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战略遗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16:52

我军抗美援朝时鏖战17国军队 震慑对手数十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2日09:21  瞭望 瞭望2010028期:抗美援朝的战略遗产

  《瞭望》文章:抗美援朝的战略遗产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纠集所谓“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很快就席卷整个朝鲜北部,威逼中国东北边境。在南线,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和进驻基隆、高雄两大港口,武装阻止中国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与此同时,美国还向法国提供军援,支持法国扩大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以便从南翼牵制中国。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建立伊始,在各方面存在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国际反华势力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战争。当时,美国军队公然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和封锁台湾海峡。特别是美军在仁川登陆后,越过“三八线”大举向中朝边境进犯。朝鲜危在旦夕,中国主权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政府请求中国直接出兵援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被迫推迟解放台湾,调整国民经济恢复计划,决心不惜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进行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反侵略战争。

  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部署的重心是在南线,准备解放台湾,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而在北线以友邦为邻,几乎没有设防,那里却集中了全国大部分重工业,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主要工业基地直接暴露在美国陆海空军的威胁之下,甚至中国首都也在美国轰炸机的活动半径之内。中国的战略后方和政治经济中心顿成前线或战略浅近纵深。况且新中国刚刚建立,国力薄弱,百废待兴,战争创伤亟待恢复。但敌人打上门来,是沉默容忍,还是奋起抗击;是坚持向南进击解放台湾,还是挥师北上出兵朝鲜?

  在无法回避的严重挑战面前,毛泽东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不愧为伟大的战略家,经过慎重权衡,果断作出抗美援朝的英明决策。中国人民派出自己的优秀儿女参战,是面对侵略威胁,迫不得已又是义无反顾的。我们不是挑战而是应战,是不得不打别无选择。

  从战争的结局来看,朝鲜战争从“三八线”打响,最后又回到“三八线”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抗美援朝之战,是从中国的大门口,即鸭绿江边进行反击开始,一直把美国及其纠集的十六国“联合国军”打回到“三八线”为止,彻底粉碎了美国占领朝鲜和直接威胁中国的侵略企图。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结局,不仅保卫了祖国的安全,援助了朝鲜,而且促进了亚洲甚至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二战后50年世界总体和平的确立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也为中国赢得了60年的和平建设时间。

  抗美援朝战争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战略遗产,其意义完全超出了军事胜利的范畴,今天我们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不仅仅是纪念是一场战争的胜利,而是纪念中华民族在外侮强敌面前,敢于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她一洗中华民族百年屈辱,改变了中国人民在列强前被侵略、被分割、被欺侮的命运。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但给中国人民,同样给世界上被压迫民族以重要的启迪,和平与尊严是需要代价的,我们热爱和平,但当侵略者把战争强加给我们的时候,只有全民族奋起,以战止战。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开了中华民族通往世界现代民族之林的道路,创造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平等交往的先决条件,中国不再是一个任凭大小帝国主义宰割奴役的国家,不仅中国人民建立了自信与自尊,而且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中国今天昂首站立着,是始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当年在“三八线”的巍然屹立。□(文/李际均)

  《瞭望》文章:抗美援朝胜利万岁

  一战扬威,稳定家国半世纪;百年雪耻,震慑对手数十年

  文/双石

  六十年前的“抗美援朝”,无疑是新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里程碑。

  那年那月,这个从持续了百年之久的干戈离乱中诞生的新生国家刚满周岁,当她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迎接她的,是断墙残垣,是瓦砾废墟,是荒芜已久亟待耕耘的土地,是千千万万嗷嗷待哺的生灵!还有欲待重整的残破河山,渴盼归一的边远疆域,切望荡平的残敌悍匪,急需洗涤的污泥浊水……

  她对和平生活和平建设的向往,如同久旱的土地之望云霓。

  然而,她却毅然决然地派出了她的百万优秀儿女,肩荷着“万国牌”武器,昂首挺胸地走出国门,迎着扑面而来的硝烟烈火、枪林弹雨,去迎击以世界头号强国为首、自称“联合国军”的铁甲劲旅!以至于当年的对手和许多朋友都认为这是多么地不可思议:家园百废待兴,自顾尚且不暇,又何以兵临险境,勉为其难地以卵击石?即使在今天,仍有人喋喋不休地以战争中的每一项得失来斤斤计较:当年新中国领导人这一惊世骇俗的重拳出击是否必要?利害相较,是得分还是失算?

  出兵援助有前提负责任

  审视历史需要有穿透历史的眼光,何况历史演进的本身就能说明一切!无须对此作太久远的回顾,日本军国主义霸占朝鲜而后染指中国,从而使中朝两国先后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惨痛教训,对两国人民就足具史鉴来者之功效——“唇亡齿寒,户破堂危”,何过于此?而唯其如此,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两国爱国志士就携手并肩互相支援相濡以沫共挽民族危亡。而二战结束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在短短四年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并且继续以磅礴之势推进百年来首次在真正意义上完成民族统一之大业,这自然而然地鼓舞了朝鲜人民完成祖国统一的决心和意志。而支持朝鲜人民正义斗争,对于正进行同样事业的中国人民来说,毫无疑问也是天经地义的。

  然而支持并不等同于直接介入,建国伊始,新中国自己的问题一大堆,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解放台湾,进军西藏,都决定了新中国的战略重点应该是在南而不是在北。百废待兴之时,新中国的领导人和人民群众都不愿意与任何一个国家之间发生战争。新中国对于兄弟邻邦的支持只能基于道义的声援和有限度的物资支援,同时必须作危急情况下的应对准备。而新中国领导人对友好邻邦作出的在紧急情况下出兵援助的承诺也是有前提责任的——美国军队“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过了‘三八线’,我们一定打过去”。这是明确的宣示:“如果不是美国侵略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我国台湾,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与美国作战的。”

  而世界头号强国偏偏就冒了这个天下之大不韪。

  曾任美国国务卿的亨利·基辛格也曾经婉转地承认:“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会在中国领土上与美军交战。最起码,他没有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结论。”

  美国作为军事基地遍布全球的世界头号强国都可以声称“安全”受到威胁,因而远涉重洋肆意践踏他国的土地,那么被这把侵略凶焰烧到了鸭绿江边的中国,在得到邻国之请后伸出援手扫清家门,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非议的呢?弱者对抗强者最有效的武器是自身的团结和互助,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的旗帜上曾经洒下过朝鲜志士的鲜血,而朝鲜人民革命斗争危难之际,中国人民“涌泉相报”,不更是顺理成章的回报么?更何况,中华民族礼义之邦,中国人民大人大量,在“没有理由作出相反的结论”的同时,还先礼后兵,言之有预,对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是“打你先商量”,警告再三,忠言相告:先告诉你,别欺人太甚;再告诉你,别过那道生死线;最后甚至明白摊牌,人家内战一方过线没问题,你要过来我们就不能不管。

  然而,那个年头的头号强国听不懂或不愿听懂这个“言之有预”,根本就没有把尚在襁褓中的新中国放在眼里,仍然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那个软弱的国家”来认识这个古老土地上的新生国家,认定了欺侮了你也是白欺侮。这个时候,除了掂枪挟炮起而反抗侵略,还能拿什么东西与他们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口号之所以在中国人民中具有毫不含糊毋庸置疑的号召力,正是因为中国人民从并不久远的历史教训中就能很方便地比较鉴别:这直奔家门而来的客人,究竟是好心,还是歹意?

  “敢战方能言和”

  面对当年霸权肆虐的世界,要想赢得和平生存和平发展的环境,敢战方能言和,和平的愿望未必能带来和平,展现你维护和平的力量才能争取真正的和平。对于掌控着国际话语权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交汇恰恰是交手过招之后的成果!

  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史上,只有新中国,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拒外来威胁于国门之外,遏侵略凶焰于初临之时;只有新中国,第一次基本依靠自己的力量,卓有成效地维护了我们和平生存、和平建设与和平发展的权利;只有新中国,第一次出色地履行了对盟友乃至对世界和平的国际主义义务,鲜明地向朋友,向敌人,向世界,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真真切切的现实存在:言必信,行必果;不抛弃,不放弃;敢承受,能担当!而以世界头号强国为首的列强们,也正是通过这场战争的较量和交往,开始真正听懂了他们曾经听不懂的铿锵之声:

  “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

  “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

  世界头号强国同样也得到了“第一次”的体验——第一次“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画押;第一次面对战争结局享受“失望的痛苦”;第一次面对把企图削弱的对手给打强大了的尴尬处境;第一次在一个站起来的东方民族面前垂下了高傲的头……

  新中国走向世界的真正起点,其实正是始于这场伟大的战争!

  评析事实更需要依据事实的逻辑,何况事实本身的逻辑就已经非常雄辩。对中国人民而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二字,那就是真真切切无可置疑的铁的事实!诚然,因力量悬殊战争残酷,新生的共和国为这场当时最现代化的立体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战争历时近三年,数十万优秀儿女或捐躯、或伤残、或失踪;本可以用于恢复国民经济、从事国家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被大量牵制和消耗;国际交流交住也因战后受到的经济封锁而受到了诸多不利影响;国家统一的进程因此而延缓……然而,中国人民以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取了伟大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伊始,战线在鸭绿江边;战罢议和,战线在“三八线”上。一战扬威,稳定家国半世纪;百年雪耻,震慑对手数十年。这是自近代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在一场当时最具现代水平的大规模高强度国际局部战争担任主角并赢得胜利。这类似于一个轻量级的业余拳手痛殴一个重量级的职业拳王,虽未将其击倒却也让其身上平添了几道伤痕,致使对手在面对把企图削弱的新中国给打强大了的尴尬,也不得不发出“这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这样无可奈何的嗟叹……

  留下宝贵财富和精神遗产

  中国人民在取得战争胜利的同时,也赢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虽然战争牵制和消耗了对新中国来说至为宝贵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因革命胜利而获得了巨大身心解放的中国人民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革命战争在付出巨大牺牲的同时,也荡涤了旧世界的污泥浊水,使这个曾经“一盘散沙”的民族焕发了空前的热情,展现出空前的团结。新中国的人民军队在跨出国门迎击头号强国的同时,在国内消灭了贻害荼毒人民上百年的匪患,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进军西藏而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统一的壮举。新中国在建国之初几乎在同时对外对内的这两次用兵,也与当年敌寇深入却仍然高喊“攘外必先安内”的国民党政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更为广泛深入地成为了海内外众多炎黄子孙的共识。

  这场反侵略战争还促进了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起步与发展,一支农民群众为主的军队在战争中更深刻地认识了敌人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正是在这场战争中取得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这支军队迈开了向现代化进军的步伐,一个百年来有国无防的国家从此开始有了足以使任何强大的外敌望而却步的国防力量。

  中国从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履行一个主权国家的神圣使命:巩固国防、遏止侵略,给人民一个长远和平与生息的环境。

  中国从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走上世界历史的舞台。在此之前的100多年中,中国的对外交往,只有屈辱、失地、赔款;抗美援朝之战,使中国这个历尽忧患的巨人站起来了,从此奠定了中国平等互利、对外开放的基础。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遗产,一切站在狭隘和媚外立场上的嘤嘤之声都无法诋毁这场伟大的胜利所烛照后人的不朽光芒。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我们应该能够掂量得出这些宝贵遗产的分量。珍视这笔遗产,传承这笔遗产,光大这笔遗产,是我们不可推卸必须担待的神圣义务。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万岁!□

世界目光审视朝鲜战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2日09:21  瞭望

  《瞭望》文章:世界目光审视朝鲜战争

  不管站在什么立场上看朝鲜战争,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朝鲜战争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站起来了!”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辉

  今年6月25日是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60周年。

  在60年后回过头来看这场战争,结论应该更加客观、公正。而用世界目光去审视朝鲜战争,也往往能看得更全面、更透彻、更令人信服。

  但不管站在什么立场上看朝鲜战争,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朝鲜战争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站起来了!”

  “朝鲜战争是美国强加给中国的”

  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托兰在《漫长的战斗》中指出:“朝鲜战争是美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战争,是在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爆发的。中国出兵朝鲜,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不得已。如果苏联侵略墨西哥,那么美国在5分钟之内就会决定派军队去的。”

  在朝鲜战争历史研究领域很有影响的美国学者艾伦·怀廷在《中国跨过鸭绿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一书中认为,中国领导人在朝鲜战争前夕正专注于解决压倒一切的国内问题,而中国的介入是由于中国安全受到现实威胁的结果。

  美国学者乔纳森·波拉克通过对披露的新材料的研究认为,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是受形势支配的。他说,关于是否介入战争的争论在1950年10月份甚至在周恩来与印度大使潘尼迦著名的深夜会见后还在继续进行。只是到了10月13日,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再次权衡了中国介入的风险和代价之后,才重新确定有必要在朝鲜部署军队,因为如果中国军队不介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就会受到明显的威胁。当美国决定越过“三八线”、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出现在中国东北边境的时候,“中国领导人似乎没有别的选择”。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评论说:“刚在国共内战中获胜的毛泽东,把杜鲁门的宣告视为反映出美国人害怕共产主义阴谋,色厉内荏;他把它解读为,美国开始想采取行动,扭转共产主义在中国内战得胜的局面。杜鲁门保护台湾,等于是支持美国仍然承认为中国合法政府的国民党政府。美国逐步加强援助越南。北京视之为资本主义包围中国的行径。凡此种种加起来,都促使北京采取美方最不愿见到的措施。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结论。”

  美国《世界历史》杂志1995年第3期,在《美国是怎样卷入朝鲜战争的:过程和依据》一文中指出:“6月26日,杜鲁门即下达了出动海军和空军支援南朝鲜军队以及派第七舰队驶向台湾海峡的命令。杜鲁门还要约翰逊用电话通知麦克阿瑟,动用在远东的海、空军力量支援南朝鲜,但只能在“三八线”以南活动。会后,佩斯立即向麦克阿瑟下达作战命令:对“三八线”以南的“所有军事目标都可以出动空军”,“海军对所有海岸水域及港口可以自由采取行动”。这就是说,在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二天,美国就迈出了卷入战争的第一步,同时,也为中美之间的抗争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还有必要指出,在美国总统和陆军部长的命令下达时,联合国安理会尚未开会通过所谓支援南朝鲜的决议案,美国国会也还没有就此问题进行讨论。这意味着美国政府采取的军事行动甚至没有任何表面的合法化。当然,白宫对此并不是不介意的。”

  “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如此评价朝鲜战争:“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联合国军”首任司令官、“二战”名将、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评价道:中国军队常常避开大路,利用山岭、丘陵作为接近路,他们总是插入我纵深发起攻击。其步兵手中的武器运用得比我们熟练,充分。敌军惯于在夜间运动和作战。敌人步兵训练优良,小型武器和轻便装备充分,但几乎没有起支援作用的空军,而且大炮、高射炮、运输和交通设备等方面都特别缺乏。

  “联合国军”第二任司令官李奇微是这样评论志愿军的:中国人在夜间进攻特别神秘莫测,不可思议。中国部队很有效地隐蔽了自己的行动。每个执行任务的士兵都能做到自给自足,携带由大米、豆类和玉米做成的干粮以及足够的轻武器弹药,因而可以坚持四五天之久。敌人以东方人特有的顽强精神奋力加固他们在山上的工事。中国人是勇士,他们常常不顾伤亡地发起进攻。

  李奇微把韩国军队与志愿军做了对比:“南朝鲜军队缺乏得力的领导,他们在中国军队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往往对中国军队有非常大的畏惧心理,几乎把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将。脚踏胶底鞋的士兵如果突然出现在南朝鲜军队的阵地上,总是把许多南朝鲜的士兵吓得头也不回地飞快逃命。他们没有秩序,丢掉武器,没有领导,完全是在全面败退。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逃得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

  李奇微把美军与志愿军作了比较:(美军)部队不愿放弃某些物质享受,害怕离开为数不多的公路,不愿在没有无线电和电话联络的条件下实施运动,此外,在同敌人作战时头脑过于简单。这支部队是这样依赖公路,不重视夺占沿途高地,不熟悉地形和难得利用地形,不愿抛开使部队伤亡惨重的汽车而代之步行,不愿深入山地、丛林到敌人的驻地去作战。

  美第八军军长范佛里特对志愿军的评论是:“以个人而论,中国士兵是一个顽强的敌人。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只穿上军服,戴上军帽,踏着一双帆布鞋。他们携着步枪,腰上皮带配有二百粒子弹。他们携带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而成的,装在一条长管形布袋里,必要时可维持十几天。中国军队医疗设备简陋,万不能和我们的医疗队、前线救护站,以及完善的后方医院相比拟。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奋不顾身的,有时甚至渗透到我们防线后方,令我们束手无策。”

  美国国防部长马歇尔评论说:中国共军是一个幽灵,连个影子也没有。共军没有机械化部队,只好巧妙地实施徒步渗透,迂回包抄行动。敌人的行动比我们的行动意图更隐蔽。

  前“联合国军”法国希尔将军说:我认为时下,一些人包括很多中国人,他们对韩战(朝鲜战争)的看法简直就是在胡说。他们根本不理解,我们当时的对手是谁。“鸭绿江的冬季战役,我的部队一次战役下来,损失惨重,我从士兵眼神中,看到的不是怒火,而是恐惧!”

  美国《安斯凯顿研究室》首席研究员偌布斯·弗兰克评论:北韩战场上的中共军队,除了军事装备上不如美国联军,而其他无论斗志、勇气,都是美国难以想象的高……当时,中共军队可以说无论哪一支都可以在一块阵地,独挡一路盟军。而盟军除了美军以外,其他部队都是一触即溃。

  一个西点军校教员评论说:要知道参加韩战的美军部队均非等闲之旅。美八军、陆战一师、骑一师都是美军中响当当的王牌军、常胜军。官兵又刚打过二次大战,富有实战经验。装备有世界最新型的坦克、火炮和各种轻重武器。并且拥有绝对的制空、制海权。除了第一次战役有措手不及的原因外,实在没有什么其他的借口可找。美军在韩战中一再失利,不但在战役初期遭受突袭时失利,在中后期的两军对垒攻防中也胜少败多。就只能得出一个令人很不舒服的结论:装备占优的美军在战场上的作战表现不如中国军队。

  前美国陆军将军麦克尔·艾伦说:只有傻瓜才选择中国作对手。

  “中国人真的站起来了”

  对于朝鲜战争的胜负,世界上有三种观点:

  一种认为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胜了。美国从南朝鲜东南角底端釜山,打到中国鸭绿江边,最后把战线维持在“三八线”。

  一种认为以中国胜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用落后美军几代的武器装备,从鸭绿江边打到南朝鲜首都汉城,最后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美军是从鸭绿江边退到“三八线”以南。

  一种认为交战双方打了个平手。朝鲜战争的从“三八线”开始到“三八线”结束,交战双方打了个平手。

  美国有舆论称,美军向“三八线”以南的大溃退,是美国陆军史上一次“最大的失败”。美国《时代周刊》指出:“140000名南撤的美军,是美国军队的精华——他们是我们陆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这次失败——是美国有史以来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失败……在朝鲜的这次失败是不能补救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称此为“美国历史上路程最长的退却”。

  西点军校评论:中美两军的战斗接触是在中朝边境地区展开的,单从地理上讲,始于鸭绿江而终于“三八线”,胜负之势是不言自明的,没有必要歪曲和掩盖。中国军队在毛泽东的统率之下竟成了一群狮子。中国军队在韩战中表现出来的战胜困难的勇气、视死如归的气概和精明有效的战术,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作为军人,我们自然是希望己方能获得胜利。但是作为一个客观论证的学者,我们以为无论从战役指挥和战场表现来评判,中国军队获胜都是合理的。不堪设想,假如有一天不得不打的话,我只能祈望那时的中国军队不再有太多的毛泽东色彩。

  一个西点军校教员说:……对我们美国军人来说,这两场战争的意义和意味都是完全不同的。越南战争是政治上的失败,并不是军事上的失败。美国军队是在被束缚手脚的情况下打仗。由于惧怕中国参战,不准许美军越过17度线对北越的目标和基地进行有效的军事攻击。终于打成了一场烂仗。最终只能撤出了事。而朝鲜战争则是完完全全的军事失败。一个世界公认最强大的国家的陆海空三军联合立体作战,却没能打过一个贫穷国家装备原始的陆军。尤其是在对我们有利的大兵团野外攻防战而不是游击战的状况下失利,而且输得很惨。这是我们美国军队和美国国家永远的耻辱和疮疤。

  长期以来,在美国民众心目中,朝鲜战争是不受欢迎的。因此,近十几年来一些外国学者,如美国著名的朝鲜战争史专家布鲁斯·卡明斯等以“鲜为人知的战争”、“被遗忘的战争”为研究著作的标题。

  美国学者约瑟夫·格登在其很有影响的著作《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一书中说:“在美国不愉快的经历中,朝鲜战争算是其中的一个:当它结束之后,大多数美国人都急于把它从记忆的罅隙中轻轻抹掉。出于某一原因,朝鲜战争是美国第一次没有凯旋班师的战争。美国使朝鲜处于僵持状态,同共产党中国这个庞大而落后的亚洲国家打成了平手。尽管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武器,中国则以人海战术和对国际政治巧妙的纵横捭阖,制服了美国的现代化军事力量。”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对朝鲜战争胜负的感慨最具有代表性:“这协定暂时停止了(我虔诚希望它永久终止了)那个不幸半岛上的战争。对我来说,这亦是我40年戎马生涯的结束。它是我军事经历中最高的一个职位,但是它没有光荣。在执行我政府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次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与李奇微两位将军一定具有同感。”

  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博士在《清长之战》(长津湖之战)中评价道:英勇的志愿军,可能在后人看来不可思议。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日本出版的《‘强大’的神话破灭了》一书中写道:“年轻的共和国同有100多年侵略史的美国及其联合势力较量,这本身就是奇迹。但更惊人的奇迹,是此后发生的美国每战每败,最后在中朝人民面前屈膝认输。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所受损失几乎等于4年太平洋战争中所受损失的2.3倍,美国‘强大’的神话,就这样被打破。”

  一位日本教授感慨道:“1949年,你们说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在我们日本无人相信。看看你们中国人,100多年来一个失败接一个失败,几千个外国入侵者、一两万个外国入侵者就可以直入你们首都杀人放火,你们就得割地赔款。后来你们出兵朝鲜,把我吓一跳。你们把美国人从朝鲜半岛北面压到了南面,我才感觉中国与过去相比不一样了,看来中国人是真的站起来了。”

  一位国民党老兵,家里是富农,土改时受了“迫害”,所以死心塌地地跟着国民党。去了台湾后,因不受重用,又去了美国,在美国没有找到他理想中的世界,反而受尽白眼冷遇,就又去北美一些小国家做小生意。几年的海外漂泊,早已使他淡忘了国家的概念,祖国在他心目中似乎远没有一杯热咖啡有价值。

  1953年的一天,他在北美的一个小国家坐公交车,一位当地人拍了拍他的肩膀,问他:先生,你是中国人吗?他迟疑了一下,回答说:“是。”那个当地人对着全车的人大声说:“看哪,这就是中国人!就在昨天,我们那个蛮横的邻居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了,不可一世的美国佬就是被和这位先生一样的中国人打败的,我们面前就站着一位了不起的中国人!”于是,全车的人都起立鼓掌,并纷纷与老兵握手,向他表示祝贺。那一刻,老兵的内心世界被强烈震撼了,作为中国人而拥有的尊严使他热泪盈眶。□

解密我国反恐特种兵天狼突击队:20秒徒手攀4楼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2日14:34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2010026期封面:解密天狼部队

  解密天狼部队

  直击“友谊—2010”

  相互熟悉甚至直接认识的两国特战队员,也许比反恐战争中指挥官精确的组织筹划更为重要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樊永强 | 宁夏青铜峡报道

  暗夜中,涂有“八一”标识的运输机像一只大鸟默默地掠过山川。突然间,它的腹下绽开几朵降落伞,徐徐坠地,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起伏的山丘中。运输机继续飞行,继而消失在天际,好像从没有光临过这片区域。

  伞降的战士们并没有注意运输机的离去,他们利用定位设备再次确定了自己的位置,然后敏捷地向目标前进。

  数小时后,身着伪装服、脸上满是油彩的队长指挥大家停了下来,他们伏下身子、像一小片移动的草地一样匍匐前进:前面已经出现亮光,那是刚刚从山区越境而来的恐怖分子。

  在一个高处,特战队员启动侦察设备,恐怖分子营地的情况立刻清晰地出现在千里外的联合指挥部。在确定了这股恐怖分子的人数、武器装备和分布后,联合指挥官开始呼叫在外围待命的反恐特战分队:执行既定作战计划。

  在航空兵的掩护下,交战是激烈而快速的,许多恐怖分子在睡梦中被俘虏。有几个人趁着混乱跑向密林深处,他们刚刚坐下来想休息一下,就被另一组特战队员包围。恐怖分子发现,这些特战队员似乎与攻击他们的部队使用不一样的语言??

  上述好莱坞大片一样的场景,将出现在“友谊—2010”中巴反恐联合训练最后的实兵综合演练中。

  7月1日至11日,“友谊—2010”中巴反恐联合训练在中国宁夏青铜峡地区举行。这是中国、巴基斯坦两国继“友谊—2004”和“友谊—2006”之后举行的第三次反恐联合训练,也是中国特种部队营区第一次敞开大门接受外国军人入住训练。

  中方联训指导组组长、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副参谋长李富华大校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联合演习突出最后阶段的“演”,联合训练则突出过程之中的“训”,“联训更适合两国军人进行深层次交流,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度,但两军特战队员的臂章图案有着相同内容:都包含利剑和闪电,这代表着特战队员闪电般的速度和利剑般的攻击力。

  本次双方出动的兵力规模并不算大,但从联合训练的组织形式到课目设置,从交流内容到深层互动,还是展现出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鲜明特点。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全程记录了此次联训。

  练大于演

  近年来,解放军与外国军队已举行过多场营连规模的反恐联演联训,一般都是陆军作战分队之间的联合训练,比如“突击—2007”中泰联合军事训练、“携手—2007”和“携手—2008”中印陆军联合反恐训练等。

  “与以往联训相比,这次强度更大、合成程度更高,动用的军种、兵种、装备也更多元。”李富华告诉本刊记者,这次没有叫陆军反恐联合训练,就是因为在最后的实兵综合演练中,解放军将出动空军运输航空兵、歼击轰炸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达成陆空高度协同的立体式联合战术行动。

  “之所以这样组训,是由演练的课题背景所决定的。”李富华介绍说,实兵综合演练将设想一股国际恐怖分子秘密潜入中巴边境地区,建立训练营地,企图对中巴边境地区重要目标实施恐怖袭击。中巴两国决定成立联合指挥部,抽调精锐兵力,在空军和陆航力量的支援配合下,对恐怖分子基地实施联合打击,粉碎其恐怖袭击图谋。

  本刊记者注意到,实兵综合演练的课题为“边境地区山地联合反恐作战”。李富华说,选择这样的课题有战略和现实考虑。

  “我们两个相邻的友好国家,在相邻的边界地区,同时受到恐怖主义袭击,你方的恐怖分子跑到我这边来,我方的恐怖分子跑到你那边去了。联合反恐训练就是为了提高两国之间联手打击恐怖组织的能力。”李富华认为,两国军队之间语言不通,作战理念、作战样式、武器装备都有差异,如果平时不进行磨合训练,关键时刻很难做到真正“联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此次联训突出“训”,而不是“演”,意在从军事规律上提高两国反恐特战队员的协作能力,其实际意义远大于带有象征性的大规模联合演习。

  参加“友谊—2010”中巴反恐联合训练开训仪式的兰州军区司令员王国生中将在致辞中也强调,此次联训对于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巴两国、两军友谊,增进军事了解与互信,促进军事交流与合作,提高联合反恐作战能力,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巴反恐联合训练巴方观摩团团长、巴陆军参谋局长卡利德·沙米姆中将在致辞中则表示,巴基斯坦与中国有着“全天候”的友谊,这种友谊超越了国界、深入人心。他说,此次双方派出精锐部队参加反恐联合训练,充分体现了两国共同战胜地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三股势力”的决心和信心。

  互换武器

  在国际军事交流活动中,各国都把本国的武器装备视为高度机密。但在此次联训中,双方都把用于反恐训练和实战的武器搬上展台,体现充分互信。

  中方展示了轻武器、反恐装备、指挥侦察装备和机动装备4类39件(套)武器装备,许多是首次公开亮相。巴方则展示了手枪、步枪、狙击步枪、夜视装备和瞄准具5类26种武器装备,全部经受过反恐实战检验。

  中巴双方特战队员互相详细询问了对方武器的技术性能、使用技巧和战术要领,并总能得到满意的答复。随后,两国特战队员还进行了互换武器体验射击。

  此次中巴参训分队均为两国反恐精锐,有着各自的反恐技战术优势。中方参训的是兰州军区某特种大队特战8连,被称为“天狼突击队”。近年来,这支部队的特战队员在国际侦察兵比武中取得过优异成绩。

  巴方参训联队隶属于巴基斯坦陆军特种作战部队,长期在巴基斯坦北部边境与恐怖分子作战。巴基斯坦实行职业军人制度,此次参训部队平均年龄35岁,都是真正的“反恐老兵”。

  36岁的连指挥官尼亚兹少校已有10年战场经历,先后参加大小战斗50余次。他告诉本刊记者,“我们这次特地挑选了实战经验丰富的士兵参加联训,就是为了与中国兄弟分享这些经验。”

  这次联合训练主要分三个阶段:展示交流、混编同训以及综合演练。

  在展示交流阶段后期,中方特战队员演示了反恐应用攀登、搏击技术、特种驾驶技术、反恐班组突入战术等课目。

  中方汽车特种驾驶分队还在综合训练场上,依次演示了钻火轮、飞跃跳台、紧急掉头等特技。中方特战队员随后演示了由某特战飞行器组成的突击编队。

  巴方参训分队先后进行了反恐射击、柔道、VIP(要员)护卫、狙击战术应用等4个课目的演示。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度、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精彩的搏击仍为双方特战队员所欣赏。

  “每一个训练交流课目,都经过双方反复磋商、精心设计,力求把最精华的部分展示出来。”李富华告诉记者,促进两军在反恐特战领域务实交流、相互受益,是贯穿此次联训的主线。

  他举例说,巴方特战队员在演示中所体现的VIP保护原则,对中方特战队员来说极具启发价值,“中国反恐特战队员对保护VIP比较陌生,而在恐怖袭击频发的巴基斯坦,这种对重要人物的贴身防护用途很广。”

  “one two”代替“一二”

  在混编同训中,双方队员被混编成A、B两个连队。A连由中方2个排、巴方1个排编成,中方连长担任指挥官;B连由巴方2个排、中方1个排编成,巴方连长担任指挥官。开训后,无论训练交流还是开展文体活动,都以A连和B连为单位组织实施。

  中方联训指导组成员、兰州军区某特种大队部队长王炳军对本刊记者说,中巴双方特战队员混合编组一起训练,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7月4日和5日两天,特战队员们先后进行了体能与格斗、射击技能、猎人障碍、楼房攀登和滑降技术等课目的混编同训。为了让双方官兵尽快融合在一起,A连和B连不约而同地用“one two”的英文口令代替双方用母语喊“一二”。

  无论哪方特战队员完成高难度课目,双方队员都会发出呐喊、鼓劲加油。

  每天下午的训练原本计划在18时结束,由于两国战士热情高涨,训练时间不得不一直延续到19时许。

  中国特战队员的过硬素质给巴方军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士兵身体矫健、士气旺盛,组织性、纪律性非常强,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和机动突破能力让人过目难忘。”巴方参训分队营长伊姆提亚兹·艾哈迈德中校说,“我们双方都愿意把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

  “大家还是感到意犹未尽。”A连中方班长王玉告诉本刊记者,“我们从对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实战技巧,比如组训方式。”

  本刊记者看到,在训练间隙,混编入B连的中方特战队员通过翻译认真向巴方特战队员请教山洞清剿的战法战术。混编入A连的巴方特战队员也利用点滴时间,向中方特战队员请教特种射击、爆破等方面的技能。

  用打篮球熟悉对方

  李富华向本刊记者强调说:“从表面上看,这次联训的主体是两个营级指挥所各带一个特战连,实际上是两国军队对未来边境地区山地联合反恐作战样式的探索创新,带有很强的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色彩。”

  他说,这种形式的联合反恐行动叫作“战略磋商、战役筹划、战术行动”---战略磋商就是两个国家定下反恐决心,战役筹划就是集团军以上机关组织反恐行动筹划,战术行动就是营、连分队具体遂行反恐特战任务。

  他解释说,现代反恐作战往往不是大规模军事行动,有时候一个精干的特战小分队就能起到大兵团的作用,“我们的联训正是遵循这样的作战规律。”

  显然,此次联训着眼于未来反恐战争中可能出现的联合作战。那时,相互熟悉甚至直接认识的两国特战队员,也许比指挥官精确的组织筹划更为重要。

  这次反恐联训活动总共长达11天,但最后阶段的实兵综合演练只有半天时间。双方特战队员大多数时间都在进行充分、深层次的交流---包括混编开展篮球、排球、拔河等文体活动。

  “与前两次中巴联训相比,这次官兵个人之间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大为拓展。”李富华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两国军人个人间的交流、磨合与融合所产生的功效,对未来两军联合反恐可能帮助更大。”

  “全天候友谊”

  从反恐综合训练场到巴方参训部队宿营区,本刊记者在采访的几天里,时时感受着中巴“全天候友谊”吹来的和煦暖风。

  7月1日晚,巴方113名参训官兵入住兰州军区某特种大队营区。回顾自2002年开始举行的多场中外联训联演活动,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这些联合军事行动都是在靠近国家边境地区或海上进行的。

  此次中巴反恐联合训练却选择在距两国边境两千多公里的中国纵深腹地举行。根据公开信息,这是中国特种部队营区第一次接受外国军队入住训练。

  “这些都体现了东道主对客人的深度信任。”李富华打了个比方,“客人到我家参观,我把客人请进客厅里来,这体现了一种礼貌和尊重;如果是更为重要的客人,我把他引到内室参观,这体现了深度互信。”

  巴方参训分队的宿营地是两座白墙平顶三层小楼,原本是中方连队宿舍。只要是连队已有的活动场所,中方都向巴方敞开了大门。考虑到客人的生活习俗,中方还精心布设了一处可以用作宗教活动的空间。

  巴基斯坦军人有每天擦皮鞋、熨衣服的习惯,中方在宿舍楼里专门开辟了熨衣间,并提供了一辆野战被服洗涤车,可以保证巴方特战队员每天训练后都能穿上干爽整洁的衣服。

  为满足巴方的生活需求,中方还把部队军人服务社的超市搬到了巴方生活区。不大的超市里摆满生活物品和各种中国特色的工艺品,价格和外面市场上完全一样,很受巴方官兵欢迎。抵达营区当天,几名巴方战士每人买了一个大大的中国结。

  为了满足巴方军人饭后喝咖啡的习惯,中方甚至在巴方餐厅旁引进了一家咖啡连锁店。

  咖啡店的内部装饰有着浓郁的伊斯兰风格。100多平方米的店内除大堂外,还有三个小包间,门上用中英文分别写着“拉合尔厅”、“宁夏厅”和“伊斯兰堡厅”,象征着中巴两国间经受过时间考验、跨越了空间距离的友谊。

  “到了这里,就像到了自己的家。”伊姆提亚兹·艾哈迈德中校说,“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来中国,但并没有觉得拘束和陌生,反而处处感受着自在和轻松。”

  7月5日晚,40岁的伊姆提亚兹·艾哈迈德在中巴反恐联训营区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

  一次闲聊中,中方参训分队营长郭建斌得知他的生日日期,于是和战友精心准备了蛋糕、鲜花,给了伊姆提亚兹一个大大的惊喜。当“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响起,伊姆提亚兹眼角分明有些湿润。

  李富华说:“此次联训能够有这种突破,也是有前提的。因为中巴之间的传统友谊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考验,‘全天候友谊’和全方位合作已成为中巴关系的显著特征,两军之间的交往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本刊记者注意到,不论是在训练场上,还是在篮球、排球赛上,巴方战士说得最多的汉语就是“中巴友谊,万岁万岁”。

  通过几天的共同生活,在反塔利班战争中饱受考验的巴基斯坦特战队员学会了击鼓丢手绢,而“天狼突击队”的战士们也跳起了欢快的巴基斯坦民族舞蹈“鲁迪”和“邦格拉”。

  至本刊截稿时,两国特战队员将带着用汗水和坦诚凝结的友谊,奔赴“边境地区山地联合反恐作战”实兵综合演练。■

天狼突击队从特种作战连到反恐特战精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2日14:34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特种兵是怎样炼成的

  练就一名合格的特战队员没有捷径可言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樊永强 | 宁夏青铜峡报道

  绿树掩映,稻花飘香,这里正是“塞上江南”银川平原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若不是营区门口醒目的“八一”军徽标志,人们可能想象不出这片被满眼翠绿包围着的恬静庭院里,隐藏着解放军最为精锐的战士---特种兵。

  7月1日至11日在中国宁夏青铜峡地区举行的第三次中巴反恐联训,把这支神秘部队展示在世人面前。

  与解放军其他精锐部队一样,这个特种大队的前身具有光荣而悠久的历史---由名将彭雪枫在抗日战争中创建,走出过百余位将军和数以千计的共和国英模。外界一般称其为“雪枫团”。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军队职能使命的拓展,反恐成为解放军的一项重要使命。2000年,“雪枫团”以特种作战连8连为依托,成立了团队历史上的第一支反恐特战分队。

  如今,作为中国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反恐特战分队,8连有一个响亮而充满血性的名字---“天狼突击队”。

  从特种作战连到反恐特战精锐,“天狼突击队”走过的道路,正是今日解放军特种部队飞速变化的一个缩影。

  特殊材料锻造的战士

  “并不是每名战士都能成为合格的特种兵。”“天狼突击队”指挥官、8连连长王庆新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揭开了特种兵训练生活的种种迷雾。

  个头1.75米的王庆新在“天狼突击队”里并不起眼,显得矮小而精干。对于一个平均身高在1.80米的连队来说,要寻找几个“帅哥”、“酷兵”出来并非难事。

  由于特殊的身体、心理素质要求,在征兵时,特种兵的淘汰率仅次于各兵种中最高的空军招飞。

  “在有些地方,经常会出现无法招满的情况。”特种大队部队长王炳军说,即使入伍到了特种部队,由于无法适应严酷的训练,一些战士会被调整到其他岗位。

  根据王庆新的描述,可以粗略勾画出一个特种兵的标准形象:这是一位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灵敏的反应速度、钢铁般的意志和出色技战术水平的战士。

  一如“天狼突击队”营区里的四句话标语:“无所畏惧,无比忠诚,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从外表来看,特战队员都是标准的倒三角体形和棱角分明的面庞。特战队员的体重一般都保持在75公斤左右,全身脂肪很少,都是线条分明的肌肉。

  “有一种说法是,特种兵是‘特殊材料锻造的’,问题的关键是特在什么地方。”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副参谋长李富华长期指导特种兵培养。他认为,传统观念认为,特种兵特在身心素质的过硬,特在对残酷环境的适应上,“现在则更加强调智能、技能、体能合一,更加强调运用信息化装备手段的能力和素养。”

  在“天狼突击队”,特战队员全部是高中以上文化,30%以上达到了大专文化程度。85%的官兵掌握计算机技术、军事英语、反恐手语等内容。在此次中巴反恐联合训练中,中方队员能熟练运用多种信息化反恐特战装备、指挥侦察装备,已成为训练场上的新亮点。

  所有特战队员都能熟练掌握6种以上轻武器,全部会跳伞、机降、攀登、游泳、驾驶、格斗。

  近年来,依靠高素质兵员,“天狼突击队”先后攻克30多个反恐训练难题,连续进行超强度、大难度、高危险性实战训练。

  特战没有捷径

  “培养一名优秀的特种兵,需要多长时间?”

  “至少三年。”面对《瞭望东方周刊》的提问,王庆新干脆利索地做了回答。

  练就一名合格的特战队员没有捷径可言,只能靠长时间地反复锻炼。腰力、臂力、爆发力,一项项艰难累加,直到“炼”成钢筋铁骨。

  单从体能训练来说,一位特战队员的日常“食谱”是这样的:每天跑一个5公里,一周跑两次10公里武装越野。每天睡觉前是“6个100”---100个仰卧起坐、100下推举杠铃、100个俯卧撑、100次握力掌、100个深蹲、100次压腿。

  这些训练内容看似简单,但长期不懈地坚持下来,练就了特战队员超乎一般军人的能力。

  九班班长宋振海为本刊记者演示了手枪快速射击:从枪套中出枪、上膛、瞄准、射击、击中目标,全部完成不到2秒钟。

  这位24岁的战士平静地告诉本刊记者:“对于特战队员而言永远没有第二枪。要么你首发命中,要么就被对方击中。”

  宋振海的双手密布老茧,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因长时间接触枪体而受伤最多,手指第一节已有些变形。

  除了体能和射击,特战队员还要学习各种特种作战战术和技能,包括楼房突入、街道反恐、自由搏击、多能攀登、快速绳降等等。

  7月3日下午,在“雪枫团”的攀登楼前,中方特战队员展示了快速攀登和应急下滑的拿手绝技---徒手从平地攀上4层楼高的垂直崎岖岩面,用时不到20秒;从4层楼上通过绳降快速下滑到地面,则是不到一秒钟的眨眼工夫。

  “猎人基地”

  此次对巴基斯坦特战队开放的是目前全军最为先进、全面的特种训练基地。这座按照委内瑞拉“猎人学校”标准修建的训练中心,被称为“猎人基地”。

  委内瑞拉的“猎人学校”乃是当今世界最为著名的特种兵训练基地。它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初衷是提高委内瑞拉陆海空侦察分队的训练水平。

  由于“猎人学校”训练强度大、水准高,各国纷纷选派特种兵前往进行强化训练。“猎人学校”以其艰苦、甚至残酷的“魔鬼训练”闻名遐迩,淘汰率高达50%至80%。其校训是“这里造就的最具战斗力、最凶猛、最有头脑的战士”。

  “天狼突击队”与“猎人学校”有一段不解之缘。

  2001年,特种大队军官黄和平奉命赴“猎人学校”训练。

  他在抓绳塔攀越课目时,曾因体力透支从12米高的塔顶摔了下来,昏迷4小时。但被医护人员抢救清醒后,他回到训练场,最终通过“魔鬼训练”。

  到这一期学员毕业时,参训的68名各国学员仅剩下22人。学校荣誉墙上原有的11面参训国国旗,这时也只剩下中国、美国和委内瑞拉三个国家的国旗。

  在毕业典礼上,“猎人学校”的校长亲自为黄和平佩戴“最具有献身精神突击队员楷模”荣誉奖章,其头像被永久镌刻在委内瑞拉“猎人学校”荣誉墙上,为中国军人赢得了荣誉。

  黄和平回国后即担任“天狼突击队”指挥官。他在训练中引入“魔鬼训练”的方法手段,先后培养出一批“超级小猎人”。“猎人基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

  在“猎人基地”大门口的宣传牌上写着:“这里锻造的是魔鬼猎人,我们必须挑战极限绝地求生;这里只有无所畏惧的猎人与智勇双全的猎手,没有任人宰割的猎物。”

  独家探访“猎人基地”的《瞭望东方周刊》看到,“猎人基地”中有连续31组高难度障碍:特战队员在沙土、泥泞、碎石中匍匐穿越百米低桩铁丝网;在离地面8米的高空手抓两条钢索走过长30米的钢索;凭借爆发力攀上45度倾斜的隔绝墙;穿着湿滑的军靴,在爆炸中快速通过蛇形独木桥;跳进2米深的泥潭,保持浮力并连续托举弹药箱50次。

  “‘魔鬼训练’的目的就是在心理、意志和身体承受力达到极限的情况下磨练特种兵的战斗意志,把顽石变成钢铁。”特种大队副大队长何健说。他曾代表中国参加世界著名的“突击·爱尔纳”国际侦察兵比武并夺冠。

  他告诉本刊记者,这么多年来很少有战士能够在两年义务兵服役期就通过全部课目。但是通过“魔鬼训练’的特战队员都可以孤胆深入敌后,在关键时刻发挥反恐尖刀的作用。

  52块“伤疤勋章”

  其实在解放军中,有许多部队都可以划入“特种部队”的范围,包括空军和海军中的快速反应部队。不过,随着现代战争显示了不同以往的种种特点,更加小型、精锐,负有非传统战争或者非对称战争使命的特战队更符合“特种部队”的定义。

  一名特战队员的“行头”至少是这样的:一身特种迷彩服,一套作战背心,一副绳降装具,一顶头盔,一双作战靴,一副护膝。如果需要跳伞机降还要背负一套主副伞包,当然还少不了脸上涂的油彩和醒目的特种兵臂章。不算携带的武器,这样一套装具下来,至少也在20公斤左右。如果要野外生存,还要携带一个重达30公斤以上的野战背囊。

  不同的作战岗位携带不同的武器。此次联训中,中方展示了大量制式武器和特种装备。

  从公开画面和照片中军迷们可以看到,“天狼突击队”既有95式5.8毫米自动步枪、88式5.8毫米狙击步枪、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炮这样在去年国庆阅兵中出现过的常规武器,也有05式5.8毫米微型冲锋枪和06式5.8毫米微声手枪等新式装备。

  微声冲锋枪发射时,枪口侧面2米处的噪声峰值刚刚超过100分贝。站在旁边,几乎只能听到枪机撞击其他零件的声音。微声武器普遍装备在世界先进国家的特战部队中,能够为特种作战、无声歼敌提供方便,从而弥补手枪及自动步枪存在的不足。

  特战队员的武器上经常会装配昼夜电视枪用标准镜、步枪战术导轨系统、二合一瞄具等辅助器材,头盔上有微光观察镜、夜视仪,并携带手持热像仪、微光望远镜、数字侦察仪等侦察工具。

  另外一些特种装备还包括抛绳器、复合探雷器、便携式激光炫目器等等。在公开画面中还可以看到,中国反恐特战队还装备有展翼不到1米宽的无人飞行器,可承载两人的动力三角翼,国产猛士军车、猛士侦察车。甚至降落伞就有几个型号。

  携带这些先进装备的是许多与《士兵突击》中“许三多”有几分神似的特种兵。比如此次联训的中方搏击组教练赵世虎,本刊记者曾目睹他在右臂后,用一根长约20厘米的细铁丝对着伤口连“缝”3针,然后从迷彩服上扯下1块布头,完成包裹。

  演练全部结束时,从他右臂伤口流出的鲜血染红了紧握的钢枪。一位观摩的将军走到他面前,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称赞他是“特战兵中的钢铁汉”。虽然在和平年代,但赵世虎身上仍有52块伤疤。

  “天狼突击队”的名称来自“西北狼”,在西北这个中国重要的战略方向上,它承担着独一无二的重任。“雪枫团”政委王龙宏说,“无论使用的武器如何先进,无论担负的任务如何变化,也无论面对的对手有多强大,忠诚、忍耐和血性永远是中国反恐特战队的精神标记。”■

  (本刊记者米艾尼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