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地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59:34
为进一步明确我局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找准和解决影响制约我局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我局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局党组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方案》的安排,在前期深入学习调研、大讨论和分析检查、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局党组主动检查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初步明确了下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提出了解决存在问题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具体措施,形成了局党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本报告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和正在开展的分析检查阶段的重要成果,也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整体成效的核心内容,报告将是下一阶段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基础。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体会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地矿工作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党在不断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当前,地矿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来自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中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挑战,以及观念理念、体制机制上诸多矛盾和问题。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关键的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谋划发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只有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着力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有效地保持地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届局党组提出的“主动融入,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扭住发展,实现强局壮队富职工目标”的工作总体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局贯彻落实的初步体现。当前,要不断提升对总体思路的认识水平,突出履行好我局的主要工作职能,把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实现强局壮队富职工这两个目标都作为我局的工作职能,互为目标,相互促进,与时俱进的提出和确立“突出主业、回归主业、做强主业”的工作思路,通过发挥整体工作职能,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为海西建设提供矿产资源保证和全方位的地质服务,实现地质事业和地矿经济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突出主业,实现找矿重大突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会更多,对资源环境的要求会更高,客观上迫切需要提高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的保障程度。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切实突出地勘主业,破解地勘主业难题,努力创造更多科学发展的亮点,实现武夷成矿带重大找矿突破,全面增强服务海西建设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一定要把我局地勘主业的发展、把地质事业的发展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谋划。福建是个矿产资源小省,由于多年来矿业持续强力开发,地质勘查投入严重不足,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滞后,危机矿山、重要矿山接替资源难以保证,破解资源瓶颈制约机制迫在眉睫。我局作为全省地质找矿工作的主力军,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起这一重任。要切实把地质找矿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坚持科学找矿、有效找矿,结合我省产业发展和资源状况,对地质找矿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加强对我省重要、急需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特别是煤和金、银、铜、铁、钨、钼等金属矿产的勘查工作,尽快提交一批新发现的矿产地。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大地质”方向,积极服务海西建设。温家宝总理指出,地质工作要“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可以说,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地质勘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和基础,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开展农业地质工作;改善人居环境,治理地质灾害,解决饮用水安全、岛屿缺水问题,需要开展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城市群建设、城镇化建设,需要开展城市地质工作;重大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开展工程地质工作;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需要开展旅游地质工作;国土整治、恢复矿山环境、矿业权实地核查等,都需要地质工作提供服务。这就要求我局在加强地质找矿的同时,要按照国家和地方需求,在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展现作为、体现价值,积极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把地质工作渗透到海西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要继续发挥好技术、人才、资料优势,充分显现我局的职能作用,为海西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地质服务,为我省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继续拓展地质服务领域,努力提高地质服务水平,在服务生态省建设、闽西北地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居民搬迁、重点工程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协调发展相关产业。突出地质勘查主业,坚持“大地质”服务,不是要放弃我局现有的矿业开发、工勘施工和多种经营三大产业,这三大产业也是地矿经济重要增长点,对稳定队伍、服务主业、促进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坚持“以突出地勘主业为主、以发展三大产业为辅”的科学发展原则,三大产业在服从和服务于地勘主业的同时,按照各自产业的特点,进一步加快建立和完善与其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其他产业发展相协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实现地质事业和地矿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矿业开发是我局的优势产业,是我局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要充分发挥我局地质勘查技术优势,积极参与矿业开发,坚定走探采一体化的路子。要切实加快对有关主要矿山企业资产的优化组合工作,研究组建局矿业开发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矿业开发项目。工勘施工是我局的延伸产业,是做大我局经济总量的重要来源。在经营方式上正逐步摆脱联营为主、自营为辅的现状,朝着实现自营为主的目标迈进。同时要积极推进局属施工企业改制工作,鼓励职工拥有企业股份,使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从利益共同体变为命运共同体,以增强企业的生命力,真正体现职工主人翁地位。多种经营中的一些骨干企业已经成为部分地勘单位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在安置富余职工、保持队伍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继续加大扶优扶强力度,把生产要素向高科技、高效率、高效益的产业转移,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开拓,进一步提高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推进和谐地矿。要更加关注民生、着力民生,不断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构建和谐地矿的浓厚氛围。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强化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抓好地矿文化建设,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研讨活动,努力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保持职工队伍稳定。要积极推进“平安地矿”创建活动,通过加大安全投入、普及法律法规、实施安全文化建设、开展班组安全形象建设,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生产安全、治安安全、消防安全目标的实现,从而有效地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安定稳定局面。要实施科技强局、人才强局战略,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不断提高现有职工队伍技能水平,有效解决专业人才紧缺问题,为服务海西建设、发展地矿经济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要时刻把职工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制定政策措施时,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民声,顺应民意;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职工收入水平,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干部职工。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局党组带领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和省国土资源厅的指导帮助下,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主业,以其他产业为辅助,积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矿产资源保障和地质服务,取得了可喜成效。简要概括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工作思路不断与时俱进。十六大以来,按照局党组提出的“主动融入,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扭住发展,实现强局壮队富职工目标”的工作思路,始终立足大局,结合实际,把握方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一时期,是我局发展思路持续提升,地矿各项事业发展最快,综合实力提升幅度最大,职工生活水平提高最明显的时期。进入2008年,按照黄小晶省长、苏增添副省长关于增强国有资本对矿产资源控制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局积极主动与省煤炭工业(集团)公司、省冶金(控股)公司就合作开展资源勘查和不断增强国有资本对我省矿产资源的控制能力进行了认真磋商,达成了广泛共识,签订了两份合作协议。8月27日,苏增添副省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我局工作汇报后,出台了《省政府关于研究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的专题会议纪要》(〔2008〕126号),估计12月底前省政府将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的通知》,对有利于增强矿产资源国有控制力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作进一步的明确。为此,局党组不断提升对工作思路的认识水平,把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实现强局壮队富职工这两个目标都作为我局的工作职能,互为目标,相互促进,突出履行好我局的主要工作职能,与时俱进的提出和确立“突出主业、回归主业、做强主业”的工作思路,并在全局凝聚形成广泛共识。
(二)服务海西取得良好成绩。一是地质找矿成果突出。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装备水平,加强地学研究,运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实现了找矿新的突破。武夷成矿带列入全国16个重点成矿区(带)之一,探明了大田广平坑口煤矿、苏桥煤矿、元沙煤矿、尤溪峰岩铅锌矿、武夷山上西坑钼矿等一大批大中型矿产地,在寻找我省紧缺的煤、铁、铜、铅、锌、金、银、钼等矿产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并荣获全国找矿项目一、二等奖,确立了我局作为福建省地质找矿主力军的地位。2008年,在“突出主业、回归主业、做强主业”工作思路的引领下,省地勘专项资金项目有效开展,找煤项目成果突出,非煤项目成果明显,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二是“大地质”服务功能增强。主动参与农业、环保、城建、能源、交通、地灾、旅游等领域工作,充分显现地矿局职能作用,为我省国土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海西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地质服务。积极承担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主动服务海洋强省建设,为铁路、公路、码头、港口等基础建设提供水工环地质服务。承担编制福建省及各地的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我局驻各地的9个地质勘查单位成为防治灾技术支撑单位。承担了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并成为全国第一个将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延伸向山区的省份。协助地方政府发掘地质遗迹,成功编制申报了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等10处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发挥地质测绘技术优势,提供海西路网建设、地籍测绘、工程测绘、海洋测绘、矿业权实地核查等服务。10月16日,黄小晶省长在我局地质专项工作的呈阅件上欣然批示:“成效明显,应予肯定,继续努力,完善机制”,对我局的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和谐地矿持续扎实推进。在地矿经济发展同时,我局着力推进和谐地矿构建。近年来,我局固定资产投入达12417万元,其中房屋建筑为9264万元、各类设备为3153万元。新增房屋建筑面积61000平方米,新增土地面积75.75亩。主要是新建了宁德山水大酒店、福建地矿建设大厦,购置了省地调院办公大楼、闽东南队办公楼、金山印刷厂综合楼。有效落实扶贫济困长效机制,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局筹措500多万元资金,慰问帮扶困难职工、补助离休干部无工作遗属和离退休困难职工。落实离退休职工生活和政治待遇,创办省老年大学省地矿局分校,开展“关爱老同志从心开始”等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财政预算经费逐年增长,2008年总额达32613.59万元,2009年“一下”预算经费同比增长15%。;增加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规费纳入财政预算,补助2000万元。解决了地勘单位职工住房货币化补贴问题,财政补贴近1.2亿元。全局没有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车辆交通责任事故和火灾事故,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地勘队伍保持安定稳定。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全局有3个地勘单位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10个地勘单位荣获省直机关、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取得了成效。经过深入学习调研、大讨论,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工作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还把握得不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还把握得不透,对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还把握得不全,观念上还不完全适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查找了以下五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地矿经济国有控制力问题。一是国有资本控制的矿产资源后备基地严重匮乏。截止2008年4月,福建省登记的有效探矿权为1023个,占地范围10879.13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9%,主要分布在武夷成矿带内的闽西南、闽西北主要成矿远景区上。其中属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探矿权为256个,仅占总数的25%,我局仅拥有探矿权171个(其中100%独立的探矿权86个)。探矿权是提供矿产资源后备基地的重要基础,国有地勘单位由于国家拨款少、资金积累少,无法更多地登记探矿权,拥有的探矿权明显偏少,直接影响了后续资源保障能力。二是国有资本投入不足制约了国有控制力的持续增强。近年来,负有增强国有控制力责任的国有地勘单位,其地勘业总收入中,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投入占不到一半,剔除地方财政拨款所含比重较大的人头经费,实际用于矿产勘查的经费比例很少。矿产勘查市场收入占地勘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矿产勘查社会资金投入远远超过了财政投入。我局2005至2007年承担的矿产勘查项目中,民营资本投入是国有资本投入的1.74倍。此外,矿产勘查开发市场“无序竞争”现象较为普遍,对我局增强地矿经济国有控制力产生了严重影响。
(二)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问题。目前影响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的原因有:一是对地质找矿工作的有效投入,包括人力、财力、有效野外工作时间、工作量等仍然偏少。二是找矿难度越来越大,可供进一步立项的后备基地越来越少。我省探矿权暂停申请之后,资料二次开发筛选出来的新区无法登记取得矿权,地勘费项目安排局限在现有探矿权中筛选,制约了找矿新突破。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方法粗放,缺乏找矿亮点,综合研究与资料二次开发工作相对薄弱,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有待推进。四是地质找矿技术力量相对不足,项目多、人员少,制约了成果的更好取得。五是找矿外部环境趋于恶化,协调地方关系的成本逐年加大,地表工程施工涉及青苗、林地赔偿费不断上升,协商难度大,大多超出项目经费可承受的范围,影响了地勘项目的勘查进度。
(三)地矿产业经济持续发展问题。我局不少产业市场化程度高,国家宏观调控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局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一是宏观调控滞后影响表现明显。受信贷紧缩,基本建设投资放缓、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影响,工勘施工业面临收入下降和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项目存量减少,新业务承接难度加大,短期内尚无根本好转迹象,工程勘察和施工业持续发展难度增大。二是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缓。2007年在地勘业、矿业开发和施工业大幅增长的带动下,同时受益于矿产品价格暴涨,我局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涨幅较大。但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国内经济趋于过热现象得到抑制,2008年以来全局经济增速出现起伏,特别是第三季度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比增、环比均不同程度回落,经济增长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三是各类企业盈利空间锐减。矿产资源开发受政策、成本影响更趋明显,矿产品价格持续回落,矿山企业盈利空间不大,多种经营业利润也在下滑,地矿产业经济发展面临挑战。
(四)地质勘查工作体制问题。由于财政核拨或核补的经费不足以维持地勘单位正常运转,地勘单位在履行其事业职能的同时,不同程度地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以及其它市场化经营项目,从而形成了目前公益性地质与商业地质及其它市场化经营项目并存格局。现有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我省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地质工作体系。地质工作未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地勘部门参与海西建设的先行性地位和作用无法不到充分体现,地勘部门的地位与其所承担的地质勘查事业职能不适应。二是对地勘部门投入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相称。政府公共财政对地质工作有效投入不足,经常性地质工作经费缺乏,地勘单位无力支撑维护探矿权最低勘查投入的庞大费用。由于国有资本投入长期不足,导致国有资产质量不高、经营性资产总量不大、优质资产少、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三是地勘部门在地质勘查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和机会不平等,在履行地质勘查职能时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地勘单位开展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工作经常受到干扰,现仍有一批矿山企业因外部干扰而处于停滞状态。
(五)地勘职工队伍建设问题。一是队伍老化严重。全局职工队伍中,离退休人员已占49.94%,在职人员平均年龄达41.7岁。总体上看,我局职工队伍老化现象较为严重,相对地勘行业而言,队伍年龄不适应问题尤为突出。二是人才余缺并存。非生产性人员所占比重偏大,特别是工勤人员所占比重过大,高达38.25%,而且年龄老化,40岁以上年龄的占69.84%。三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偏低,地质勘查、钻探技术、矿业开发、安全工程方面人才缺乏,特别是能负责项目技术的地质人才更为短缺。四是人才招聘受制约。由于地勘单位属于事业性质,招聘职工受到政策制约,虽然争取到一些比较宽松的政策,但仍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职工招聘和人才引进。
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客观上由于我局队伍比较庞大,年龄老化严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主观上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深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在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深入、不到位的问题。总认为我们的工作本来就是崇尚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没有障碍。因而导致科学发展观理念确立得不够牢固,工作实践中贯彻不够紧迫,突出表现在破解地质找矿的难题上,没有质的飞跃。
二是改革创新不够有力。一些领导班子和一些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观念比较陈旧、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工作中气魄不够大、方法不够活、勇气不够足,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等、靠、要”思想依然比较严重的问题。有的习惯于老经验、旧方法,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有的碰到新情况、新问题,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找不到工作切入点,打不开工作新局面。
三是危机意识不够强烈。尽管近年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但整体上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特别是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思想准备不足、顾虑较多。这几年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因而也放松了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四是发展动力不够强劲。对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把握不够到位,思想上对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到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项目的储备不多,树立的品牌极少,影响了地矿经济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制约了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影响了提升发展层次、提升发展质量和提高发展效益。从根本上说,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发展平台和新的扩张冲动。
五是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存在着重当前工作、轻长远谋划的倾向。在如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转化为管全局、管长远、管根本的制度规范,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方面,存在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问题,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特别是地勘工作体制、经济责任指标评价机制、干部考核机制、收入分配机制、和谐地矿构建机制等还不够完善科学。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
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地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解决制约和影响地质事业和地矿经济持续科学发展的存在问题,要把握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短期整改与长期改进的关系、制定战略与组织执行的关系、往后看与朝前看的关系,超前谋划、着眼长远、推进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提高海西矿产资源保障水平。
增强国有控制力是地矿经济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障矿产资源安全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海西矿产资源保障水平的有效途径。
1.建立完善增强地矿经济国有控制力的运行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为主,市场配置为辅”原则,推进国有主导、市场有限配置的地矿经济发展机制的建立,确保和增强国有资本在地矿经济中支配地位。要落实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将重要、急需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特别是煤和金、银、铜、铁、钨、钼等金属矿产列为省地勘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的主要矿种,积极推动将上述矿种的重要成矿带纳入勘查规划区和勘查预留区,实行保护性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勘查。积极落实省地勘专项资金项目的矿业权优先配置给承担勘查的国有地勘单位,实行整装勘查、有序开发、科学利用,以增强国有资本对矿产资源的控制力,确保急需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其他地区、其余矿种的矿业权按市场机制进行优化配置,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保护好地勘单位现有探矿权,优惠“复活”其已灭失探矿权,努力增加地勘单位探矿权,逐步提高地勘单位所拥有的探矿权在全省有效探矿权中的比例。鼓励地勘单位的矿业权优先向地勘单位和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转让。
2.切实提升地勘单位增强国有控制力的能力和水平。地勘单位是地质找矿的主力军,具有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是国有地矿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力量。要进一步解决地勘单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其综合实力和发展能力。针对地勘单位普遍存在的有效资产少、经济实力差、资金严重短缺等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地方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包括对地勘单位在基本建设、职工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更新先进装备,稳定职工队伍,支持地勘单位“强身固本”。安排专项勘查经费,用于基础地质调查、环境地质及重大地质灾害的勘查、矿产勘查和地质科学研究等项目,提升我省地质工作水平。进一步发挥好地勘单位优势,突出地质勘查主业地位,为开发或合作开发矿产提供和储备矿产资源基地。坚持统筹矿产勘查与开发,积极寻找市场有销路、开发有效益、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矿产,大力推进勘查开采一体化,成为参与市场的真正矿业主体,以此反哺地质勘查主业、支撑地质勘查主业,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真正做强地质勘查主业,保持地勘单位持续发展。
3.加快推进省部多领域深层次合作。充分利用国土资源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持海西发展的契机,大力加强省部多层次多领域合作,通过加大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投入,发挥国有地勘单位技术优势和龙头作用,有效提升国有资本的地位和作用。2008年6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开展福建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及战略性矿产勘查合作协议》,合作开展武夷成矿带和煤、金、铁、铜等主要矿种的地质找矿工作,统一部署各类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远景调查、勘查示范和相关重大科技攻关;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监测预警示范,开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省中心城市和港口群)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开展台湾省及台湾海峡地质研究工作及资料库维护,构建海峡两岸地学界学术交流平台。作为我省地质找矿工作主力军,我局将统筹所属地勘单位力量,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落实好部省合作协议,加强项目合作,努力在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等方面取得重大合作成果,以此促进地勘单位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海西建设。
4.着力推进国有单位联合开展风险勘查。在矿产品价格相对高位运行的情况下,矿产勘查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探矿投资周期长、技术性强、风险较高。鼓励地勘单位根据财力状况,设立风险勘查基金,开展风险勘查(包括合作勘查),实行规范运作,合理规避重大风险,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保持地勘队伍稳定。地勘单位与国有重点矿山企业各具优势,存在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空间,要通过争取国有资源性企业发挥资金优势提前进入勘查阶段,地勘单位发挥技术优势,参与矿业开发,走勘查开采一体化的路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地勘单位联合国有大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勘查基金等方式,加大矿产勘查开发投入,提升矿产勘查开发水平,可以有效增强国有资本对矿产资源的直接控制能力。运作风险勘查基金的回报,再用于风险勘查再投入,形成良性的风险勘查循环投入机制。
(二)重视地质找矿工作创新,努力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实现我局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好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提高责任心,增强责任感,突出地勘主业,把找矿突破作为地勘单位为国家作贡献和促进自身发展的最重要任务,尽快将政策转化为推动地矿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争取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更好服务海西建设。
1.创新地质找矿机制。要建立有利于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长效机制,营造找矿突破的良好氛围,形成“前方找矿、后方支援”有效保障机制。努力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重奖对找矿突破有关键性贡献的人员,拟制定出台《福建省地矿局找矿有功单位及人员奖励办法》,以有效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找矿积极性。创新地质找矿的投入机制,坚持“优选项目、集中资金、快速评价、早出成果”的地勘费投入机制,着手研究建立系统内地质勘查基金,探索从找矿成果转化的收益按一定比例,提取成为风险勘查基金,专项用于进行风险地质勘查,保证地勘业的持续投入。同时,要对现有局、队有关机构进行必要调整,突出地质与钻探工作的沟通和协调,强化地勘单位质量和成果管理,提高地质找矿效率和效益。
2.打造品牌地勘队伍。要大力加强地质找矿队伍建设,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地质找矿专业队伍,保证适度的队伍规模和合理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打造“队伍精干、技术精湛、成果优秀、人才集聚”的品牌地勘队伍。要根据地矿经济发展趋势和地质工作形势,合理有度补充新毕业生,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鼓励岗位成才,做好传、帮、带,并使之制度化。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把项目和班组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重视项目负责和钻探机长的培养,通过强化局、队两级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技术人员勘查能力和水平。此外,要提倡和鼓励局系统培养的博士或工程硕士,其毕业论文的选题要与本单位或全局的地质找矿工作紧密结合,解决生产项目中的实际问题。
3.提高找矿科技含量。要围绕制约深部找矿突破的一系列基础地质问题、加强攻深找盲的技术方法,开展研究。重视科研与生产结合,充分发挥地质科研项目的导向和攻关作用。加强对武夷成矿带区域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系列、典型矿床、区域找矿模型及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建立区域矿产资源评价体系和不同类型矿床深部预测模型。认真研究推覆构造对煤、铁多金属矿的控制作用,进一步深化对我省地质成矿规律的认识,指导地质工作部署。合理使用勘查手段,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升装备水平和技术攻关力度,充分运用地质、物化遥、钻探等综合手段,探索适合我省特点的有效找矿集成技术方法,不断提高寻找深部隐伏矿床的勘查能力。要高度重视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和综合研究,优选靶区和项目,在不同成矿地质单元、不同的成矿地质背景,灵活应用不同的成矿理论和模式指导工作,在闽中裂谷铜铅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大田—龙岩铁多金属成矿远景区、东部火山断拗带钼多金属成矿远景区、戴云山铜金多金属成矿远景区、上杭—云霄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区、浦城—宁德铜钼多金属成矿远景区,有所侧重地部署地质找矿工作。
4.推进找矿成果转化。要按照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的要求,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实施好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把它作为我局发挥好省属国有地勘单位的职能,作为树立形象、展示成果的重要载体和窗口。发挥我局地质勘查技术优势,加强与国有资源企业合作,积极参与矿业开发,坚定走探采一体化的路子,形成“地质找矿→成果转让(矿权合作或转让)→矿产开发→回报→地质找矿”的良性循环,实现地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要保持拥有一定数量的探矿权,依法依规持续运作、持续找矿,以更好的找矿成果、更优质的地质服务,回报省政府的关心与期望,为海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矿产资源保障。
(三)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统筹兼顾地矿产业科学发展。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地矿经济产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正在不断显现,我局的四大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为此,要按照“应对挑战、化解风险、转危为机、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坚定信心、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科学发展,顺利实现局党组确定的各项目标。
1.突出地质勘查业。一是加大找矿支持力度。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省政府《关于研究加强地质勘查工作专题会议纪要》(〔2008〕126号)精神,按照局党组提出的“突出主业、回归主业、做强主业”的总体思路,在人、财、物上优先保证地质勘查投入,在找大矿、找好矿、找富矿方面有效作为。省地调院作为地质找矿龙头单位,要切实负起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职责,闽西队、闽北队、闽东南队、地质八队等地勘单位也要以为海西找矿立功为己任,切实加大地质工作投入。同时,组织有关地质专家,认真总结我局在地质找矿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成果,加强对武夷成矿带区域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系列、典型矿床、区域找矿模型及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对我省地质成矿规律的认识,确保实现武夷成矿带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二是用好用足扶持政策。加强综合研究和二次资料开发,想方设法争取地质大调查、中央地勘专项基金和省地勘专项资金项目,复活灭失矿权。要充分利用省政府给予的相关鼓励政策,在已有矿山周边、深部增加投入,开展勘查,获取矿权。三是统筹计划内外项目。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局〔2008〕186号文件下发之日起,省地调院不再新承接与民营、个体有关的资源性地质勘查项目;各有关地勘单位也必须确保计划内地质项目的完成,对计划外地质市场项目的质量,应与对计划内项目一样重视,绝不允许出假资料、假报告,保证市场项目质量,创造良好工作业绩,树立单位的诚信品牌与形象。四是稳步推进“走出去”战略。针对地质找矿后备基地不足的问题,加快“走出去”勘查省外境外矿产资源步伐,鼓励、引导和支持局属地勘单位跨出省外、走出国门,参与省外、境外矿产勘查开发合作和竞争。五是加强探矿权经营与管理。继续修改完善现行探矿权管理办法,督促地勘单位严格遵守,令行禁止。局机关职能处室要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及时反馈通报监督检查情况。
2.做强矿业开发。一是抓住矿业市场下行机遇。利用收购、兼并、联营、整合等方式,储备各类重要矿产资源,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矿山企业要倍加珍惜已经取得的采矿权,在矿业市场下行情况下想方设法,确保来之不易的采矿权。凡未经局批准,不得自行转让和放弃已经拥有的采矿权。二是加强矿区范围内勘探工作。各矿山企业应在采矿证范围内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矿区地质勘查,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矿体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圈定。努力探明成矿原因和成矿规律,查清矿体赋存状态和分布范围,扩大矿区范围内矿产资源,增加矿产储量和可采矿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三是加大矿区外围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矿区外围和深部的地质找矿工作,经勘查证实矿山矿体向采矿证外围延伸,从成矿条件等方面看,确为一体、不宜分割,又可充分利用矿区已有开采系统的(包括危机矿山),应及时申请矿山外围延伸探矿权,而后转为矿区采矿权。四是积极开展挖潜降耗。实施精细化管理,把成本控制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结点。切实提高劳动效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加快资金周转,降低资金成本。五是加快各类矿山建设步伐。包括扩建、在建、筹建矿山,都要抓住原材料下跌的机遇,抓紧矿山建设,降低建设成本,使其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同时协调发展其它已建矿山。六是高度重视马坑矿业。尽快召开马坑矿业公司董事会,做好资金筹措、一二期选厂合并、二期技改报批、治水疏干、尾矿库等内外各方协调工作,确保今明两年矿石产量。
3.培育测绘遥感业。一是注重提升专业资质水平。提高市场变化应对敏感度,适时改良技术装备,做好资质升级或增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地质测绘院要统筹谋划运作,申报遥感专业资质。二是认真开展矿业权核查工作。以局测管办、地质测绘院为龙头,加强各有关地勘单位测绘工作的协调配合,尤其要按时保质地完成矿业权核查工作,树立品牌,创造效益,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务求提高测绘科技含量。各有关地勘单位测绘院要抓住机遇,持续运作,尽可能多地承接土地详调项目。地质测绘院、闽矿测绘院、闽东南队测绘院、厦院测绘院应积极参与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参与“数字福建”工作,以提高科技水平,拓展业务领域。
4.发展勘察施工业。一是善于把握政策形势和机遇。密切关注近期国务院、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紧跟国家、我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盯紧铁路、公路、港口、码头、电厂(站)和农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厂房、园区、安居工程建设。抓住我省计划五年内投资2500亿元建设铁路机会,承接勘察、边坡评估、治理等项目。把握各地正积极采取措施重振房地产业机遇,跟踪项目,适时介入。二是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和地域。开展岩土工程设计、尾矿库安全评价治理、生态环境地质、市政工程、桥墩病害治理等业务,不断扩大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市场,积极拓展中西部工勘施工市场,尤其是四川灾后重建建设市场。三是最大限度提高自营比例。在经营方式上加快摆脱联营为主、自营为辅的现状,尽快实现自营为主的目标。加强管理,规避风险,增强融资能力,开展BT、BOT项目,及时回笼应收帐款,切实提高资金周转率。
5.搞活多种经营业。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储备新项目。重点企业要坚持创新发展,加大研究力度,开拓新产品、新市场,拓展新业务、新领域,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加快一企一策改制。闽北队科踏石墨厂要精心谋划,尽快实施改制与技改扩建工作。二九四队的核威实业、碟簧厂、密封件厂、轴承厂等企业要按现代产权制度深化改革。其他各单位所属二级企业都要按照“因企制宜、一企一策”的原则,探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三是切实关注亏损企业。认真分析企业亏损原因,加强分类指导。调研宁德山水大酒店亏损原因,提出扭亏为盈策略。对业务量减少或濒临倒闭的企业,导致职工下岗或分流的,要积极做好经济补偿或内部安置疏导工作。
(四)落实国务院《决定》,健全完善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实施意见》,构建与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推动地质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突出地质找矿职能的原则、增强地质服务功能的原则、发挥技术支撑作用的原则、增强国有控制力的原则。
1.突出主业,有效发挥地勘单位的主要职能。我局作为福建省地质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国家和省政府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承担矿产地质、农业地质、水工环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城市地质和旅游地质等地质工作,为海西建设提供矿产资源保障,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地质服务,为福建省国土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这既是省委、省政府对福建省地矿局的职责要求,也是福建省地矿局的立局之本。以地质勘查为主业,调整结构,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主业倾斜,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技术精湛、装备优良,能够有效承担国家、省政府“三性”地质勘查工作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的地质工作队伍。
2.准确定位,科学划分地勘单位的基本功能。地勘事业单位设置的核心是各类地勘单位的准确定位。必须根据地学工作的科学规律、逻辑关系、实践要求以及职能分工的实际情况,分类定位、设置和管理,形成“精干、统一、高效”的功能体系。具体定位如下:一是省地矿局机关定位为省政府行政类正厅级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二是建立适应设区市政府工作需要的地质工作技术支撑体系。有条件的设区市,在不增加机构和编制职数的前提下,可选择一个综合性国有地勘单位作为所在地设区市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地质灾害预警、防治、危机管理的技术支撑机构,并争取加挂设区市地矿局的牌子。三是地质调查研究院定位为公益性地勘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全额拨款;二九四队、二九五队定位为公益性地勘事业单位,实行财政核拨;其他地勘单位均定位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财政拨补。四是将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更名为福建省地灾治理工程大队;将福建省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更名为福建省厦门地质环境研究院。五是成立福建省台湾地质矿产研究所。通过调整,进一步形成分工合理、配合协调的地质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地质找矿和全方位地质服务功能。
3.优化要素配置,统筹地勘经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在国家财政供养不足的情况下,要做到“突出主业、回归主业、做强主业”,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就必须按照“补充、补助”的原则,大力发展矿业、测绘遥感业、工勘施工业和多种经营业,切实做到“以商养公”、“以企哺事”,统筹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市场化经营项目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在国家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确保地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重视发展地勘延伸产业和多种经营辅业,总的要求就是要做强矿业、做大测绘遥感业、做实工勘施工业、做活多种经营业。
(五)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建设一流的地矿人才队伍。
近年来,通过争取政策支持、扩大招聘、人才引进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短缺的问题,但随着地矿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地勘队伍建设,建设一流的地矿人才队伍。
1.研究制定“人才强局”规划计划。本着对地质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根据本单位的事业发展需要,通过对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状况的分析及预测,认真研究制定地勘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引进的年度计划及中长期规划,完善人才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为有效履行省政府赋予的工作职能,更好服务海西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2.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一是大力培养、引进地质勘查、矿山钻探、矿山采掘、安全工程和经营管理等专业的人才,改善地勘队伍中存在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工勤人员比例不合理的问题。同时应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对我局急需的钻探工人的培养。二是依托地质高等院校的科研教学优势,以定向委培的方式联合办学,既强调对现有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又注重对在校本科生的委培和引进,从而造就一批具有博士、硕士、本科等不同学历层次的我局急需的地质类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优化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三是通过选送到高等院校深造、攻读博士、硕士等方式,努力提高我局人力资源存量中高层次人才的比重;同时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的形式,对在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四是通过严格引进地勘系统外的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高端地质工程技术人员,以促进我局现有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的改善。
3.建立完善吸引留住人才机制。一是通过构建体现“以人为本”和“三光荣”精神的地矿文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特别要加强地勘人才的价值观、工作理念、行为规范的培育,增强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结合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积极探索用待遇留住人才的新路子,尤其是要探索用股权奖励地质找矿有功人员的办法,切实增加地质专业人才的资产性收入。三是着力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地勘人才的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创造出经济和社会效益。四是继续开展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首席机长的评选活动,培养一批我省地学领域专家型的领军人物。
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具体措施
实现地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人,关键的关键在局及地勘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此,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极其重要,非常必要。
(一)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巩固和发展活动成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用党的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要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推动我省地质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成为创新理念,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符合实际判断,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过程。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坚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地质事业和地矿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形成长效机制。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灵魂,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团结,强化合作共事意识,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整体功能,努力营造领导班子团结和谐、生动活泼的工作氛围。要坚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严格的领导岗位责任制,从制度上保证领导班子分工合作、协调运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范党内生活,切实保证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坚持重政治品德、重工作绩效、重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任用导向,以发展论英雄,为发展配干部。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创优”的良好环境,实施目标管理,注重用制度管长远,使地勘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三)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潜心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实践中的新鲜经验;满腔热忱地倾听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从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明确和细化机关各处室的工作职责,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对地勘单位的指导和引领,多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努力用科学发展的成果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越是改革深入、经济发展,越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越是经济工作形势好、经济发展速度快,越要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要坚持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落实局党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0年工作规划》实施方案,把反腐倡廉建设的内容和职责落实到局机关各职能处室及各地勘单位。坚持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长期不懈地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引导一班人自觉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切实在党风政风建设上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当前地矿工作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善于把握机遇,理清发展思路,肩负起为我省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和地质技术支撑的光荣使命,在持续推进地质事业和地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作出新贡献中,体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学习实践活动总体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