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8:43:28
美国支柱产业的发展变迁 美国支柱产业发展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 (New) 作者: 郭朝先    2009-05-22
原载于《人民论坛》2009年4月(上)(总第247期)
美国支柱产业的发展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工业化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支柱产业不断变迁的过程。美国作为先发工业化国家代表,其支柱产业变迁过程既遵循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特殊性。考察美国工业化进程中支柱产业的变化情况,有助于把握今后我国产业发展变化的轨迹。

1860年以前,美国农业部门重要性远超过工业部门,而工业部门内部则以轻纺产业为主。除纺织业外,家具木工业、玻璃制造业、制鞋制帽皮革业、造纸业、食品酿酒业等也有很高的市场份额。此后,钢铁工业、煤炭工业和机器设备制造业逐步取代纺织业,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到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已是农业的3倍,美国工业产值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高,美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化国家,美国从欧洲工业的边区和模仿者变成全世界工业发展的领头羊。随着铁路、电报电话、邮政、轮船等新的运输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美国出现了“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的现代生产方式,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诸多产业迅速发展,食品工业、化学工业、橡胶工业、石油工业、机器制造业等规模不断扩张,重要支柱产业的排序发生较大的变化。1900-1920年,造船业、电力机械业和汽车业等3个产业上升到10大产业行列,其中汽车业在1900年几乎还不存在,机器制造和钢铁业仍是支柱产业,美国重化工业产值超过轻纺工业产值,进入了重化工业时代。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支柱产业沿着某种轨迹继续发展和实现升级。二战刺激了许多重大突破,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受益者,在核心技术如电子、太空、合成材料、医疗保健用品和核能等方面的巨额投资,使美国科技产业突飞猛进。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持续发展这些研究,使得美国在许多基础科学和科技产业上居领先地位。事实上,在二战后的20年间,除了纺织服装、家庭用品等少数几个产业外,美国几乎所有的产业在国际上都具有竞争优势,其中,半导体和电脑、交通运输设备(汽车、飞机、搬运机械)、日常消费用品、办公事务设备、发电与配电系统、化学和塑胶、电子通信、国防工业、休闲娱乐产品、林业和农业相关产品、医疗保健用品、以及一般商业服务等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战争还导致许多美国企业向外扩张,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在世界各地设厂以供应美军的需要,把可口可乐扩散到全世界;卡特彼勒公司能向国际扩张,则是由于美国工程人员在战争结束后,将使用过的机器设备留在国外所致,这些机器留后的零件需求,正是卡特彼勒进军国际市场的原动力。产业国际化使得美国的支柱产业作用范围扩大和周期延长。

在70-80年代,美国支柱产业发生了巨大改变,钢铁、汽车、工具机、消费型电子及办公事务设备等令人瞩目的产业等迅速衰落。但是,这一时期,休闲娱乐业和金融服务业则成为最具有竞争实力的支柱产业,美国服务业(第三产业)超过了工业(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产业,美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在以天然资源为基础的农林产业,美国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凭借美国在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实力,美国在国防与航空产业,以及医药与生物科技等产业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大了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使一些所谓的“夕阳产业”重获生机。

美国二战后支柱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军方支持。这是因为庞大的国防计划有助于发展科学和创造先进的市场需求。在20世纪40-60年代,国防研究计划主要集中于电子、电脑和太空工业等核心科技方面,由这些领域延伸出的商业产品数量快速增加。由于国防与太空领域的市场需求必须由广博的技术来支持,因此,拥有这些知识和经验的美国企业自然能在商品市场上占据领先的地位。而9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大发展则源于美国国防计划中长期的电子信息技术的投资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和其他国家相比,多数情况下美国没有具体的产业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产业发展毫无作为。事实上,美国政府角色之一是扮演生产要素创造者。美国各级政府机构在教育、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持续地进行大量投资,为了创造生产要素而不遗余力。美国政府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上也扮演重要角色,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反托拉斯法以维系自由开放的交易体系。美国政府还在应对前瞻性问题的挑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太空探险、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为国内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这次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未来发展新能源和生物科技产业计划,也属于这一类行动计划。

美国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变迁给了我们诸多启示。概括地说,主要有:

第一,工业化发展阶段决定了一国支柱产业的大致范围。美国的支柱产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其工业化发展阶段。和美国当前需要寻求新的技术突破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不同,我国目前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而在这个阶段支柱产业主要是重化工业。当前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并不意味着不发展重化工业,而是指重化工业发展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集约式、高效益的重化工业发展路径,依靠信息技术、节能技术以及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最大限度地缓解重化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使重化工业能够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重化工业包含着诸多技术经济特征各异的产业部门,采掘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和机电工业都属于重化工业的范畴,因此,在重化工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个结构优化问题。从当前我国重化工业的结构现状看,作为中间投入品的原材料工业的比重偏大,而加工程度较高的机电工业的比重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快机电工业特别是其中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它们在重化工业中的比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

第二,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将长期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美国经济不管如何发展,农林产品特别是农业产品始终是其支柱产业之一。这和美国拥有大量的土地、森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分不开的。和美国不同,我国的资源禀赋优势不在自然资源方面,而在人力资源方面。这就决定了在选择支柱产业方面一定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面前,我们一方面要扩大内需,另一方面要稳定外需,继续扩展国际贸易把我们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只要我们有劳动力比较优势,我们就需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

第三,在某些时候,大国可以同时在许多支柱产业取得国际优势地位。二战后的20多年的时间内,美国几乎在所有的产业中都取得国际竞争优势。这说明,大国和小国不同,小国只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发展某个或某几个产业,大国则不然,可以在某些特殊时期同时发展许多产业。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地区差异大、生产力层次多的大国,因此,在现阶段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主,并不排除一些局部地区将其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并有可能在多个产业领域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第四,大力加强国防计划和科学技术研究,将有利于一国保持在新兴产业中的领先优势。美国作为先发的工业化国家,技术驱动是其工业化支柱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这之中,美国国防计划和科学技术研究立下汗马功劳。在我国工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越来越缩小的现实情况下,这种做法可资借鉴。我国应大力发展航空航天工业、干线大飞机、航空母舰等前沿技术产业,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第五,对国际机会的捕捉有利于一国支柱产业优势的培养和延续。美国成功抓住了一些国际机会包括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将美国有优势的产业扩展到世界各地,并使国内逐步衰落的产业在海外得以继续延续发展。90年代以来,一些本已在国内衰落的产业借助于信息技术,甚至重新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爆发,对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将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可以考虑将具有竞争优势的一些行业转移到其他国家中去。

第六,正确发挥政府作用有利于支柱产业发展和顺利转型。当前在我国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协会和企业的职责。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要使政府干预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生产要素提供者、竞争秩序的维护者、前瞻性问题的决策者角色,支持支柱产业顺利发展和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