类情况,试以康姓中年妇女为例,她是卵巢癌,已化疗七次,CA-125指标仍高,按西医专家观点:必须再化疗。但她从第四次化疗起,即因白血球指数用升白剂,这次化疗后4天,白血球仅800多,只能用升白剂,只维持2-3天正常水平,随即下降。这次已用了三针升白剂,白血球只有1500多,再也上不去了,且不说用升白剂后全身骨头酸痛,而且,化疗也不能做,不知“路在何方”,情绪极其低落……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白血球的升与降,造血与代谢,也有其自然规律,遵循规律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行为准则,这在中医学家又可称作为“守道(道即规律)”,也可诠释为“无为而治”。细胞的生长与代谢,有其固有的周期,如红细胞代谢周期约120天,不同的白细胞不完全一样,短则数小时,长则几天,白血球的制造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过程,正常情况下,一旦外周血液中不足,很快便可从骨髓中释放出来,加以补充,但反复的化疗,再加上反复的升白剂刺激骨髓释放贮存着的白细胞,必然导致造血不及,白细胞的暂时枯竭,甚至会因此而出现严重的造血功能抑制或衰竭。上面这位患者就出现了这么一种进退维谷的窘境。怎么办呢?再频繁用升白剂,只能事与愿违,就象双方交战,战斗中兵源损失厉害,兵源不足,18岁以上男丁抽光了,只能抽14岁以上,14岁以上再抽光了,只能12岁以上,而12岁以上的孩子又有何用?(其实,频繁用升白剂以后,外周血中的白血球很多是属于“战斗力不强”的晚幼细胞,赶孩子上战场了,再接下来呢?12岁征募完了,只能征更年幼的了……要恢复18岁以上男丁充足,至少需要若干年……
  其实,这里明显折射出两种指导观念的不同,西医学认为:指标偏离正常,就是有问题,就必须采取措施,纠治指标,不管其代价多大,这就陷入了上述的剜肉补疮之窘境。中医学认为:人最重要,凡事皆有规律,顺其规律,才是治病之本,才是大道。象这类情况,只能换一种思路,以温和的中医药调整为主,促使造血功能一步步地有所恢复,并耐心地等待几天,方能取效,故当时我就嘱康女士先出院,好生静养,做好相应的防疫防感染工作,坚持中医药治疗,特别是有些“芝类”提取物可以温且有效地促进自身造血升白功能,再加膳食作些调整,半月后再作一检查。半月后,她的白血球能维持在2500~2800左右,又半月后,上升到3000多,约3个月后,重新稳定在4000~5000,此后,又补做了2次化疗,白血球也基本稳定,CA-125也已正常,持续至今,已2年有余。回忆起当年那段时间。康女士还心有余悸地说:当时不知道路在何方,只知眼前漆黑一片,怎么做都是死路一条……
  其实,很多情况下,不肆意妄为,顺其自然,也许不失为上上之策;即便是采取措施,也可以用温和一点的方式方法,或许起效稍慢些,但综合疗效可能最好。我们曾作过一比较研究:同为用化疗,以中药配合零毒抑瘤措施与单纯用化疗比较,前一组342例,化疗前白细胞平均4310,后一组242例,平均白细胞4430,中药组须使用升白剂的仅5.24%,单纯化疗组60.47%,中药组白细胞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16.9天,单纯化疗组23.7天,最后一次化疗结束后三周,中药配合组白细胞达到4170,单纯化疗组仅3150,差异均十分明显。可见,顺其自然,让其有时间自我恢复,或佐以中药促进一下,比不断地拔苗助长,强行刺激白细胞释放要长远,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它顺应了白细胞代谢的自然规律。
  2006年1月26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A3版
  4.医学之父的教诲:“首先,以不伤害为原则”
  希波克拉底是世界医学界公认的医学之父,有现代医学史专家称其为“(西方)医学”之图腾和精神领袖,认为他在医学上的遗产和对医学哲学思想的贡献,泽惠千万年,包括今天的临床医师,都应好好聆听他的教诲。他除了强调“人”比“病”重要以外,还有许多精辟的见解。耶鲁大学医学院著名外科教授Sherwin.B便特别推崇医学之父对医学临床诊疗操作的下述教诲:“Primum non  nocer”(希腊文)可译为:“首先,以不伤害为原则。”这位外科教授不无遗憾地感慨道:“当今,医学对希氏精神继承的最大蜕变就是只知‘谋杀’。”似乎过于刺耳,但真意却不难品味。
  Sheiwin.B教授所针砭的医界时弊,在肿瘤治疗中已登峰造极。长期以来,肿瘤治疗似乎为一种思维定势所左右,即肿瘤非得以创伤性治疗为原则,以毒攻毒,伤害越重,癌瘤杀得越多,也就疗效越好……这种思维定势已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无形定律,一如上个世纪中叶以前的精神病之治疗,不是禁拘,就是电休克、胰岛素休克,要不外科开颅……我们知道,所有人都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进行操作的,身陷其中,人们很少反思“这类”观念本身的正确与否,就象这两年上海人为“冬令进补”之观念所操纵,一窝风地争相吃补膏,却很少有人反思这观念本身的合理性何在?是否每人都需要,调整身体的最佳方式是什么?而我的几位外地医界贤达一来上海就感到这种现象怪异而不可思议一样。
  笔者并不反对肿瘤治疗中运用创伤性治疗方法。相反,认为有时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充其量只是种无奈时的被迫选择,而不是首选或最佳选择。其实,部分专业人士对此是深有体会的,当一位化疗多次的肿瘤患者在社交场合遇见一位资深的化疗专家,询问他还须化疗与否时,该专家意味深长地回答说:你以为化疗药是巧克力啊?
  《黄帝内经》(中医学奠基之作)中便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之告诚。后世医家又多主张治病当以“王道”(比较温和的调整方法)为主,反对滥用“霸道”(创伤性大的疗法)。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长期以来,我们努力探索肿瘤治疗中的无毒疗法,并成功摸索出“零毒抑癌”,“零毒化疗”等新思路,即使也受到了凡是与习惯思路不一致的方法初起总会受到质疑的困惑,但至少在近千例高龄老年肿瘤患者的治疗及数百例胰腺癌患者的治疗中已取得了比常规疗法更令人满意却伤害很少的很好疗效。我们曾作过统计,在两百多例7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仅以中药零毒抑癌与温和疗法为主,近四成以上患者比较健康地度过了四年以上;而胰腺癌患者中,不用(或无法)手术及化放疗者,安全活过了3年以上者也已有了50多例。这些都表明一点,以“不伤害为原则”,无毒或少毒抑制肿瘤,同样是可以做得到的,特别对于那些老年或化放疗效果不明显,手术又无法进行的患者,这不失为一种优先考虑的原则。当然,对零毒抑癌的机理,我们已展开了较深层次的研究,除了调整免疫、调整神经、内分泌网络功能及调整消化等吸收功能外,更主要的体现在诱导癌变细胞分化和诱导癌细胞自我凋亡等方面,对此,我们将择机详作介绍。
  几年前,本人兼任上海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时,曾接待过美国的Gary Nun教授,曾就西方流行的肿瘤自然疗法(以食物及体能调整为主)和中医药零毒抑癌作过学术交流,他也曾采访过我的几位纯以中医药治疗成功活过3-5年的胰腺癌患者,他当时即表示,西方肿瘤医师应“吸收那些正在试验的更先进、无毒、无侵害性和最重要的非专利治疗方法的医生加盟”。并在他自己后来的著作中加上了这段话,2005年末“零毒化疗”方法也已列入了“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中医肿瘤学》之中,这些都充分说明一点,古代医学大师的教诲,“以不伤害为原则”在今天的肿瘤治疗中,同样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2006年1月19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A7版
  5.我有选择的权利吗?
  陈工是退休的高级工程师,现年六十五,稍通医学。2004年2月的一天,晨起咯出大口痰血,紧张不已。CT一查,左下肺有个3cm的占位,边缘呈毛刺状,被确诊为肺癌。他与儿女辗转找到我,请我帮助会诊一下。我建议先行手术切除,看病理后再作中西医结合诊治。他反问道:“为什么所有的医师都要我开刀?我能不能不开刀?我有没有选择不开刀的权利呢?”我无言以对。只是说:“开刀也许对您来说,是最佳的选择。”两天后,他被子女强行送进了一家专科医院,在医师会诊后,决定准备动手术。老人倔强地说,我就是不开刀。医师说,那只能用化疗了。老人又坚决地说:我也不化疗……。医师愣住了,又问到:“你不开刀,不化疗,住医院干什么……”倔强的他,等医师一走,就独自逃回了家。再次找到了我,恳切地对我说:“我只选择中医药治疗,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即使失败了,也与您无关,您放心地治疗吧。”类似的不愿接受手术、化放疗的患者,我们倒是见得不少,但大多属文化层次不高者,而知识分子却很少很少。他的理由不是畏惧,而是认定西医治疗五年生存率最多也只有50%,中医或许还不低于此。病生在我身上,开不开刀,关系到我的大事,难道我没有权利选择吗?!以此方式诘问和捍卫自己的权利?我倒是生平第一次碰到。其结果也十分喜人,以中医零毒化疗治疗一周后,咯血便止,9个月后,CT显示病灶明显缩小。目前已过了20个月,近半年来还经常郊游、垂钓,参加舞会等,一如正常人,活得有滋有味。
  此案例给了我多项启示:其一:病人有没有选择治疗方法的权利?有的话,医师的科学推论(诊疗意见)与病人的自我选择之间有矛盾时,又应作怎样的协调平衡,如何取舍?!这不仅是医学伦理问题,也涉及医学决策中的如何评估及有冲突时怎样权衡。对此,我个人认定:意识清晰、有一定文化水平且获悉了病之实情及各种治疗方案利弊的患者,应该有这么一个不容剥夺的权利。医师这时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他分析病情及各种疗法的利弊,以利于病人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其二:违拗了病人的意愿,强行实施,有好的动机一定就有好的治疗效果吗?对此,我们持基本否定态度,近来,我治疗一个瘦弱的72岁老妇人,亦为怀疑肺癌病人,无特殊不适,老人反对手术,家属却特当回事,特地从北京请来医师主刀,结果,过了3个月,病妇瘦得更甚,又徒增胸痛、咳嗽等。天天埋怨子女,如此情绪,何从谈及康复?因此,在肿瘤治疗中,应认可病人有自我选择的权力,应在一定程度尊重病人的意愿,这才是人性化的医疗。
  2005年10月27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2版
  第二章
  关于癌症的新理念

  6.远方的呼应
  今年6月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传出了一些令人振奋的好消息。ASCO堪称全球顶级的肿瘤学术会议。它所传出的信息,自然代表着最前沿、最权威的声音。其中有两则特别令人振奋:
  一是大会主席Horming博士在开幕式上宣布:“自美国1931年开始进行癌症数据统计以来,美国癌症死亡总人数在2005年首次出现下降的趋势。美国癌症患者的幸存人数已从1971年的300万增加到了2001的1000多万。”这一消息同时也佐证了另一个已流行了十多年的、笔者坚信不疑的观点,即癌症不等于死亡,癌症是可控可治的。其实,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权威机构最近也纷纷改弦易辙,把原来作为“不治之症”的“癌症”重新定义为可以治疗、控制、甚至治愈的“慢性病”。中国医学科学院资深的肿瘤内科权威孙燕院士就明确指出,“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癌症也许就像糖尿病一样,仅仅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慢性病而已。只要加强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再加上越‘瞄’越准的新药,癌症并没有那么可怕。”
  其二是本届大会上,人们充分强调了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性及其突出意义。以前,受制于旧的肿瘤治疗观,人们只能以切除、毒杀(化疗)、放疗等来试图消灭(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彻底消灭的)癌细胞、癌组织,因此,体现出典型的以暴制暴、以毒攻毒的 “战争模式”。人们现在认识到:传统的手术、化、放疗只能是“减灭”癌细胞,且是付出了极大代价才取得了有限的“减灭”效果。而从近十多年来,人们已开始改变思路和观念,包括“从传统的放疗、化疗等方法来‘减灭’肿瘤细胞,到如今用分子靶向药物来‘稳定’肿瘤细胞。这一肿瘤治疗策略的改变,体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不只关注药物的疗效,而且更关注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见于2006.6.26《新民晚报》)。因此,这次大会上,QOL(Quality of life/生存质量)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换句话说,人们不再拘泥于“消灭”癌症细胞,不再拳拳于“根治”癌症,而是主张换一种思路,以较为温和、无毒 (零毒)、少创伤的方式方法减缓肿瘤细胞增长速度,或缩小其体积。与此同时,更努力地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而这正是笔者和我们整个团队十多年来孜孜不倦追求、倡导,且取得一定成就的理念与实践。我们主张零毒抑瘤、诱导分化与诱导凋亡,强调的是有生存质量的生存时间尽可能地延长。
  面对老年患者,主张乐龄癌,与癌和平共存,带癌瘤健康地生存。美国国民中,约30分之一曾经患过癌症的、现在却大多比较健康地生存着,这不是最好的例证吗?而在我们的患者群中,即便是最凶险的胰腺癌,仅以中医药“零毒抑瘤”为主,活过3~5年的也不有40~50人吗?因此,恶性肿瘤只是种较难治疗、但努力想对策,采取正确方法,大多数能够有效缓解、控制、甚至治愈的“慢性病”,这对于广大肿瘤患者来说,不是最大的“福音”吗?对于我们这些长期从事肿瘤临床治疗的医学工作者来说,岂非最大的鼓励吗?
  美国ASCO会议传出的好消息,是美国80万肿瘤学专业人士多年努力、特别是结合了实证研究的结论;而我们的探索和结论(已充分体现在由笔者主编的国家级教材《现代中医肿瘤学》之中),则是我们在优秀中医精华的启迪下,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20多年,经过了充分临床实践检验的结果。与西方的许多研究结论可以相互呼应、相互对话。几年前,我就接待过美国肿瘤专家,双方沟通甚是融洽。而所有这些,最受益的无疑是肿瘤患者。鉴此,我们更清晰、更坚定的认为:今天的肿瘤需要科学、合理与综合的治疗。应明确反对滥杀无辜,明确反对不恰当治疗,尽可能地避免过度治疗。只有这样,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才能大大提高和延长,人们才能更自信地面对癌症。
  链接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一年一度的ASCO 年会汇聚了全球临床肿瘤学研究的精英,被公认为全球最重要的肿瘤学术会议。2006年6月在亚特兰大举行的第42届年会提出癌症治疗新主张:从“细胞减灭”到“细胞稳定”。ASCO 年会在反映肿瘤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确立癌症治疗现行标准、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争取政府和产业界增加对肿瘤研究的投入乃至肿瘤相关卫生政策的制订上均有重要作用。      
  2006年7月6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A7版
  7.“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
  4、5年前,我在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任上时,一位台湾的肿瘤同行来访,双方相谈甚欢。他认为“癌症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病,一种可以控制,甚至治愈的慢性病”。我们一起交流了许多实例,并一致认为,对多数肿瘤患者来说,他们患的只不过是一种与冠心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疾病,比较棘手,治疗有一定难度,但绝非不治之症。这位同行甚至认定:恶性肿瘤有时还比冠心病、糖尿病等要好得多。不少肿瘤患者5年以后可完全稳定,甚或治愈,不再需要定期用药。而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只能终身服药。“不是吗?”他笑着反问陪同他一起来访问我的一些在座者。因为这些人听他这席话后颇为吃惊或不以为然。而我完全认同他的观点,因为我自己亲诊的患者中,已有数百例完全康复,不再每天胆战心惊地吃药了。其中还各包括几十例诸如胰腺癌、肝癌、肉瘤、脑瘤之类患者。
  近来,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重要的人士或组织也不断表达对癌症的新认识,认为在多数情况下癌症是一种可控可治愈的慢性病。由于有过这么一次令人愉快的交流,我也底气越来越足地表达了这么一种颠覆性的新观点:“对于老年人来说,癌症只不过是种慢性病”。前几年,在受邀所做的上海电台990《名医坐堂》“专家访谈”节目中,我就多次阐述及重申了这一新的正确观点:“老年人的癌症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病”。它是衰老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生理异常,或者说生理过程,就象衰老一样。因为当时有海外尸检报告提示,80岁以上老年人中,出现恶性肿瘤的机率很大,有1/4老年人身患癌症,却无任何不适,死于其他因素。近几天,更有海归教授黄又彭博士以其自身曾长期从事尸检的经历,认定80岁左右病故的老人都做一遍尸解,会发现100%的人体内都会有肿瘤。作为一个资深的“海归”免疫学家,他也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生物进化中的一个正常的过程,和DAN复制过程中的突变有关。这种突变是难以避免的生理过程。物种的进化就是建立在这类突变基础上的。因此,黄教授认为:对老年肿瘤患者来说,它只是一种慢性病,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生理过程。他特别强调:越老风险就越低了(即年龄越大,肿瘤的自然发展就越慢,威胁和危害就越小)。这与我们原先所主张的老年肿瘤患者是“乐龄癌”可谓“异曲同工”。“乐龄癌”无须过于紧张,它本身发展十分缓慢。甚至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促使患者更加注意生活方式的合理与否,以改进不良行为,从而有利于健康。无独有偶,6月初第42届美国临床肿瘤大会(全球有万名肿瘤专业人士与会)更是发出明确讯息:癌症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有着类同性,都属可控、可治的慢性病。因此强调更应重视对患者的正确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同时努力改善其生存质量。
  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它对传统的错误认识——“癌症不治”,“癌症等于死亡,”是一种彻底的颠覆。今天,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传播这一正确观念。因为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由于错误观点的误导或因精神崩溃,或由此而追求过度治疗而殒命的。
  童老伯是我的忘年交,96年开始相识,当时77~78岁,因吃东西噎阻感而确诊为中段食道癌,做过内放疗,老人感到火辣辣的受不了,中途放弃了。一心只想吃中药,找我诊疗,初起每次2~3个子女扶他来,仍挺不起胸。大约一年多时间后,一切正常,老人逐渐的一年只来两三次,说来看看我。平时每天日程按排得满满的,还上网、炒股。据他自己说,因心态好,炒股还没失过手。约半年前,已是87岁高龄的他,又由子女陪来找我,原来,近期发现心窝下痛,吃东西不象原先那么香了。一查,胃贲门有癌变。不过这次老人可不当回事了。他说我认为这只不过是种慢性病。我食道癌十年都过来了,这次又有点小问题,无非是继续吃中药,零毒化疗罢了。一段时间治疗下来,现他吃饭已改善,无什么不适了。由于心态健康,认识正确,所以童老伯这些天仍乐呵呵的。这一案例也可佐证,对于老人来说,癌症只不过是种慢性病而已。
  2006年8月3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A3版
  8.数字的解读
  我们常说,要用事实说话。而事实往往就体现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之中。因此,对一些关键数字的解读,可以给人以启迪或提示。
  最近,关于肿瘤(癌症)的一些数字引起了我的关注,如我们作一些客观的比较,也许能寻绎出一些重要的事实或结论。
  不久前,上海有关部门报导了经统计确认的上海市目前患过癌症而幸存着的总人数为13.4万,结合上海市户籍人口总约为1352万(2004年底),可以说上海市人口中,有约1/100的生存者曾患过癌症。今年6月,第42届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在美国亚历山大城召开,共有来自世界各国的万余名肿瘤工作者与会,大会主席Horming博士在开幕式上宣布:美国癌症死亡总人数在2005年首次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同时,他又宣布,全美带癌生存者已超过一千多万。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20世纪70年代幸存者为300万,现快速上升到1000多万,而全美还不到3亿人口。换句话说,美国有超过1/30的生存者是患过癌症的。据我们所知,上海每年癌症新发病率和美国接近,均为千分之三,即每年千人中有三人罹患癌症。接近的发病率,但生存率却大不相同,这里面有许多深层的含义值得品味。
  首先,我们作一个简单的推算:美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100万左右(人口基数的千分之三),现有1000万癌症幸存者,那么患癌以后的平均寿命就是十年以上;美国公布的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为60%以上;除去一些比较凶险的癌症,大多数癌症患者的平均寿命将大大超过10年。在上海,1400万人口每年新患癌症数在4.2万左右,现有幸存者13.4万人,平均寿命仅三年左右;就总体而言,上海地区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稍高于30%;与美国相比,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落差。
  美国是没有中医中药的,尽管我的一些海外同学在美行医中也会碰到美国肿瘤患者手术后求助于中医药。这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从我们十多年的系统统计,到癌症俱乐部的有关资料,到病家的自我体验,到中国肿瘤学界泰斗、中国肿瘤内科(化学疗法)的奠基人孙燕院士的一再告诫,都表明:合理的中医药对治疗肿瘤是极有价值的;可大大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生存期和生存质量。这更凸显出这巨大落差的刺眼性。在开放的上海,一些最新的医疗方法迅即传到上海,至少化疗所用药物上海与美国并无巨大的差距,美国所用许多新一代药物,在上海几乎均可找到。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患者人数众多,手术机会举世无双。有人曾戏说,上海某肝胆医院一个主要医师一年的肝癌切除手术,是美国一所大型医院十年所有外科医师肝癌切除术的总数。因此,严格依赖实践经验和技巧的手术治疗,中国医师,特别是大城市医师,绝不逊色于国外。放疗、生物疗法情况亦类似。显然,不能用技不如人,设备不如人或药物落后等科学技术因素的不足对这一落差作出合理解释。
  笔者认为:对此能作出合理解释的有两大因素。一是恐癌的社会文化;二是与第一点有一定关系的过度治疗,特别是化放疗过度。
  中国是个没有宗教的国度(严复、冯友兰等哲人的判断),宗教总体上说是教育教徒们从容面对死亡的。故中国人较之其他众多民族,对死亡是高度恐惧的。这已为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所证实了。而现在中国对癌症的极度恐惧,“癌症就是死亡”的观点尘嚣日上;再加上电视、电影和各种宣传,特别是一些商家的恶意炒作,生癌就是“一切都完了”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抹之不去的魔影。因此,有相当数量的癌症患者是被“吓死”的,笔者九十年代末的统计,大致在30%—40%左右的肿瘤患者是死于心理因素,包括恐惧、绝望,极度悲哀、抑郁和自我放弃情结(详见笔者主编的《心身医学》)。更有海归免疫学专家黄又彭教授认为国人中肿瘤患者70%是被吓死的(见7月13日《南方周末》)。作为一个兼作心身医学研究,并身兼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负责人的我,很清楚地意识到恶劣心理对肿瘤患者治疗及预后的极为消极的影响。本人所领导的诊疗中心之所以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70%,很大程度在于充分利用心身医学的综合优势,借助包括圆桌诊疗、康复协会、康复大讲堂、话疗、爱心使者(社会义务工作者)等形式,首先努力致力于纠正或改善肿瘤患者人人都存在的消极心理状态。
  其二,是基于上述社会观念以及落伍的肿瘤治疗思想,其中还掺杂着各种利益纷争所导致的治疗过度。其实,国际肿瘤治疗界在上个世纪末已开始改变肿瘤的“纯对抗性”治疗思路,不再奉行“战争模式”,反对无休止的大剂量化放疗,而是主张适度治疗,主张以瞄得更准的靶向药物适度治疗。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国际乳腺癌大会、肺癌大会等都不断传出呼吁:反对过度化放疗。而国内却尚未能跟上这种重要的治疗思想转变。过度治疗,特别是过度化疗,成了当今国内肿瘤生存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某省肿瘤医院的一位化疗科主任在应酬席间,明确告诉席上诸位朋友:他的病人中,有约九成是死于化疗过度的。但没办法。就像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挨(病人怕死);一个愿打(医师除了化疗以外,没辙)。当然,九成死于化疗过度,原因很复杂。其中,大部分是晚期难治性癌症。然而,这也折射出治疗过度的危害性。我们知道,80年代以前,美国癌症死亡率与上海今天的现状接近,也是不断攀高的。但在九十年代后期,生存期逐步开始延长的。而这正好是发生在国际肿瘤治疗界强调适度治疗,讲究提高生存质量,重视靶向治疗以后所发生的事。以致到了2005年,美国的癌症死亡人数第一次开始下降。因此,是到了接受先进的观点,改变旧有的治疗思路的时候了。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降低死亡率,减少患者的身心痛苦,并明显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有质量的生存期能不断延长。
  2006年8月10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A4版
  9.指标,只是一组数字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一些肿瘤组织可以产生某种具有一定特异性的“物质”,通过特殊的检测方法,了解这类物质的存在及其量的多少,常可对某些肿瘤性质确定、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复发与否的判断等有所帮助,这些“物质”之评估,就成为一系列特异的指标,用于肿瘤临床。它通常简称为“肿瘤标志(记)物”(tumor marker),有时也简称为“癌胚”指标。
  肿瘤标志物的发现及相关检查,可以及时提醒人们注意一些征兆,因此,我们主张不仅肿瘤患者必须定期需作针对性“肿瘤标志”指标检查,一些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也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定期作些针对性的检测,以便能尽早有效地作防范或治疗。
  然而,指标毕竟只是指标,它只是一组数字,一种可能的征兆,并不代表就是事实结论。西方之所以称内科医师为“doctor”,就是强调医师应该是善用脑子思考,能透过现象(包括指标)看本质的博学之士。否则,一切以指标为指归,只迷信这些标志物,很可能误已误人。
  生物学完全不同于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的很多参数变化非常准确地提示了发生着的事实,温度摄氏37℃,可重复检测、确认,生物学指标通常却并不如此。一方面,生物学指标,包括肿瘤标志物,它们都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个参数,反映了多种可能性,如以最为常见的CEA为例,它是非常实用且常用的指标,常称为“癌胚抗原”,肠癌、肺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等许多恶性肿瘤都可见血清中CEA指标的升高,故临床常首选,然而,吸烟、酒精中毒,以及肺气肿、心血管病、糖尿病等也会有15%—50%的患者(人群)血清CEA会有所升高。又如,AFP(甲胎蛋白)是公认的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指标,但只有约7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AFP会明显升高,还有30%左右指标没变化但却已出现问题,我们通常称作“假阴性”;另有许多情况下,比如慢、急性肝炎者中,也有30—50%会出现暂时性的AFP上升,甚至明显上升,但并不是肝癌,这又称作“假阳性”。其他一些指标的影响因素可能更大。再加上生物代谢的波动,检测试剂的稳定性,以及检测人员的技能等都会在一定程度干扰这类指标的稳定性,都会造成指标一定幅度的波动。因此,绝不能用观察物理参数的眼光来看待生物学参数,特别是肿瘤标志物高低。而应强调对这些指标的变化既重视,又不可迷信;有所波动时,可适时作一重复检测;或请有经验的专科医师解读,或再作一些相关的辅助性检查,互参对照。切不可以指标至上。总之,“指标,只是一组数字”,须要脑子思考,不可迷信。
  有两个亲身经历的案例很能说明问题:案一,蔡某,40岁左右,原发性肝癌,于去年6月手术切除后,介入两次,一直中药加零毒化疗调整,四月初所有指标,包括肝功能,二对半等均已转阴。六月份作体检,CT示肝恢复良好,无复发征兆,所有指标物均可,唯AFP从原本的6一下子跳到60多,这可吓坏了他。他算算手术后约一年,正是好复发之时,认为肯定是复发了,情绪糟透了。笔者细加分析,发现有不少征兆不太支持“复发”。再仔细一打听,他家正在装修新居,他虽不亲自督阵,却也每天必亲去工地(新房)一次。加上蔡某求康复心切,即便天气炎热,仍每天练功不止,加剧了过度疲劳。而慢肝者,疲劳状态下很容易出现AFR的升高。鉴此,我建议他先不着急,好生静养二周,夏日不练功,中药继续调养,二周后复查。复查见AFP降至正常;又嘱再静养二周复查仍正常,他才安下心来。
  又如,陈某,崇明人,60多岁,03年结肠癌开刀,一直中药调理整得很好。05年6月复查前一切如常,当查到血指标时,吓坏了,一家三口匆匆找到我。老婆说,老头子这下不行了,好几个指标都很高,几个大医院的医师一致判断复发或转移了必须马上做化疗,老头不肯,儿子和老婆死劝,我接过化验单一看,乐了。尽管是市内一著名专科医院的检查,检测仪器却把人“耍”了。我注意到他一共检测了六项指标,四项完全正常,包括比较特异的CEA等,两项极不正常且这两项紧挨着排列(第三、第四项),数值均为638个单位,即便是再敏感的检测,2个参照值完全不同的指标结果都是“638”,只有二种可能,一是40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一就是仪器“怠工”,出偏差了。而明显后者可能性更大,我简单做了一通解释,嘱什么都别干,中药照吃,一周后再去该医院做个复查,相信不太会有大问题。果真,复查一切正常。
  我们说,指标只是反映了一种可能性,指标须解读,须思考,切忌迷信。否则,反会在“科学”的旗号下误己误人。当然,还应多说一句,肿瘤标志物是有一定针对性的,指标检测,并非越多越好,而且,要相关指标综合解读,才有意义。
  2006年8月24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A4版
  10.“四分之一”的启示
  早在80年代末,笔者就注意到美国有医学专家报告说:在80岁上下老年人的尸解中,1/4左右身体内患有肿瘤,但这些老人生前都无与癌症有关的任何症状,而他们的死亡,也是因于其他疾病或原因。换句话说,在老年人体内,出现肿瘤是十分自然之事。近有海归学者黄又彭教授,在欧洲从事免疫学研究,自诉曾每年解剖近200例尸体,80岁左右老人100%、无一例外地体内患有隐匿性的、无任何症状的肿瘤(癌症)。他并预计如人的平均寿命达到100-120岁,每个个体体内的肿瘤将达到3-4个。但多数情况下,这些肿瘤(癌症)并不一定威胁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甚或一定条件下不影响他们的生存期限。我们还可找到佐证资料:以上海地区和美国为例,每年新发癌症患者比例都约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三左右,如人的平均期望寿命以80岁计,80×3/1000=240/1000,即24/100,约1/4左右的人在一生中会因癌症而求治。这再清晰不过地表明了癌症是种慢性病、常见病,是一种伴随着衰老而出现的常见疾病。考虑到许多高龄老人都可能有隐匿的、无症状的体内肿瘤存在,黄又彭教授的“100%老人有癌说”也并非无稽之谈。这些事实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思考:比如说,究竟怎么看待肿瘤(癌症)?怎么对待(防与治)恶性肿瘤,尤其是老年肿瘤?
  在我们看来,首先,人类不可能攻克癌症,只能预防某些癌症的发生或减缓、延迟其发生的时间,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其带癌生存的时间。何也?因为从本质上说,多数上了年龄的老人所发生的肿瘤,是一种伴随着机体的衰老过程而难以避免的生理偏差,就像老人会骨质疏松、脑组织变性(早老性痴呆)一样。众所周知,癌细胞是细胞(主要是干细胞)的分化障碍,也就是说细胞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这是一个难以避免的生物学现象,正因为有这种偏差,生物才会进化或衰亡。越到老年,细胞复制的次数越多,出偏差的概率就越高,因此,老年肿瘤好发。当然,这时,老年人自身的免疫监视、识别、清理系统等的功能,也随着衰老日渐弱化,偏差增多,故异常分化的癌细胞难以及时被识别和及时清除,也促成了这一后果。
  这“四分之一”的信号还提示了几点:
  (一)、癌症其实离每个个体并不遥远,今天发生在你探视的对象身上,明天很可能就发生在你自己身上;
  (二)、既然是种生理偏差,既然难以避免,那么我们的重点就在于防范它的过早出现,防范它对生命的过早伤害。研究表明,如今临床上80%的癌症的发生,与生活方式不良有关。努力纠正诸如酗酒、抽烟、过食肥甘等不良生活方式,至少可以减少30-40%肿瘤的发生,延缓许多肿瘤出现的年龄。这等于是抗击了肿瘤,延长了生命;
  (三)、中老年后,适当用些调整制剂,特别是有明确的调节免疫、诱导细胞分化、诱导细胞凋亡的中成药,是有积极的防范或延缓癌症发生之功效的,因为它可从根本上起到防微杜渐之功效。笔者有位高龄亲属,从90年起即运用笔者研发的诱导凋亡与分化之成药,96年起少剂量服用埃克信制剂,以零毒抑癌,一直状态甚佳。2001年近80岁高龄时突然发现阴道出血,查体见宫颈有赘生物,所有医师都断定是恶性肿瘤,因为这种年龄几无良性可能。笔者也捏了把汗,结果,活检认定只是个良性的赘生物,连手术都免除了,这不能不说预防的奇迹。
  (四)、有一种理论认为:化疗可以起预防作用,这无论从药理或临床来说都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是医师推荐说,那么,我们不仅要反问一句,你已上了年龄,理论上说体内难免有癌细胞,你愿不愿意化疗预防一下啊?可以说110%的医师会缩回头去,因为这太荒唐了。当然,有没有可能通过免疫疫苗防范部分癌症的发生,这至少在理论上是说得通的,然而,操作上还有待深入。但以中医药方式防范,应该是大有前途的。
  11.适度治疗:聪明人的最佳选择
  当第12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各地相关活动十分热闹,许多宣传把焦点集中在了如何破解肿瘤治疗的误区,这的确是个大问题。
  现今国际肿瘤治疗界特别关注的是如何避免恶性肿瘤的过度治疗问题,所谓过度治疗,包括手术时的根治范围越做越大,化疗的剂量和次数不断增加,放疗的射野和剂量的扩大,以及无谓的各种创伤性治疗等,也包括大剂量有毒中草药的滥用,乱杀无辜等。统计表明,临床上约6成的患者,曾受累于过度治疗,接近三成的肿瘤死亡者是直接或间接地因过度治疗。
  实践证明:大剂量化疗与适度剂量化疗相比,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乳腺癌和胃癌也类似。2003年在美国召开的第26届国际乳腺癌大会明确提出:对乳腺癌的手术应从过去的强调以患者能忍受为主的“最大耐受性治疗”(即尽可能的扩大根治术),转变为强调“最小有效性手术”(即在有效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小手术创伤);化疗则应从原先单纯追求大剂量多次数,转变为要用“最适当(的小)剂量”和最优化的程序;放疗则要从传统的包括区域淋巴结的大野照射转向有选择的使用(不宜千篇一律滥用),用时应强调目标性。我们也碰到了不少欧美的乳腺癌患者,大多就是采用保乳的局部手术,外加(或不加)几次小剂量化疗,而后求助于天然疗法(包括中医药)。笔者有一次与一位资深的归国化疗专家一起接受一位肿瘤患者的咨询,问及还要不要加大化疗时,那位专家幽默地说,你以为化疗药是巧克力啊?一片笑声中,大家都理解了他的真实意图。
  笔者曾遇到过许多典型的事例,足以说明适度治疗的重要性。笔者有位同仁是某部队医院肿瘤科主任,挂大校军衔,平素来往不很多,1999年来找我,开门见山地说其母70多岁,患了胃癌,希望我给她中药零毒治疗,我关心地问了一下,“开了吗?”“没有”,“化疗几次了?”“没有化疗”,我纳闷地说:“你为什么不给她化疗啊,平素您不是很主张病人都要化疗地吗?”他很尴尬地说:“组织上安排我做化疗科,所以我才……至于我妈,70多岁了,我坚决不给她化疗。”她妈经中医零毒调整治疗后,至少活到了2003年底他退役,因其转回当地工作,失去联系。
  王女士是江苏人,1999年患乳腺癌,手术后又化疗又放疗,边化疗边两肺转移。2001年底已化疗12次,停用3个月后,又见双肺肿块增大,只能再用静脉化疗,但肝损严重,改用口服化疗,肿瘤仍未控制,出现严重黄疸,两个手掌蜕皮,一层一层剥茧似的,露出让人揪心的红白相间的新肉,没有医师再敢坚持让她服用化疗药了,嘱她先生准备后事。先生不忍心于2002年3月找到了我们,苦苦哀求,毕竟只有35岁上下,1米65的个子患者只剩下不到80斤了。怎么办?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她先生,此乃化疗过度也。与其死于化疗,不妨中药零毒抑瘤搏一搏。先生应允,从此以后未再用化疗,3个月后病情大有起色,一年后两肺病灶基本消失,2004年底因两肺病灶完全消失而停用中医药三个月,又见复发趋向,再次恢复中医药零毒治疗后,又恢复健康。春节前来看我时,告诉我一切均好,只是体重超过了130斤了,考虑减肥了。我想,这也是适度治疗的成果吧!
  2006年4月20日发表于《现代医院报——健康财富》A7版
下接: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抗癌新视点(2)

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抗癌新视点(1) 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抗癌新视点(3) 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抗癌新视点(4) 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抗癌新视点(2) 癌症只是慢性病——抗癌新视点(3) 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浙江在线-健康 孤独为引发癌症罪魁祸首,群体抗癌助康复 - 何裕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群体抗癌助康复 - 何裕民 [转帖]从排斥到热爱——我的学医历程 (何裕民) 中国需要来一场癌症认识革命-何裕民 -何裕民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科学网-何裕民的博客-抗癌治疗后怎么吃 科学网-何裕民的博客-抗癌治疗后怎么吃 枸橼酸托瑞米芬片 — 肿瘤|癌症|抗癌在线 换种活法,远离肿瘤——何裕民教授中国国家图书馆演讲 科学网-何裕民的博客-远离癌症,解开心灵的枷锁 人参对癌症病人最有用 — 肿瘤|癌症|抗癌在线 何裕民教授论健康 癌症是一种慢性病 癌症是慢性病 微型博客——网络舆论引导的新视点 何裕民:请守住科学的底线——评中西医学之争中的怪谬 - 明理心悟 - 医者意也的博客 - ... 患了肿瘤怎么吃——何裕民教授谈肿瘤的饮食问题 - 女性健康 - 健康养生 - 搜狐圈子 患了肿瘤怎么吃——何裕民教授谈肿瘤的饮食问题 - 女性健康 - 健康养生 - 搜狐圈子 何裕民:请守住科学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