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建立公平财富机制须进行新一轮房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2:44:13
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一篇文章里提到,2004年国际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卢卡斯访问中国,听说中国正在进行宏观调控,感到大惑不解。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国经济所希望达到的状态就是高增长、低通胀,中国已经做到,为什么还要搞宏观调控?林毅夫的回答非常经典: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存在两大失衡——经济“失衡”和社会“失衡”。
宏观经济失衡主要出现在分配领域
《瞭望》周刊发表文章说,第一个“失衡”,主要是指经济增长过程中总量(投资和需求比例)和个别部门的超常增长(潮涌现象)。这个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学家自己创造的——经济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选取了成熟经济的平均的结构作为参照。对于中国这样高速发展的转型经济,局部经济的增长(如重化工、房地产),特定资源需求扩大(如铁矿、石油),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需的。投资大量涌向资本密集行业,并未导致劳动密集产业资金的短缺——市场上的流动性仍大量剩余。因此,第一个“失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并不充分。
中国经济存在的真正问题,是林毅夫提出的第二个“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和相应的看病难、就学难、住房难。按照林毅夫的估计,1978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和城市可支配收入的对比关系是2.6:1,2006年是3.3:1,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不仅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城市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待业、失业以及退休后的低收入人群。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城市最富10%的人的收入,占城市总财富的45%;而最穷的10%的居民,只占1.4%。现在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5的危险高度。
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失衡,主要出现在分配领域,而非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
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那么目前针对经济增长速度提出的一些宏观调控政策就是有问题的。因为增长速度主要同第一个“失衡”有关,而无助于解决第二个“失衡”。换言之,降低增长速度缩小不了贫富差距。解决不了分配,扩大内需也就无从谈起。
宏观调控的重心之所以偏向总产出,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宏观经济工具的缺陷,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认为中国目前还是处在创造财富的阶段,“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仍是发展的主题——先将蛋糕做大,再研究怎样分。
但经济发展史表明,财富的分配模式,在经济增长的初始阶段就已经决定了。随着增量财富的扩张,分配模式对经济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一旦增量财富超过一定规模,再来调整社会存量财富的分配,代价就会极其巨大。
南美国家的发展表明,缺乏公平财富分配的增长,早晚会产生足够大的阻力,使经济发展陷入长期停滞的泥淖。今天许多发达国家竞争力的丧失,甚至也可以追溯到原始资本积累时,初次分配没有选择正确的路径。这些国家不得不在二次分配中,通过“高税收+高福利”等低效率的办法,校正以前的错误。
新自由主义和“新社会主义”的经济学的主要差异,不在于其对经济增长的解释,而在于其选择的“最优”基准。对于新自由主义来讲,最优的宏观政策,就是社会总财富(GDP)的最大化;而对于“新社会主义”来讲,最优的宏观政策,首先应当是所有的居民福利最大化。因此,前者只关心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而后者则更关心总收入与总分配的平衡。社会总财富的最大化,只是为实现全体居民福利最大化所需要的二阶目标函数。
中国宏观经济最大的问题不是总财富增长过快,而是增量财富分配不公。速度本身不是问题——如果分配问题得以解决,高速发展带来的是机会;反之,高速发展埋下的是危险。
对于“卢卡斯问题”,正确的“林毅夫解”是:“必须在生产要素的初次分配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