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一段话说起(金台随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52:55

从孔子的一段话说起(金台随感)

梁 君《 人民日报 》( 2010年10月16日   07 版)

  每每在感叹生命与时光时,人们爱引用孔子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而从心所欲”,就是什么事都看透了,什么事情都可以把握了吗?也不尽然。孔子只是从一个侧面讲了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史记·留侯世家》有“商山四皓”的故事。刘邦想废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吕后听从张良的意见,设法把隐居商山的、刘邦屡请不至的唐秉、周术、吴实、崔广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请了出来,环绕刘盈周围。刘邦见了大吃一惊,遂打消了废立的念头。老与少,年龄与能力,都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就一般意义而言,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长处,青年人有青年人的优势。纵观古今中外政治家,有青年有为扭转乾坤的,有耄耋之年改革社会的。诸葛亮28岁在著名的“隆中对”中,对天下大势作了富有远见的预见和分析,辅佐刘备占据荆蜀。邓小平74岁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引领中国走上自主富强的道路。

  一定的年龄,对一个人的认识和能力来说无疑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因素。有的人三十而立,有的人五十而不立,而有的人二十几岁就干出了一番大事业了。在陕西省兴平市附近汉武帝刘彻茂陵的近处,有两位因荡平匈奴而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将军陵墓,一位是马夫出身的卫青,另一位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霍去病20多岁就当了大司马,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言,病逝时才24岁。号为“周郎”的周瑜,不就是以少胜多,打败了老谋深算的曹操吗!有的人悟性好,实践早,年纪轻轻就“不惑”了、“耳顺”了,幼有所成。而有的人一辈子都懵懵懂懂。总的看,“而立”也好,“不惑”也好,“耳顺”也好,除了天资之外,主要在于后天的学习、实践、思考。孔子的那段话,是总结自己认识事物、感悟事物的过程和体验,还富有夸张的成分(今人也有批判其唯心主义的),有没有弟子的误记和添加也不好说,怎么能当成圣条呢?作为后人,不要苛求孔子,也不应教条地理解孔子的话。

  历史学家深沉,艺术家开朗,语言大师幽默,科学家习惯于逻辑思维,诗人习惯于形象思维,数学家喜欢用数字说话。恰说明人的思维易受实践和习惯的影响,也就是“习惯成自然”。美国颇具影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在一部电影中,以十分夸张的表演,表现了工人因单一劳动而造成的精神错乱,看了让人发笑,之后令人酸楚,进而引人深思。这就提醒人们,要时刻注意经验和习惯对人的思维、认识的惯性作用,谨防认识错位,以便更全面、更客观、更准确地认识事物和把握事物。人们常用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说明认识的局限性。这也要求我们:即在庐山中,当识真面目。否则,就不能全面地描绘庐山,就不能客观地判断庐山。

  认识的局限是许多错误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