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乐道真君子(金台随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09:13

安贫乐道真君子(金台随感)

杨新元 《 人民日报 》( 2009年11月18日   20 版)

  这些天,因为“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仙逝,各家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钱老的生平和事迹。在众多报道中,有一批钱学森写给他的外甥女、天津大学物理系陈天伦教授的书信,读来十分感人。

  有一封信很短,全文不过百字,看后却令人怦然心动:“我很高兴听到您一家在当前高等院校纷纷搞‘创收’的环境中,竟能‘安贫乐道’,‘以不变应万变’,真我中国知识分子之本色也。让我对您和您一家表示敬意。”在这封写于1988年底的信里,钱老对外甥女一家在市场经济大潮袭来时,不跟风搞所谓的“创收”,专心搞业务,安贫乐道的做法表示了自己的充分肯定,认为这是“真我中国知识分子之本色也”。

  安贫乐道,是中国百姓自古以来称颂的美德。道就是主张、思想、学说。意思是安于贫困生活,以守道为乐。《论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大概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的安贫乐道典型了。孔子的弟子颜回家境贫困,身居陋巷,缺吃少饮,别人看了很忧伤,而颜回却认认真真地读书,沉浸在遨游知识海洋的快乐之中。《后汉书》又向我们介绍了杨彪的安贫乐道:“安贫乐道,恬于进取,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东汉名臣杨彪,世代忠烈。任京兆尹时毅然处死巨宦王甫。献帝时为太尉,董卓欲迁都长安,百官无敢异议者,唯其力争,免官。卓死复为太尉,李郭之乱中尽节护主。后为曹操所忌,诬以大逆,孔融力救始免。后其子杨修为曹操所杀,闭门不仕十余年。孔融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晋书》称赞刘兆“安贫乐道,潜心著述,不出门庭数十年。”“安贫乐道”亦作“安贫守道”。大文豪苏东坡在《荐布衣陈师道状》中说:“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1988年,正是中国市场经济大潮袭来之时。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在这个大潮中的不和谐音就是“一切向钱看”,就连一向被称为“净土”的高等院校,也出现了以各种名目“创收”的不良风气。而钱学森的外甥女陈天伦一家,不为外界环境所动,安贫乐道,专心教书育人,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色,钱老对此表示了自己的敬意。

  其实,钱老自己就是一个安贫乐道的典型。钱学森祖籍浙江杭州,从小就很有志气,5岁就能读懂《水浒》,立志长大后也做英雄,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从研究员一直当到教授。照理,钱老一家在美国的生活是相当不错的,可是,当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1955年10月,毅然带全家返回祖国。他牵头成立了中国中科院力学研究所,1958年完成了东风导弹计划,并且在1964年试射成功。而2003年成功将“神舟五号”送入太空的“长征”火箭,也是在钱学森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的。很多人都说,是钱学森点燃了中国的强国梦想。

  钱学森的近亲陈天山,他的外公与钱学森的父亲是亲兄弟。他说起了一件往事。他说:“当时的钱氏大院在杭州东街路,钱氏大院以前有3万平方米,住的都是钱家的人。这个大院后来拆掉,分给我们的房子,钱学森也分到一套,我当时写信给舅舅,他回信说,我是无产阶级,我不要房子。”他说,钱学森平时很节约,可国家要赔给他房子,他却不要。上海交大档案馆原馆长曾勋良教授也说起一件往事。当时上海交通大学要成立档案馆,曾勋良负责收集校友资料与实物。他问钱老有什么东西可放在档案馆,钱老说,他不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就给了曾勋良两支铅笔和一个本子。曾觉得不够,就左看右看,看到墙上挂着一只很旧的公文包,就说好不好把公文包给我?钱老不肯,说这只公文包他已用了50年了,现在也还要用。曾勋良说,那时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钱老给人的印象是非常节俭,他起草文稿,都是写在废旧的挂历背面或会议材料的背面。作为一个大科学家,这样做确实十分难得。因为,在钱老的心中,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色就应该是安贫乐道,生活上低标准,工作上高标准,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国家和人民。

  如今,一代科学巨匠已离我们而去。但是,他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却长留人间,继续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引文来源  人民日报-人民网